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和孩子讲话吗? 讽刺挖苦最忌讳

2016年04月22日11:49   教育专栏  作者:孙云晓  

  有些父母有意无意地会对孩子说:“你真是猪脑子!”“简直就是榆木疙瘩脑袋!”“我算是白养你了!”“你将来连扫大街的工作都找不着!”……您要知道,这些说法已经在无形中对孩子进行了心罚。什么是心罚呢?心罚是指父母对孩子恐吓、讽刺或挖苦,剥夺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如果说体罚是对孩子的身体施加暴力,那么,心罚就是对孩子的心灵施加暴力。

  家庭教育中的心罚一般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类型:恨铁不成钢型和侮辱型。

  01.恨铁不成钢型心罚

  在我与网友的一次聊天中,有一位初中生告诉我,虽然深受父亲的斥责伤害,却对父亲仍抱有深深的孝心,让我感动。

  我是个不聪明的孩子,我爸爸也是这样认为的。

  我上初二,有时会一个人想着中考[微博]就害怕起来。但我的确已经尽力,每天认真听讲,很少去玩,节假日除了参加学校的补习班外,就是呆在家里看书写作业。但我的努力从来没有得到爸爸的任何肯定,耳边常常响起他愤怒的声音:

  “你怎么这么没出息!”

  “你怎么一点儿不像我呀!我以前读书从没有像你这么差!”

  “就这么点儿分怎么能考到北京,我要彻底失望了!”

  久而久之,这些话听起来就慢慢习惯了。我也知道爸爸训我其实是想让我能圆他小时的梦想,能考上北大。但我知道自己没有办法做到,所以就想从其他方面好好报答爸爸。

  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我开始把零花钱攒起来,决定给爸爸买生日礼物。我的想法很简单:只要爸爸看到女儿给他买的生日礼物,他一定会高兴的,说不定会表扬我一下呢!爸爸是一名司机,冬天开车手经常受冻,可爸爸从来不戴手套。我知道爸爸很节省,他不舍得给自己买一双。于是我用攒了一年的零花钱给爸爸买了一双真皮手套。可事情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那天,爸爸看到我给他买的一双手套,劈头就是一句:“就知道浪费钱!我不需要手套!”之后一个劲地说:“为什么你不能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你就不能争点儿气?”

  之后,我仍给爸爸准备生日礼物,但我又害怕惹爸爸生气!三年中我给爸爸买的礼物每次都让他生气,这的确是女儿的罪过啊!可爸爸,如果不为您买份礼物,我真的不知还能为您做点儿什么?愚笨的女儿,真的不知道如何能让您满意呀!

  这个孩子的孝心真让人感动,我觉得这远比高分数和高名次珍贵得多,即使将来长大成人,以这样的爱心去面对社会,都会因为友善和宽容而被人欣然接纳。孩子无意中展示出的品行和人格,父母太应该为之雀跃。然而却有不少父母容易犯这类错误,就是只要求学习成绩的进步,而忽略孩子的道德发展,对孩子的优秀品质视而不见。这不仅对孩子有失公平,更忽略了孩子成长的第一要素——人品!

  同时,父母对于孩子在学习上的期待又过于苛刻,要考清华[微博]、北大,要读硕士、博士,要出国留学[微博]等等。这些期望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压力,毕竟高目标不可能适合每一个孩子,真正成为“非凡”的人也只是少数。

  北京的王松涛老师写过一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

  我们有很多这样的学生,经过努力,找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也许是一名司机、售货员、修理工、保险销售员、教师、公司职员等,而这些岗位都是我们社会不可或缺的。想象一下:他们每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努力工作。有一天,你路过哪里,或者坐上一辆公共汽车,或者去商店买东西,有人亲切地唤你一声:“王老师,您好!您还认识我吗?”我想,我的心里同样会感到一种幸福。

  作为老师,培养出平凡而对社会有用的人是幸福的,同样,培养出这样孩子的父母更是幸福的。

  另外一点让人担忧的是,父母经常性的斥责批评,会带来孩子性格和行为方式上的缺陷。当孩子有过失或者无法达到父母的期待时,正是需要理解和关怀的时候,而这时父母如果只是抱怨指责,其结果不仅仅损伤孩子的自信心,还会让他们形成一种自我暗示:我就是个笨孩子。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否定性的评价比肯定性的评价让孩子记得深远。这是因为否定性评价常常发生于沮丧或急切的情况下,有很强的冲撞力,也因此会留下深刻印象。通常在孩子的个性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尊心还没强到可以不在乎别人的批评时,父母的否定往往会产生重要影响,在他们潜意识里留下很深的痕迹。

  各种贬低的话会像种子一样在心里扎下根,这样的次数越多,根就扎得越深,逐渐成为他们自我评价的标准,结果使自己真的成为被父母咒骂的那种人。

  澳洲的一位家庭心理学家称这种无意讥讽的行为是一种“无心的催眠”。他说:“多数人都不知道,这种催眠每天都在发生,而且深入孩子心中的无意识层面。即使没有这种意思,但孩子的人格依然会按照我们暗示的言行发展。”于是性格中的软弱、自卑、胆怯和自暴自弃就会伴随而来,甚至终生无法摆脱。如何避免孩子免受恨铁不成钢型心罚,我的建议是:

  首先,尊重孩子的选择。

  父母应当想一想,你是否喜欢别人强迫自己呢?没有自由的人生会有幸福吗?对孩子来说,考什么学校、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都应该是孩子自己的选择,父母只能引导,不能强制,更不能一厢情愿地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孩子头上,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傀儡。

  其次,珍惜孩子的孝心。

  孝心是孩子向父母表达的一种情感。父母要十分珍惜这种情意,并及时回应:“孩子,我也爱你”或者给孩子一个拥抱或者摸摸孩子的头,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父母对自己举动的珍惜和感动。由此让孩子懂得有孝心才会有爱心,爱心是道德之本!

  再者,宽容孩子的失败。

  作为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一些,但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与个性。如果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孩子难以达到,会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父母也容易急躁乃至焦虑。孩子的成长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孩子是在不断犯错误中长大。因此,父母提出的要求应该是孩子力所能及的,否则只能是欲速则不达。当孩子失败的时候,父母不要斥责孩子,更不能打孩子,而是倾听他的诉说,平静地与他一起来总结反思,找出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出路。事实证明,给孩子提供切实的帮助比责骂有效得多。

你会和孩子讲话吗?讽刺挖苦最忌讳

  02.侮辱型心罚

  都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然而有一个女孩写信给我,呼吁的却是让自己的妈妈“下岗”。

  人们都说母爱伟大,可我的妈妈一点儿都不伟大。因为她动不动就训我,“蠢猪”、“笨蛋”、“白痴”、“废物”,这样的话让我特别受不了。

  一次数学测验我得了95分,排名班级第三。可是在把测验卷给妈妈签字时,她看不到红灿灿的分数,而是瞪着眼睛看我的卷子上出错的地方,一个劲地说:“又笨蛋了吧?考试前我跟你讲,做完了一定要从头到尾再看一遍,猪脑啊!”我听了十分沮丧。一连几天都不和她说话。

  我有一个同学,她的妈妈可好了(起码比我妈妈好)。她是我们的体育老师,我们班的同学都特别喜欢和她在一起玩(我也不例外),都特别喜欢上体育课。可能这也是我体育不错的原因吧。有一次我参加校运动会的百米跑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体育老师高兴地跑到我身边表扬我:“你真棒!”我觉得老师的笑容特别好看。而我喜滋滋地把奖状拿回家给妈妈看时,她却漠不关心、无精打采地对我说:“你要是数学、语文能在学校得第一名就好了,可惜的是体育。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我听了很伤心。

  我经常想,为什么我没有像我同学的妈妈一样好的妈妈呢?有时我还想,如果孩子可以选择的话就好了,那我坚决不会选我妈妈做我妈妈,而会选择让我妈妈下岗!可什么时候我才能梦想成真呢?

  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些父母过于挑剔,总是对孩子处处不满,稍有闪失则絮叨不停,而对孩子身上的优点却视而不见。在批评孩子时甚至训斥责骂,带有极强的侮辱性,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也导致亲子间的争吵、冷漠和相互仇视。如果爸爸、妈妈可以选举产生,我敢预料,因为代际冲突下岗的会比经济原因下岗的更多。

你会和孩子讲话吗?讽刺挖苦最忌讳

  03.给父母支招

  父母如何避免用侮辱性的字眼批评孩子,让孩子自信地成长呢?

  1)每天发现孩子一个优点

  我曾以开玩笑的方式给父母们一个忠告:如果您能发现孩子身上有十个优点,您就是优秀的父母;如果您能发现孩子身上有五个优点,您就是合格的父母;如果您在孩子身上连一个优点都发现不了,您就该下岗了。

  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四十多年来,我接触过数不清的孩子,我可以十分肯定地说,至今为止,我还没有发现一个没有优点的孩子。但有的父母会不以为然,“和别人家的孩子比,他差远了,我怎么表扬他呀?”

  我们并不反对父母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关键问题是您“挑剔”的是什么。

  如果您“挑剔”的是孩子的缺点,那么您传达给孩子的肯定是消极的信息。

  如果您“挑剔”的是孩子的优点,那么,孩子接受的信息就是积极向上的。

  清朝的颜元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数过不改也徒伤情,奖长易劝也且全恩。”请父母们不要吝惜表扬。要知道不管是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是惊天动地的成绩,都是与一件件平凡小事分不开的。建议父母从现在开始每天发现孩子一个优点,不久以后,您会发自内心地对孩子说:“好样的!”

你会和孩子讲话吗?讽刺挖苦最忌讳

  2)训斥孩子之前先数数

  父母训斥孩子时说出一些侮辱性的话,往往也是一时冲动,过后常常会后悔。这样的父母不妨给自己立一个规定,情绪激动要发怒时先数数,从一数到十,如果不行就增加到一百。数数的过程就是一个让自己冷静的过程,理智地去面对,避免说出伤害孩子的话而后悔不已。

  3)可以提醒孩子,但不要训斥孩子

  对于孩子粗心造成的错误,可以一起分析原因,并提醒他下次注意,让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另外,当孩子可能意识到错误感到愧疚的时候,父母不宜再“雪上加霜”地教训孩子,这样反而会使孩子反感。请记住,提醒孩子并且帮助孩子,才可能让他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取得进步。摘自孙云晓[微博]《亲子关系决定孩子一生幸福的密码》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父母 讲话 孩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