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不上辅导班?或许是个时代的拷问

2018年05月16日13:43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给孩子报个补习班吧,在暑假实现‘弯道超车’!”

  ——“坚决不报辅导班!要给孩子快乐童年!”

  这两个分裂的声音,几乎在每位家长的脑子里都回荡过。

  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多次对校外补习班的疯涨加治理,但为什么控制起来这么难?同时,作为家长也时常疑虑:爸妈花了这么多钱,孩子吃了这么多苦,上个补习班,真的值得吗?

  本文会给各位读者提供一个别样的视角看待辅导班,并对校外补习屡禁不止的现象,提出看法与讨论。

  孩子要考学了,要不要上辅导班?

  这是很多家长心中曾有的忧虑。

  一旦你带着这个忧虑,走进一家培训机构,比如:

  “你现在上培训班已经晚了OMG!我们根据各个孩子的不同特质有定制每个孩子都会提升10-20分现在别人的孩子都上辅导班不来多听听孩子会吃亏的别舍不得钱孩子的教育是最值得花钱的地方了blablablabla……”

  你:惊愕。jpg ↓

  这不是说笑话。而是每个家庭面临的实实在在的问题。

  无奈

  对于家长来说,让孩子上培训班,简直是一把辛酸泪。请看一位上海家长的账单:

  这不是个案。

  2017年8月,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发布了《上海幼儿早期教育(0-6岁)状况调查》,数据显示有57.1%的家长为孩子报名幼儿园以外的早教课程。其中,0至3周岁幼儿有39.9%参加过早教课程,4至6周岁孩子有73.5%参加过。平均每个家庭每年要花约17832元,占父母年收入的11.9%。

  本应人人平等的教育,在辅导班面前,就这样变成了拼钱的游戏。课外补习正在成为学校教育之外一种新的社会再生产的机制,课外补习与学校教育的双重压力下,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义务教育公平和社会流动由此遭遇严重挑战。

  然而家长们从牙缝里挤出补习班钱,孩子们却不能愉快地接受。增加的学习压力让孩子们喘不过气。不少家长都表示,孩子在幼儿园阶段进行提前补习,忽视人际交往、自主性等的养成,进入小学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无法跟上超前学习内容时,孩子们会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带来厌学情绪或学习自信心低下等问题。同时,超前教育使得部分孩子因为“已经学过了”而课堂注意力低下,影响长期学业表现。

  2013年,21世纪研究院进行的中小学生厌学调查显示,在被调查学生中,厌学情绪“很强烈”和“比较强烈”的学生比例非常高,分别达到48%和24%;初中生在“很强烈”和“比较强烈”的厌学情绪要高于小学生。

  学生厌学情况调查  学生厌学情况调查

  去年就有报道,上海一名2岁半男童,母亲为了让他通过知名幼儿园的入园考试,连报5个培优班,导致儿童过度焦虑,出现“斑秃”。有医生表示,如今白癜风、神经性皮炎、湿疹、心因性瘙痒等与精神状况相关的皮肤病,都出现低龄化,不少正是学习压力过大造成的。

  孩子怨声载道,家长苦不堪言。然而,就算是这样,最终不少家长还是会选择给孩子报几个培训班。毕竟,小升初、中考、高考的压力摆在那里,竞争越来越激烈,一旦有人报名,就必须报名。这种现象被称为“剧场效应”,剧场中前排观众站起来,后面的观众就不得不站起来,最后,所有人都站着看戏。培训机构借此制造焦虑的“饥饿营销”,将压力不断向下传递,家长被培训机构所裹挟,不理性地将低幼儿童推入课外培训市场。甚至有些重点学校把培训机构变成入校的踏脚石——只有经过在培训机构“占坑班”的摸爬滚打,才能进入学校,机构里的“统测”成绩还为分班提供依据。培训机构通过举办“占坑班”、统测等方式与学校合作“掐尖招生”,并伴有利益交换,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学而思初中三年培优-尖端体系示意图

  哎,无奈……

  治理

  培训机构如此乱象,难道还放任不管吗?

  当然不行!

  说到治理,还要分类进行。目前我国校外教育培训市场上,教育培训机构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在民政部门注册、经教育部门核准的教育培训机构;

  第二类是在工商部门注册的教育咨询公司,其经营范围并不包含教育培训;

  第三类是没有任何证照资质的培训机构,往往由教师个人进行组织,自行租赁场地开展教育培训服务。严格意义上,只有获得教育部门审批,获取办学资质的教育机构才能在市场上设班授课。

  去年,多地教育行政部门对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进行了专项督查治理,治理内容主要集中在取缔无教育培训资质机构、规范培训内容、禁止违规经营等方面。

  2017年2月,西安市教育局开展全市民办教育机构专项整治,取缔92所无证幼儿园、397家无证培训机构。

  4月,上海市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重点对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资质进行审查,并取缔了无照经营的培训机构。

上海市排查的教育培训机构资质情况(截止2017年4月)上海市排查的教育培训机构资质情况(截止2017年4月)

  6月,成都市发布了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最严七条”。

  11月,福州市鼓楼区开展集中清理取缔无证教育培训机构联合执法行动,当天就查处无证教育培训机构52家,拆除各类广告15处。

  如果说2017年各地整治的主要标准是培训资质,今年教育部对校外培训的要求则更为严格了。

  两会期间,教育部长陈宝生曾这样形容校外培训班:

  今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减负通知”,明确要求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培训出现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

  看出来了,这是要从根上否定一些课外培训机构的违法教学。

  效果

  然而,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是严打校外培训机构的非法办学,但近期央视对一些地方的补习班进行暗访,发现各地的培训机构还是如火如荼地开办。

  一方面,课后辅导班、校外补习班,家长、学生都不愿意参与,而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三令五申地严格整治;另一方面,培训班却如野草,野火烧不尽,没风都能生。为什么呢?

  理由很简单,成绩竞争压力太大,培训班诱惑不小……

  但,有没有想过,这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呢?

  近期上海的一项关于小学生的调研结果就是这样显示的:参加过辅导班的孩子在生活自理、主动性、专注和坚持、身体健康、情绪和睡眠适应性上低于没有参加过辅导班的孩子,而没有参加过辅导班的孩子仅仅在知识适应性上(如拼音、识字、写字、数学学习和英语学习)低于参加过辅导班的孩子。

  也有统计显示,2015年高考中拿下江苏省辖市文理科状元的21名考生中,90%以上的孩子学前没有参加任何学科辅导。

  家长们常常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这个起跑线又是谁定的?为什么一定要孩子以成绩为重点呢?有没有试想过:零起点其实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零起点”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兴趣

  在教育过程中“抢跑”的孩子却产生了各种学习问题。例如,因为感觉太难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还有些孩子,上学前能认3000个字,但到了高年级,他的综合能力和成绩却不比其他同学有优势。

  “零起点”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能力

  有教育专家表示,要想让孩子在学习上保持专注,一要通过学习本身的吸引力产生推动力;二是靠他控,如家长的催促或监督。不上辅导班的孩子反而能够较早培养起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即使在知识储备上是“零起点”,但是在学习能力上却更有优势,为之后长期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零起点”更有利于人的持续发展

  即使没有辅导班,也并不意味着孩子的学前就是一片空白。坚持在知识领域“零起点”的同时,鼓励孩子在童年生活、学习过程、社会经历等方面有更多的积累,形成较高的“经验起点”“经历起点”“心理起点”,反而更有利于人的持续发展。

  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考试考几分,排第几名,远不如养成积极向上的性格、有着良好的探索世界的能力来的重要,而面对这两个事,辅导班不一定能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反而,多一些时间陪伴孩子,无论去或不去课外辅导班,都能和孩子沟通,和学校老师也有所交流,或许能更加有益。

  毕竟,教育是育人,而不是育分。

  本文整理自《教育培训机构的失范和治理》

  作者:王晓鹏(21世纪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本文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中小学生减负”课题的部分成果。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教育培训机构辅导班培训机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