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在天:你想过与父母和解的目的吗?

2017年02月17日14:50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最近又听到了这个段子:

  老大当初因为走私罪被抓,在里面死活不肯透露最后一批货藏在那里。今天终于出来了。出狱之后一言不发让我把车开到郊区,仔细辨认了一天,终于找到了当初埋货的地方,我俩挖了半天挖出了一个超大箱子。

  老大看着大箱子,都开始颤抖了,紧紧地抓着我的手说:这批货一出手我们就有钱了,这几年的苦也没白受,咱们一起过好日子!

  我流着幸福的泪水,打开了箱子:满满一箱子BP机。

  这个桥段,在最近的一部电影《乘风破浪》里面也出现了。看这个段子的人们都在笑,而电影里,饰演儿子的邓超,看着满床的BP机,他陷入了沉思。

  “你觉得,当时的他在想些什么?”

  一位朋友问到,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于是,她给我分享了她春节回娘家发生的故事。

  01

  朋友说春节带孩子回家乡。但是过得很不愉快,几乎都是在和父母的争吵中度过的。

  而且,所有的争吵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的。

  比如,孩子穿衣服这件事。孩子本可以自己穿好衣服的,但是朋友的妈妈一直在催,“天气冷,快点”,“怎么穿个衣服都穿不好”。

  孩子们在玩的时候,总是打断孩子,“你要这样,你不要这样,你不可以…。”

  朋友说,每到这个时候她就会焦躁不安,她尝试着告诉父母,这么做会打断孩子的专注力,评价会影响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朋友不断的给父母灌输她所理解的育儿知识,但是基本上没有什么效果。结果总会引发一场争吵,双方都很不愉快。

  尽管知道父母无法改变,但是每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内心总是无法容忍,于是指责争吵。

  每一次争吵过后,朋友又会陷入愤怒内疚后悔无奈的情绪之中。

  02

  朋友从小是左撇子,在父母眼里,她是个怪孩子,父母都觉得她有病,一直要纠正。

  妈妈总是对弟弟很好,无论弟弟如何发脾气都可以,无论弟弟在家做错了什么都可以,但是自己却从未有过这样的待遇。

  她的印象里,妈妈对着自己好像总是一副不开心的样子,在妈妈眼里,她似乎就是个晦气的孩子,在父母不高兴的时候,就是她挨打挨骂的时候。

  上小学后,她的成绩还不错,经常可以拿三好学生的奖状,让父母脸上有光彩,她看到妈妈脸上有难得一见的高兴。于是,她加倍努力,希望借此有一天,可以感受到和弟弟同样的爱,可似乎一直都没有。

  这个应该,那个不应该,这个好,那个还不够好…。

  她不断努力,希望能够达到父母期望的标准。她曾在无数个夜晚独自流泪,为自己的卑微而痛哭,为想要爱而得不到爱的自己痛哭。

  每一次流泪,都勾起她对妈妈的渴望,每一次回顾,都勾起曾经受过的委屈,每一次的难过,都勾起她对妈妈的怨恨。

  她甚至在心中无数次的呐喊,妈妈,我想你爱我…!妈妈,我恨你…我恨你为什么不能爱我!

  恨,是因为爱而不能。

  但,孩子仍然希望能够在父母身上找到爱。

  03

  朋友说,春节回家的这几天,每次看到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互动,似乎又看到了童年的自己。

  应该怎样,不该如何…

  每次听到的时候,内心总会有抑制不住的愤怒。

  每次她都想问回去,“如果我的学习不好,如果我没有找到好工作,如果我的言行举止没有变成你们希望的样子,难道我就不是你的孩子了吗?难道没有这些我就这么不招人待见吗?如果我还是用左手吃饭写字,你还会爱我吗?还是会继续骂我?”

  朋友最后什么都没有说出口,她害怕更大的冲突,她更害怕冲突之后又勾起小时候的回忆。

  她曾想过要原谅妈妈以前对她的种种,但是她没有办法去原谅。

  那些堆积多年的委屈和愤怒一直都在那里,真真实实的在那里。

  特别是,每次看到妈妈自以为是的,在对待孩子教育方式上的态度,看到这些方式又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现的时候,那股无名的怒火就会冲天而起。

  她又想到自己和孩子一起玩拼图游戏的时候,孩子觉得困难不想玩了,她一直在怂恿孩子继续,她觉得应该要有始有终,她同时又觉察到,原来自己更深一点的担心是,怕孩子不敢面对挫折。

  她想到自己,在父母许多的应该、不应该,好与不好里长大。而此时她又开始对自己的孩子说,应该要怎么样。

  每次出现这样的念头的时候,她就忍不住去想到,都是因为父母的原因。每次想到这个因素,她都会想把现在学习到的育儿知识灌输给父母。

  尽管朋友意识上知道父母不可改变,但是潜意识层面,她在渴望着改变父母。

  表面上,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所以要灌输父母现在的育儿知识。更可能的,是为了内在的自己,为了让父母知道,他们以前的做法是错误的,为了让父母知道,自己曾经受过的那些委屈。

  04

  即使是成年了,即使自己也养育了孩子,可是每次在和父母互动的时候,仍然忍不住的想要获得父母的肯定和爱,但是我们渴望的太难得到了,于是我们有了恨。

  恨似乎可以“代替”爱的一些功能。

  小的时候,孩子怨恨父母错误对待自己的方式,但是孩子不能表达出来。因为,孩子需要父母,需要依靠父母才能生存。不好的关系总比没有关系要好。

  我恨着你,但是,我需要你,我需要这份关系。既然爱不能,那就通过恨来维持着这份关系吧。

  想起电影《乘风破浪》开头的片段,徐太浪在赛车夺冠之后,对着媒体说“谢谢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谢谢他的不支持、不认可、不尊重。当他把我的梦想、尊严、自信踩在脚底。这一天,我要让你亲眼见证:我比你牛逼的多了,你有什么资格对我指手画脚,就凭你是我爹吗?”

  可是见证了之后,他是否真的能快乐了?

  也许,我们并不是想要证明对错与否,并不是想证明牛逼与否,我们想证明的是爱是不是真的存在过。

  那个曾经受伤的、委屈的、愤怒的、孤独的,被深深的藏在内心深处的孩子一直在求证,爱是不是真的存在过。Ta没办法忘记曾经遭受过的一切,所以ta没办法让我们原谅父母,原谅自己。

  05

  朋友说,当她看到电影最后,邓超对着一床的BP机的时候,影院满座的人们都在笑,但是她泪流满面。

  那一刻,她看到的是一个父亲,把他认为能够给予的爱留给了家庭。

  朋友说,那个画面让她想起了一些事情。

  她想起了小的时候,妈妈曾经和邻居吵架,她还小,并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但她知道和她的左撇子有关系。她又想起来,小的时候,听说左撇子很怪异不吉利,大家都想矫正孩子左右手来避免灾厄。

  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往往更容易记住父母对我们的伤害,而忽略了他们对我们的爱。也许是因为伤害太重了,也许,是因为他们爱的方式也出错了,我们感受不到那是爱,而是另外的伤害。

  “那你看到,邓超看着满床的BP机这一幕时,你想的是什么呢?”我忍不住问她。

  她说“我恨过他,但我现在可以对他的行为有些理解,我还无法原谅他,我内心还有冲突和痛苦。因为他们,我只学会了不够爱自己,但是现在,我可以去学习好好爱自己了。

  是呀,原谅与否,和解与否,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重新学会好好的爱自己,好好的去爱那个孩子。

  作者:吴在天,心乐土·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和解父母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