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探秘:海归与4000万的房子

2017年01月20日09:31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与英国人接触时间长了,我会觉得他们很多时候也像某些中国人一样装逼,闪烁其词,令人作呕。但总体而言,英国人比我们更理性、冷静和文明,不管环境有多么窘迫,他们略显沉默的外表下,隐藏着不为人下的高傲。

  前一阵子听说身边的一对美国名校毕业的“海归”夫妇,在北京市中心繁华地段买了一套4居室的房子,4,000万人民币的房款一次性趸交了。

  对这种习以为常又略带压迫感的“行为艺术”,读解方式很多:留学中介会把“美国名校 = 财源滚滚”的公式无限扩大,以收取进入名校的“担保金”;房产商会配合“去库存”指令,渲染北京市场的“刚需”,并煞有介事地提醒买房人,每平米20万人 民币可能是“起步价”,便宜;银行理财经理可能会跳出来斤斤计较于一次性投入巨额资金产生的机会成本,他们会以美国“海归”不懂金融杠杆为由,向客户兜售 商业贷款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仿佛是看美国大片《2012》:当摩天大楼和立交桥随着地震和海啸瞬间倒塌,到处飞扬着写字楼里的碎纸片、到处滚动着硕大的水泥立柱、到处飘舞着跌进深渊的汽车!恐怖!

  发生在(或可能发生在)身边的灾难,才是总惊悚的,比想象中的外星人、怪兽、异形要恐怖得多。

  恐怖之后,我觉得自己这小半辈子跟白活也差不多。输入转账密码后轻轻地点击“确认”键,我后半生和后几辈子应该无法企及的天文数字,就在身边不远的银行里瞬间消费了。

  我的世界在此时2012了。  我的世界在此时2012了。

  我原本觉得,留学是一个与过去道别的仪式,经过这个缓冲期,达到新的高度和境界。

  可同样是留学生,当我拿到英国的工资条时才发现,工资的三分之一都交了税,说来说去自己挣的也就是英国人的一个平均数。

  当我在爱丁堡的一个高级饭店门口被礼貌地拒绝入内时,我突然回想起在北京某顶级会所大堂几乎相同的一幕,而我看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从身边经过的都是燕尾服、露背长裙、闪亮的袖扣、珠光宝气的首饰以及不可一世的目光。

  世界没有变,现在是这样,以前也是这样。  世界没有变,现在是这样,以前也是这样。

  面对以前的世界,我感到透不过气;面对现在的世界,我感到光年计算的、无限远的距离!

  留学没有让我完全走出自己的世界,而走出自己的世界,并不是留学能够完成的。

  屌丝没能像预期的那样“逆袭”,留学制造的幻觉和精神力量让我“冲高回落”,回到了英国人在课堂上和工作中教给我的思辨(critical thinking)。

  与英国人接触时间长了,我会觉得他们很多时候也像某些中国人一样装逼,闪烁其词,令人作呕。  与英国人接触时间长了,我会觉得他们很多时候也像某些中国人一样装逼,闪烁其词,令人作呕。

  但总体而言,他们更理性——一种略带忧郁的理性,他们会先看到杯子里盛的一半水之外剩余的那部分空间,也就是说,他们做好了承受失败的准备;

  他们更冷静——一种历史积淀下来的沉稳,处变不惊,以不变应万变;

  他们更文明——一种容易被古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悠远的文明史所掩盖的全新的近现代文明,分层但同时也分权的人本主义社会。

  在这个孤独的星球里,如果不能像美国人那样自信,日本人那样秩序,德国人那样精细,中国人那样勤恳而疯狂,我觉得能做到英国人的理性、冷静与文明也不错,也很踏实。

  我的一位英国同事曾略带妒忌与憎恶地点评英超球星的工资:“他们一个月就能挣出我一辈子的钱。”过了一会儿,他又换了副笑脸,颇有些孤芳自赏似地说:“不过,我一个月读过的书,够他们读一辈子的。”

  即使是这样“低烈度”的张扬,在英国人那里也是不多见的,他们略显沉默的外表下,隐藏着不为人下的高傲。  即使是这样“低烈度”的张扬,在英国人那里也是不多见的,他们略显沉默的外表下,隐藏着不为人下的高傲。

  留学让我接触到和领悟到的,绝不仅仅是MBA的课程、乡村都市的开阔、异域人性的友善,更多的是一种非常与众不同的英式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文化定力。

  学习英国人的气质,不管环境有多么窘迫,我们能成为有尊严的人。

  现在,面对轻易购买的4,000万的房子,我会学着英国人的“腔调”说,“祝他们生活愉快!我乐意帮他们找个勤快、体力好的小时工打扫房间,如 果他们需要的话。挣钱现在还不是我的专长,但我喜欢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业余爱好,所以目前还没有太多时间考虑挣钱的事。”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文化留学房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