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课双师课堂:魅力在于教师课堂话语的“节约”

2018年07月03日11:10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文/翟良

  壹

  最近,对宋代的书院和市民生活很感兴趣。

  宋代书院早有“多师同堂”的教学模式;宋代也早有“外卖”。

  不清楚朱熹老爷子会不会与别的“教育大咖”同堂讲学,但肯定的是,宋代的“外卖”记载的很馋人:

  一个闲汉,一个框子,一把刀,几块牛肉,送到顾客面前,当面切。(见《郑节使立功神臂弓》)

  能上朱熹老爷子的课,还能吃上上好的外卖,宋代的学子真的很幸福。

  “我想,朱熹老爷爷也会懂那个时代的小孩的秘密。”小儿子豆豆说完,露了下霸气的将军肚。

  我一想,朱熹还真懂得宋代孩子的秘密,曾编写过小学和大学的教材,并提出小学的培养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和“学其事”。

  更为重要的是,朱熹老爷子的讲学不仅放弃了“话语霸权”,而且还携门人游学,在醉美的山水中吟咏性情。

  以至于朱熹的门人赵师恕曾有高论:某平生有三愿,一愿识尽世间好人,二愿读尽世间好书,三愿看尽世间好山水。

  贰

  说起流行,有流行的音乐、美术和娱乐,还真没听说有流行的教育。

  时下,双师课堂却像流行的“音乐”,在K12教育领域风一样蔓延开来。

  其实,这是宋代书院多师同堂教学模式的轮回,早已流行过;我甚至想,当前运作双师课堂的机构,是否应该依据流行的范围和影响也来个双师流行排行榜?

  有人说,好的课外教学如若像宋代的“外卖”一样流行到今天,这种实现了穿越的流行,自然永不熄灭。

  扯远了,其实我想聊聊双师课堂“流行”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有一个事实我们不得不面对:孩子们在上过双师课堂后会恋恋不舍,会恋恋不舍地哭出声来。

  我在精课双师课堂上看到过这个在传统课堂上从来不曾发生的画面,画面天真而浓郁。当主讲老师说出“下节课再见”且挥着手缓缓离开显示屏时,孩子们也拼命地挥着小手:“老师,我求求您,我还想听您讲,别走。。。。。。”

  一个可爱的小人儿,两行热乎乎的泪儿,一双停不下来的小手儿。

  我看了,眼圈也红了。被一堂“流行”的课感动了。

  往往,传统课堂会罚哭孩子;但今天变了,双师课堂会“馋哭”孩子。

  很多孩子,包括我的儿子小豆豆告诉我,在双师课堂上他们敢举手,敢质疑,敢评价老师,敢对有趣的课堂生活笑出声来。

  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惊喜地发现,“善讲”的老师说的话“少了”。

  双师课堂上的老师不再做“lecturer”,放弃了课堂话语“霸权”,这需要闭着眼睛握紧拳头的决心,要知道教师是世界上说话最多的人之一,平均每天的话语为20000字左右。

  课堂话语,非要让学生说出来才有味道,才有功效,才有魅力。

  “这个公式很重要。”其实,这句话,双师课堂的老师不会着急说出来。

  而是说,“我的一个朋友对我讲,不用这样的公式,我们照样生活得很好。”

  “可是爱因斯坦说,这个公式会改变整个世界!”孩子们开始反驳。

  “你怎么知道的?”老师问。

  “我在一本书上读到的。”学生回答。

  这是双师课堂典型的把“我说”变成“你们说”的教学案例。

  课程专家李静纯先生曾经说,在“节约型”社会中,教师课堂话语也应节约使用。

  实际上,李先生是建议教师放弃课堂话语“霸权”。

  而事实上,放弃课堂话语霸权的课堂却带有“写意”的味道。

  “写意”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重在神态的表现与情感的抒发。

  以这种观念看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则不必面面俱到,而应给学生的思维留有足够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悟,去以大观小、由小窥大,进而掌握所学的精髓,领略所学的美妙。

  叁

  饮茶、喝酒、点外卖,竟是宋朝市民的生活。

  传承至今的不仅仅是“外卖”,

  还有“多师同堂”的教学模式。

  只是今天的双师课堂上多了一个超大的显示屏,还美其名曰:抗光幕布。

  此刻,朱熹老爷子正坐在白鹿洞书院,衣袖轻卷,长叹:万万没想到的事啊。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朱熹课堂双师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