亲爱的你可以活成你想要的样子

2016年12月16日09:57   教育专栏  作者:武志红  

  《魔戒》中,

  阿拉贡和神箭手追半兽人时说:

  “他们好像被鞭子抽打着。”

  仔细想想,

  你我又何尝不是这样。

  而很多时候,

  我们并不知道,

  驱赶着自己拼命的那条鞭子来自何方。

  这真的,很悲哀。

1

  “不优秀,不配活。”

  谁制造了我们如此变态的应试教育体系?

  最初的时候,我以为是教育部门的官员。一个在教育系统工作的朋友很有感慨地说,应试教育体系的压力,来自于官员想升职的动力。官员考核的凭证,就是升学率,可升学率是这么个东西,你这边高了,我那边就低,所以竞争非常激烈。官员的压力,给了校长,校长给了老师,老师给了孩子和家长[微博],家长也给孩子制造压力……

  听着很有道理!我觉得蛮信服,当时我还在《广州日报》做国际新闻,因此给一位跑教育线的记者说了这个思路,建议她不妨就此做一个大话题。

  等2005年开始做心理专栏后,我听了家长和学生们的无数故事,开始认为,家长应该担首责,中国家长们对孩子的期待,实在是太可怕了。

  再过几年,逐渐也了解到,老师们组成的学校系统,也是变态的存在,他们导致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都要胜过上班族,而且还有各种方式控制着家长,让家长监督孩子。例如,每个家长每天至少收到三条短信,被告知你的孩子在学校表现如何,特别是,成绩如何。

  再以后,咨询做久了,就发现,大多数来访者心里都有这么一种声音——必须追求出色。一位集美貌、学历和富有家庭于一身的女孩说,无才华,都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

  “不拿第一,就是失败!”

  “别人家的孩子,

  考99分都哭了,

  你才考87分,

  怎么笑得出来呢?

  你都没有羞耻心吗?”

1

  这些信息综合在一起,就可以说,这是我们的集体之心,我们共同制造了应试教育体系这个怪物。

  不优秀,不配活。但是,只有优秀,那会如何?

  2016年3月,网上出现两个热点事件:

  1. 自称北京大学[微博]毕业的一位母亲,为女儿安排了变态的作息制度,从早上5点起床,到晚上11点睡觉,都安排得满满的,简直要将女儿的所有时间都压榨出来,让女儿追求优秀。

  2. 被称为“宇神”的北京大学优秀学生吴谢宇弑母,他于2015年7月在家里将母亲杀掉,然后用干燥剂和塑料薄膜将母亲裹了几层,最终变成了干尸,更变态的是,他在家里安装了摄像头,可以通过手机监控。

  这两个故事结合在一起,会有十足的讽刺意味。前面的妈妈,如同一个变态控制狂,要把女儿的时间都控制在自己手里,这其实是全能自恋的一个常见表现——让另一个完全按照自己的设想去活,目的是培养出一个完美的孩子来。

  吴谢宇,就是一个完美的孩子。据他中学和大学同学说,成绩一直优秀,同学们都觉得他可望而不可即,GRE成绩在全世界排到了前5%,智商也极高,到现在都还没抓到,而且总乐于助人谈笑风生阳光灿烂。但他看起来有多完美,内心就有多变态。

  如果没有一颗正常、健康的心,这样的优秀,有何意义?

  这两起新闻,让我想起了多年前发生在广州的一起人伦惨剧:男大学生董吉君将父亲杀害,而董吉君也极力追求卓越,当为此和父亲发生争执时,他选择了弑父。

  吴谢宇弑母、董吉君弑父,这样的极端案件,都在警醒我们,不要做像患了“卓越强迫症”一样的父母,变态地逼迫孩子追求卓越。孩子首先需要成为一个有人性的人,而不是一个异化成“不优秀不配活”的怪物。

  可是,优秀、有才华、卓越……这些不是非常好的东西吗?为什么这些故事中都透露着变态的味道?

  我们可以讲一个关于婴儿的故事,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卓越强迫症是怎么形成的。

  我一位女性来访者,她的妹妹,和她丈夫的妹妹,差不多同时各自生了一个男孩,她观察到,两个新妈妈,对待自己几个月大的孩子,有截然不同的态度。

  她的妹妹,对孩子总是一副爱答不理的样子,孩子也总哭,但一般的哭声都不能让妈妈关注他,除非哭得歇斯底里甚至上气不接下气,妈妈才会过来看看他是怎么了,并且在照料孩子的时候,总带着明显的不耐烦。我这位来访者就此和妹妹谈过多次,并送过妹妹关于育儿的书,妹妹也说想改,但一直没改。

  丈夫的妹妹,对孩子则完全相反,她对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玩,都会得到及时的回应与满足。

  面对两个妹妹的不同养育风格,这位来访者出现了奇怪的矛盾态度。她是爱与自由养育的拥护者,所以理智上,会认同丈夫妹妹的养育方式,反对自己妹妹的方式。但感受上,她却常常对丈夫妹妹充满愤怒。

  为什么会愤怒?你的愤怒是什么?我问她。

  她说,一是嫉妒,嫉妒丈夫妹妹是一个更好的母亲,也嫉妒小侄儿可以得到这么好的照料,而且觉得,这太小题大做了吧,干吗要那么在乎一个小婴儿的事?

  她自己继续反思说,以她的了解,两个妹妹,都自动沿袭了各自母亲养育她们的方式。她的妈妈,就是隔离的、冷漠的,不太会关注孩子的需求,关注到了,也常常像刻意不满足似的。并且,她有很深刻的记忆,小时候歇斯底里地哭,妈妈会非常不耐烦,偶尔会满足她,但多数时候会训斥她,甚至会叫来爸爸揍她一顿。

  她的婆婆,则是热情的、温暖的,对自己儿子、儿媳、女儿和孙子外孙都非常用心,会把所有人的需求记在心上,而且是自然而然的。

  这两种养育风格,会导致什么结果?

  我们前面说过,婴儿都是全能自恋的,但如果得到了很好的照料,他的全能自恋在得到满足的同时,能量也会被人性化,并会从孤独的全能自恋进入到真实的关系中,愿意承认自己的无助,而去依恋妈妈。

  并且,特别重要的一点是,他会享受平时真实的生活。既然,他的吃喝拉撒睡玩的需求能得到妈妈的照料,那意味着,他可以在这种时候和妈妈建立起链接关系。于是他会知道,他的需求都是对的,都可以自如展现在关系中。

  相反,假如孩子的这些正常需求多没得到满足,那么孩子就会觉得,他的需求,是不应该存在的,如果存在,也是一种羞耻,该被谴责和压抑。更为重要的是,他建立关系的努力失败了,于是,他会退行到他孤独的全能自恋中,他会想,日常生活是不重要的,而全能自恋才是重要的,如果我是全能的,就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如果我是完美的,别人就会喜欢我。

  这就像一场战斗,

  你持柴刀在前面披襟斩棘,

  一路狂奔,

  后面是死神紧追不舍,

  跑得快就能奔到终点,

  跑慢就被他一刀腰斩路上,

  装进裹尸袋,

  擦干血迹,

  就像你从来没有存在过。

  卓越强迫症、不优秀不配活,就是这样发展而来的。小婴儿和妈妈建立关系失败了,转而退行到全能自恋中去安慰自己。

  国人多患有卓越强迫症,那意味着,国人多数在婴儿早期,即6个月前,得到的照料基本上是失败的。

  这样说,会刺伤很多妈妈祖母外祖母,但有两点可以支持我这个论断:一、很多人持有这个观点:孩子3岁前什么都记不住,你怎么对他都行;二、1岁前的孩子基本都不会说话,特别是6个月前处于共生期的,更不会说话,那么,整天奉行听话教育的养育者们,你们能否懂得,自己不会说话的小婴儿在说什么?

  我见过大量的个案显示,面对一岁前无助的不会说话的婴儿,很多母亲手足无措,她们根本不知道孩子在表达什么,特别是,孩子为什么会哭。

  本来,中国式教育,就是力主让孩子听父母的话,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中整体上不以孩子为中心,所以缺乏意识去聆听孩子的声音。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家长们聆听的能力太差,特别是面对不会说话的孩子,更没办法。

  总之,假如小婴儿没被照料好,那必然意味着,小婴儿和妈妈建立关系的努力失败了,这会导致他仍将待在孤独中,用全能自恋来安慰自己。

  譬如,我这位来访者,就有严重的全能感。经营着一个厂子的她,发现自己简直什么事都要控制都要管,而且要做就必须做到完美,否则出现漏洞,她都会忍不住攻击自己。

  同时,她也不信任别人。她发现,自己简直都没有必要请会计,因为会计把账目交上来后,她还会自己再算三遍。她也不信任丈夫,丈夫是负责管人的,而她总是挑剔丈夫,丈夫虽然是好脾气,但也偶尔会忍不住和她大吵。

  读书时,她也有卓越强迫症,当考试失败,她就有生不如死的感觉,高考[微博]失败后,她整整有3年时间处于崩溃中。

  中国人对卓越、优秀乃至完美的追求,就是这么回事。它源自全能自恋,是一个孤独的游戏。

  因为是孤独的游戏,导致这样一个问题,即虽然国人的成绩还不错,但是创造力差,甚至高分低能。

  因为,真正的能力,建立在关系中。你必须深入到关系中,放下你自己的种种成见和预判,去碰触事物本身的道理,尊重事物本身的存在,而不是将你的想象和判断置于事物之上,这样,你才能和事物建立起关系来,并且,你会乐意放下“我”,而去尊重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从而才有了真正的能力与创造。

  可以说,婴儿初期和妈妈关系的质量,决定了一个人和其他万物建立起关系的质量。

  弗兰克说,投入地去爱一个人,投入地去做一件事,幸福就降临了。幸福必然是来自关系,而能力哪怕真达到神的级别,如果你是孤独的,那一样意味着可怕的痛苦。

  吴谢宇的故事,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非常有说服力。

your soulyour soul

  没人可以否定你。

  你有能力去选择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因为你的人生,只用对自己负责。

  抽掉心中的那根鞭子。

  请你自由勇敢地,活出真正的自己。

  那一定是个强大而美丽的孩子。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优秀 武志红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