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表扬是肯定孩子的努力而非能力

2017年09月05日06:30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不是说夸奖孩子懂事,孩子会更变得更懂事吗?为什么到了我这里就不行了呢?

  有位妈妈和我分享了她遇到的情况。

  某天,她正在做家务,儿子过来说要帮忙,虽然也帮不上什么,但是妈妈很开心呀,儿子可以主动来帮忙做事情了。

  妈妈说:“你真是个好孩子,真棒!”

  孩子听了,也很开心。妈妈也认为,要经常这样夸奖孩子,孩子会更懂事。

  有次,孩子从学校带回了手工劳作,妈妈和孩子一起工作制作灯笼,可是没工作一会孩子就会问她:“妈妈,你看我棒不棒!?”

  如果妈妈没有及时的回应孩子,没有夸孩子棒的话,孩子就停下来,不愿意再继续了。

  还有次周末,一家人去公园玩,走累了坐在草地上休息。孩子很安静的坐在草地上。

  难得见到儿子这么乖的样子,妈妈忍不住夸了儿子一句:“宝贝你真乖!”谁知道孩子听了这句后,就把旁边的花草连根拔起。

  妈妈当时发飙,忍不住教训了儿子一顿。

  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呢?难道说夸奖孩子没有用了吗?

  现在儿童教育观念里,常常说要肯定孩子。于是,很多父母会把“好棒、懂事、真乖”挂在嘴边,认为这么夸奖可以让孩子更棒、更懂事、更乖巧。

  然而,这种夸奖,孩子不但没有变得更积极主动,反而各方面的表现,成绩和能力都下降了。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曾做过一个经典研究:

  他要求大学生们将一些枯燥无趣的动作重复整整一个小时,比如把螺丝拧紧了再拧松。

  实验者为此付给一些学生1美元,而付给另一些学生20美元。并要求他们告诉下一位受试者,骗下一位说这个试验很有趣。

  在实验结束后,实验者请所有的学生评价“拧螺丝”的有趣程度。

  结果,那些得到足够多钱(20美元)的学生认为“拧螺丝”非常枯燥无聊,而只得到1美元的学生则认为,所做的事还挺有趣。

  为什么才拿1美元,重复做无聊的事情的学生会觉得有趣?

  费斯汀格对此解释说,是内在动机影响聊那些学生的想法。

  在那些得到20美元的人之中,他们会认为是因为这20美元,而有合理的借口对下一位受试者说谎;

  而得到1美元的人,外部理由不充分:“我不可能只为了1美元就撒谎的”,于是,他们只能转而寻求内部理由,只能改变自己的想法,告诉自己这个工作是有趣的。

  这么做,是为了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减少内心因此产生的冲突。

  同样的,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好好学习、懂事听话,我们可能会给孩子各种夸奖、物质赞赏等等。

  有了这些,孩子可能会因此像你所要求的那样去表现。但是当夸奖消失的时候,孩子还会主动去学习和努力吗?

  这,其实是在抹杀孩子成长的动力。

  当我们为了夸奖而夸奖,其实就像这个试验一样,这时候,就把原本属于孩子内部动机的行为转化为需要外部刺激才能运作。

  就像那位妈妈描述的,当她没有及时回应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不做手工了。

  我们通常都认为,多多表扬孩子总是好的。

  但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说,只有适度表扬才能激发孩子的主动性。

  如果滥用表扬,会使孩子觉得做一件事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夸奖,而对事情本身的兴趣就消失了。

  而最好的表扬,是肯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孩子的能力,也不是赢过了别人。否则,会容易导致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自恋自己的能力或者竞争关系上面。

  德韦克认为,自我能力通常有两种 ——

  一种是固定心态,即孩子认为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是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

  一种是成长心态,是指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各种努力逐渐提高。

  他们曾经做过夸奖对孩子影响的实验,实验将分数差不多的孩子分成两组 ——

  第一组孩子得到了智力方面的夸奖:“你真棒,成绩真好。”

  第二组孩子得到了能力方面的夸奖:“你得了那么好的成绩,一定很努力。”

  而最后,实验结果是 ——

  第一组孩子后来呈现出厌学的表现。

  这些孩子不愿意挑战更难的问题,因为这会破坏他们很聪明的说法。面对压力,他们选择用自欺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自恋。

  第二组孩子不会把失败归咎于自己能力的问题,即便遇到问题,也没有呈现很强的挫败感。

  因为他们有种信念,可以靠自己努力实现。

  每个人都喜欢受到称赞和夸奖。

  但是像“聪明、很棒、很乖”诸如此类的夸奖,只能带给孩子瞬间的满足感,久而久之,可能会破坏孩子的积极主动性,甚至会让孩子表现得故意差一些。

  当孩子帮助妈妈做家务后,如果妈妈说他辛苦了,或者说地面打扫得看真干净呀,这样的夸奖会显得更自然的。

  夸奖孩子得话语,应该让孩子看到,他为这件事情所做的努力的结果。

  如果只是夸奖孩子“你真是个好孩子”“你真棒”可能会让孩子高兴之余又有些不安。

  他也许觉得自己还达不到好孩子的标准,或者担心,万一下次达不到这个标准了怎么办?难道就不能是好孩子了吗?

  接下来,他们可能会表现出一些不端的行为,以此来减轻自己的内心负担。

  比如文章开头那位妈妈提到,当她夸奖孩子很乖的时候,孩子就把花草连根拔起。

  而后来妈妈再和孩子沟通才知道 ——

  因为孩子觉得在公园不好玩,爸爸妈妈都在玩手机,他只好发呆;

  但是当妈妈夸他很乖的时候,他无法接受。

  这给他带来了压力,所以,他对旁边的花草释放了攻击性。

  很多人也会有这样的心理 ——

  每次有人夸自己的时候,心里会有很虚的感觉,甚至怀疑自己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但是,当我们听到别人夸我们努力的成果,感觉就不一样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说过:

  “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

  赏识教育绝不是简单的“表扬+鼓励”。

  而是 —— 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并能以强化孩子的行为,促进孩子的成长发展。

  夸奖孩子,除了我们对孩子的夸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听到父母的夸奖后,自己对自己产生的信任。

  与其说“你很棒,考试考得这么好”,不如说“我看到你为这次考试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与其说“你真乖真懂事”,不如说“谢谢你帮忙打扫了地板,真干净”。

  对孩子付出的努力进行夸奖,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他的努力得到了尊重和承认。

  那么,他就会更加看重自己努力的过程,学会面对艰难的任务坚持不懈。

  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喜欢和欣赏他的努力,也能接受他的局限和不足。

  适宜的夸奖,可以让孩子们对自己有一个现实的认识,从而避免受到外界的评价性表扬的压力干扰。

  这样的孩子,才有追求做自己的勇气和目标,才不会总是向其他人寻求内心的认可与赞同。

  作者 | 吴在天,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行业从业7年,始终在自我成长的路上。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孩子懂事努力能力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