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疯玩儿的“蝴蝶效应”可能耽误留学

2017年05月17日10:31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高考后玩疯了,一不小心会遭遇可怕的“蝴蝶效应”,忘情驾驭游戏手柄的震颤,几年后竟引起振幅巨大的留学恐慌!从大一开始回归正常的作息和学习状态,才不会耽误日后可能的留学计划。

  股市中有个术语叫“报复性反弹”,长时间阴线的大盘或个股,在转“阳”后可能超常规放量疯涨。有些考生在高考后的疯狂表现有异曲同工之“妙”。

  “严进宽出”的国内大学体制,导致准入成本居高不下。高考前长达一年的复习准备,耗费了大量精力、时间,高三毕业生的疲劳程度可想而知。与此同时,中国高校的毕业门槛并不高,大学期间的学习反而轻松很多。

  这个内在机制的运转,以高考为分界线,中国学生呈现出“前紧后松”的精神状态。在高三阶段被剥夺的娱乐时间,由大一、大二的时间作为补偿——一年拼命学习,两年疯狂放松,高三的损失,大学补,曾被强行压制的弹簧,此后又毫无束缚地肆意反弹了。

  十八九岁的青春岁月,还做不到收放自如,难免忽而忘我学习,忽而我行我素。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高考后的放纵,可能会在不经意间为日后更大的纠结埋下伏笔。

  史蒂夫·乔布斯也有相似的论断,“我们不可能预知未来,但我们可以把过去经历过的蛛丝马迹联系起来,找到与当下的因果联系。”

  国内本科毕业进入英国大学硕士阶段学习的障碍,竟然是高考后忘情驾驭的游戏手柄!可怕的“蝴蝶效应”,从最初指尖、眼前欢快的震颤,几年后竟引起振幅巨大的留学恐慌!

  相对而言,美国大学在国内的影响力更大,中国学生想当然地把进入美国大学的要求套用在英国大学的申请环节。

  这里有必要明确一下英国和美国在硕士录取标准上的差别。

  美国大学会要求申请者提供GRE或GMAT成绩,大学本科的平均成绩作为参考;而英国大学硕士申请一般没有统一的入学考试,国内大学本科平均成绩在录取方面的权重就很大了。

  作为英国大学的校方代表,我接触了很多申请英国硕士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在留学展会上,能听到一些学生和家长这样说:早知道要留学,大一、大二阶段真不该太放松了。

  从本科阶段成绩单上看,这部分已经大四的学生,在大一、大二时分数不高,大三以后成绩突飞猛进,但总平均分不理想。

  英国硕士录取规定的本科阶段的平均成绩,一般不低于75%(以百分制为例,需要75分以上),有些英国大学要求80%。

  要求较高的英国大学,针对一些热门专业(比如商科),80%都不一定能录取,甚至还要看主课成绩。

  高考后的松懈给自己本科阶段的学习挖了“大坑”,特别是前两年,即使大三开始奋起直追,但往往由于大一、大二“亏空”太大,大四阶段又常常没有太多“提分”的课程,导致总平均成绩不能达到英国留学的要求。

  即使可以“刷分”,我估计不会每一门考试不理想的专业都能允许重考,就算能,也不一定有时间重考。

  要知道,这种“前紧后松”的局面,使大三的节奏过于紧张,除了在主课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外,还要准备雅思考试。

  恕我直言,以四六级考试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很难满足留学英国的需要。再加上大一、大二阶段由于松懈而浪费了大量时间,指望大三或大四再弥补,只可能继续沿袭“应试教育”那一套,靠课外培训和“机经”训练在雅思分数上做做文章,也算亡羊补牢了。

  其实,国内高中阶段,由于高考的现实压力,已经浪费了提高英语能力的黄金时间。

  本科阶段又进入了四六级和雅思的应试英语模式,有效的英语能力提高的时间已经微乎其微了,硬着头皮到英国读硕士,压力山大!

  更要命的是,英国高等教育入学和毕业的要求与国内正好相反,属于“宽进严出”,学生一旦出现挂科,风险很大,往往只有一次补考机会,再不过就只能退学了。

  毕竟,我们要走教育国际化的路线,还要遵从国外的游戏规则。从高考到留学,也是一环紧扣一环,一步一步积累而成。

  这样看,高考后的疯狂过了头儿,确实后患无穷。从大一开始回归正常的作息和学习状态,才不会耽误日后可能的留学计划。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高考留学蝴蝶效应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