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干部制度扼杀了我们孩子什么?

2018年05月16日11:46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一道杠“、”二道杠“、“三道杠”到底带给孩子什么样的影响?这大概是他们对于“权力”的第一认识。

  班干部和等级奖励制度,是中国教育择优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在中国,六岁的孩子入学后,就要面临在几十人的班级里选班干部。

  首先选出班长,然后是副班长,接下来是学习委员,生活委员,体育委员,文艺委员,劳动委员。除了这些重要的职位外,还有小队长,小组长,课代表,剩下的就是芸芸众生。到了二年级,少先队成立了,考核体系依照三道杠,二道杠,一道杠的顺序再来一遍。

  对于中国的小学来说,班干部制度名正言顺、天经地义。可是如果我们环顾一下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会发现他们根本就没有班干部制度。班干部制度真的好吗,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小学生在作业本上写藏头诗,向老师举荐自己 小学生在作业本上写藏头诗,向老师举荐自己

  班干部制度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

  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受尊重的体验

  所谓的“差生”,小小年纪就得体会“平头老百姓”的感受,被划入了最低等级,自信会受到长久的打击。

  所谓的“优等生”,虽然得到了老师的宠爱,但是优等生由于看到了老师对待差生的态度,害怕自己失宠,内心常常不安。有些优等生喜欢向老师“告状”,来维持自己受宠的地位。有些优等生则内心纠结,对于“差生”的处境感到不安。

  那些在“优等生”和“差生”之间的孩子,则会强烈地感受到自己被忽略。

  孩子缺乏平等意识

  在今天的西方教育理念看来,所有的孩子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理应得到教育者平等的对待。如果仅仅因为有的孩子身体发育早些,智力发育早一些,考试分数高些,有的孩子长得漂亮更讨老师喜欢,就比别的孩子得到更多的机会,甚至对其他人拥有了或大或小的权力,这是不被接受的。如果一进入学校就被等级化,很容易使孩子缺乏平等意识。

  孩子过早面对权威

  班干部制度让刚刚离开家庭的孩子,进入到了一个被等级化了的小社会。每个孩子,都有了自己的初始位置,而老师是这个小社会的唯一权威。在孩子们的小天地里,老师的权威无法抗拒,孩子只能接受。可是如果老师比较情绪化,或者过度行使自己的权威,孩子们即使对现有权威和秩序不满,也难以表达或反抗。孩子们或多或少会感受到不公平。

  荣誉容易成为老师控制学生的工具

  在中国的小学里,孩子的荣誉基本由老师给予,而老师很可能因为学生的某个缺点,又会剥夺掉这种荣誉。比如某个学生上课说话了、作业做得不够好、忘记带课本,这些都可以成为老师不让某个孩子当干部的原因。孩子们如果想要一直维持荣誉,就得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做。

  许多国外小学没有班干部制度

  美国

  美国的小学,老师需要有学生做事情时会公开招聘:Volunteers?(有志愿者吗?)于是就有孩子把手举得高高的。如果需要帮助维持秩序什么的,老师会求助于家长,就会有家长轮流跑到班级里当志愿者。

  瑞士

  瑞士的小学不仅没有干部,甚至没有任何评比、奖励。什么“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优推生”这些名词,从来没有出现在小孩子们的学校生涯中。

  日本

  日本的小学没有班长,但是有小组长。不过小组长是依据孩子意愿产生的,想当小组长的孩子自己举手,如果有几个人都想当,就由孩子们玩石头剪刀布决定。小组长一个月换一次。

  这些制度设计,看起来老师没有多少权威,也没有多少可以借以控制学生们的机会,但他们悉心保护着孩子们的自尊、自信、安全感、对公正的感受和平等意识。

  反观中国传统的班干部等级制,那些先天智力优秀的孩子,可以在这种严格的考核中获得大量赞扬。但对那些先天智力不那么优秀,或者发育较迟缓、天性活泼爱动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会在这样的体系中受到不少打击。

  可是不管是否优秀,对幼小的孩子来说,过于严厉的威权,过于丰厚的奖品,都是他们幼小的心灵无法承受和做出正确判断的。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班干部小组长老师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