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 当受到暴力时 请你打回去

2018年05月07日09:52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前两天,乔爸接到朋友的“求助电话”。

  前段时间,这位朋友发现自己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放学回家后脸上“挂彩”了。几道长长的指甲划痕,耳朵还被伤出了一个小小的豁口。

  朋友表示:这就是校园暴力!之后夫妻俩怒气冲冲地跑到家长群中讨说法。

  自从微信这个神奇的交流软件出现并广泛应用于各种群体后,“家长群”俨然成为了老师布置作业“圣旨群”,以及家长恭维老师的“谄媚群”。

  这回的“恶性事件”终于让这对父母爆发,早就不满这个名存实亡的“家长群”的他们,在群里疯狂的艾特了老师和伤人孩子的父母。

  事情并没有电视剧精彩,即使老师只是象征性地自责并且默默地撇清责任地安抚了几句,伤人孩子的父母却态度极好,医药费营养费一个不落,还发了一长段自责的话,替自己的孩子道歉。

  如此好的态度,朋友夫妻俩也不好太多较真,只是嘱咐自己的儿子以后不要和那个伤人的孩子玩了。

  然后没过半个月,这位朋友的儿子又添新伤!这回孩子被撞掉了门牙!既心疼又愤怒地夫妻俩这回齐齐爆炸!询问儿子为什么不打回去。

  儿子也是委屈的很,用漏风的牙齿,口齿不清地表示:“爸爸妈妈一直教育我不许打架的,我要是打回去就是坏学生了,而且我打不过他,他很厉害!其他同学也都不敢惹他!”

  儿子的话给怒火中烧中的夫妻俩浇了一盆冷水,心里又开始犯嘀咕:“究竟该不该让孩子打回去?”

  乔爸接到这个问题也是一愣。相信绝大多数家长都说过这样的话:“在学校要和同学好好相处,不要打架!”

  而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我们都会象征性地选择认为这只是孩子之间的打闹,所以家长们的第一想法都是:“打回去显得我们多没有教养,我们要以理服人。最多不和他玩了,少接触就好了。”

  乔爸最开始也是这样的想法,直到越来越多的校园暴力事件的出现,越来越多以血为代价的惨痛故事告诉我们,作为家长,当孩子受到暴力时,请告诉孩子:“不要懦弱,打回去!”

  校园暴力不是近两年才出现的,它自校园诞生之时就已经存在。

  孤立,嘲讽,起外号。

  蓄意通过语言、肢体、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

  低龄化、群体性、反复性是它的特点。

  数据表明:

  大约71%的孩子经历过校园凌霸

  大约25%的学龄孩子为长期受害者

  大约30%的孩子牵涉严重欺凌事件,不是受害者就是被害者

  数据的显示是残酷的。

  在家长们认为充满书卷气的校园,竟然还有这样恐怖的事情在角落中发生着,这次还能就这样“算了”吗?

  我为什么要告诉孩子“打回去”?

  “打回去”不是对施暴人的以牙还牙,而是对孩子自己心理和身体的双重保护!

  半个月前发生的米脂县砍人事件再次震惊教育界。

  2018年4月27日18时10分许,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第三中学附近发生恶性事件,犯罪嫌疑人赵某某当时持匕首,在米脂三中校外距校门150米处由西向东,对放学逆向而行的学生行凶,连续刺伤19名学生,现场十分惨烈。

  经初步审讯,犯罪嫌疑人交代其在米脂三中上学时受同学欺负,遂记恨学生,持匕首杀人。

  一起由校园暴力引起的恶性报复砍人事件。当年的受害人成为了如今的施暴者。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心里疏导非常重要。经调查,受到严重心理创伤的病人最终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成为具有自杀倾向的抑郁症患者,要么成为赵某这样的反社会型人格,最终实施报复性行为。

  在日剧《非自然死亡》第七集中,受到校园暴力的学生试图错误地用自己的死亡,“报复”施暴者。

  而米脂县行凶人赵某则是以血腥的方式来报复无关群体,完成心中自我扭曲的成就感。

  这两个结果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作为校园暴力的受害人,一味地忍让只会换来无休止和变本加厉地凌辱。多少压抑得不到疏导的心理问题最终让受害的孩子走向了极端。

  “打回去”是对校园暴力说“不”,是对施暴者的反抗,是贴给无休止暴力的禁止符!

  告诉孩子,不要主动打人,但也不要忍受暴力。

  电影《美国狙击手》中,在男主角小的时候,看到弟弟被人欺负,毫不客气地选择了打回去。

  父亲告诉他:

  世界上的人可分为三类:羊、狼和牧羊犬。

  有些人认为邪恶是不存在的,当邪恶降临时,他们不懂得保护自己,这些人属于羊。

  然后,掠食者出现了,他们使用暴力,掠夺弱者,这些人是狼。

  还有一类人,他们拥有强大的攻击力和保护羊群的天性,他们是稀有的、能和狼对抗的人,这类人是牧羊犬。

  我们家里不需要羊。

  如果你变成狼,我会揍扁你。

  我希望你们是牧羊犬,保护好自己。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李玫瑾教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她曾经表示,家长应该从两个方面教育孩子远离校园暴力。

  一是告诉自己的孩子不要欺负别人(不成为施暴者)

  这是一个家教问题,越有力量越不能欺负别人,教导孩子正确运用自己的“力量”。

  二是告诉孩子,不要让别的孩子欺负自己(不成为受害者)

  家长需要引导孩子进行正常的体育锻炼,加强体魄,不要成为施暴人的目标。原因一是:一般校园暴力施暴者倾向于欺负“弱小”,原因二是:即使真的遇到校园暴力,也不至于没有反抗的能力。

  冲突是生命历程中必然的体验之一,是孩子生命张力的体现,孩子会在冲突中学会调节情绪、表达自己,学会更好地与别人相处,与世界相处。

  希望你们都是牧羊犬,请保护好自己。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校园暴力施暴者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