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为卓越的领导者就得做一个关系高手
要成为卓越的领导者就得做一个关系高手

  本文选自微信公众号“中欧商业评论”微信公众号 我们曾访问过200多位潜在领导者,要求他们描述一下心目中的理想领导者。大家普遍认为,理想的领导者应该是那些能够建立良好的内部、外部合作关系的人。我们梳理了潜在领导者日常涉及的最主要的关系网络,发现以下六大内外关系正成为判断其是否具备未来领导力的直接挑战。 关系一:成为下属的成长伙伴 员工不再期待公司为他们提供所谓的“保障”,与此一同消失的是盲目的忠诚。大部分潜在领导者将自己视为“自由工作者”而非传统的“员工”。他们认为自己有责任实现自己的价值,并把未来的领导者视为合作伙伴而不是老板! 因此,领导者必须成为下属良好的合作伙伴。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如果不成为好的合作伙伴,就无法拥有好的员工。 关系二:告别“三抢” 过去,许多领导者与同事争抢员工、资源和理念——他们还会因为“赢得”这场竞争而受到奖励。成功的领导者会共享人力资源、资金和理念,不会被界限束缚。 共享人力可以拓展他们需要管理的专业度和广度;共享资金可以将成熟的业务资金转移给高速增长的业务;共享理念可以帮助彼此学习成功和失败的经历。 这看似容易,执行起来却很困难。CEO要提高谈判和实现“双赢”关系的各种技能,引导各部门的负责人学会选择短期损失而长期获益的策略。 关系三:成为团队合作伙伴 许多潜在领导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部门主管,而是团队中的合作伙伴。他们将会像咨询公司的总经理那样工作。比如:麦肯锡的总监对某个客户的了解往往比不上他的下级。对于下级咨询顾问来说,如果他们获得的资源和支持力度不能满足客户的最大利益,就要挑战自己的总监。这种观念教会了CEO要与总监们达成共识,形成结果问责制的关系。 未来的潜在领导者需要承担责任、共享信息并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如果中层经理比高层经理懂得的更多,后者就有必要学习如何提升影响力。 关系四:向短期销售Say No! 未来的潜在领导者还必须学会积极开拓外部关系,与客户、供应商和竞争对手建立新型合作关系。 随着公司不断壮大,过去购买单一产品的短期销售策略也会转变为购买集成解决方案的新型模式。大零售集团家得宝或沃尔玛不愿意与成千上万的供应商合作,而是与更少的供应商合作,这些供应商不仅能提供产品,还能提供定制的送货系统。另外,许多客户想要“网络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硬件和软件。 因此,随着供应商和客户关系的不断改变,供应商公司的领导者应该变成合作伙伴而不是销售人员。建立长期客户关系而非实现短期销售业绩意味着:供应商要对客户的整体业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要做出许多小的牺牲以获得更大的收益。 关系五:结盟供应商 BM越来越多的业务定制解决方案中,包含了非IBM的产品和服务。为了客户的利益,也为了企业自身的利益,这样的做法越来越普遍,制药和电信行业也出现了这样的趋势。 因此,很多公司习惯“打压供应商”以获得最低的价格,提高利润和收益,但现在他们意识到,供应商的成功直接关系到自己公司的成功。 事实上,有些公司将对供应商的承诺视为核心价值观之一。他们求同存异,关注共同利益,为终端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 关系六:今天的对手,明日的客户 与过往不同的是,如今的大部分潜在领导者都将竞争对手视为潜在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与竞争者保持着复杂而多样的关系。因为今天的竞争对手很可能就将成为明天的客户,“赢”的定义也发生了改变。不公平地“打压”竞争对手,破坏它们的生意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因此,在竞合时代,为了追求更为长远的利益,竞争对手之间不应该串通勾结或不公平竞争,而应该诚信公平地交易。 以上六种合作关系的趋势相互促进。人们感觉工作越没有保障,就开始拜访供应商、客户和竞争对手,希望成为它们的员工。而作为领导者,需要了解更多其他公司的信息,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双赢”合作关系。 这种现象对不同的公司来说都是积极的。随着外包趋势不断增加,我们难以界定究竟谁是外部的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抑或内部的直接下属、经理或合作伙伴。[详情]

新浪教育 | 2017年06月28日 08:24
聪明的人都在下笨功夫愚蠢的人在偷偷找捷径
聪明的人都在下笨功夫愚蠢的人在偷偷找捷径

  本文选自“中欧商业评论”微信公众号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越来越有意思。从表面上看,我们非常需要弯道超越,避开一切笨拙的方法。于是很多人开始像秦始皇求灵丹妙药一样,总想获得一切成功的捷径。 然而那些真正的聪明人,却始终都在踏踏实实的下着“笨功夫”! 1、聪明的人都在下笨功夫 李嘉诚有个著名的时间表,每晚睡觉之前一定要看书,12点必须睡觉,早上准时5:59分起床,决不拖沓,差不多坚持半个世纪之久。单是这份毅力和自律,如果你也可以做到,不敢说成为第二个李嘉诚,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国学大师钱穆说:“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劲。” 胡适也说:“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 有人问美国“篮球天才”科比为何如此成功,他反问道:“你知道洛杉矶每天早上4点钟是什么样子吗?” 钱钟书以博闻强记出名,代表他学术成就的《管锥编》,引述4000多位名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汪洋恣肆,博大精深。有些人可能不知道,他进入清华后,目标是“横扫清华图书馆”。他的治学心得是:“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很多人知道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啊!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却不知道她的整个青年时期,几乎都用在写作上。即使是在香港战乱的时期,今天活着还不知道明天有没有命的情况下,仍在看小说,所以她年少成名,闻名海外。 曾国藩的秘书赵烈文的日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曾国荃攻打南京不下之际,朝廷令李鸿章协助进攻。 李鸿章一方面不想夺了曾家兄弟的首功,向曾家邀功买好;另一方面又想把抗旨之责推给曾氏,因此私下到处解释,做了很多小动作。 而曾国藩的对策是回复给皇帝一道辞气卑约的奏折,坚请派李鸿章前来,不望有功,但求无过,言语恳挚,不温不火。相形之下,李氏的小算盘一目了然。赵烈文评价说,曾国藩的手段,平直无奇,却实高于李数倍。 仅举此数端就可看出,曾氏的“精明”已臻最高层次,实非常人可比。正是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了曾国藩非同一般的精明和高明。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很独特,那就是尚“拙”。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能够打通科举这条路,靠的完全是“笨劲”。而且这种笨功夫在他小的时候就养成了。 湘乡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说是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短短的文章,朗读了多少篇还背不下来。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后偷窃。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睡。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 这个笑话并非空穴来风。曾氏一族的天资并不出色。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笨得出名,一生考了十七次秀才,一直到四十三岁,才勉强过关。 曾国藩小时候读书,父亲要求他,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任务,绝不睡觉。 他不懂什么“技巧”,什么“捷径”,只知道一条路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这种“笨拙”的学习方式,在他身上培养起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踏实精神。 积苦力学的经历给了曾国藩独特的启示,他发现笨拙有笨拙的好处。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击打能力特别强。 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相反,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下“困勉之功”,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所以,“拙”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成功,不留遗弊。 虽然曾国藩考秀才考了九年,但是一旦开窍之后,后面的路就越来越顺。中了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举人,又四年,又高中进士。而那些早早进了学的同学,后来却连举人也没出来一个。他总结自身经验,多次说这得益于自己基础打得好,所以“读书立志,须以困勉之功”。 曾国藩的精明,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笨拙之上,这样的绞尽脑汁殚精竭虑之上的。确实,“笨”到极致就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成了“巧”。 所以,聪明人要成功,是需要加倍努力的,聪明人更要下笨功夫,因为稍有不慎,就可能会步了仲永的后尘。踏实、坚持、低调、谦和,才是通用法则。 不是说天资不重要,而是心态太重要、坚持太重要,可是,低调、谦卑,往往是和普通人挂钩的,笨办法并不是说是笨人用的方法,而是普通人的方法,这些方法太不起眼,不容易让人夸奖,可是,却真的是务实的方法。 所以,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事,不是比你聪明的人比你更努力,而是比你聪明的人,都在偷偷的下着“笨功夫”。 2、愚蠢的人都在找捷径 中国人的投机和找捷径心态可以说是深入骨髓的。这种心态曾经借助互联网那股东风,主导了绝大部分人的思维。 中国以前是这样的:如果一条路看起来很“好走”,那么踏上这条路的人就趋之若鹄,以至于很多人总要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曾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中国人生产什么,什么价格就跌;买什么,什么价格就涨,因为中国人永远都是在盲目跟风!在选择行业时没有热爱、没有兴趣、忽略自我特点,直接导致“一窝蜂”的哄乱局面。 再比如三年前,中国最流行的一句话是: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意思是:只要选对了方向、抓住了时机,再笨的人都能被托起来。这就是“飞猪理论”。 所谓的找“风口”,就是中国最传统、最典型的商业思维,充满了投机和捷径。 但是“飞猪理论”成立有两个前提: 1、中国经济一定要处于上行时期。 2、你选择的行业一定还处于红利期。 然而这两个前提在中国都已经不存在了……更重要的是:投机和找捷径的方式在中国行不通了! 因为之前的传统社会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这导致社会的“供给”和“需求”始终是错位的,这就需要“生意人”去对接,并从中谋利。而现在互联网把信息变的对称,使“供给”和“需求”精准连接。“中间环节”和“赚差价”都不存在了。 而实际上,如果大家都想找捷径而不是脚踏实地,整个国民会都陷入到一种找风口、耍小聪明的投机主义,那是很危险的。 传统而畸形的社会让一部分“见利忘义”的人成了暴发户。成全了一批善于投机取巧的机会主义者,哪里来的热爱、哪里来的价值观、哪里来的理想,就是哄抢、争夺而已。 更何况如果只去选择“风口”,就相当于是在赌赛道,对于提高成绩来说,永远都是有限的。世界变化那么快,没有永远热门的行业,更没有一直持续的红利。 有人埋怨,中国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为宏观经济上涨大势和各行各业的红利期都已经不在,而我认为中国最好的时代就在眼下!因为凑热闹的人都离开了,只剩下真正热爱这个行业的人在坚守。 只有这些坚守的人,才是真正热爱这个行业的人。只有他们才能将这个行业引向光明。 犹太人跟中国人同样的聪明,但犹太人的智慧显然更胜一筹,因为传统中国人做事总会演变成“同质化竞争”,而犹太人做企业时永远都奉行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奉行“差异化共存”的大局面。 现在,如果我们的企业再去“一窝蜂”般的凑热闹,简直无异于自杀式袭击!如果企业还不能深刻理解这个变化,未来是非常危险的。 在当前的经济转型时期,企业最重要的任务不再是发现市场和机会,而是必须思考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如何围绕核心竞争力来构建商业模式,脚踏实地,高瞻远瞩,在市场上取得独特地位。 随着中国社会的完善,今后再也没有“风口”可抢。这个时候大家不妨沉淀下来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 我适合做什么? 我的长处是什么? 我有理想吗? 我可以为这个社会创造什么价值? 对于今后的企业的战略来说,目标不是做到多大多大,而是做精。以前的企业是越做越宽,今后企业一定是越做越深,要做就把一个行业做彻底、做极致、做到具备不可替代性,此时不仅牢牢抓住消费者和客户,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定价能力。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成功的秘诀,也没有必胜的法则。猫有猫道,狗有狗道,你踏踏实实的走自己的道路,不要左顾右盼,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世界上最悲惨的事就是猫走了狗道,而狗的道路被霸占了,被迫去走猫道。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如果你真的可以超越自己,即使没有什么捷径,你照样可以做的很出色,创造出非凡的价值! 所以,一只猪的出路不是去寻找风口,而是战胜自我,最终肋生双翅,使猪变凤凰。否则,一阵风过去之后,你会摔的很惨,因为你始终是一只猪。[详情]

新浪教育 | 2017年06月27日 10:11
中国家庭缺乏长期财富规划的原因在这里
中国家庭缺乏长期财富规划的原因在这里

  本文选自“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微信公众号 在近日由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与美国嘉信理财联合举办的“中国新富人群财富健康指数”发布会暨中国新富阶层财富管理高峰论坛上,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钱军,嘉信理财公司国际服务及特殊业务发展部执行副总裁Lisa Hunt,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吴飞,华宝信托总经理王波分别就中国新富阶层在财富管理方面所面临的机会与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为不断壮大的新富人群提出不少切实中肯的财富管理建议。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晓阳主持了圆桌对话。 钱军:可供长期稳定投资的产品非常缺乏 钱军首先就高金为何与嘉信理财合作发布财富管理健康指数进行了说明。他说高金在做学术研究时会开展中国个人投资者行为的研究,需要真实的数据支持。嘉信理财作为一家非常有特色的国际机构,可以提供一手的真实的数据信息。 钱军还从两个方面说明中国和美国在财富管理方面的区别。第一,美国财富管理走到现在已经几百年了,而中国是把美国和英国花了一百年做的事情在三十年之内完成,并且在包括互联网金融方面,已经有领先世界的一些公司和产品或者服务。第二,中国的金融体系有很多基本面的新问题,中国金融体系变化非常快,无论是产品或技术创新,还是监管方面,变化很快很频繁,但一些基础性的东西又没有。 钱军指出,这个跟美国过去的阶段有一些相似,但是不完全相似。因为要做长期财富管理规划需要一些工具,但中国金融体系能够供给投资者进行长期稳定投资的产品非常缺乏,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家庭和老百姓没办法做好长期计划的很重要的原因。 他表示,我们处在风险高度变化的时代,这给高金这样的学术研究机构赋予了很大的任务使命,也给很多长期稳定提供服务的国际金融机构,像嘉信理财这样的公司很多机会。 Lisa Hunt:中国新富阶层长期投资缺乏组合和均衡 Lisa Hunt表示,无论哪个国家,人们都希望能够实现更好的生活和达到更高的目标,在这个角度上,美国和中国的投资者并没有什么区别,在这次[新富人群财富健康状况指数]的调查当中也发现了这样的结果。中国文化特别看重对子女的帮助,中国的新富人群为子女储备学费,甚至在大学毕业之后还会持续给子女提供支持,帮助他们成家、买房,甚至创业。美国父母也会给子女一定帮助,这也是中美两国相似的地方。 她指出,调查发现中国的新富人群投资相对比较单一,目标也比较单一,很多受访者关注稳定和保值,更多选择一些比较安全的资产,将很高比例都投入到了储蓄、现金、债券方面,但在长期的投资中缺乏一个组合和均衡。 “通过人、技术的整合来创建新的产品,这对于新富人群是重大的机会”,Lisa Hunt同时表示,新富人群需要制定财务规划,更频繁地使用专业的财富管理人士来提升实现长期目标的可能性,比如十年、十五年、二十年,接着还需要制定具体实施的步骤,比如要进行什么样的投资才可以得到预期的回报,自己的风险容忍度又是怎样,这都是非常关键的。 她还建议,中国投资者大多有明确的避险情绪,希望建立一个紧急救助的基金,这实际上涉及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监管的一致性、透明度等等,这些实际上都能够提升新富人群对于市场的信心和信任。 吴飞:交给专业人士可降低亏损可能性 吴飞教授专注研究财富管理多年,他建议新富人群还是将财富管理交由专业的人士做比较可靠。专业人士不一定可以帮助提升收益率,但是可以降低亏损的可能性,这是很多人没有看到的一面。财富管理的宗旨是说帮助客户在可预期的范围内保全资产,同时让资产缓慢增长,而不是一夜暴富。因此创富和财富管理不是同一个概念。 他同时认为投资者思想上也应该有一定的改变。中国发展太快了,很多人思想上还是按照以前的套路来应对当前的环境。特别在投资这块,许多投资者追求短期的高的预期收益,并没有做好一个长期的规划,他建议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多元化投资的比例,他说,“多元化可能没有办法创造更多财富,但是可以帮助守住财富。” 图6 王波:个人为何难挣钱是投资边界太模糊 作为来自资管机构的代表,华宝信托总经理王波表示,信托业是中国发展最快的金融业之一。2005年全行业管理资产规模不到3000亿,12年以后,现在信托行业已经成为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资产管理业,整个全行业管理的资产规模约有20万亿元,未来家族信托会成为信托行业最有成长潜力的一项业务。 针对机构为何赚钱,个人为何相对难以赚钱,王波分析称主要是因为边界之分。机构因为有种种的规章制度约束,有很多的边界,投资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但正是因为这个局限,机构就集中在这个领域深耕挖潜,逐步把该挣的钱都挣了,积累起来就发现挣了大钱。但散户因为选择太灵活,对自己的能力边界和性格边界不了解,造成这儿赚一点,那儿又亏一点。 王波认为,现在中国赚快钱、赚大钱的机会比过去少多了。海外资产配置,目前唯一合法的途径只有通过购买信托或者银行机构的QD产品,而美股波动大,美国的房地产年化回报基本上就在7%左右,都很难取得较高收益。国内市场,债券投资基本被大的金融机构包揽;信托产品本来是非常好的理财产品,但是现在收益基本腰斩;房地产投资从2000年开始到2016年这16年间走了一个大牛市,但现在想在这个领域获得高收益难度增加了;股权投资,一级市场的PE投资呈散户化,回报率降低了,一级半市场在新规后定向增发也会打很多的折。 他建议大家可以持续关注二级市场,因为整个股市现在下跌很多。[详情]

新浪教育 | 2017年06月21日 08:04
EMBA校友刘二海:中国商业模式的实践
EMBA校友刘二海:中国商业模式的实践

  本文选自“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微信公众号 北大国发院2001级EMBA校友刘二海自2003年从事创投行业至今,已有十五年时间了。2015年4月,刘二海创办了愉悦资本。 如今,他已是投资界的风云人物,参与并主导了近八十家创业企业的投资,其中超过十家是引领行业的独角兽,如神州租车、易车、优信二手车、神州专车、蔚来汽车、途虎养车、摩拜单车、小猪短租、WISH、智联招聘等。2012年,他被《福布斯》杂志评为全球最佳投资100人,自2013年开始,他连续被《福布斯》中文版评选为中国最佳创投50人之一、2016年被《财富》中文版评为中国顶级创业投资家30人之一。 6月8日,在由北大国发院举办的“校友名师讲堂”上,刘二海与校友们分享了自己从业15年来对于商业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刘二海先从大家的切身体会开始:很多人在美国留过学,在学校周边的中餐馆吃饭时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是中国学生,老板会给你“留学生菜单”;如果你说无所谓,那就是一份给老美的“中国菜单”。美国的中餐往往味道偏甜,中国人不一定习惯。如果你是来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那么你的口味很有可能还保持着“家乡的味道”,所以老板还会准备一份“留学生菜单”。 中学课本有篇文章叫《晏子使楚》,里面写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水土异也。”都是橘子,生长在南方和北方,叶子看起来还是相似的,但味道实际上差别很大,因为环境、地域、水土的原因。同样的中餐到了美国,发生了变化,也是因为环境不同了。 投资一家公司,这公司为什么好?到底是什么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我们投资的蔚来汽车,多次在全球各种赛道上跑出了世界纪录。对于蔚来汽车这样一家公司来说,技术是它的绝对驱动力。但之前来到中国的Uber就是另外一个故事,否则也不可能到了中国就被中国本土的创业公司打得找不着北。在UBER的这场战争里,品牌和所谓的双边网络效应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和技术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 再来看京东。刘二海认为,京东的核心价值点正是其自建的物流体系,而且是其他B2C电商公司很难做到的大件物品物流,京东用三轮电动小车完善了中国电子商务物流环节上的基础设施。因为自身成为了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京东也就构建了自己牢固的护城河。 由此可见,创业公司在商业模式的构建中未必都靠技术,技术有重要作用,但网络效应、基础设施完善都是企业能够创造价值的基本点。 那么,企业如何创造价值? 在刘二海看来,有“一横一竖”两个维度。其中,“一横”即企业在整个社会价值链中能创造的价值;“一竖”即竞争中企业比其他人做得好、优于其他人的价值。“‘一横一竖’如果都做得好,那这家企业就是好企业。” “一横”最重要的还是机会的辨识,企业家要判断自己所处的这个市场是多家共存还是赢者通吃?“阿尔法狗和李世石下的那盘旗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大的关注?其实这和”一横一竖“的道理都是相通的。‘一横’就像围棋里的‘一条龙’,下棋时你要在整个棋盘中存活下来,经营企业,你的公司要在社会价值体系中不被别人驱逐。不管你是执黑还是执白、不管你的企业是赢者通吃还是垂直市场里的No.1,你能活着,你的价值体系就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竖”是什么?刘二海以黄石公园里的狼群来解释。黄石公园每个不同的区域都分布着一个狼群,多个狼群在各自的领地内都能活得很好,形成一个比较平衡的局面。但也有可能出现一个狼群把其它的都被驱逐出去。比如Google、百度、腾讯都是赢者通吃。“所以规律并非是你认为它是规律就是规律,事态的演进和发展说明了一切,但很多企业家不以为然。” 为什么中国企业的竞争都非常激烈?刘二海称之为“魔鬼通道”。团购、专车、共享单车,这些所谓的“风口”上的公司,都是从“魔鬼通道”里厮杀出来的。为什么在中国有魔鬼通道?因为市场巨大、利润巨大、竞争壁垒又不高,那你只能拼,别无他选。 竞争的环境下,你必须有更多的资金、更强的团队、更得力的市场、甚至更有执行力的地推团队。出现‘魔鬼通道’,正是由于在‘一横’中创造的价值不够,你就只能在一竖中拼命创造价值——因为同质化很严重,尽管大家都想和别人不一样,但最后很容易大家都一样,所以只有玩命儿让着自己能够创造独特的价值。”刘二海说。 再进一步,怎么样从“魔鬼通道”里突破呢?这是创业者在构建商业模式时必须要想清楚的。围绕轻资产和重资产、高频和低频已经有很多讨论,谁都喜欢轻资产、高频,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曾经的汽车后市场O2O大战就是例证。 刘二海举了愉悦资本投资的途虎养车这个案例。途虎养车最早是从轮胎生意开始做。轮胎其实是更换频率很低的产品,一般是两三年换、六万公里换,但好处是轮胎毕竟是两三千块的价格,高客单价是个切入口。如果途虎第一天就从“轻资产”的保养开始,一单500块,其实毛利相当有限。但O2O风口的时候,很多创业公司从保养开始做,竞争非常激烈、补贴非常高。尽管轮胎是高客单价、竞争也少,但大家都不愿意做,途虎进入后就很容易把用户切分出来,然后再导入偏中频的其他产品和服务。 轮胎买了之后还要安装,这就到了所谓“O2O”的offline。这个时候,途虎选择了与线下汽修店合作的模式,线上交易、线下交付安装,很快就做到了遍布全国的一万家加盟合作店的规模。这就是途虎构建的独特的价值链:线上销售服务和线下物流库存自己做,具体的安装线下店做。这样就把轻资产的模式变成了偏重的,但与重资产相比,它还比较轻。 显然,途虎既保证了自己对整个交易环节的控制力,又维持了较高的效率。如果没有控制力,它很快就会被甩出去,因为这个事是只要有流量的都可以做,途虎并没有优势;完全做线下,效率太低也没有什么希望。途虎构建了独特的价值链,所以能从魔鬼通道里突破做到2016年20亿以上的规模,现在,互联网养车领域已经没有什么像样的竞争对手了。 怎么寻找核心价值的创造点呢?刘二海分析,有四种力量重塑中国的新经济: 1。技术:移动互联网、IOT、AR\VR、AI、大数据、云计算等。对于技术这个要素来说,从1到N的积累扩张的价值远远没有从0到1的技术突破的价值大,这一点极其重要。 2。产业:产业后发、完善基础设施、放松管制、进口替代、产业升级等。产业后发——在中国有很多后发产业,汽车、食品都是;基础设施完善;放松管制,这会释放出大量产业级别的投资机会。 3。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消费升级、老龄化等。社会的发展有几个趋势特别重要。大家经常说的新时代、二次元、宅男,都是群体的变化。消费升级实际上跟功能没多大关系,主要是心理感受,只要你的产品/服务是提供给人的,你就必须关注这一点。 4。模式:共享经济、众筹、连锁经营等。为什么我们对技术高度重视?因为它确实改变了一些公司的命运。就投资这个行业本身来说,某些工作几年之后也可能会被替代,看起来很神秘的东西,用技术的方法很轻易就解决了。 四种力量反映在具体实践中,就是中美经济环境下的不同投资机会,对此刘二海有一个“千层饼和披萨饼”理论:美国的传统产业比较发达,与高科技是有区隔的,就像是披萨饼的面胚和上面那层馅料,彼此之间分得比较清楚。中国的传统行业不发达,相当于传统产业与高科技同时在发展,这个过程里,两者产生融合,就像千层饼一样,这种差异导致你在中国不能纯粹使用技术、或者某一单一维度来做判断。 “一刀切开中国这个千层饼,我们找出了五种类型的机会:典型的硅谷公司模式,技术制胜,风险很大,成长很快,死得也快;科技公司,有非常强的科技背景,但是它依托于某个具体行业;产品公司吸纳高科技;服务公司吸纳高科技;新模式。每家公司的成功要素不一样,比如,本质上是做产品的公司做不好产品,网上销售能力再强也没有任何意义。” 最后,刘二海总结:互联网和传统商业都存在一些“铁律”,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铁律”还是要回到商业的本质,就是看你能不能创造价值。怎样创造价值呢?你可以通过改造基础设施、形成自己的方法。回到商业的本质进行创新就有机会,而不是简单地说硅谷出现什么,就学什么。 总而言之,独特的价值体系构建了商业模式,创业者要努力构建独特的价值体系,价值创造、价值分享,一横一竖、四个维度、五种机会,最核心的还是要把握住核心价值。构建价值链没有定法,关键是你构建的价值链在体系中能够跟别人抗衡。[详情]

新浪教育 | 2017年06月20日 15:07
商学院一读再读“花心”EMBA校友谈体会
商学院一读再读“花心”EMBA校友谈体会

  本文选自“EMBA那些事儿”微信公众号 90年代初人们把MBA和NBA混淆成了笑话,现在MBA和EMBA在中国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中已经司空见惯,甚至读过这家的再读另外一家的也稀松平常。读张家的MBA再读李家的EMBA,再读王家的DBA,一点都不奇怪,笔者也曾听说过“北(大)中(欧)长(江)清(华)”四校EMBA都读过的神人!60万上下的学费,加上差旅费、交际费、公益费……如此不菲的费用,为啥一读再读呢?如此热衷于不同商学院的学习,又有着怎样的体验和收获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访谈了几位具有多校校友身份的学员,并尝试通过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选择多个学位教育项目的原因。 1、董迎秋先生 阳光保险集团战略总监、阳光人寿董事会秘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01级MBA &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14级EMBA 为什么要去读MBA?为什么要去读EMBA?很显然,对于董迎秋来说,这是完全两个不同出发点的选择。 作为一个从地方高校毕业进京工作的董迎秋来说,当年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简直是一种情愫。周末假日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闲逛,未名湖的浅水或者清华园的绿地,确实寄托着青春的梦想;而校园里的书店和不期而遇的讲座,确实能够充实年轻的头脑。因此,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董迎秋,就暗暗下定决定一定要去最好的大学听教授讲故事。最终,他选择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当时的光华,无论厉以宁老先生的经济改革理论,或是张维迎教授的企业改革思想,还是引进海外教授、自身改革等举措,都是领风气之先而占据高地、一时无两的。他也很幸运被录取,他选择了就读全日制MBA。 作为本身就是经济学背景的他,与其说在光华汲取营养,不如说北大这个熔炉是一个更具吸引力的所在。他甚至还修了《社会学基础》、《中国现代史》、《比较政治学》的学分;而大量的讲座和各项丰富的社团活动更是增长了他的见识。因此,光华的两年,是开阔视野的两年,是汲取养分的两年,是脱胎换骨的两年。 而选择中欧,则是他希望人生历程的另一个里程碑。除了专业的学习,更重要的,能够看到一个不同的世界。而中欧是以严谨著称的,其“认真、创新、追求卓越”的校训,确实吸引着一批相对而言更加务实、更加低调的企业高管,因此,也给董迎秋一个更好的打开了观察世界、学习他人的窗口。因为中欧只面向MBA和EMBA教育,无疑可以更加纯粹:中欧的教授无疑是智慧的,中欧的行政老师无疑是亲切的,中欧的校友组织无疑是活跃的。中欧EMBA的最后一门课程是《幸福课》,这也对学生给出了超越职业成功之上的思考和选择,这也是董迎秋感受很深的。 《荀子•劝学》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董迎秋看来,无论北大光华或是中欧,都是在他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丰富发展自己和检视修正自己的重要选择。相对固化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持续学习、持续检视的能力,而选择去读光华或是中欧,都是借助这些优秀的平台,去汲取力量,去检视自己,让这种能力得以更好的持续。 2、梅景松女士 新浪网教育频道总监,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5级硕士 &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4级EMBA 梅景松女士是新浪网女性频道,教育频道,房产频道等频道内容创始人,长期从事媒体领域的工作。回忆起自己当初报考北大的原因时,梅景松笑着说到:“当时我所在的新浪网的大楼与北大南门只有一街之隔,坐在自己的办公桌上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北大校园里形形色色的学生和老师的身影……。”这种“近水楼台”的关系成为梅景松选择在北大深造的直接原因。 2005年,梅景松顺利考入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并在这里取得了整合营销硕士学位。梅景松认为,自由、包容、多元是北大文化最核心的体现,百家争鸣的传统一直在北大的学者和学子身上传承,这样的文化同样也同样吸引着她并在她的实际工作中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2008年,梅景松执掌新浪网教育频道。带领团队相继开拓出留学、中小学、国际学校、商学院等多个子频道,完整覆盖用户教育周期。同年,她策划并推出首届“新浪中国教育盛典”活动,截至2016年已成功举办九届,并凭其巨大行业影响力成为我国教育行业的年度风向标。 随着事业的不断攀升,梅景松越来越认识到系统地学习管理知识以及提升管理技能的重要性,同时抱着近距离接触和了解另一个国内顶级名校——清华大学的目的,2014年时,梅景松又入读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为了一名年轻的EMBA学员。在梅景松看来清华的风格是低调、严谨和浑然一体,这不光体现在教授的学术水平和课堂氛围上,也体现在所有清华的学子身上,淸华非常强调组织、纪律,并表现为学员之间的步调一致,这一风格在沙漠挑战赛时体现得非常明显。 在梅景松看来,北大和清华两个母校都赋予她独特的内涵:如果说北大的伟大在于她具有使命感的人文情怀,那清华的伟大则是她能够在与现行体制的无缝对接中,走出一条不断自我否定、自我修正的创新之路。 3、丁刚先生 北京丰宝恒投资集团董事长、创始人, 新华都商学院2013级创业EMBA &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7级EMBA 丁刚于2001年开始创业,主要从事城市存量地产的改造与运营,到2013年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他所创办的北京丰宝恒投资有限公司也成为极具行业影响力的企业。适逢新华都商学院于当年开办创业EMBA项目,丁刚本着系统梳理创业管理经验并结实更多优秀创业者的目的,成为国内首届创业方向EMBA学员。 说起新华都商学院的培养特色,丁刚感触最深的是师徒制的辅导,在具有世界500强企业实操经验的老师带领之下,学生能够快速获得身心提高。此外,新华都在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方面也极具特色,通过参加瑞士、以色列及日本游学,能够快速地感受现代科技与新型的商业模式。 “爱学习”是丁刚的朋友们给他贴的标签,完成了新华都EMBA学习后,他又加入了北大国发院的EMBA课程。丁刚感受到系统化的理论对一个企业家的提升十分重要,按照一个体系的角度看一件事情比一个单点更加丰满,理论的学习可以使企业家站到更高的维度。 北大国发院的校园使人内心宁静,先生大家的学术氛围让浮躁的商业变得平静,同学之间的关系被引导得很单纯,更多是交开放式交流、讨论式学习,他希望这两年在北大可以做回纯粹的学生。 4、陈大明先生 上海灵信视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CEO,上海大学博士、“联想之星”三期、黑马营四期总裁班学员,法国里昂商学院体育EDP学员,北京大学国发院EMBA 陈大明从大学期间开始创业,到现在一共创业十年,目前公司团队200多人,在多个国家或地区设有分支机构。 难能可贵的是,他创业学业两不误,在上海大学求学期间,一口气读完了本硕博,并受邀先后参加了联想之星与黑马营的创业总裁班,去年还报读了法国里昂商学院体育方向的高层管理教育项目。陈大明认为不同阶段的学习都起到了开拓视野的作用,能够听到不同的声音,因此在思考判断时可以更加全面,不会像以往那样局限在自己的观念中。 因为个人创业的圈子以及过去的学习经历更多是在上海,因此在报读EMBA时他选择了北京的学校。因公司业务与体育赛事有关,北大国发院刚好设有体育学院,同时,公司目前也在考虑沿“一带一路”发展,国发院的南南学院与此又具有一致性。陈大明希望希望在国发院的两年的学习能够“憋个大招”出来,用学习促进思考,帮助公司找到未来的战略方向。 陈大明和他的同学们认为国发院是“北大中的北大”,北大的人文气息以及自由包容的传统在国发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国发院的商业气息不浓厚,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单纯,而这种单纯的同学关系反而更容易建立信任。其实任何人都需要一个圈子,创业者与企业高管也一样。即使是为了寻找生意伙伴,那么跟熟悉的人做生意,心中也感觉更踏实一点。而同学之间没有竞争和利害关系,也最容易建立信任,所以大家就慢慢都聚拢到EMBA的这个圈子里来了。[详情]

新浪教育 | 2017年06月20日 13:42
8个EMBA新生故事让你读懂人生定位(上)
8个EMBA新生故事让你读懂人生定位(上)

  本文转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微信公众号 已逝战略大师杰克·特劳特先生为世人所熟知的,是其创立的‘定位’理论。他出版过10余部著作,影响遍布全球。在1990年,他写下一本《人生定位》,其中提及:变化才是人生取得极大成功的必要条件。 他在书中如此娓娓道来:‘接受那些无法改变或者难以改变的事物。然后,开始改变一件完全在你掌握之中的东西,那就是你自己。’ 我们在中欧EMBA2017级春季班的新生群体中寻获了8个故事,向特劳特先生致敬,也都包含他所鼓励的人生态度——‘机会来了就要奋不顾身地抓住它’。 先分享其中的4个故事,是的,还有下篇。 黄国宏 贵阳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4月26日,黄国宏在朋友圈转发一篇文章《曾差点威胁到QQ的新浪UC,没了》,转发语是‘祭奠一下’。 新浪UC的前身——朗玛UC,是黄国宏所在贵阳朗玛公司最早研发运营的,‘2004年,QQ的日活有500万,朗玛大概40万,虽然有差距,但已经是第二了’。 1993年,黄国宏大学毕业到河南建行工作,建行5年是其迷茫的5年,他喜欢计算机,但银行系统只关注金融。转机在1998年,大学同学王伟到郑州出差,在黄家借宿两天,俩人深聊了两夜,王伟描画了创业蓝图,打动黄国宏的是‘咱们好好干,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争取35岁之前退休’。 两周后,黄国宏辞职去贵阳,与王伟等人创办朗玛,用6年时间做出一款即时通讯产品——朗玛UC。 2004年,伴随腾讯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即时通讯市场热了,彼时的巨头新浪、搜狐、网易都有涉足,但全没做成功,反倒是朗玛做的不错,聊天界面的背景动态是他们首创,多方语音也由其创新。 新浪向朗玛抛来榄枝,作价3600万美元收购。黄国宏说,当时卖给新浪谈了条件,UC剥离出来卖,但朗玛不卖。为什么?因为联合创业五个人的梦想还没有实现。 朗玛的英文名是Longmaster,有长久掌控的意思,立意颇高。那年黄国宏恰好是35岁,退休的愿望可以实现了,但事情没完,他希望跟随朗玛的员工同样有不薄的收益。 他领着团队重新探索了‘电话对对碰’业务,用互联网的玩法,与运营商合作,引入免费、社区两个概念。这样干了8年,打造了国内最大的电话语音社区,到2012年3月,朗玛登陆创业板上市。 ‘在贵州出一个知名IT企业是很珍贵的,代表了省里的一张名片。’黄国宏说,这种社会期待让他停不下来。同时,电话聊天业务也遭遇了市场天花板,朗玛就利用贵州发展大数据、大健康两大产业的契机,转型做互联网医疗。 转型的第一步是收购全球最大的健康垂直门户网站‘39健康网’,第二步是通过改制,拿下贵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互联网是医疗的放大器和连接器。’黄国宏说,‘但必须要有医疗实体承载你做互联网医疗。’ 现时朗玛所做的‘39互联网医院’,是面向全国的疑难重症二次会诊平台。行业中,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都还在摸索,黄国宏的判断抑或执念是:中国的医疗资源太过于集中在北上广,而互联网是极好的把优势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的方式。‘如果需求存在,那找到商业模式便是早晚的事。’ 黄国宏自认是互联网老兵,见证且参与了中国互联网20年来的整个发展历程,此刻来中欧读书,是感知自己在思维模式与决策能力方面仍可以追求不止。并且,他希望获得提升后,在朗玛系中再造出一两家上市企业。 彭毅 广州市贝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 彭毅在25岁就做成了现象级网站‘爱枣报’,一个基于网络合作的新闻合写项目。最火的时候,订阅量近百万。 他被认为在对互联网的判断上有天赋,具体来说,是准确预测了几个节点。比如在2010年末,他预测未来2至3年是应用市场的爆发期,遂加入网易移动中心,做网易应用市场。确实在2011-2014年,应用市场出现了三年大爆发。 又比如在2011年,他预见移动互联网普及后,线下服务将迎来繁荣。他去到阿里巴巴做O2O的创新线,趟出一个方向,类似现在的‘微店’,成为后来‘淘点点’的原型。 2013年,投资人找彭毅投身幼教项目的创业,而他的孩子刚好准备读幼儿园,从用户角度出发,他判断项目很有机会,于是就有了贝聊。 贝聊的本质,是要解决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共同培养孩子的问题。项目先后拿到了网易、威创集团与清华启迪的投资,走到B轮,融资额过亿元。 最初的市场上,贝聊有超过300家竞争对手。彭毅的打法是专注于解决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沟通难题,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开发多元的家园配套产品与服务。现在,整个‘家园共育’市场里的玩家就只剩3家,贝聊的用户规模是第一。 创业以来,彭毅最大的挑战是忙于救火补漏,并且忍不住沉浸到具体做事的细节里去。投资人杨浩涌一直敲打他,作为CEO,应该把精力放在找人、找钱、定战略,要跳脱出来。这也是他报读中欧的初衷,希望学习站在更高的层面看待问题。 莫银燕 保山昌宁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1990年大学毕业,莫银燕被分配往高校教书,教学之余,爱上了品茶和茶文化。莫的丈夫自小在茶园生活,对茶了解,加之所在云南省又是茶资源丰富的大省,地利人和,夫妻俩就创办了昆明稳隆茶叶公司。 头两年,他们不涉及茶的生产,只做茶叶深加工,再借助云南茶叶公司出口。此后欧盟提高了茶叶进口的标准,莫银燕意识到,再依赖他人供应茶原料,就很难保证出口茶的质量。2002年,她和丈夫把工厂建到了茶园中,‘茶园就变成我们的第一生产车间,工厂是第二生产车间。’ 伴随企业壮大,在产出世界最优质红茶的澜沧江流域最上游,他们布局建设了11个标准化的茶叶初、精制厂,每间厂都建在茶园中间,成为茶资源的控制和覆盖点。 茶园的茶农很朴实,有丰富的‘做茶’经验,但他们的文化结构和视野又与现代企业的管理人员完全不同。‘两种文化就碰撞了。’莫银燕说,彼此磨合了逾20年,一直在教茶农怎么达到欧盟标准,怎么管控、用药,怎么防病虫害,怎么保持茶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现在,由稳隆公司发展而成昌宁红集团,是中国最大的CTC红茶(编者注:红碎茶)生产商,也是云南省出口量最大的茶叶生产销售企业。 莫银燕原先以为,夫妻二人的性格都‘不算很积极进取’,便想做一个百年企业,能代代相传下去,不求大,但求品质精。但最近几年,她观察到中国的经济环境更鼓励‘不进则退’,那他们就无法独善其身,要高速发展,要谋求上市。 在与资本市场、与互联网对接的过程中,一系列新事物扑面而来,莫银燕发觉,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及20年来在实践中摸爬滚打的经验,不够用了。于是她有了越来越强的学习欲望,比较了几所商学院,下决心来中欧学习。 马宇晖 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行长 马宇晖的人生,有过两次‘半途而废’。2000年第一次高考,他考取飞机设计专业,读了一年,认识到自己理论学得好,但动手能力不足,就及时纠错,重考上金融专业。 第二次是两年前,他报读一个MBA课程,念了两周也放弃了——课程的实际与他的期望脱节了。他懂得‘止损’。 大学毕业伊始,马宇晖就一直在宁波银行工作,起点是做柜面业务,而后轮转过交易、销售、资管岗位。2015年34周岁时,他成为年轻的总行副行长。他把这番风顺归结为‘运气好’、‘对行业热爱’以及‘专注度高’。他说自己踩对了银行业金融市场业务兴起的大势,包括2005年开始的汇率改革,2007、2008年拉开帷幕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整个趋势起来的时候,你乘势而为,就水到渠成了。’ 他现在说得有些轻描淡写,其实起步维艰。比如早期推进理财业务时,有人认为那是对传统存款业务的侵害,颇有抵触。而2016年,马宇晖所分管的金融市场条线,管理的资产规模约5000亿元,税前利润60多亿元。 做员工与做初级管理时,马宇晖的行事风格是一以贯之,亲历亲为。但管理半径变大以后,他思考要改变固有的方式,这是他报读中欧的目的之一。另一方面,他认为金融只是中介,还是要扎根于实体,他期望从中欧教授以及来自各行各业的同学身上,获得启发。[详情]

新浪教育 | 2017年06月14日 08:42
许善达:税制改革应以提高竞争力为优先目标
许善达:税制改革应以提高竞争力为优先目标

  本文选自“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微信公众号 在全球竞争中,税制是一国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美国的减税新政将给中国带来挑战,中国的减税力度要更大,减税进度要加快。 --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 许善达是在日前于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举行的“全球税改竞争和中国供给侧改革暨《许善达说供给侧改革》新书读书会”上作此表示的。 他认为,美国最终减税决议肯定较原计划有差别,但减税的结果不会变。这对正计划和落实降低宏观税负的中国来说,挑战更加严峻,中国减税力度要更大,减税进度要提前:“中国需要以各税种对企业、个人竞争力影响进行评估,对不利于竞争力提高的税种要优先调整,降低负面影响。” 1。特朗普税改方案将给中国税改带来压力 4月26日,美国正式公布了自1986年来力度最大的减税计划,虽然内容仅有一张A4纸,但还是让不少人士感到震惊。具体来看,根据这份计划美国企业所得税税率将从35%降至15%,对于美国公司在海外利润提取回美国进行一次性征税,个人所得税级数由七级降至三级,税率由高到低分别是35%、25%、10%,向有孩子和家属照顾支出的家庭提供税务减免,废除遗产税等。 这一减税计划真正落地还需要获得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外界对于这一计划能在多大程度上落地持怀疑态度,同时对于该计划能在多大程度上提振美国经济也看法不一。对此,许善达表示:“我认为这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最后形成的决议和最初的方案比起来,我相信会有一些差别,但是减税的结果一定会出现。” 2。税制改革要以提升竞争力为优先 许善达认为,在全球化竞争形势下,税制本身就是竞争力,税制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对企业和个人竞争力的影响,税制竞争力因素重要性甚至超过税收调节收入差距因素。 “如果税制不利于提高企业、个人竞争力,最终经济萎缩,企业、个人收入下滑,税源会丧失,也就无从调节收入差距。而调节收入差距并非是税制主要功能,提高低收入者生活质量完全可以从财政支出上解决,包括加大对低收入者社保力度。因此,在税制设计上应该把提高企业、个人在全球竞争力作为优先考虑目标。”许善达表示。 他认为,为提高企业个人竞争力,当前中国税费体系还有不少调整空间。比如现在社会保障费率达到40%左右,如果加快划拨部分国有资产来充实社会保障基金,那可以大幅降低社保费率,这将给企业减轻很大的负担。 许善达还建议,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税前抵扣力度,从而减轻企业负担,降低工薪个税45%最高边际税率,减少企业引进高端人才成本。 3。供给侧改革框架下的财税制度改革 许善达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部分问题与财税体制密切相关,而相应政策的调整也应被视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部分。 他以房地产市场为例:“2016年初我们提出来,中国房价上涨的原因跟财税制度有很大关系——上级政府集中的财力比较多,所以居民收入增加以后,都会努力把自己的居住向上迁移、向大城市迁移。而在财政公共服务均等化没有实现之前,这个趋势是不会逆转的。” 许善达表示,2015年底中央提出房地产要去库存,但是到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一二线城市不存在房地产去库存的问题,而是要增加土地供给,这说明决策层对于财税制度和房地产行业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而对于新常态下财税战略应该如何调整?许善达认为应该从3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是关于如何衡量宏观税负水平。尽管各界对于目前中国宏观税负水平高低仍有争论,但许善达认为宏观税负有望降低已是趋势所在。他表示说,自十八大以后的国内若干次重要会议上,对宏观税负水平的态度都是“稳定宏观税负”,这反应了当时关于“稳定宏观税负”和“降低宏观税负”的两种战略主张存在争论,直到2016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明确将稳定宏观税负调整为降低宏观税负,这意味着决策层对于该争论有了明确的判断,“降低宏观税赋”已成为新常态下财税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降低宏观税负水平是关系政府收入总量的问题,同时需要关注的是财政收支的结构调整,尤其是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将面临调整,这也是许善达提出的未来税制调整中值得关注的第二方面。许善达表示,当前对于落实“降低宏观税负”战略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营改增”,但于此同时,这项改革对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如何解决地方主体税种的问题又成了新的当务之急。 许善达进一步解释说:“目前来看,多数人还是认为应该把现在的消费税划到零售环节,归地方。一方面地方政府有能力管理这些环节,另一方面这些税收从产业链退出之后,地方政府的决定并不影响地区之间的产业链。所以这是比较合理的一个设计。” 而第三项值得关注的内容,许善达认为是中央应上收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最主要的上收的应该是社会保障。”他强调说:“社会保障应该由中央政府负责,我们原定由分省统筹的原因是因为那个时候中央太穷了,没有钱。中央虽然已经上收了一些,但基本格局还没有改,接下来最优先的应该是社会保障。” 在上收社保支出的同时,许善达还认为应该降低社保费率,并通过国有资本补充:“如果这三个调整都能够完成的话,我觉得新的财税体制可以持续相当的一段时间。”[详情]

新浪教育 | 2017年06月14日 08:27
产业升级路在何方?北大国发院EMBA雄安考察记
产业升级路在何方?北大国发院EMBA雄安考察记

  本文选自“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微信公众号 2017年4月1日,中央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消息一经传出,引发社会广泛热议。来自权威机构的解读,有两点尤为值得关注:其一,雄安新区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其二,它是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 2009级EMBA、北大国发院胡大源教授、卢锋教授日前参观和考察了雄安县。 根据当前的规划,未来在雄安新区将会引进大量创新产业。经过对当地三家龙头企业的调研,考察团认为:未来,如何有机结合传统行业与外来行业,如何对接现有产业与未来产业,是摆在雄安政府面前的重要问题;考察团建议通过改善环境治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来推动雄安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站,“智引未来—雄安新区建设发展高峰论坛”。论坛紧密围绕雄安新区建设的各项重大战略任务,对接服务新区的科技、科研、教育、产业资源。同学们分别参加了“网络信息与智慧新城建设”、“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体制机制改革”、“新区建设的法制保障”等分论坛。 雄安新区的一个使命就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改革开放以来,京津两地大踏步发展,汇聚了大量优质资源,与周边发展形成明显反差:两大城市国内生产总值之和,大大超出河北全省的经济总量。 尤其是首都北京,不仅汇聚了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等必备的核心功能,同时也吸附了许多与首都核心功能不相匹配的过多的经济中心功能。比如:非科技创新型企业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型企业,以及高端制造业中缺乏比较优势的生产加工环节等,如不有序向外扩散,既给首都自身造成难以承受的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也使周边地区难以弥合与首都之间“断崖式”的发展差距。 因此,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引领,带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可谓是加快培育形成新的重点区域增长极的紧迫需要。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面对来自国内外复杂形势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尤为需要以开放促改革,抓紧补齐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短板”,平衡东中西,协调南北;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中央决定设立雄安新区,正是立足经济全球化新形势、站在我国发展新起点上,把全面开放引向纵深的重要之举。 图为北大国发院EMBA2009级雄安考察团 第二天上午,考察团分别走访了雄县龙达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河北泰斗线缆集团有限公司,和河北国华乳胶制品有限公司。 曾获得“河北省科技企业”、保定市“消费者信得过单位”、河北省雄县“龙型经济重点扶持企业”、“河北省先进包装企业”的县龙达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是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已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公司固定资产8000多万,占地面积150000平米,拥有国内外最先进的设备,年生产能力10000吨左右。产品包括食品用塑料包装,铝箔袋,真空袋,蒸煮袋,食品袋等各种软包装。公司发展近20年,在雄县塑料行业中高居榜首,客户包括草原兴发集团、稻香村、三元、君乐宝、伊利、蒙牛,波司登。龙达公司拥有目前世界最先进的德国进口巴顿菲尔三层共挤吹膜机。 图为雄县龙达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河北泰斗线缆集团有限公司现有员工618人,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77人。注册资金壹亿零捌拾万元,公司占地面积58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并在天津设有生产基地。公司技术力量雄厚,生产设备先进,检测设备齐全,拥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图为河北泰斗线缆集团有限公司 最后一家考察的河北国华乳胶制品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民营乳胶制品生产厂家,注册资本4888万元,年销售额2到3亿元。公司拥有16条自动化生产线,其中医用手套生产线9条,家用工业用生产线2条,指套生产线2条,气球生产线3条。医用手套的投产填补了河北省医疗器械行业的空白。产品已通过CE认证,ISO13485:2003国际质量和管理体系认证,超过90%的产品用于出口。 本公司的产品已连续8年荣获“河北省消费者信得过产品”荣誉称号。 图为实地考察河北国华乳胶制品有限公司 走访这三家企业的时候,北大国发院卢锋老师、胡大源老师一直在调研、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经营规模,员工尤其是技术工人的待遇,生产是否对环境产生污染,生产污染是如何处理的等等详细情况。走访完企业,在白沟-白洋淀温泉城管委会,大家进行了座谈。 白洋淀简介 白洋淀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石代,淀区的西部、南部(今安新县的留村、梁庄)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战国时期,淀区分属于燕、赵统辖,故今日淀区有“燕南赵北”之说。清代皇帝康熙和乾隆在淀区兴建行宫,先后40次来淀区游览围猎。解放战争时期,朱德总司令曾在白洋淀指挥清风店、解放石家庄战役,给这古老的淀区又增添了新的光彩。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武装“雁翎队”,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以弱胜强,痛击日本侵略军,大长我中华民族之威风,显示出燕赵儿女的聪慧勇敢。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的关怀下,在白洋淀人民的探索下,逐渐形成了塑料包装印刷、乳胶制品、电气电缆、压延制革等四大支柱产业。在“雄安新区”成立的大好形势下,这些传统产业也将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是产业升级,还是转型?是驻扎雄安,还是搬迁发展? 考察虽然结束了,但我们和身处雄安的企业家们的思考和探索永远不会停止。正是这些思考和探索不断产生创新和推动社会进步。跳出传统思维的窠臼,找准雄安新区的战略定位,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绝不是简单的市场自发行为,而是把创新驱动作为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 [详情]

新浪教育 | 2017年06月13日 11:18
品逸商学:EMBA申请人推荐信怎么写?
品逸商学:EMBA申请人推荐信怎么写?

  本文选自“EMBA那些事儿”微信公众号 EMBA入学申请材料中除了简历与申请短文,还需要提供推荐信。推荐信的目的是让将申请的学校能够从第三方角度了解被推荐人的能力、特质和未来发展的潜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申请材料。根据申请院校的不同,各个院校的推荐信都有着自己的规定格式,申请人先要看清报名表中要求,或者在所报考院校的网站进行下载。 一、 寻找推荐人之前应注意 1。看清学校要求。一般学校要求两封推荐,也有学校一封即可。对推荐人学校通常不要求,但少数情况下也会明确要求,例如要求直接领导推荐。也需要看清格式要求,有的学校提供固定格式推荐信模板(固定格式推荐信),有的学校对格式没有要求(开放式推荐信)。推荐信的书写,有的要求推荐人手写手签,一般允许打印后手签。对于递送方式,有的可以通过邮件推荐,有的要求打印签字后封口签字邮递。 2。准备个人简历。对于认识自己但对自己的经历了解并不十分准确,请提供个人简历和个人简要描述供推荐人参考。 二、推荐人的选择原则 1。选择了解申请人工作经历及管理能力的推荐人。 2。优先选择直属领导(或前直属领导)作为推荐人。直属领导最了解申请人的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够对申请人的综合情况给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如果申请人身处管理顶层或个人创业者,也可以请商务伙伴、同行填写。 3。选择行业内、商业领域、学界有影响力的人推荐。一方面这些公众人物或近似公众人物在做推荐时会考虑自己的份量和诚信;另一方面,如果能获得这样的人推荐本身也侧面反应被推荐人的人脉范围。 三、推荐信涵盖的内容 1。对于固定格式的推荐信,完整填写模板就可以。少数对被推荐人某方面能力没有机会考察的情况,也可以填写不清楚。 2。对于开放式推荐信,要求推荐人描述与申请人的关系,认识的过程以及相互了解的程度。要求对申请人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商业判断能力、创新能力、责任意识等方面的素质进行综合评判。还可以阐述申请人的突出优点和需要改进和提高的方面。 推荐人在写推荐信时通过第三方的视角,向商学院展示出申请人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职业素质、社交能力等。一封好的推荐信,是对申请人自身实力的体现,往往能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申请人应当给予高度重视。[详情]

新浪教育 | 2017年06月13日 10:22
交大安泰EMBA第27届“公司赢利模式”决赛
交大安泰EMBA第27届“公司赢利模式”决赛

  5月末,被全世界围观的世纪大战拉下帷幕。AlphaGo以3:0全胜战绩再次击败世界排名第一的柯洁。人工智能的全面告捷,也许恰是一种积极的暗示:我们的工作与思维方式一直在被颠覆,而要想更长远地跻身于时下趋势和社会主流方阵中,我们需要:预见未来,赢在先机。2017年6月7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EMBA(以下简称“交大安泰EMBA”)第27届公司赢利模式决赛在交大徐汇校区精彩上演。本次大赛由交大安泰EMBA2015秋1班同学任巡、2015秋2班同学余捷主持。 本届大赛自2016年10月启动,2016春季4个班级EMBA学生全部参与其中,共组成了50个参赛小组相互研究学习,不断碰撞智慧火花,形成了一份份聚焦时下热点、迸发前沿理念的参赛项目。历经初赛、复赛两个阶段的选拔后,共有10支队伍过关斩将最终进入决赛。最终“惠生活”队获得决赛第一名,“雷哥网”队、“超级中央厨房”队获得第二名,“和平鸽”队、“吴少”队、“人民的名义”队获得第三名,“赢利私董会”队、“思元外交官”队获优胜奖,“任心游”队、“绿色快车”队获鼓励奖。 交大安泰经管学院党委书记、EMBA课程教授余明阳分享:“被誉为‘现代营销学之父’的菲利普·科特勒有一句名言:战略的可能性比盈利更重要。如果你的战略模型有问题,即便现在盈利也是不能持久的。所以我们一直延致力于打造特色EMBA,包括‘公司赢利模式大赛’在内的‘三大整合项目’(赢利模式、绩效提升、领导力反思)可谓全国首创。基于此,安泰也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交大安泰EMBA获得商学院权威排名--英国《金融时报》全球排名第7位,连续两年全球10强,亚洲第1的佳绩” 交大安泰经管学院院长助理、EMBA项目主任任建标表示:“经过15年的发展,中国EMBA发展进入2.0时代。从2002年开始举办至今的赢利模式大赛也到了第27届,我期望把赢利模式大赛持续举办下去,持续下去的动力是我们坚持用技术来驱动商业创新,这也与交大基因不谋而合。我也期待,通过赢利模式大赛的锤炼,同学们的项目能走得更高、更远。” 链接未来,赢在先机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结合工作实际并对当前工作进行总结与提升,《公司赢利模式》课程作为交大安泰EMBA项目的第一个整合项目,与《绩效提升》和《领导力反思》两个整合项目一起,使学员对自身企业进行全方位思考,并在完成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实战训练。 《公司赢利模式》课程组织方法通过“公司赢利模式大赛”形式呈现。与以往相比,本届大赛复赛成绩不再带入决赛。10个小组演讲结束后,召开评委会议,评委在会议上统一提交对10个小组排序和分数的评定,据此行成大赛排名。12分钟的宣讲,12分钟的答辩,24分钟的时间却凝聚了参赛同学一年来的辛勤付出。 在本次参赛的10组队伍中,零污染+政策鼓励的新能源物流车“最后一公里”最佳解决方案的“绿色快车”项目;专注为地产、物业企业提供智慧社区O2O一站式服务的“慧生活”项目;以解决牙科设备消毒不够彻底而产生疾病感染事故的“和平鸽”项目;构建实体制造+互联网的全渠道立体营销网络和服务的新商业模式的“超级中央厨房”项目,在技术驱动的商业模式中探寻赢利模式创新。 在传统行业中,插入互联网、大数据的翅膀:在大数据驱动下的国际教育O+O服务“雷哥网”项目;借助“一带一路”热潮,瞄准目前还未真正开拓的小语种培训市场的“思元外交官”项目;整合各类不动产运营商,对存量不动产实施空间价值的转型再造货创新转移的“吴少”项目;通过与互联网结合,首创律师竞标服务模式的“人民的名义”项目;利用微信公众号“影单来了”强势细分,打造影视平台的“赢利私董会”项目;针对旅行体验进行行程与服务个性化的“任心游”项目,使得教育、文化、旅游、法律等传统行业焕发新的生机。 参赛队员动情分享:“为了挑战我们的极限,也为了拓宽我们的视野,我们没有局限在自己所从业并且非常熟悉的领域,也没有侧重于热门的金融和互联网行业的创业项目,而是选择了一个对公众卫生安全具有长远意义的以应用技术驱动以精密制造为基础以精益运营为目标的实业项目,当我们跳开自己日常工作氛围,带着来到安泰以来积累的知识在和项目所有人和企业主的讨论过程中,我们又从另一个维度深刻地有感受到实业之不易。”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经师易遇,人师难求。八位来自高校界、实业界、管理咨询界、创投机构界、金融界等领域的专家:交大安泰党委副书记、应用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于冷;交大安泰金融系副教授、EMBA课程教授费一文;岗岭集团董事局主席、联合创始人于刚;翰澜咨询联合创始人、荣誉主席张肇麟;北大纵横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专家王璞;汉理资本创始人、董事长钱学锋;常春藤资本合伙人、交大安泰EMBA2011秋3班校友范惠众;东霖资本创始合伙人屈卫东作为本次“明星导师团”,为此次大赛专业性、客观性、公允性保驾护航,各位专家评委用精彩纷呈的点评、到位用心的建议,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要义与内涵。 针对10个不同领域的赢利模式项目,评委们提问与建议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一针见血,直切重点,鞭辟入里。 于冷: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赢利大赛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今日大赛中,我们看到在实体、服务、生活方式、互联网四类商业模式中,涌现出很多新的业务。我想原因一方面在需求侧,来自国家经济的发展进步,让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在供给侧,源于科技的持续进步。 费一文:创业者有一个通病:往往从自身的角度来说明创业项目为什么会成功,而没有说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需求。特朗普当总统了,梦想总归要有的,但还是希望创业者能更脚踏实地的做一些更加具体的事物,进一步证明你到底解决了哪一个痛点。 于刚:成功的五大要素第一是时机,必须快速决策;第二是团队,不光是你自己做,全部团队成员都要有足够的精力;第三是想法,好的想法是成功的基础;第四是商业模式,但是我们需要知道商业模式是变化的,初步构建的商业模式到最后大部分都会面目全非;如果你前面四个要素都有了,最后资金会来的。 张肇麟:我是交大老理工的背景,我对技术很感兴趣。一个小技术,也许不一定很赚钱,但是背后却为人的需求考虑周全,这就是伟大的项目。一个项目假如它已经赢利了,我们会约定俗成认为它是合理的,其实这不等于走向成功,成功是营销本领,是整个发展的本领。经营的本领和战略愿景成立的可能性是两件事,EMBA应该解决这两个能力。 王璞:这次与以往大赛相比不同的是,我们重的传统产业少了,轻盈的、平台意味的项目多了。这说明一代比一代的创业者更没有负担,这一代的创业人乐于寻找轻盈的符合时代特色的项目做。 范惠众:我今天特别高兴,一是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把自己想干的事,正在干的事给讲明白了,;二是今天绝大多数项目,让我有投资的冲动。但是我也希望跟同学们分享,在大家面对质疑的时候,第一点要有勇气去面对质疑,第二个就是冷静的看待这些质疑,越多的质疑反倒能帮创业者把问题想清楚。 钱学锋:赢利模式有四“重”原则,第一是重需求,用户的痛点需求在哪里;第二是重门槛,项目的核心优势在哪里;第三是重团队,把团队做大;第四是重未来,我一再强调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创业要抬头看天,埋头做事。 屈卫东:评委提问的过程中可能大家觉得挺尖锐的,在我们实践中,如果你跟投资人聊了半天一句没问,你这个项目基本上被毙掉了。挑货的才是买货的,真正挑你各方面毛病的,说明他是对你有兴趣的,他在思考里面还有哪些缺陷需要完善,如何帮你把缺陷完善之后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独角兽。 权威的点评、精辟的点拨、巧妙的点睛,在热烈而紧张的答辩环节中,给予同学们更多的管理智慧与实战经验启迪,也引导大家更深地反思各自项目的亮点与不足,不断激励着学员们再接再厉,从创思走向实践,从创新走向卓越。 百廿智慧,创新基因 交大安泰EMBA自2002年推出特色的“公司赢利模式大赛”以来,已成功举办了26届。不仅受到商学院同行的广泛关注,更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赢利模式大赛通过大赛激励形式,引导学生洞察市场环境,展望行业前景,创新赢利模式,提升商业思维。学生在总结过去,展望行业未来,积极思考市场中的赢利机会与规律,最终寻找到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赢利模式。 事实上,包括“公司赢利模式大赛”在内的“三大整合项目”(赢利模式、绩效提升、领导力反思)作为交大安泰EMBA完整的整合性体验式教学模式,大赛凝聚了学院智慧精华,涌现出许多杰出案例,其成果不仅集结成册,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更有诸多案例直接产业化,或获得注资、或最终上市:如成功登陆美国纽交所的“易居中国”,主板上市的休闲食品品牌“来伊份”,在创业板成功上市的“巴安水务”,在新三板成功挂牌的“巨灵信息”,全国首家数字化有机农场“一亩田”,开创“网络商城+实体体验”材料采供新模式的“绿城电商”,打造中国最大公路物流网络交易平台的“上海申丝”,融入异域文化的餐饮品牌“耶里夏丽”,“五芳斋”衍生品牌“优米一家”,以及唯一一家中国阿胶生产示范基地“东阿国胶堂”等一批极具成长性的企业。 在此赛事的启发下,为加深两岸EMBA学生的了解,以创意会友,以自身企业商业模式交集新的商业思想,大赛成功升级为海峡两岸共同举办的盛事。2010年起交大安泰EMBA与新竹交大管理学院EMBA联合主办“海峡两岸赢利模式菁英邀请赛”,每两年举办一届,第四届两岸赢利模式菁英邀请赛于全年12月在台湾成功举办。大赛不仅为两岸EMBA企业家搭建起一个良好的商业沟通和交流的平台,更为两岸经济合作和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可以说,交大安泰EMBA的公司赢利模式大赛已经成为商学院从理论走向实践再走向产业的一个风向标。谈到风向标,其实早在2013年,交大安泰EMBA洞察全球经济的变革与趋势,率先在体制内商学院中创新突破,开设创新创业管理方向EMBA。2016年春季,又在全国高校中首次创设“创新创业新锐EMBA”,致力于培养创新精英和创业新锐,助力全面提升管理理念和实践创新思维、突破创业瓶颈以实现职业生涯和卓越领导力飞跃,并于2017年推出首届双证新锐EMBA,完善上海交通大学多层次多纬度的创新创业体系。也是基于不断的突破自我,交大安泰EMBA获得商学院权威排名--英国《金融时报》2016全球排名第7位,连续两年全球10强,亚洲第1。[详情]

新浪教育 | 2017年06月08日 16:09
要成为卓越的领导者就得做一个关系高手
要成为卓越的领导者就得做一个关系高手

  本文选自微信公众号“中欧商业评论”微信公众号 我们曾访问过200多位潜在领导者,要求他们描述一下心目中的理想领导者。大家普遍认为,理想的领导者应该是那些能够建立良好的内部、外部合作关系的人。我们梳理了潜在领导者日常涉及的最主要的关系网络,发现以下六大内外关系正成为判断其是否具备未来领导力的直接挑战。 关系一:成为下属的成长伙伴 员工不再期待公司为他们提供所谓的“保障”,与此一同消失的是盲目的忠诚。大部分潜在领导者将自己视为“自由工作者”而非传统的“员工”。他们认为自己有责任实现自己的价值,并把未来的领导者视为合作伙伴而不是老板! 因此,领导者必须成为下属良好的合作伙伴。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如果不成为好的合作伙伴,就无法拥有好的员工。 关系二:告别“三抢” 过去,许多领导者与同事争抢员工、资源和理念——他们还会因为“赢得”这场竞争而受到奖励。成功的领导者会共享人力资源、资金和理念,不会被界限束缚。 共享人力可以拓展他们需要管理的专业度和广度;共享资金可以将成熟的业务资金转移给高速增长的业务;共享理念可以帮助彼此学习成功和失败的经历。 这看似容易,执行起来却很困难。CEO要提高谈判和实现“双赢”关系的各种技能,引导各部门的负责人学会选择短期损失而长期获益的策略。 关系三:成为团队合作伙伴 许多潜在领导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部门主管,而是团队中的合作伙伴。他们将会像咨询公司的总经理那样工作。比如:麦肯锡的总监对某个客户的了解往往比不上他的下级。对于下级咨询顾问来说,如果他们获得的资源和支持力度不能满足客户的最大利益,就要挑战自己的总监。这种观念教会了CEO要与总监们达成共识,形成结果问责制的关系。 未来的潜在领导者需要承担责任、共享信息并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如果中层经理比高层经理懂得的更多,后者就有必要学习如何提升影响力。 关系四:向短期销售Say No! 未来的潜在领导者还必须学会积极开拓外部关系,与客户、供应商和竞争对手建立新型合作关系。 随着公司不断壮大,过去购买单一产品的短期销售策略也会转变为购买集成解决方案的新型模式。大零售集团家得宝或沃尔玛不愿意与成千上万的供应商合作,而是与更少的供应商合作,这些供应商不仅能提供产品,还能提供定制的送货系统。另外,许多客户想要“网络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硬件和软件。 因此,随着供应商和客户关系的不断改变,供应商公司的领导者应该变成合作伙伴而不是销售人员。建立长期客户关系而非实现短期销售业绩意味着:供应商要对客户的整体业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要做出许多小的牺牲以获得更大的收益。 关系五:结盟供应商 BM越来越多的业务定制解决方案中,包含了非IBM的产品和服务。为了客户的利益,也为了企业自身的利益,这样的做法越来越普遍,制药和电信行业也出现了这样的趋势。 因此,很多公司习惯“打压供应商”以获得最低的价格,提高利润和收益,但现在他们意识到,供应商的成功直接关系到自己公司的成功。 事实上,有些公司将对供应商的承诺视为核心价值观之一。他们求同存异,关注共同利益,为终端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 关系六:今天的对手,明日的客户 与过往不同的是,如今的大部分潜在领导者都将竞争对手视为潜在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与竞争者保持着复杂而多样的关系。因为今天的竞争对手很可能就将成为明天的客户,“赢”的定义也发生了改变。不公平地“打压”竞争对手,破坏它们的生意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因此,在竞合时代,为了追求更为长远的利益,竞争对手之间不应该串通勾结或不公平竞争,而应该诚信公平地交易。 以上六种合作关系的趋势相互促进。人们感觉工作越没有保障,就开始拜访供应商、客户和竞争对手,希望成为它们的员工。而作为领导者,需要了解更多其他公司的信息,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双赢”合作关系。 这种现象对不同的公司来说都是积极的。随着外包趋势不断增加,我们难以界定究竟谁是外部的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抑或内部的直接下属、经理或合作伙伴。[详情]

聪明的人都在下笨功夫愚蠢的人在偷偷找捷径
聪明的人都在下笨功夫愚蠢的人在偷偷找捷径

  本文选自“中欧商业评论”微信公众号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越来越有意思。从表面上看,我们非常需要弯道超越,避开一切笨拙的方法。于是很多人开始像秦始皇求灵丹妙药一样,总想获得一切成功的捷径。 然而那些真正的聪明人,却始终都在踏踏实实的下着“笨功夫”! 1、聪明的人都在下笨功夫 李嘉诚有个著名的时间表,每晚睡觉之前一定要看书,12点必须睡觉,早上准时5:59分起床,决不拖沓,差不多坚持半个世纪之久。单是这份毅力和自律,如果你也可以做到,不敢说成为第二个李嘉诚,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国学大师钱穆说:“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劲。” 胡适也说:“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 有人问美国“篮球天才”科比为何如此成功,他反问道:“你知道洛杉矶每天早上4点钟是什么样子吗?” 钱钟书以博闻强记出名,代表他学术成就的《管锥编》,引述4000多位名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汪洋恣肆,博大精深。有些人可能不知道,他进入清华后,目标是“横扫清华图书馆”。他的治学心得是:“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很多人知道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啊!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却不知道她的整个青年时期,几乎都用在写作上。即使是在香港战乱的时期,今天活着还不知道明天有没有命的情况下,仍在看小说,所以她年少成名,闻名海外。 曾国藩的秘书赵烈文的日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曾国荃攻打南京不下之际,朝廷令李鸿章协助进攻。 李鸿章一方面不想夺了曾家兄弟的首功,向曾家邀功买好;另一方面又想把抗旨之责推给曾氏,因此私下到处解释,做了很多小动作。 而曾国藩的对策是回复给皇帝一道辞气卑约的奏折,坚请派李鸿章前来,不望有功,但求无过,言语恳挚,不温不火。相形之下,李氏的小算盘一目了然。赵烈文评价说,曾国藩的手段,平直无奇,却实高于李数倍。 仅举此数端就可看出,曾氏的“精明”已臻最高层次,实非常人可比。正是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了曾国藩非同一般的精明和高明。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很独特,那就是尚“拙”。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能够打通科举这条路,靠的完全是“笨劲”。而且这种笨功夫在他小的时候就养成了。 湘乡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说是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短短的文章,朗读了多少篇还背不下来。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后偷窃。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睡。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 这个笑话并非空穴来风。曾氏一族的天资并不出色。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笨得出名,一生考了十七次秀才,一直到四十三岁,才勉强过关。 曾国藩小时候读书,父亲要求他,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任务,绝不睡觉。 他不懂什么“技巧”,什么“捷径”,只知道一条路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这种“笨拙”的学习方式,在他身上培养起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踏实精神。 积苦力学的经历给了曾国藩独特的启示,他发现笨拙有笨拙的好处。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击打能力特别强。 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相反,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下“困勉之功”,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所以,“拙”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成功,不留遗弊。 虽然曾国藩考秀才考了九年,但是一旦开窍之后,后面的路就越来越顺。中了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举人,又四年,又高中进士。而那些早早进了学的同学,后来却连举人也没出来一个。他总结自身经验,多次说这得益于自己基础打得好,所以“读书立志,须以困勉之功”。 曾国藩的精明,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笨拙之上,这样的绞尽脑汁殚精竭虑之上的。确实,“笨”到极致就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成了“巧”。 所以,聪明人要成功,是需要加倍努力的,聪明人更要下笨功夫,因为稍有不慎,就可能会步了仲永的后尘。踏实、坚持、低调、谦和,才是通用法则。 不是说天资不重要,而是心态太重要、坚持太重要,可是,低调、谦卑,往往是和普通人挂钩的,笨办法并不是说是笨人用的方法,而是普通人的方法,这些方法太不起眼,不容易让人夸奖,可是,却真的是务实的方法。 所以,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事,不是比你聪明的人比你更努力,而是比你聪明的人,都在偷偷的下着“笨功夫”。 2、愚蠢的人都在找捷径 中国人的投机和找捷径心态可以说是深入骨髓的。这种心态曾经借助互联网那股东风,主导了绝大部分人的思维。 中国以前是这样的:如果一条路看起来很“好走”,那么踏上这条路的人就趋之若鹄,以至于很多人总要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曾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中国人生产什么,什么价格就跌;买什么,什么价格就涨,因为中国人永远都是在盲目跟风!在选择行业时没有热爱、没有兴趣、忽略自我特点,直接导致“一窝蜂”的哄乱局面。 再比如三年前,中国最流行的一句话是: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意思是:只要选对了方向、抓住了时机,再笨的人都能被托起来。这就是“飞猪理论”。 所谓的找“风口”,就是中国最传统、最典型的商业思维,充满了投机和捷径。 但是“飞猪理论”成立有两个前提: 1、中国经济一定要处于上行时期。 2、你选择的行业一定还处于红利期。 然而这两个前提在中国都已经不存在了……更重要的是:投机和找捷径的方式在中国行不通了! 因为之前的传统社会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这导致社会的“供给”和“需求”始终是错位的,这就需要“生意人”去对接,并从中谋利。而现在互联网把信息变的对称,使“供给”和“需求”精准连接。“中间环节”和“赚差价”都不存在了。 而实际上,如果大家都想找捷径而不是脚踏实地,整个国民会都陷入到一种找风口、耍小聪明的投机主义,那是很危险的。 传统而畸形的社会让一部分“见利忘义”的人成了暴发户。成全了一批善于投机取巧的机会主义者,哪里来的热爱、哪里来的价值观、哪里来的理想,就是哄抢、争夺而已。 更何况如果只去选择“风口”,就相当于是在赌赛道,对于提高成绩来说,永远都是有限的。世界变化那么快,没有永远热门的行业,更没有一直持续的红利。 有人埋怨,中国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为宏观经济上涨大势和各行各业的红利期都已经不在,而我认为中国最好的时代就在眼下!因为凑热闹的人都离开了,只剩下真正热爱这个行业的人在坚守。 只有这些坚守的人,才是真正热爱这个行业的人。只有他们才能将这个行业引向光明。 犹太人跟中国人同样的聪明,但犹太人的智慧显然更胜一筹,因为传统中国人做事总会演变成“同质化竞争”,而犹太人做企业时永远都奉行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奉行“差异化共存”的大局面。 现在,如果我们的企业再去“一窝蜂”般的凑热闹,简直无异于自杀式袭击!如果企业还不能深刻理解这个变化,未来是非常危险的。 在当前的经济转型时期,企业最重要的任务不再是发现市场和机会,而是必须思考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如何围绕核心竞争力来构建商业模式,脚踏实地,高瞻远瞩,在市场上取得独特地位。 随着中国社会的完善,今后再也没有“风口”可抢。这个时候大家不妨沉淀下来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 我适合做什么? 我的长处是什么? 我有理想吗? 我可以为这个社会创造什么价值? 对于今后的企业的战略来说,目标不是做到多大多大,而是做精。以前的企业是越做越宽,今后企业一定是越做越深,要做就把一个行业做彻底、做极致、做到具备不可替代性,此时不仅牢牢抓住消费者和客户,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定价能力。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成功的秘诀,也没有必胜的法则。猫有猫道,狗有狗道,你踏踏实实的走自己的道路,不要左顾右盼,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世界上最悲惨的事就是猫走了狗道,而狗的道路被霸占了,被迫去走猫道。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如果你真的可以超越自己,即使没有什么捷径,你照样可以做的很出色,创造出非凡的价值! 所以,一只猪的出路不是去寻找风口,而是战胜自我,最终肋生双翅,使猪变凤凰。否则,一阵风过去之后,你会摔的很惨,因为你始终是一只猪。[详情]

中国家庭缺乏长期财富规划的原因在这里
中国家庭缺乏长期财富规划的原因在这里

  本文选自“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微信公众号 在近日由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与美国嘉信理财联合举办的“中国新富人群财富健康指数”发布会暨中国新富阶层财富管理高峰论坛上,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钱军,嘉信理财公司国际服务及特殊业务发展部执行副总裁Lisa Hunt,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吴飞,华宝信托总经理王波分别就中国新富阶层在财富管理方面所面临的机会与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为不断壮大的新富人群提出不少切实中肯的财富管理建议。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晓阳主持了圆桌对话。 钱军:可供长期稳定投资的产品非常缺乏 钱军首先就高金为何与嘉信理财合作发布财富管理健康指数进行了说明。他说高金在做学术研究时会开展中国个人投资者行为的研究,需要真实的数据支持。嘉信理财作为一家非常有特色的国际机构,可以提供一手的真实的数据信息。 钱军还从两个方面说明中国和美国在财富管理方面的区别。第一,美国财富管理走到现在已经几百年了,而中国是把美国和英国花了一百年做的事情在三十年之内完成,并且在包括互联网金融方面,已经有领先世界的一些公司和产品或者服务。第二,中国的金融体系有很多基本面的新问题,中国金融体系变化非常快,无论是产品或技术创新,还是监管方面,变化很快很频繁,但一些基础性的东西又没有。 钱军指出,这个跟美国过去的阶段有一些相似,但是不完全相似。因为要做长期财富管理规划需要一些工具,但中国金融体系能够供给投资者进行长期稳定投资的产品非常缺乏,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家庭和老百姓没办法做好长期计划的很重要的原因。 他表示,我们处在风险高度变化的时代,这给高金这样的学术研究机构赋予了很大的任务使命,也给很多长期稳定提供服务的国际金融机构,像嘉信理财这样的公司很多机会。 Lisa Hunt:中国新富阶层长期投资缺乏组合和均衡 Lisa Hunt表示,无论哪个国家,人们都希望能够实现更好的生活和达到更高的目标,在这个角度上,美国和中国的投资者并没有什么区别,在这次[新富人群财富健康状况指数]的调查当中也发现了这样的结果。中国文化特别看重对子女的帮助,中国的新富人群为子女储备学费,甚至在大学毕业之后还会持续给子女提供支持,帮助他们成家、买房,甚至创业。美国父母也会给子女一定帮助,这也是中美两国相似的地方。 她指出,调查发现中国的新富人群投资相对比较单一,目标也比较单一,很多受访者关注稳定和保值,更多选择一些比较安全的资产,将很高比例都投入到了储蓄、现金、债券方面,但在长期的投资中缺乏一个组合和均衡。 “通过人、技术的整合来创建新的产品,这对于新富人群是重大的机会”,Lisa Hunt同时表示,新富人群需要制定财务规划,更频繁地使用专业的财富管理人士来提升实现长期目标的可能性,比如十年、十五年、二十年,接着还需要制定具体实施的步骤,比如要进行什么样的投资才可以得到预期的回报,自己的风险容忍度又是怎样,这都是非常关键的。 她还建议,中国投资者大多有明确的避险情绪,希望建立一个紧急救助的基金,这实际上涉及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监管的一致性、透明度等等,这些实际上都能够提升新富人群对于市场的信心和信任。 吴飞:交给专业人士可降低亏损可能性 吴飞教授专注研究财富管理多年,他建议新富人群还是将财富管理交由专业的人士做比较可靠。专业人士不一定可以帮助提升收益率,但是可以降低亏损的可能性,这是很多人没有看到的一面。财富管理的宗旨是说帮助客户在可预期的范围内保全资产,同时让资产缓慢增长,而不是一夜暴富。因此创富和财富管理不是同一个概念。 他同时认为投资者思想上也应该有一定的改变。中国发展太快了,很多人思想上还是按照以前的套路来应对当前的环境。特别在投资这块,许多投资者追求短期的高的预期收益,并没有做好一个长期的规划,他建议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多元化投资的比例,他说,“多元化可能没有办法创造更多财富,但是可以帮助守住财富。” 图6 王波:个人为何难挣钱是投资边界太模糊 作为来自资管机构的代表,华宝信托总经理王波表示,信托业是中国发展最快的金融业之一。2005年全行业管理资产规模不到3000亿,12年以后,现在信托行业已经成为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资产管理业,整个全行业管理的资产规模约有20万亿元,未来家族信托会成为信托行业最有成长潜力的一项业务。 针对机构为何赚钱,个人为何相对难以赚钱,王波分析称主要是因为边界之分。机构因为有种种的规章制度约束,有很多的边界,投资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但正是因为这个局限,机构就集中在这个领域深耕挖潜,逐步把该挣的钱都挣了,积累起来就发现挣了大钱。但散户因为选择太灵活,对自己的能力边界和性格边界不了解,造成这儿赚一点,那儿又亏一点。 王波认为,现在中国赚快钱、赚大钱的机会比过去少多了。海外资产配置,目前唯一合法的途径只有通过购买信托或者银行机构的QD产品,而美股波动大,美国的房地产年化回报基本上就在7%左右,都很难取得较高收益。国内市场,债券投资基本被大的金融机构包揽;信托产品本来是非常好的理财产品,但是现在收益基本腰斩;房地产投资从2000年开始到2016年这16年间走了一个大牛市,但现在想在这个领域获得高收益难度增加了;股权投资,一级市场的PE投资呈散户化,回报率降低了,一级半市场在新规后定向增发也会打很多的折。 他建议大家可以持续关注二级市场,因为整个股市现在下跌很多。[详情]

EMBA校友刘二海:中国商业模式的实践
EMBA校友刘二海:中国商业模式的实践

  本文选自“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微信公众号 北大国发院2001级EMBA校友刘二海自2003年从事创投行业至今,已有十五年时间了。2015年4月,刘二海创办了愉悦资本。 如今,他已是投资界的风云人物,参与并主导了近八十家创业企业的投资,其中超过十家是引领行业的独角兽,如神州租车、易车、优信二手车、神州专车、蔚来汽车、途虎养车、摩拜单车、小猪短租、WISH、智联招聘等。2012年,他被《福布斯》杂志评为全球最佳投资100人,自2013年开始,他连续被《福布斯》中文版评选为中国最佳创投50人之一、2016年被《财富》中文版评为中国顶级创业投资家30人之一。 6月8日,在由北大国发院举办的“校友名师讲堂”上,刘二海与校友们分享了自己从业15年来对于商业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刘二海先从大家的切身体会开始:很多人在美国留过学,在学校周边的中餐馆吃饭时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是中国学生,老板会给你“留学生菜单”;如果你说无所谓,那就是一份给老美的“中国菜单”。美国的中餐往往味道偏甜,中国人不一定习惯。如果你是来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那么你的口味很有可能还保持着“家乡的味道”,所以老板还会准备一份“留学生菜单”。 中学课本有篇文章叫《晏子使楚》,里面写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水土异也。”都是橘子,生长在南方和北方,叶子看起来还是相似的,但味道实际上差别很大,因为环境、地域、水土的原因。同样的中餐到了美国,发生了变化,也是因为环境不同了。 投资一家公司,这公司为什么好?到底是什么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我们投资的蔚来汽车,多次在全球各种赛道上跑出了世界纪录。对于蔚来汽车这样一家公司来说,技术是它的绝对驱动力。但之前来到中国的Uber就是另外一个故事,否则也不可能到了中国就被中国本土的创业公司打得找不着北。在UBER的这场战争里,品牌和所谓的双边网络效应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和技术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 再来看京东。刘二海认为,京东的核心价值点正是其自建的物流体系,而且是其他B2C电商公司很难做到的大件物品物流,京东用三轮电动小车完善了中国电子商务物流环节上的基础设施。因为自身成为了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京东也就构建了自己牢固的护城河。 由此可见,创业公司在商业模式的构建中未必都靠技术,技术有重要作用,但网络效应、基础设施完善都是企业能够创造价值的基本点。 那么,企业如何创造价值? 在刘二海看来,有“一横一竖”两个维度。其中,“一横”即企业在整个社会价值链中能创造的价值;“一竖”即竞争中企业比其他人做得好、优于其他人的价值。“‘一横一竖’如果都做得好,那这家企业就是好企业。” “一横”最重要的还是机会的辨识,企业家要判断自己所处的这个市场是多家共存还是赢者通吃?“阿尔法狗和李世石下的那盘旗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大的关注?其实这和”一横一竖“的道理都是相通的。‘一横’就像围棋里的‘一条龙’,下棋时你要在整个棋盘中存活下来,经营企业,你的公司要在社会价值体系中不被别人驱逐。不管你是执黑还是执白、不管你的企业是赢者通吃还是垂直市场里的No.1,你能活着,你的价值体系就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竖”是什么?刘二海以黄石公园里的狼群来解释。黄石公园每个不同的区域都分布着一个狼群,多个狼群在各自的领地内都能活得很好,形成一个比较平衡的局面。但也有可能出现一个狼群把其它的都被驱逐出去。比如Google、百度、腾讯都是赢者通吃。“所以规律并非是你认为它是规律就是规律,事态的演进和发展说明了一切,但很多企业家不以为然。” 为什么中国企业的竞争都非常激烈?刘二海称之为“魔鬼通道”。团购、专车、共享单车,这些所谓的“风口”上的公司,都是从“魔鬼通道”里厮杀出来的。为什么在中国有魔鬼通道?因为市场巨大、利润巨大、竞争壁垒又不高,那你只能拼,别无他选。 竞争的环境下,你必须有更多的资金、更强的团队、更得力的市场、甚至更有执行力的地推团队。出现‘魔鬼通道’,正是由于在‘一横’中创造的价值不够,你就只能在一竖中拼命创造价值——因为同质化很严重,尽管大家都想和别人不一样,但最后很容易大家都一样,所以只有玩命儿让着自己能够创造独特的价值。”刘二海说。 再进一步,怎么样从“魔鬼通道”里突破呢?这是创业者在构建商业模式时必须要想清楚的。围绕轻资产和重资产、高频和低频已经有很多讨论,谁都喜欢轻资产、高频,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曾经的汽车后市场O2O大战就是例证。 刘二海举了愉悦资本投资的途虎养车这个案例。途虎养车最早是从轮胎生意开始做。轮胎其实是更换频率很低的产品,一般是两三年换、六万公里换,但好处是轮胎毕竟是两三千块的价格,高客单价是个切入口。如果途虎第一天就从“轻资产”的保养开始,一单500块,其实毛利相当有限。但O2O风口的时候,很多创业公司从保养开始做,竞争非常激烈、补贴非常高。尽管轮胎是高客单价、竞争也少,但大家都不愿意做,途虎进入后就很容易把用户切分出来,然后再导入偏中频的其他产品和服务。 轮胎买了之后还要安装,这就到了所谓“O2O”的offline。这个时候,途虎选择了与线下汽修店合作的模式,线上交易、线下交付安装,很快就做到了遍布全国的一万家加盟合作店的规模。这就是途虎构建的独特的价值链:线上销售服务和线下物流库存自己做,具体的安装线下店做。这样就把轻资产的模式变成了偏重的,但与重资产相比,它还比较轻。 显然,途虎既保证了自己对整个交易环节的控制力,又维持了较高的效率。如果没有控制力,它很快就会被甩出去,因为这个事是只要有流量的都可以做,途虎并没有优势;完全做线下,效率太低也没有什么希望。途虎构建了独特的价值链,所以能从魔鬼通道里突破做到2016年20亿以上的规模,现在,互联网养车领域已经没有什么像样的竞争对手了。 怎么寻找核心价值的创造点呢?刘二海分析,有四种力量重塑中国的新经济: 1。技术:移动互联网、IOT、AR\VR、AI、大数据、云计算等。对于技术这个要素来说,从1到N的积累扩张的价值远远没有从0到1的技术突破的价值大,这一点极其重要。 2。产业:产业后发、完善基础设施、放松管制、进口替代、产业升级等。产业后发——在中国有很多后发产业,汽车、食品都是;基础设施完善;放松管制,这会释放出大量产业级别的投资机会。 3。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消费升级、老龄化等。社会的发展有几个趋势特别重要。大家经常说的新时代、二次元、宅男,都是群体的变化。消费升级实际上跟功能没多大关系,主要是心理感受,只要你的产品/服务是提供给人的,你就必须关注这一点。 4。模式:共享经济、众筹、连锁经营等。为什么我们对技术高度重视?因为它确实改变了一些公司的命运。就投资这个行业本身来说,某些工作几年之后也可能会被替代,看起来很神秘的东西,用技术的方法很轻易就解决了。 四种力量反映在具体实践中,就是中美经济环境下的不同投资机会,对此刘二海有一个“千层饼和披萨饼”理论:美国的传统产业比较发达,与高科技是有区隔的,就像是披萨饼的面胚和上面那层馅料,彼此之间分得比较清楚。中国的传统行业不发达,相当于传统产业与高科技同时在发展,这个过程里,两者产生融合,就像千层饼一样,这种差异导致你在中国不能纯粹使用技术、或者某一单一维度来做判断。 “一刀切开中国这个千层饼,我们找出了五种类型的机会:典型的硅谷公司模式,技术制胜,风险很大,成长很快,死得也快;科技公司,有非常强的科技背景,但是它依托于某个具体行业;产品公司吸纳高科技;服务公司吸纳高科技;新模式。每家公司的成功要素不一样,比如,本质上是做产品的公司做不好产品,网上销售能力再强也没有任何意义。” 最后,刘二海总结:互联网和传统商业都存在一些“铁律”,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铁律”还是要回到商业的本质,就是看你能不能创造价值。怎样创造价值呢?你可以通过改造基础设施、形成自己的方法。回到商业的本质进行创新就有机会,而不是简单地说硅谷出现什么,就学什么。 总而言之,独特的价值体系构建了商业模式,创业者要努力构建独特的价值体系,价值创造、价值分享,一横一竖、四个维度、五种机会,最核心的还是要把握住核心价值。构建价值链没有定法,关键是你构建的价值链在体系中能够跟别人抗衡。[详情]

商学院一读再读“花心”EMBA校友谈体会
商学院一读再读“花心”EMBA校友谈体会

  本文选自“EMBA那些事儿”微信公众号 90年代初人们把MBA和NBA混淆成了笑话,现在MBA和EMBA在中国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中已经司空见惯,甚至读过这家的再读另外一家的也稀松平常。读张家的MBA再读李家的EMBA,再读王家的DBA,一点都不奇怪,笔者也曾听说过“北(大)中(欧)长(江)清(华)”四校EMBA都读过的神人!60万上下的学费,加上差旅费、交际费、公益费……如此不菲的费用,为啥一读再读呢?如此热衷于不同商学院的学习,又有着怎样的体验和收获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访谈了几位具有多校校友身份的学员,并尝试通过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选择多个学位教育项目的原因。 1、董迎秋先生 阳光保险集团战略总监、阳光人寿董事会秘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01级MBA &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14级EMBA 为什么要去读MBA?为什么要去读EMBA?很显然,对于董迎秋来说,这是完全两个不同出发点的选择。 作为一个从地方高校毕业进京工作的董迎秋来说,当年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简直是一种情愫。周末假日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闲逛,未名湖的浅水或者清华园的绿地,确实寄托着青春的梦想;而校园里的书店和不期而遇的讲座,确实能够充实年轻的头脑。因此,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董迎秋,就暗暗下定决定一定要去最好的大学听教授讲故事。最终,他选择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当时的光华,无论厉以宁老先生的经济改革理论,或是张维迎教授的企业改革思想,还是引进海外教授、自身改革等举措,都是领风气之先而占据高地、一时无两的。他也很幸运被录取,他选择了就读全日制MBA。 作为本身就是经济学背景的他,与其说在光华汲取营养,不如说北大这个熔炉是一个更具吸引力的所在。他甚至还修了《社会学基础》、《中国现代史》、《比较政治学》的学分;而大量的讲座和各项丰富的社团活动更是增长了他的见识。因此,光华的两年,是开阔视野的两年,是汲取养分的两年,是脱胎换骨的两年。 而选择中欧,则是他希望人生历程的另一个里程碑。除了专业的学习,更重要的,能够看到一个不同的世界。而中欧是以严谨著称的,其“认真、创新、追求卓越”的校训,确实吸引着一批相对而言更加务实、更加低调的企业高管,因此,也给董迎秋一个更好的打开了观察世界、学习他人的窗口。因为中欧只面向MBA和EMBA教育,无疑可以更加纯粹:中欧的教授无疑是智慧的,中欧的行政老师无疑是亲切的,中欧的校友组织无疑是活跃的。中欧EMBA的最后一门课程是《幸福课》,这也对学生给出了超越职业成功之上的思考和选择,这也是董迎秋感受很深的。 《荀子•劝学》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董迎秋看来,无论北大光华或是中欧,都是在他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丰富发展自己和检视修正自己的重要选择。相对固化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持续学习、持续检视的能力,而选择去读光华或是中欧,都是借助这些优秀的平台,去汲取力量,去检视自己,让这种能力得以更好的持续。 2、梅景松女士 新浪网教育频道总监,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5级硕士 &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4级EMBA 梅景松女士是新浪网女性频道,教育频道,房产频道等频道内容创始人,长期从事媒体领域的工作。回忆起自己当初报考北大的原因时,梅景松笑着说到:“当时我所在的新浪网的大楼与北大南门只有一街之隔,坐在自己的办公桌上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北大校园里形形色色的学生和老师的身影……。”这种“近水楼台”的关系成为梅景松选择在北大深造的直接原因。 2005年,梅景松顺利考入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并在这里取得了整合营销硕士学位。梅景松认为,自由、包容、多元是北大文化最核心的体现,百家争鸣的传统一直在北大的学者和学子身上传承,这样的文化同样也同样吸引着她并在她的实际工作中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2008年,梅景松执掌新浪网教育频道。带领团队相继开拓出留学、中小学、国际学校、商学院等多个子频道,完整覆盖用户教育周期。同年,她策划并推出首届“新浪中国教育盛典”活动,截至2016年已成功举办九届,并凭其巨大行业影响力成为我国教育行业的年度风向标。 随着事业的不断攀升,梅景松越来越认识到系统地学习管理知识以及提升管理技能的重要性,同时抱着近距离接触和了解另一个国内顶级名校——清华大学的目的,2014年时,梅景松又入读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为了一名年轻的EMBA学员。在梅景松看来清华的风格是低调、严谨和浑然一体,这不光体现在教授的学术水平和课堂氛围上,也体现在所有清华的学子身上,淸华非常强调组织、纪律,并表现为学员之间的步调一致,这一风格在沙漠挑战赛时体现得非常明显。 在梅景松看来,北大和清华两个母校都赋予她独特的内涵:如果说北大的伟大在于她具有使命感的人文情怀,那清华的伟大则是她能够在与现行体制的无缝对接中,走出一条不断自我否定、自我修正的创新之路。 3、丁刚先生 北京丰宝恒投资集团董事长、创始人, 新华都商学院2013级创业EMBA &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7级EMBA 丁刚于2001年开始创业,主要从事城市存量地产的改造与运营,到2013年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他所创办的北京丰宝恒投资有限公司也成为极具行业影响力的企业。适逢新华都商学院于当年开办创业EMBA项目,丁刚本着系统梳理创业管理经验并结实更多优秀创业者的目的,成为国内首届创业方向EMBA学员。 说起新华都商学院的培养特色,丁刚感触最深的是师徒制的辅导,在具有世界500强企业实操经验的老师带领之下,学生能够快速获得身心提高。此外,新华都在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方面也极具特色,通过参加瑞士、以色列及日本游学,能够快速地感受现代科技与新型的商业模式。 “爱学习”是丁刚的朋友们给他贴的标签,完成了新华都EMBA学习后,他又加入了北大国发院的EMBA课程。丁刚感受到系统化的理论对一个企业家的提升十分重要,按照一个体系的角度看一件事情比一个单点更加丰满,理论的学习可以使企业家站到更高的维度。 北大国发院的校园使人内心宁静,先生大家的学术氛围让浮躁的商业变得平静,同学之间的关系被引导得很单纯,更多是交开放式交流、讨论式学习,他希望这两年在北大可以做回纯粹的学生。 4、陈大明先生 上海灵信视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CEO,上海大学博士、“联想之星”三期、黑马营四期总裁班学员,法国里昂商学院体育EDP学员,北京大学国发院EMBA 陈大明从大学期间开始创业,到现在一共创业十年,目前公司团队200多人,在多个国家或地区设有分支机构。 难能可贵的是,他创业学业两不误,在上海大学求学期间,一口气读完了本硕博,并受邀先后参加了联想之星与黑马营的创业总裁班,去年还报读了法国里昂商学院体育方向的高层管理教育项目。陈大明认为不同阶段的学习都起到了开拓视野的作用,能够听到不同的声音,因此在思考判断时可以更加全面,不会像以往那样局限在自己的观念中。 因为个人创业的圈子以及过去的学习经历更多是在上海,因此在报读EMBA时他选择了北京的学校。因公司业务与体育赛事有关,北大国发院刚好设有体育学院,同时,公司目前也在考虑沿“一带一路”发展,国发院的南南学院与此又具有一致性。陈大明希望希望在国发院的两年的学习能够“憋个大招”出来,用学习促进思考,帮助公司找到未来的战略方向。 陈大明和他的同学们认为国发院是“北大中的北大”,北大的人文气息以及自由包容的传统在国发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国发院的商业气息不浓厚,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单纯,而这种单纯的同学关系反而更容易建立信任。其实任何人都需要一个圈子,创业者与企业高管也一样。即使是为了寻找生意伙伴,那么跟熟悉的人做生意,心中也感觉更踏实一点。而同学之间没有竞争和利害关系,也最容易建立信任,所以大家就慢慢都聚拢到EMBA的这个圈子里来了。[详情]

8个EMBA新生故事让你读懂人生定位(上)
8个EMBA新生故事让你读懂人生定位(上)

  本文转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微信公众号 已逝战略大师杰克·特劳特先生为世人所熟知的,是其创立的‘定位’理论。他出版过10余部著作,影响遍布全球。在1990年,他写下一本《人生定位》,其中提及:变化才是人生取得极大成功的必要条件。 他在书中如此娓娓道来:‘接受那些无法改变或者难以改变的事物。然后,开始改变一件完全在你掌握之中的东西,那就是你自己。’ 我们在中欧EMBA2017级春季班的新生群体中寻获了8个故事,向特劳特先生致敬,也都包含他所鼓励的人生态度——‘机会来了就要奋不顾身地抓住它’。 先分享其中的4个故事,是的,还有下篇。 黄国宏 贵阳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4月26日,黄国宏在朋友圈转发一篇文章《曾差点威胁到QQ的新浪UC,没了》,转发语是‘祭奠一下’。 新浪UC的前身——朗玛UC,是黄国宏所在贵阳朗玛公司最早研发运营的,‘2004年,QQ的日活有500万,朗玛大概40万,虽然有差距,但已经是第二了’。 1993年,黄国宏大学毕业到河南建行工作,建行5年是其迷茫的5年,他喜欢计算机,但银行系统只关注金融。转机在1998年,大学同学王伟到郑州出差,在黄家借宿两天,俩人深聊了两夜,王伟描画了创业蓝图,打动黄国宏的是‘咱们好好干,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争取35岁之前退休’。 两周后,黄国宏辞职去贵阳,与王伟等人创办朗玛,用6年时间做出一款即时通讯产品——朗玛UC。 2004年,伴随腾讯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即时通讯市场热了,彼时的巨头新浪、搜狐、网易都有涉足,但全没做成功,反倒是朗玛做的不错,聊天界面的背景动态是他们首创,多方语音也由其创新。 新浪向朗玛抛来榄枝,作价3600万美元收购。黄国宏说,当时卖给新浪谈了条件,UC剥离出来卖,但朗玛不卖。为什么?因为联合创业五个人的梦想还没有实现。 朗玛的英文名是Longmaster,有长久掌控的意思,立意颇高。那年黄国宏恰好是35岁,退休的愿望可以实现了,但事情没完,他希望跟随朗玛的员工同样有不薄的收益。 他领着团队重新探索了‘电话对对碰’业务,用互联网的玩法,与运营商合作,引入免费、社区两个概念。这样干了8年,打造了国内最大的电话语音社区,到2012年3月,朗玛登陆创业板上市。 ‘在贵州出一个知名IT企业是很珍贵的,代表了省里的一张名片。’黄国宏说,这种社会期待让他停不下来。同时,电话聊天业务也遭遇了市场天花板,朗玛就利用贵州发展大数据、大健康两大产业的契机,转型做互联网医疗。 转型的第一步是收购全球最大的健康垂直门户网站‘39健康网’,第二步是通过改制,拿下贵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互联网是医疗的放大器和连接器。’黄国宏说,‘但必须要有医疗实体承载你做互联网医疗。’ 现时朗玛所做的‘39互联网医院’,是面向全国的疑难重症二次会诊平台。行业中,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都还在摸索,黄国宏的判断抑或执念是:中国的医疗资源太过于集中在北上广,而互联网是极好的把优势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的方式。‘如果需求存在,那找到商业模式便是早晚的事。’ 黄国宏自认是互联网老兵,见证且参与了中国互联网20年来的整个发展历程,此刻来中欧读书,是感知自己在思维模式与决策能力方面仍可以追求不止。并且,他希望获得提升后,在朗玛系中再造出一两家上市企业。 彭毅 广州市贝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 彭毅在25岁就做成了现象级网站‘爱枣报’,一个基于网络合作的新闻合写项目。最火的时候,订阅量近百万。 他被认为在对互联网的判断上有天赋,具体来说,是准确预测了几个节点。比如在2010年末,他预测未来2至3年是应用市场的爆发期,遂加入网易移动中心,做网易应用市场。确实在2011-2014年,应用市场出现了三年大爆发。 又比如在2011年,他预见移动互联网普及后,线下服务将迎来繁荣。他去到阿里巴巴做O2O的创新线,趟出一个方向,类似现在的‘微店’,成为后来‘淘点点’的原型。 2013年,投资人找彭毅投身幼教项目的创业,而他的孩子刚好准备读幼儿园,从用户角度出发,他判断项目很有机会,于是就有了贝聊。 贝聊的本质,是要解决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共同培养孩子的问题。项目先后拿到了网易、威创集团与清华启迪的投资,走到B轮,融资额过亿元。 最初的市场上,贝聊有超过300家竞争对手。彭毅的打法是专注于解决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沟通难题,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开发多元的家园配套产品与服务。现在,整个‘家园共育’市场里的玩家就只剩3家,贝聊的用户规模是第一。 创业以来,彭毅最大的挑战是忙于救火补漏,并且忍不住沉浸到具体做事的细节里去。投资人杨浩涌一直敲打他,作为CEO,应该把精力放在找人、找钱、定战略,要跳脱出来。这也是他报读中欧的初衷,希望学习站在更高的层面看待问题。 莫银燕 保山昌宁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1990年大学毕业,莫银燕被分配往高校教书,教学之余,爱上了品茶和茶文化。莫的丈夫自小在茶园生活,对茶了解,加之所在云南省又是茶资源丰富的大省,地利人和,夫妻俩就创办了昆明稳隆茶叶公司。 头两年,他们不涉及茶的生产,只做茶叶深加工,再借助云南茶叶公司出口。此后欧盟提高了茶叶进口的标准,莫银燕意识到,再依赖他人供应茶原料,就很难保证出口茶的质量。2002年,她和丈夫把工厂建到了茶园中,‘茶园就变成我们的第一生产车间,工厂是第二生产车间。’ 伴随企业壮大,在产出世界最优质红茶的澜沧江流域最上游,他们布局建设了11个标准化的茶叶初、精制厂,每间厂都建在茶园中间,成为茶资源的控制和覆盖点。 茶园的茶农很朴实,有丰富的‘做茶’经验,但他们的文化结构和视野又与现代企业的管理人员完全不同。‘两种文化就碰撞了。’莫银燕说,彼此磨合了逾20年,一直在教茶农怎么达到欧盟标准,怎么管控、用药,怎么防病虫害,怎么保持茶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现在,由稳隆公司发展而成昌宁红集团,是中国最大的CTC红茶(编者注:红碎茶)生产商,也是云南省出口量最大的茶叶生产销售企业。 莫银燕原先以为,夫妻二人的性格都‘不算很积极进取’,便想做一个百年企业,能代代相传下去,不求大,但求品质精。但最近几年,她观察到中国的经济环境更鼓励‘不进则退’,那他们就无法独善其身,要高速发展,要谋求上市。 在与资本市场、与互联网对接的过程中,一系列新事物扑面而来,莫银燕发觉,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及20年来在实践中摸爬滚打的经验,不够用了。于是她有了越来越强的学习欲望,比较了几所商学院,下决心来中欧学习。 马宇晖 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行长 马宇晖的人生,有过两次‘半途而废’。2000年第一次高考,他考取飞机设计专业,读了一年,认识到自己理论学得好,但动手能力不足,就及时纠错,重考上金融专业。 第二次是两年前,他报读一个MBA课程,念了两周也放弃了——课程的实际与他的期望脱节了。他懂得‘止损’。 大学毕业伊始,马宇晖就一直在宁波银行工作,起点是做柜面业务,而后轮转过交易、销售、资管岗位。2015年34周岁时,他成为年轻的总行副行长。他把这番风顺归结为‘运气好’、‘对行业热爱’以及‘专注度高’。他说自己踩对了银行业金融市场业务兴起的大势,包括2005年开始的汇率改革,2007、2008年拉开帷幕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整个趋势起来的时候,你乘势而为,就水到渠成了。’ 他现在说得有些轻描淡写,其实起步维艰。比如早期推进理财业务时,有人认为那是对传统存款业务的侵害,颇有抵触。而2016年,马宇晖所分管的金融市场条线,管理的资产规模约5000亿元,税前利润60多亿元。 做员工与做初级管理时,马宇晖的行事风格是一以贯之,亲历亲为。但管理半径变大以后,他思考要改变固有的方式,这是他报读中欧的目的之一。另一方面,他认为金融只是中介,还是要扎根于实体,他期望从中欧教授以及来自各行各业的同学身上,获得启发。[详情]

许善达:税制改革应以提高竞争力为优先目标
许善达:税制改革应以提高竞争力为优先目标

  本文选自“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微信公众号 在全球竞争中,税制是一国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美国的减税新政将给中国带来挑战,中国的减税力度要更大,减税进度要加快。 --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 许善达是在日前于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举行的“全球税改竞争和中国供给侧改革暨《许善达说供给侧改革》新书读书会”上作此表示的。 他认为,美国最终减税决议肯定较原计划有差别,但减税的结果不会变。这对正计划和落实降低宏观税负的中国来说,挑战更加严峻,中国减税力度要更大,减税进度要提前:“中国需要以各税种对企业、个人竞争力影响进行评估,对不利于竞争力提高的税种要优先调整,降低负面影响。” 1。特朗普税改方案将给中国税改带来压力 4月26日,美国正式公布了自1986年来力度最大的减税计划,虽然内容仅有一张A4纸,但还是让不少人士感到震惊。具体来看,根据这份计划美国企业所得税税率将从35%降至15%,对于美国公司在海外利润提取回美国进行一次性征税,个人所得税级数由七级降至三级,税率由高到低分别是35%、25%、10%,向有孩子和家属照顾支出的家庭提供税务减免,废除遗产税等。 这一减税计划真正落地还需要获得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外界对于这一计划能在多大程度上落地持怀疑态度,同时对于该计划能在多大程度上提振美国经济也看法不一。对此,许善达表示:“我认为这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最后形成的决议和最初的方案比起来,我相信会有一些差别,但是减税的结果一定会出现。” 2。税制改革要以提升竞争力为优先 许善达认为,在全球化竞争形势下,税制本身就是竞争力,税制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对企业和个人竞争力的影响,税制竞争力因素重要性甚至超过税收调节收入差距因素。 “如果税制不利于提高企业、个人竞争力,最终经济萎缩,企业、个人收入下滑,税源会丧失,也就无从调节收入差距。而调节收入差距并非是税制主要功能,提高低收入者生活质量完全可以从财政支出上解决,包括加大对低收入者社保力度。因此,在税制设计上应该把提高企业、个人在全球竞争力作为优先考虑目标。”许善达表示。 他认为,为提高企业个人竞争力,当前中国税费体系还有不少调整空间。比如现在社会保障费率达到40%左右,如果加快划拨部分国有资产来充实社会保障基金,那可以大幅降低社保费率,这将给企业减轻很大的负担。 许善达还建议,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税前抵扣力度,从而减轻企业负担,降低工薪个税45%最高边际税率,减少企业引进高端人才成本。 3。供给侧改革框架下的财税制度改革 许善达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部分问题与财税体制密切相关,而相应政策的调整也应被视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部分。 他以房地产市场为例:“2016年初我们提出来,中国房价上涨的原因跟财税制度有很大关系——上级政府集中的财力比较多,所以居民收入增加以后,都会努力把自己的居住向上迁移、向大城市迁移。而在财政公共服务均等化没有实现之前,这个趋势是不会逆转的。” 许善达表示,2015年底中央提出房地产要去库存,但是到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一二线城市不存在房地产去库存的问题,而是要增加土地供给,这说明决策层对于财税制度和房地产行业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而对于新常态下财税战略应该如何调整?许善达认为应该从3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是关于如何衡量宏观税负水平。尽管各界对于目前中国宏观税负水平高低仍有争论,但许善达认为宏观税负有望降低已是趋势所在。他表示说,自十八大以后的国内若干次重要会议上,对宏观税负水平的态度都是“稳定宏观税负”,这反应了当时关于“稳定宏观税负”和“降低宏观税负”的两种战略主张存在争论,直到2016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明确将稳定宏观税负调整为降低宏观税负,这意味着决策层对于该争论有了明确的判断,“降低宏观税赋”已成为新常态下财税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降低宏观税负水平是关系政府收入总量的问题,同时需要关注的是财政收支的结构调整,尤其是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将面临调整,这也是许善达提出的未来税制调整中值得关注的第二方面。许善达表示,当前对于落实“降低宏观税负”战略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营改增”,但于此同时,这项改革对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如何解决地方主体税种的问题又成了新的当务之急。 许善达进一步解释说:“目前来看,多数人还是认为应该把现在的消费税划到零售环节,归地方。一方面地方政府有能力管理这些环节,另一方面这些税收从产业链退出之后,地方政府的决定并不影响地区之间的产业链。所以这是比较合理的一个设计。” 而第三项值得关注的内容,许善达认为是中央应上收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最主要的上收的应该是社会保障。”他强调说:“社会保障应该由中央政府负责,我们原定由分省统筹的原因是因为那个时候中央太穷了,没有钱。中央虽然已经上收了一些,但基本格局还没有改,接下来最优先的应该是社会保障。” 在上收社保支出的同时,许善达还认为应该降低社保费率,并通过国有资本补充:“如果这三个调整都能够完成的话,我觉得新的财税体制可以持续相当的一段时间。”[详情]

产业升级路在何方?北大国发院EMBA雄安考察记
产业升级路在何方?北大国发院EMBA雄安考察记

  本文选自“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微信公众号 2017年4月1日,中央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消息一经传出,引发社会广泛热议。来自权威机构的解读,有两点尤为值得关注:其一,雄安新区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其二,它是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 2009级EMBA、北大国发院胡大源教授、卢锋教授日前参观和考察了雄安县。 根据当前的规划,未来在雄安新区将会引进大量创新产业。经过对当地三家龙头企业的调研,考察团认为:未来,如何有机结合传统行业与外来行业,如何对接现有产业与未来产业,是摆在雄安政府面前的重要问题;考察团建议通过改善环境治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来推动雄安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站,“智引未来—雄安新区建设发展高峰论坛”。论坛紧密围绕雄安新区建设的各项重大战略任务,对接服务新区的科技、科研、教育、产业资源。同学们分别参加了“网络信息与智慧新城建设”、“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体制机制改革”、“新区建设的法制保障”等分论坛。 雄安新区的一个使命就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改革开放以来,京津两地大踏步发展,汇聚了大量优质资源,与周边发展形成明显反差:两大城市国内生产总值之和,大大超出河北全省的经济总量。 尤其是首都北京,不仅汇聚了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等必备的核心功能,同时也吸附了许多与首都核心功能不相匹配的过多的经济中心功能。比如:非科技创新型企业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型企业,以及高端制造业中缺乏比较优势的生产加工环节等,如不有序向外扩散,既给首都自身造成难以承受的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也使周边地区难以弥合与首都之间“断崖式”的发展差距。 因此,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引领,带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可谓是加快培育形成新的重点区域增长极的紧迫需要。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面对来自国内外复杂形势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尤为需要以开放促改革,抓紧补齐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短板”,平衡东中西,协调南北;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中央决定设立雄安新区,正是立足经济全球化新形势、站在我国发展新起点上,把全面开放引向纵深的重要之举。 图为北大国发院EMBA2009级雄安考察团 第二天上午,考察团分别走访了雄县龙达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河北泰斗线缆集团有限公司,和河北国华乳胶制品有限公司。 曾获得“河北省科技企业”、保定市“消费者信得过单位”、河北省雄县“龙型经济重点扶持企业”、“河北省先进包装企业”的县龙达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是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已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公司固定资产8000多万,占地面积150000平米,拥有国内外最先进的设备,年生产能力10000吨左右。产品包括食品用塑料包装,铝箔袋,真空袋,蒸煮袋,食品袋等各种软包装。公司发展近20年,在雄县塑料行业中高居榜首,客户包括草原兴发集团、稻香村、三元、君乐宝、伊利、蒙牛,波司登。龙达公司拥有目前世界最先进的德国进口巴顿菲尔三层共挤吹膜机。 图为雄县龙达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河北泰斗线缆集团有限公司现有员工618人,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77人。注册资金壹亿零捌拾万元,公司占地面积58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并在天津设有生产基地。公司技术力量雄厚,生产设备先进,检测设备齐全,拥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图为河北泰斗线缆集团有限公司 最后一家考察的河北国华乳胶制品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民营乳胶制品生产厂家,注册资本4888万元,年销售额2到3亿元。公司拥有16条自动化生产线,其中医用手套生产线9条,家用工业用生产线2条,指套生产线2条,气球生产线3条。医用手套的投产填补了河北省医疗器械行业的空白。产品已通过CE认证,ISO13485:2003国际质量和管理体系认证,超过90%的产品用于出口。 本公司的产品已连续8年荣获“河北省消费者信得过产品”荣誉称号。 图为实地考察河北国华乳胶制品有限公司 走访这三家企业的时候,北大国发院卢锋老师、胡大源老师一直在调研、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经营规模,员工尤其是技术工人的待遇,生产是否对环境产生污染,生产污染是如何处理的等等详细情况。走访完企业,在白沟-白洋淀温泉城管委会,大家进行了座谈。 白洋淀简介 白洋淀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石代,淀区的西部、南部(今安新县的留村、梁庄)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战国时期,淀区分属于燕、赵统辖,故今日淀区有“燕南赵北”之说。清代皇帝康熙和乾隆在淀区兴建行宫,先后40次来淀区游览围猎。解放战争时期,朱德总司令曾在白洋淀指挥清风店、解放石家庄战役,给这古老的淀区又增添了新的光彩。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武装“雁翎队”,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以弱胜强,痛击日本侵略军,大长我中华民族之威风,显示出燕赵儿女的聪慧勇敢。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的关怀下,在白洋淀人民的探索下,逐渐形成了塑料包装印刷、乳胶制品、电气电缆、压延制革等四大支柱产业。在“雄安新区”成立的大好形势下,这些传统产业也将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是产业升级,还是转型?是驻扎雄安,还是搬迁发展? 考察虽然结束了,但我们和身处雄安的企业家们的思考和探索永远不会停止。正是这些思考和探索不断产生创新和推动社会进步。跳出传统思维的窠臼,找准雄安新区的战略定位,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绝不是简单的市场自发行为,而是把创新驱动作为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 [详情]

品逸商学:EMBA申请人推荐信怎么写?
品逸商学:EMBA申请人推荐信怎么写?

  本文选自“EMBA那些事儿”微信公众号 EMBA入学申请材料中除了简历与申请短文,还需要提供推荐信。推荐信的目的是让将申请的学校能够从第三方角度了解被推荐人的能力、特质和未来发展的潜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申请材料。根据申请院校的不同,各个院校的推荐信都有着自己的规定格式,申请人先要看清报名表中要求,或者在所报考院校的网站进行下载。 一、 寻找推荐人之前应注意 1。看清学校要求。一般学校要求两封推荐,也有学校一封即可。对推荐人学校通常不要求,但少数情况下也会明确要求,例如要求直接领导推荐。也需要看清格式要求,有的学校提供固定格式推荐信模板(固定格式推荐信),有的学校对格式没有要求(开放式推荐信)。推荐信的书写,有的要求推荐人手写手签,一般允许打印后手签。对于递送方式,有的可以通过邮件推荐,有的要求打印签字后封口签字邮递。 2。准备个人简历。对于认识自己但对自己的经历了解并不十分准确,请提供个人简历和个人简要描述供推荐人参考。 二、推荐人的选择原则 1。选择了解申请人工作经历及管理能力的推荐人。 2。优先选择直属领导(或前直属领导)作为推荐人。直属领导最了解申请人的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够对申请人的综合情况给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如果申请人身处管理顶层或个人创业者,也可以请商务伙伴、同行填写。 3。选择行业内、商业领域、学界有影响力的人推荐。一方面这些公众人物或近似公众人物在做推荐时会考虑自己的份量和诚信;另一方面,如果能获得这样的人推荐本身也侧面反应被推荐人的人脉范围。 三、推荐信涵盖的内容 1。对于固定格式的推荐信,完整填写模板就可以。少数对被推荐人某方面能力没有机会考察的情况,也可以填写不清楚。 2。对于开放式推荐信,要求推荐人描述与申请人的关系,认识的过程以及相互了解的程度。要求对申请人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商业判断能力、创新能力、责任意识等方面的素质进行综合评判。还可以阐述申请人的突出优点和需要改进和提高的方面。 推荐人在写推荐信时通过第三方的视角,向商学院展示出申请人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职业素质、社交能力等。一封好的推荐信,是对申请人自身实力的体现,往往能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申请人应当给予高度重视。[详情]

交大安泰EMBA第27届“公司赢利模式”决赛
交大安泰EMBA第27届“公司赢利模式”决赛

  5月末,被全世界围观的世纪大战拉下帷幕。AlphaGo以3:0全胜战绩再次击败世界排名第一的柯洁。人工智能的全面告捷,也许恰是一种积极的暗示:我们的工作与思维方式一直在被颠覆,而要想更长远地跻身于时下趋势和社会主流方阵中,我们需要:预见未来,赢在先机。2017年6月7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EMBA(以下简称“交大安泰EMBA”)第27届公司赢利模式决赛在交大徐汇校区精彩上演。本次大赛由交大安泰EMBA2015秋1班同学任巡、2015秋2班同学余捷主持。 本届大赛自2016年10月启动,2016春季4个班级EMBA学生全部参与其中,共组成了50个参赛小组相互研究学习,不断碰撞智慧火花,形成了一份份聚焦时下热点、迸发前沿理念的参赛项目。历经初赛、复赛两个阶段的选拔后,共有10支队伍过关斩将最终进入决赛。最终“惠生活”队获得决赛第一名,“雷哥网”队、“超级中央厨房”队获得第二名,“和平鸽”队、“吴少”队、“人民的名义”队获得第三名,“赢利私董会”队、“思元外交官”队获优胜奖,“任心游”队、“绿色快车”队获鼓励奖。 交大安泰经管学院党委书记、EMBA课程教授余明阳分享:“被誉为‘现代营销学之父’的菲利普·科特勒有一句名言:战略的可能性比盈利更重要。如果你的战略模型有问题,即便现在盈利也是不能持久的。所以我们一直延致力于打造特色EMBA,包括‘公司赢利模式大赛’在内的‘三大整合项目’(赢利模式、绩效提升、领导力反思)可谓全国首创。基于此,安泰也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交大安泰EMBA获得商学院权威排名--英国《金融时报》全球排名第7位,连续两年全球10强,亚洲第1的佳绩” 交大安泰经管学院院长助理、EMBA项目主任任建标表示:“经过15年的发展,中国EMBA发展进入2.0时代。从2002年开始举办至今的赢利模式大赛也到了第27届,我期望把赢利模式大赛持续举办下去,持续下去的动力是我们坚持用技术来驱动商业创新,这也与交大基因不谋而合。我也期待,通过赢利模式大赛的锤炼,同学们的项目能走得更高、更远。” 链接未来,赢在先机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结合工作实际并对当前工作进行总结与提升,《公司赢利模式》课程作为交大安泰EMBA项目的第一个整合项目,与《绩效提升》和《领导力反思》两个整合项目一起,使学员对自身企业进行全方位思考,并在完成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实战训练。 《公司赢利模式》课程组织方法通过“公司赢利模式大赛”形式呈现。与以往相比,本届大赛复赛成绩不再带入决赛。10个小组演讲结束后,召开评委会议,评委在会议上统一提交对10个小组排序和分数的评定,据此行成大赛排名。12分钟的宣讲,12分钟的答辩,24分钟的时间却凝聚了参赛同学一年来的辛勤付出。 在本次参赛的10组队伍中,零污染+政策鼓励的新能源物流车“最后一公里”最佳解决方案的“绿色快车”项目;专注为地产、物业企业提供智慧社区O2O一站式服务的“慧生活”项目;以解决牙科设备消毒不够彻底而产生疾病感染事故的“和平鸽”项目;构建实体制造+互联网的全渠道立体营销网络和服务的新商业模式的“超级中央厨房”项目,在技术驱动的商业模式中探寻赢利模式创新。 在传统行业中,插入互联网、大数据的翅膀:在大数据驱动下的国际教育O+O服务“雷哥网”项目;借助“一带一路”热潮,瞄准目前还未真正开拓的小语种培训市场的“思元外交官”项目;整合各类不动产运营商,对存量不动产实施空间价值的转型再造货创新转移的“吴少”项目;通过与互联网结合,首创律师竞标服务模式的“人民的名义”项目;利用微信公众号“影单来了”强势细分,打造影视平台的“赢利私董会”项目;针对旅行体验进行行程与服务个性化的“任心游”项目,使得教育、文化、旅游、法律等传统行业焕发新的生机。 参赛队员动情分享:“为了挑战我们的极限,也为了拓宽我们的视野,我们没有局限在自己所从业并且非常熟悉的领域,也没有侧重于热门的金融和互联网行业的创业项目,而是选择了一个对公众卫生安全具有长远意义的以应用技术驱动以精密制造为基础以精益运营为目标的实业项目,当我们跳开自己日常工作氛围,带着来到安泰以来积累的知识在和项目所有人和企业主的讨论过程中,我们又从另一个维度深刻地有感受到实业之不易。”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经师易遇,人师难求。八位来自高校界、实业界、管理咨询界、创投机构界、金融界等领域的专家:交大安泰党委副书记、应用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于冷;交大安泰金融系副教授、EMBA课程教授费一文;岗岭集团董事局主席、联合创始人于刚;翰澜咨询联合创始人、荣誉主席张肇麟;北大纵横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专家王璞;汉理资本创始人、董事长钱学锋;常春藤资本合伙人、交大安泰EMBA2011秋3班校友范惠众;东霖资本创始合伙人屈卫东作为本次“明星导师团”,为此次大赛专业性、客观性、公允性保驾护航,各位专家评委用精彩纷呈的点评、到位用心的建议,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要义与内涵。 针对10个不同领域的赢利模式项目,评委们提问与建议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一针见血,直切重点,鞭辟入里。 于冷: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赢利大赛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今日大赛中,我们看到在实体、服务、生活方式、互联网四类商业模式中,涌现出很多新的业务。我想原因一方面在需求侧,来自国家经济的发展进步,让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在供给侧,源于科技的持续进步。 费一文:创业者有一个通病:往往从自身的角度来说明创业项目为什么会成功,而没有说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需求。特朗普当总统了,梦想总归要有的,但还是希望创业者能更脚踏实地的做一些更加具体的事物,进一步证明你到底解决了哪一个痛点。 于刚:成功的五大要素第一是时机,必须快速决策;第二是团队,不光是你自己做,全部团队成员都要有足够的精力;第三是想法,好的想法是成功的基础;第四是商业模式,但是我们需要知道商业模式是变化的,初步构建的商业模式到最后大部分都会面目全非;如果你前面四个要素都有了,最后资金会来的。 张肇麟:我是交大老理工的背景,我对技术很感兴趣。一个小技术,也许不一定很赚钱,但是背后却为人的需求考虑周全,这就是伟大的项目。一个项目假如它已经赢利了,我们会约定俗成认为它是合理的,其实这不等于走向成功,成功是营销本领,是整个发展的本领。经营的本领和战略愿景成立的可能性是两件事,EMBA应该解决这两个能力。 王璞:这次与以往大赛相比不同的是,我们重的传统产业少了,轻盈的、平台意味的项目多了。这说明一代比一代的创业者更没有负担,这一代的创业人乐于寻找轻盈的符合时代特色的项目做。 范惠众:我今天特别高兴,一是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把自己想干的事,正在干的事给讲明白了,;二是今天绝大多数项目,让我有投资的冲动。但是我也希望跟同学们分享,在大家面对质疑的时候,第一点要有勇气去面对质疑,第二个就是冷静的看待这些质疑,越多的质疑反倒能帮创业者把问题想清楚。 钱学锋:赢利模式有四“重”原则,第一是重需求,用户的痛点需求在哪里;第二是重门槛,项目的核心优势在哪里;第三是重团队,把团队做大;第四是重未来,我一再强调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创业要抬头看天,埋头做事。 屈卫东:评委提问的过程中可能大家觉得挺尖锐的,在我们实践中,如果你跟投资人聊了半天一句没问,你这个项目基本上被毙掉了。挑货的才是买货的,真正挑你各方面毛病的,说明他是对你有兴趣的,他在思考里面还有哪些缺陷需要完善,如何帮你把缺陷完善之后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独角兽。 权威的点评、精辟的点拨、巧妙的点睛,在热烈而紧张的答辩环节中,给予同学们更多的管理智慧与实战经验启迪,也引导大家更深地反思各自项目的亮点与不足,不断激励着学员们再接再厉,从创思走向实践,从创新走向卓越。 百廿智慧,创新基因 交大安泰EMBA自2002年推出特色的“公司赢利模式大赛”以来,已成功举办了26届。不仅受到商学院同行的广泛关注,更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赢利模式大赛通过大赛激励形式,引导学生洞察市场环境,展望行业前景,创新赢利模式,提升商业思维。学生在总结过去,展望行业未来,积极思考市场中的赢利机会与规律,最终寻找到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赢利模式。 事实上,包括“公司赢利模式大赛”在内的“三大整合项目”(赢利模式、绩效提升、领导力反思)作为交大安泰EMBA完整的整合性体验式教学模式,大赛凝聚了学院智慧精华,涌现出许多杰出案例,其成果不仅集结成册,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更有诸多案例直接产业化,或获得注资、或最终上市:如成功登陆美国纽交所的“易居中国”,主板上市的休闲食品品牌“来伊份”,在创业板成功上市的“巴安水务”,在新三板成功挂牌的“巨灵信息”,全国首家数字化有机农场“一亩田”,开创“网络商城+实体体验”材料采供新模式的“绿城电商”,打造中国最大公路物流网络交易平台的“上海申丝”,融入异域文化的餐饮品牌“耶里夏丽”,“五芳斋”衍生品牌“优米一家”,以及唯一一家中国阿胶生产示范基地“东阿国胶堂”等一批极具成长性的企业。 在此赛事的启发下,为加深两岸EMBA学生的了解,以创意会友,以自身企业商业模式交集新的商业思想,大赛成功升级为海峡两岸共同举办的盛事。2010年起交大安泰EMBA与新竹交大管理学院EMBA联合主办“海峡两岸赢利模式菁英邀请赛”,每两年举办一届,第四届两岸赢利模式菁英邀请赛于全年12月在台湾成功举办。大赛不仅为两岸EMBA企业家搭建起一个良好的商业沟通和交流的平台,更为两岸经济合作和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可以说,交大安泰EMBA的公司赢利模式大赛已经成为商学院从理论走向实践再走向产业的一个风向标。谈到风向标,其实早在2013年,交大安泰EMBA洞察全球经济的变革与趋势,率先在体制内商学院中创新突破,开设创新创业管理方向EMBA。2016年春季,又在全国高校中首次创设“创新创业新锐EMBA”,致力于培养创新精英和创业新锐,助力全面提升管理理念和实践创新思维、突破创业瓶颈以实现职业生涯和卓越领导力飞跃,并于2017年推出首届双证新锐EMBA,完善上海交通大学多层次多纬度的创新创业体系。也是基于不断的突破自我,交大安泰EMBA获得商学院权威排名--英国《金融时报》2016全球排名第7位,连续两年全球10强,亚洲第1。[详情]

作为管理者,“五美”你最爱哪一个?
作为管理者,“五美”你最爱哪一个?

  本文选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微信公众号 《欢乐颂》第二季正在热播中,安迪自信干练,樊胜美聪明练达,曲筱绡古灵精怪,邱莹莹傻白甜,关雎尔任劳任怨……几乎每个中国女性都能从“五美”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作为职场女性,《欢乐颂》“五美”各有各的优缺点。如果她们是同一家公司的员工,而你是这家公司的老板,从绩效管理这方面来看,该如何对她们进行归类呢? 办公室“人才盘点” 一般来说,为了更好地管理公司,让每一位员工各尽其才,管理者会对公司员工进行“人才盘点”。 从绩效管理的角度来看,大致可以把自己的下属划分为以下9类人员: 先来看这个表格的中间象限的三类员工: 1。初学者 ☑ 从“工作能力”的维度看,这类员工距离其所在岗位的基本要求还有一段距离; ☑ 从“工作态度”的维度看,与合格者有点类似; ☑ 从“工作绩效”的结果看,其工作态度比较好的时候,能够达到60分及格的标准;工作态度一松懈,就有可能出纰漏。 2。合格者 ☑ 从“工作能力”的维度看,这类员工只是具备了其所在岗位的基本要求; ☑ 从“工作态度”的维度看,这类员工顺从地、被动地接受你布置的任务,但是从不会主动积极地要求额外的任务; ☑ 从“工作绩效”的结果看,这类员工做到及格60分没有问题,但是上限也就70分了。这类员工可能在你的团队中占比最大哦! 3。胜任者 ☑ 从“工作能力”的维度看,这类员工在合格者岗位上,经过一定时间的沉淀,进入熟能生巧的阶段,对本职工作得心应手; ☑ 从“工作态度”的维度看,敬业度比合格者和初学者高,开始思索如何做到苦干加巧干的问题; ☑ 从“工作绩效”的结果看,这类员工可以达到80-90分的水准了,可以让你放心地授权给其独立地、高质量地完成比较复杂的工作任务。 在《欢乐颂》“五美”中,我们发现了这两类下属的身影: 关雎尔 合格者 工作能力:能够胜任主管交代的工作,顺利通过实习考核; 工作态度:乖巧、听话、上进心足、没日没夜地加班; 工作绩效:70分 樊胜美 胜任者 工作能力:拥有较高情商,懂得人情世故、识人眼光准; 工作态度:过于注重自己利益,职业进取心较小; 工作绩效: 89分 绩效管理象限中,还有如下员工类型: 4。热情的初学者 这类员工通常包括刚毕业进入组织的学生员工、刚从社会招聘的部分新员工、刚在组织内部转岗/轮岗/晋升/调动的老员工。 ☑ 从“工作能力”的维度看,这类员工工作技能还没有达到要求; ☑ 从“工作态度”的维度看,这类员工热情满满,情绪非常高昂,会非常主动积极地要求额外的任务; ☑ 从“工作绩效”的结果看,这类员工非常具有可塑性,“工作绩效”维度会有较大的跨度。 邱莹莹 热情的初学者 工作能力:在咖啡馆迅速找到已有销售模式的短板,开展网络销售,打开销路。 工作态度:虽然遇到白渣男让她失去了工作,但她并没有灰心,仍然振作,找到咖啡馆的工作后,为了迅速适应岗位,试喝咖啡到喝醉,大冬天拎着咖啡挨家挨户地推销,有一股拼命三郎的劲头。 工作绩效:70分 5。热情的合格者 这类人员最容易从热情的初学者进化而来。 ☑ 从“工作能力”的维度看,这类员工会很快通过实践和反思,迅速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 从“工作态度”的维度看,与合格者有点类似,非常具有工作热情; ☑ 从“工作绩效”的结果看,可以提升到75-85分。 曲筱绡 热情的合格者 工作能力:为了谈一笔大单,赶个大早趁客户早餐时间见一面争取机会,结果被徐工嫌弃大小姐的派头,野鸡大学出身,也是real 尴尬; 工作态度:态度非常积极,即使看到书本就困,但为了提高业务能力,拜托关关推荐工商管理的书来看,并准备考MBA镀金; 工作绩效: 84分 6。热情的胜任者 这类人员是管理者最喜欢的下属了! ☑ 从“工作能力”的维度看,这类员工完全达到甚至超过岗位的要求; ☑ 从“工作态度”的维度看,非常高昂,主观能动性高,敬业度高; ☑ 从“工作绩效”的结果看,这类员工完全达到甚至超过你最好的预期,其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会让你有很多的惊喜。 安迪 热情的胜任者 工作能力:哥大毕业,曾经是华尔街投资公司的高管,工作能力top one,不然老谭也不会费尽心机把她从美国挖过来主导收购红星的项目; 工作态度:她工作起来废寝忘食、兢兢业业,好几次都是在她的领导老谭的提醒和要求下才回去休息的; 工作绩效: 110分 虽然作为管理者,我们希望团队里每一位成员都如安迪一般兢兢业业,智商超群,但团队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消极员工。 消极的人才长什么样呢? 7。消极的初学者 这应该是管理者在“人才盘点”中最不愿意下属出现的象限。这类职场新人不仅工作态度消极,而且工作技能远远不能满足本岗位的需求。已经不可能产生绩效了。甚至还热衷于搬弄是非,搞搞办公室政治,成为“麻烦制造者”。 8。消极的合格者 当消极的胜任者失去与时俱进的动力后,其原来具备的工作技能越来越跟不上组织发展的脚步,而且其学习新技能的愿望又不强,将导致“工作绩效”直线下降。 9。消极的胜任者 这类人员多由胜任者演化而来,主要原因是有些胜任者一项工作反复做了N多次以后,虽然技能越来越娴熟,但是对这项工作的兴趣越来越低,甚至感觉枯燥无味,导致工作态度变得被动消极。 此外,员工的工作状态很不稳定,虽然目前做得没有差错,但稍不留神就会变成消极怠工的人才。 针对这样的人,我们建议,当他成长为合格者之后,请把自己的眼光放在“胜任者”的位置上,设立更大的目标,从高处看待工作,打开思维,避免落入按部就班的窠臼。我们也建议,这些员工可以尝试着转换一下自身的职场跑道,让自己重燃工作热情。[详情]

何华解析中国资管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何华解析中国资管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本文选自“清华五道口金融EMBA”微信公众号 一个分散化的全球大类资产配置组合,一般既包含传统资产,如股票、固定收益产品、大宗商品等,也包含另类资产,如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房地产等。基于过去几十年的收益数据统计,在传统资产中何华着重强调了股票市场的投资价值。他认为,欧美成熟的股票长期来看有着非常稳定的超额收益(即扣除了通胀),大体在年化6%。美国债券市场整体超额收益在3%左右。不过鉴于美元利率的长周期已经步入上升的拐点,在这种环境下,债券能否还保持3%的超额收益要保持谨慎。至于大宗商品,何华表示,在20年以上的长期维度上看,大宗商品的表现不容乐观。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良好,但是之后就陷入长期低迷。所以,根据过往的历史,站在20年的长期投资视角,考虑2%-3%的换汇成本,美国和德国的股市比较具有投资价值。 进入21世纪,全球资产管理总额从2002年的30余万亿增长到2015年71万亿,始终保持着10%以上的快速发展。但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增速放缓,2015年仅1%增幅。在地区上,亚太(不含日本、澳洲)地区逆市上扬,以超过10%的年均增幅领衔金融危机后的全球市场。值得关注的是,当前的全球资管行业,正在从传统的主动管理型核心产品为主逐步转向被动型产品、另类产品、特殊产品和解决方案。 目前资产管理行业主流的成功模式主要有四种:Alpha主动管理者、Beta规模经营者、解决方案专家和分销巨头。在未来,拥抱大数据时代、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将是大势所趋。先进的分析工具和大数据处理方法将成为资管行业提升自我和创新的主流方向,这也将迫使整个资管行业投入更多的资源去构建具备高级数量化分析能力的平台。 中国的资本市场由于其特有的发展历程,相对于国外市场有其自身的特点:股票市场个人投资者比重高、市场氛围偏向于短期、羊群效应明显,做空和对冲机制不足;固定收益市场透明度不足,缺乏庞大的衍生品市场;商品期货市场投机成分较重等等。但是考虑到中国的银行体系目前有巨量低成本资金需要找到风险合适的投资机会、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诞生的一大批高净值群体坐拥相当体量的资金正在寻找具有一定风险且收益相当的投资机会、以及正在飞速发展的保险业积累了大量资金,中国的资管行业面临极大的发展机遇。[详情]

黄益平:数字普惠金融面临的机会与风险
黄益平:数字普惠金融面临的机会与风险

  本文选自“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微信公众号 普惠金融是2005年联合国在推动小额信贷年的时候提出的概念,目的就是希望提供公平的金融服务环境,让那些相对弱势的阶层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获得相对较好的金融服务。发展普惠金融的必要性,跟金融的“二八法则”有关系,一般的规律是最上层的20%的客户能够提供80%的业务量。所以绝大部分金融机构都会把它们的工作重点放在最上面的20%的客户。为剩下的80%的客户服务的难度很大,成本高、风险大、规模小。所以说,发展普惠金融是一个世界性的任务。 本文作者黄益平,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按市场规则提供的金融服务 发展普惠金融有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商业可持续,也就是说,它应该是一种按市场规则提供的金融服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观察到容易令人误解的说法和做法,特别是政府提供财政补贴或者行政命令,要求商业金融机构增加对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服务。这样的服务不是商业可持续的,因为不能被看做是普惠金融的做法。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发展普惠金融的迫切性更加突出,除了一般的“二八法则”可能带来的问题以外,在我国还存在一写政策或制度,进一步妨碍了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提供金融服务。 举个例子,我国的存贷款利率还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这是很不利于为弱势群体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规则,就是成本必须覆盖风险。风险大本身不是不能做金融交易的原因,比如很多天使基金、创投基金投资的初创企业,风险都很大,但潜在的回报也很高,仍然可以获得融资。同样,金融机构如果要为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提供融资,必须收相对高的利率。如果利率提不上去,它们自然不愿意提供融资。换个角度,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下,银行不愿意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但小贷公司、民间借贷却很乐意提供融资,为什么? 在我国的金融业产权歧视现象也很普遍,若一个商业金融机构为一个国有企业提供的贷款变成了坏帐,往往可以用商业决策失误来解释,但如果你贷给民营企业的贷款变成了坏账,发放贷款的银行职员首先会被追查是不是有利益输送的问题。另外,我们的征信系统还不是很发达,对不良率的考核严厉而且僵化。这些都会鼓励银行尽量不提供贷款给风险比较高的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因此说,我国融资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发展普惠金融的任务也就更重。 客观地说,政府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努力一直在做,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的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就解决了一部分小企业和个人的金融服务问题。在联合国提出小额信贷年之后,我国政府从2006年开始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比如建立了一万多家小额信贷公司,最近几年还建立了不少村镇银行甚至民营银行等等。 那么,我国发展普惠金融主要应该依靠什么样的金融机构,城乡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信贷公司、商业银行还是现在不断涌现的各种新型金融机构?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还是要回到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如果尊重市场化的规则,什么机构做其实并不重要。但我国政府在过去几年所推出的一些政策并不是真正按照市场化规则设计的。比如监管部门提出的“三个不低于”的政策,即要求商业银行每年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比例都必须高于上一年,这显然是一种行政性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政府同时还采取措施整治银行收费,不许银行提高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政府也不补贴。如果我们看统计数据,过去这几年绝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做到了,也就是说小微企业的贷款确实增加了。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了许多的问题,很难长期持续。 数字金融是推动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 我们认为最近蓬勃发展的数字金融或许为举步维艰的普惠金融事业提供了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很难获得融资,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它们不确定性高、规模小、缺乏硬信息并且没有抵押资产。一句话,就是它们很难达到传统金融机构信用评估的基本门槛。但数字金融有可能部分突破这个僵局,甚至带来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中国的数字金融在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无论看行业的规模还是看大公司的个数,都是如此。有的学者指出,我国正在数字金融领域弯道超车,赶上发达国家。我更喜欢引用前哈佛大学教授佛农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过去我们生产的很多产品都是在其它国家成熟、成型以后才转移过来的,只有在数字金融这个领域,我国的企业已经一步迈到了其生命周期曲线的最前端,正在引领全球行业的发展。 郭峰、孔涛和王靖一等编制的“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指数”揭示了我国数字金融发展的三大特征。第一,从2014年年初到现在,基本上是每年翻一番。第二,从区域分布看,沿海地区发达,内陆地区相对滞后。第三,数字金融的发展主要是由80后、90后年轻人在推动。 目前看,数字金融有几个比较有影响的业务。第一是第三方支付,就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在银行体系之外建立起来的支付系统,支持支付普及的关键技术是智能手机,全国已经有八亿多台,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用户加起来已经超过十亿人。也好,它的用户加起来已经有10亿多人。可以说,第三方支付是数字金融业中普惠性最突出的业务。 第二是网络借贷,包括很多平台提供的信用贷款和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个体网络借贷平台(P2P)。P2P平台问题和风险比较多,但其实也是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投资与融资的机会。通过网络平台把从来没有见过面的投融资双方对接在一起,普惠的特性也非常明显,因为很多在网络上借钱的客户基本上没有可能从银行获得贷款。当然,网络贷款的问题也很多,包括许多平台变成了问题平台,而且大多数网络借贷的利率奇高,很难用于支持日常的经营与生活融资需求。 第三是网络投资,主要是投资者直接从网上购买各种投资产品,包括货币基金、股票、债券和各种非标产品。最近比较热门的是智能投顾,通过对大数据分析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个性化的通常只有私人银行客户才能享受的投资顾问服务。不过,智能投顾业务刚刚开始兴起,很多公司甚至都是无证上岗,怎么样开发适合不同投资者的产品,只能说尚在摸索阶段。 第四是数字保险,通过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分析向客户提供适合不同群体的保险产品。这其中包括很多传统保险公司通过互联网渠道向客户推销传统保险产品,也包括一些公司新开发的适合特殊场景的新产品。 第五类是商业银行业务的互联网化。谢绚丽教授带领的团队编制的“北京大学商业银行互联网转型指数”表明,商业银行在网络存款、网络带宽和电子商务方面正在快速进步,总体而言,大型银行的进展更快一些。 数字金融能不能成为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我们中心在2016年做了“数字普惠金融的中国实践”的研究课题,我们的基本结论是,数字技术为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机会。也就是说,数字技术有可能帮助我们突破过去一直想克服的障碍。发展普惠金融的主要障碍就是那些潜在的客户无法达到传统金融机构信用评估的门槛,因为它们分散、规模小、缺乏硬信息和抵押资产。传统机构跟这样的客户打交道,就存在获客成本高、风险难把握和尽职调查成本高这样一些困难。即便政府花很大的力气去推动普惠金融,最终能达到的效果还是非常有限。 获客与风控:数字金融的解决方案 数字金融怎么解决获客与风控的问题?首先,传统商业银行获客主要通过在全国建立一个又一个的分行,把客户一个、一个地拉进来,所以成本很高,尤其在那些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的地区。数字金融的办法就是在平台上拉,比如阿里的淘宝和腾讯的微信,已经有几亿的用户,就看你有没有好的产品把他们变成金融客户。我们在调研中也看到一些公司本来没有黏在终端上的客户,它们硬生生地创造出这样的平台,把客户集中起来,比如杭州的51信用卡和深圳的随手记,这样明显降低了获客成本。 其次是怎么做风控。过去做普惠金融,金融机构也是有一些创新的,比如既然缺乏硬信息和抵押资产,就更多地依靠软信息,想长江三角洲的一些银行这种了解企业家的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作为贷款决策的依据,比较成功。数字金融则又更进了一步,通过大数据分析,判断一个企业或者个人的行为、信用,分析其财务状况、现金流,不需要一家一户去实地考察。蚂蚁金服通过淘宝、天猫等平台上的数据给网店和消费者提供贷款,用的就是这个办法。他们引以为豪的320程序,即3分钟申请,1秒钟资金到账,0见面。现在网商银行准备服务全国1千万家小微企业,仍然是这个思路。而微众银行利用社交网络数据分析个人信用状况,也是同样的策略。 一方面是获客,另一方面是风控,数字技术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解决方案,数字金融可以作为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的载体。我们大家度知道孟加拉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穷人银行格莱珉银行,它的创办人尤努斯教授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这家银行所做的就是给贫穷的农村妇女提供小额贷款,为她们提供发展的机会。但格莱珉银行所能服务的客户数量非常有限,必须一家一户、一个村子又一个村子地做过去。而数字金融就摆脱了这样的规模限制,一般的借贷平台的借款客户都很容易达到几十万、上百万,更不要说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 怎么样用数据分析信用和风险,有多重不同的模式,有淘宝、蚂蚁金服的案例,主要用的是网络销售方面的数据。有宜人贷和51信用卡的案例,主要利用的是银行卡和其它方面的采取数据。当然还有微众银行的案例,用的就是社交网络的信息,看你早晨、晚上在哪里发微信,在哪些群活跃,交往最密切的微信好友是谁,甚至收发红包的顺差、逆差等等。 郭峰、孔涛和王靖一等编制的“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比较好地刻画了全国各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状况,这是一个年度指数,从2011年到2015年,具体分解到全国各个省、各个市和各个县。这个指数告诉我们三个很重要的结论,第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非常快,2011年这个指数的平均值为40,到2015年已经上升到220。第二,2015年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和最低的省份的比例是1.5倍,同样如果我们看传统金融机构的人均社会融资总量,最高和最低相比是3.3倍,也就是说数字普惠金融的普惠性确实要远远超过传统金融机构的普惠性。第三,如果我们把全国各个地级市按照发展水平分成四个梯队画在一张地图上,我们会发现2015年各市之间的颜色的差距比2011年要小很多,也就是说后进市的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速度更快,这恰恰就是我们想要看到的普惠金融的一个根本含义。 但到目前为止,数字金融的发展还有很多问题,由王靖一利用近2千万条媒体文章编制的北京大学数字金融情绪指数,包括关注度指数和正、负两个方面的情绪指数。这个指数表明,在过去三、四年间,关注度指数特别是情绪指数确实在激烈地振荡。这一点,相信大多数关心数字金融的人都会有体会,这个行业确实在高速发展并且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但同时也确实是风险频发。数字金融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自发的创新活动的结果,有的显然获得了成功,比如说二维码支付,有的不是那么成功,甚至制造了一些混乱,比如一些网络借贷的做法,还有一些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能不能真正获得成功,比如智能投顾。 数字普惠金融也面临许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普惠性还不够好,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能覆盖的客户群体的规模还不够大,除了支付以外,其他领域的覆盖面还不够广,尤其跟潜在的需求相比。第二是对大多数的潜在的融资客户来说,成本还非常高,高到很难用这样的融资来支撑正常的生活或者经营。另外,数字技术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这个行业里面,大家都认为要用大数据分析解决问题,但是我们看到不少企业要么没有数据,要么有数据但不会分析,其实是挂羊头卖狗肉。所以在这个行业风险频发,一点不奇怪。这可能是为什么去年4月国务院开始整治互联网金融。客观地说,我们过去的监管框架相对宽松,给数字金融发展创造了条件,但与此同时确实也引发了不少的问题。 新业态下的监管创新 数字金融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结果,假如说我们完全用对传统金融机构的管理办法来管制数字金融,今天就不会看到这样一个庞大的行业。但不管,也带来无数的问题,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风险点的爆发,甚至有很多欺诈现象。所以监管不能长期缺位,但怎么监管,这里面有很多学问值得细细推敲。 第一,既然是创新的产物,也还是要允许,但又要控制风险,一个有效的做法就是“监管沙盒计划”,发一张有限制的牌照,划定一个区间,让你尝试,做的好在发一张完全的牌照,做不好就取消。即允许创新,也不会导致系统性的风险。 第二,对数字金融和传统金融还是要统一监管框架和监管标准。经常有专家建议对数字金融这样一个创新行业实施适度监管,这个理念有一定的道理,但做起来会很难,容易引发问题。未来数字金融和传统金融的区别会越来越小,互联网金融在做数字金融,传统金融机构也在利用数字技术。不能人为地制造监管套利的空间。 第三,既然要加强监管,监管的力量包括人员编制和经费都需要大大增加。金融行业快速发展,复杂性不断提高,现在数字金融这样一个新的行业平地而起,监管机构的力量完全没有跟上市场的发展。 第四,要加强投资者的教育和消费者的保护,当然在市场当中投资者本身也在不断学习。 第五,要加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最终走向混业监管。今天的监管框架是“一行三会”分业监管,在数字金融里面也是如此,比如央行管第三方支付、数字货币,银监会管网络贷款,证监会管众筹、智能投顾,保监会管数字保险,但客观的现象是大部分数字金融平台具有混业经营的特征,这就意味着分业监管的形式可能会很不适应。在实现混业监管之前,监管协调就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详情]

中国房价不断创新高背后的“政治经济学”
中国房价不断创新高背后的“政治经济学”

  本文选自“北大光华EMBA”微信公众号 最近这段时间,北上广深的房价飙升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很多讨论。有人比较了北京、上海、东京、洛杉矶建成区面积,发现东京的建成区面积是北京的4-5倍,可以容下北上广深。我相信这个是事实,再看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大约是0.7%,远低于日本、德国、法国,也低于美国。 为什么中国土地建设用地会出现这种特征?这跟我国特殊的土地管理制度有关。一个城市要扩张,首先要得到住建部、国土资源部批准的用地指标。也就是说,我国的城市建设用地一直在住建部、国土资源部的计划框架里,现在的计划标准是:每新增1万居民,能得到1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给定从中央到省政府的城市建设规划和用地指标,地方政府要拿到更多的建设用地指标,必须想各种办法做大预期人口规模,比如新城再造、宜居城市、旅游城市、新技术产业园。这中间涉及地方政府跟上级政府之间的协商过程。 目前来看,一线城市一方面涌入了大量人口,另一方面,每次一、二线城市房价的上涨,都会导致该地政府收紧住宅用地的供应。以北京来例,2004年之后,北京住宅土地供应大幅度减少,2016年新增土地供应只有2004年的1%。我看到国土部的官员辟谣说,一线城市的房价跟土地供应没有关系。这个话是不是经得起推敲,大家可以用最简单的经济学常识分析。 发展越快的城市,容积率越小 房屋供给与土地建设用地的面积和规模有关,也与空间扩张的特征有关。即使城市建设用地的面积是固定的,但是在给定的城市住宅用地上,如果楼层盖得越高,居住的人口就越多。所以容积率(FAR)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参数,如果容积率足够高,也就是单位面积土地上的建筑面积越大,那么,有限的建成区面积也不是问题。过去20年,中国城市的空间扩张有何主要特征?什么因素塑造了这些空间特征?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与王之(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张庆华(北大光华副教授)收集了我国202个地级市2000-2012年期间所有的土地交易数据,侧重住宅用地,包括每个地块的容积率、地理位置、交易价格、拍卖类型等相关信息。 上图上,横轴代表1990年至2010年的人口增长率,纵轴是这个城市的平均容积率,你会发现二者存在一个负相关关系。这说明:这20年间,城市人口增长越快的城市,容积率越低,即新建楼房的总楼层越少。典型如北京、上海,容积率在1-2之间,这跟我们对国外繁华城市高楼林立的印象是相悖的。跟纽约、东京这些国际大都市比,我们的北京、上海不仅建成面积小,楼也偏矮。 再看一张图,横轴代表20年的的人口增长率,纵轴代表地块离城市中心CBD的距离,这两个数据是正相关的,说明:发展越快的城市,越倾向于朝城市外围发展。像北京,从二环,到六环外,不断扩张。 严谨起见,我们控制了每个地块离城市中心(CBD)的距离,发现第一个结论仍然成立。即,城市人口增长快的一二线城市,容积率反而偏低。这些城市新增人口多,住房刚需不断增加,但土地供给在收紧,新建楼房又偏低,供需缺口就越来越大。这就是一二线城市房价在各种“泡沫论”的预测下不断走高的原因。从这个方面看,房地产市场的“供给侧”改革极为重要。 背后的政治经济学故事 为何增长越快的城市,更倾向于朝外发展,而不是朝上发展? 我们在论文中揭示了背后的政治经济学故事:地方官员不仅要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同时也关心城市的GDP和财税增长,后者是决定官员晋升的重要指标(KPI)。在GDP和财税增长指标上,不同地方政府之间是竞争关系;而地方主政官员的战略选择,会决定城市扩张的空间特征。 刚才已经提到,城市用地指标是从住建部、国土资源部一级级争取下来的。当城市官员想发展城市时,面临“向上发展”和“向外扩张”两个选项:前者不用增加用地指标,但要对旧城进行改造,拆迁成本较高,而且在老城区建高楼可以发展金融业、服务业、高科技企业,但不可能大力发展制造业,对GDP和财税的推动力相对有限;后者需要向上级争取更多指标,要花很多的努力与上级政府谈判,但便于推动工业化和土地财政。最后呈现的结果是,发展越快的城市,越倾向于向外扩张,而不是集约使用稀缺的土地。 这个故事得到了一定的数据支持。我们收集了省会城市、副省会城市、地级市的官员晋升数据,构造了地方官员晋升强度的系数,中间值以上的是高激励(high),中间值以下的是低激励(low)。研究发现:一个城市的主政官员从高激励官员换成低激励官员(high to low)后,地块离城市CBD的平均距离更近了,总体容积率也更高了;另外一个城市的主政官员从低激励官员换成高激励官员(low to high)后,城市向外扩张的强度也是由低到高的。 我们作了进一步分析,发现年轻官员更倾向于城市“向外扩张”,而年老官员更倾向于“向上发展”。年轻官员更关心晋升,更希望在GDP和财税指标上脱颖而出,有更大动力向上级争取用地指标。年长官员这方面的的意愿要弱一点,也更可能选择“向上发展”。用类似的方法,这个故事也得到了数据的验证。 过去我们看到中国城市的空间扩张,背后当然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我们这里想到的是官员的作用。他们的竞争激励塑造了他们对城市空间扩张不同的选择,使得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与经济发展并行。因此,中国的大城市在有限的建成区面积当中既有容积率偏低的住宅,又有占地广阔的工业区,相比纽约、东京,北京和上海不仅建成区面积狭小,而且工业园还占据了相当的面积,这是中国城市发展独特的空间特征。 地价上涨的三个效应 再简单说一下我的第二个合作研究,合作者是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陈婷、北大光华教授刘晓蕾以及普斯顿大学经济系教授熊伟。初步的数据分析表明(见图5),在过去的2000—2015年中,商业用地价格是指数式的增长,工业用地价格增长缓慢。以2004年作为起点,工业用地涨了5倍,商用地的价格涨了20倍。 在2000—2015年的企业投资当中,从2007年以后,制造业企业的土地投资比例越来越高,达到30-40%,其中主要是对商用地的投资,制造业企业买那么多商业用地干什么?很多企业把相当一部分投资用在囤地上(见图6)。 一个城市经历了快速的土地价格上涨,会带来三个效应。 首先是抵押效应,因为土地价格上涨,企业可以用囤积的土地到银行抵押,贷到更多资金。这确实有助于解决很多制造业企业融资的约束,这是积极的方面。 第二是投机效应,很多制造业企业看到土地价格上涨后,更可能购买商业用地。他们的主营业务并不需要购买商业用地,但他们拿资金购买商业用地等待升值,与此同时,研发投入、专利申请数量都下降了。这种转移伤害了企业长期发展的潜力。 第三是挤出效应,有地的企业融资能力强,可以拿到更多地,无地的企业贷款则更困难。而通常,国有企业更可能有地,民营企业更可能没有地。因此,地价上涨让民营企业在贷款方面是被挤出了。 数据显示,如果一个城市的地价上涨更快,该地制造业资源错配就越严重。过去20年,房地产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拉动作用,功劳大家看得见。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城市的房价和地价的变化对实体经济确实产生了负面影响,这值得我们去研究,这样会更加全面地理解房地产市场对中国经济带来的综合影响。 [详情]

从上市银行年报看中国银行业未来的挑战
从上市银行年报看中国银行业未来的挑战

  本文选自“清华五道口金融EMBA”微信公众号 作者:恒丰银行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负责人,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高级研究员,中新社中新经纬专家库成员。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营业收入增速显著放缓 2016年,37家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合计达4.12万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547.79亿元,但增速下降明显,仅为1.35%,远低于上年10.02%的增速。同期,37家上市银行净利润总和达到1.45万亿,同比增速为3.65%,高于上年2.85%的增速。在净利润增速上升的背景下,营业收入增速却大幅放缓,这是上市银行年报中最为令人瞩目的现象。 从结构上来看,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可以大体分为三块,分别是利息净收入(通常占比在7成以上)、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近年来占比在2成左右)和其他非息收入。其中,造成2016年37家上市银行营业收入下降的直接原因就是占比最大的利息净收入部分,同比不升反降,在资产规模较上年扩张13.9%的背景下,降幅却达到-4.55%,较2015年同比增速大幅滑落12.17%(2015年为7.62%)。这也导致了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由2015年的75.5%骤然降至2016年的71.11%。 而造成利息净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便是营改增的影响。营业税是价内税,而增值税是价外税,营改增会出现价税分离的情况。在增值税体系下,销售收入的计算公式通常为: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增值税率)。对商业银行而言,2016年的贷款利息收入要按照不含增值税的金额来确认收入,与营业税时代(2015年及以前)相比,由于流转税税额不再计入,所以贷款利息收入金额会降低。因此,2016年商业银行利息净收入的计算公式为:含税利息收入(贷款利息收入等)除以1.06+其他免增值税利息收入(如债券和非保本投资利息收入)-利息支出,所得结果自然要小于营业税时期的算法。 其次是利率市场化和楼市因素。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入,受央行2015年连续5次下调基准利率的影响,对商业银行的资产端收益产生较大冲击,而负债端由于民众理财意识日益增强,具有一定成本刚性,导致资产负债间的息差收入呈收窄态势。此外,受房地产大热影响,2016年新增居民贷款(其中绝大部分是房贷)占所有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比例已经超过50%,这是有数据以来的最高纪录,而且远超以往水平,在房地产火热的2007、2010年和2013年,这一比例最高也就是略超三分之一。由于2016年住房按揭贷款普遍实行的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打折(一季度是85折,后以9折为主),进一步削弱了生息资产的收益,息差降幅扩大。 营改增影响属于税收制度改革引起的会计记账变化,对银行业并无太大实际影响,而且表面影响仅局限于变革年,而不断深化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带来的则是长远挑战。 表外业务受监管趋严挑战 在利息净收入增速同比大幅下降的情况下,37家上市银行净利润平均增速却不降反增,其主要原因便是在利率市场化和息差收窄的“刺激”下,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也逐渐由传统的存贷业务转向多元化业务经营。2016年,37家上市银行非息净收入实现11911.12亿元,同比增长19.52%,占营业收入的28.89%,成为营业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也是净利润增速加快的重要原因。 从非息净收入的构成来看,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8536.76亿元,同比上涨9.13%,占营业收入20.71%,占比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他非息净收入3374.35亿元,同比暴涨57.43%,占营业收入8.18%,占比较上年大幅提高2.9个百分点,是非息收入乃至营业收入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其中,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其他非息净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54.05%和38.08%,邮储银行更是高达659.36%。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是与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变化是分不开的。近年来,由于表内资产受到的监管趋严,商业银行出于收益率和规避监管的考虑,加大了表外理财业务的发展。在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下,理财负债端收益率有一定刚性,降速始终低于其资产端收益率,倒逼商业银行通过期限错配、加杠杆、委外等方式获取额外收益,加大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6)》来看,截至2016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29.0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5.55万亿元。2016年理财产品日均存续余额为27.01万亿元,较去年增长7.47万亿元。而根据部分券商的草根调研,理财产品中有近20%属于委外业务。 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引起了监管部门对防风险的重视。中国人民银行于2016年四季度开始推出一系列旨在给金融体系去杠杆的措施,为了抑制表外理财产品的过快增长,其于2016年四季度宣布将银行理财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将其作为广义信贷考核指标的一部分。MPA要求广义信贷增速与目标M2增速偏离不超过20个百分点,以2016年M2目标增速为13%计,广义信贷增速应不超过33%。受此影响,2016年理财产品年末增速出现大幅下降,增幅为23.63%,较年初大幅滑落32.83%。由于MPA考核是长期性的指标监控,将会影响银行业未来表外理财业务的增速,也必然会对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冲击。 银监会于2017年4月前两周内连发7条监管文件,内容涵盖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银行业风险防控、弥补监管短板、开展“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专项治理等多方面。“严监管”的蓄势待发,也引发了金融市场的恐慌。商业银行纷纷赎回涉嫌监管套利的各种委外业务,也数次引发了股、债、大宗商品三杀的局面。由于此次严监管的力度空前,且获得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的官方渲染,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对银行业既有盈利模式产生较大影响。 在去杠杆和严监管的压力下,银行业表外业务发展模式面临重大改变和重塑。 中小银行同业类负债占比过高 2016年,37家上市银行负债总额达143.92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9%。其中,吸收存款占比虽仍为最高,平均达66.4%,但增速较上一年下降了2.8个百分点。同业往来负债占比为19.3%,较2015年末下降1.3%。而应付债券类占比则较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至8.9%,主要是近两年来,同业存单发行规模巨增所致。2016年银行业同业存单总计发行量为13万亿,较2015年大增145%;年底存量已超过6.5万亿,较上年同期增幅超100%。 值得注意的是,同业存单已经成为大量中小银行进行负债扩张的主要工具。在同业存单存量的发行结构中,城商行和股份制银行合计占比高达98%,前者为50%,后者为48%。对应的,城商行应付债券类负债占比最高,达到13.1%,股份制银行次之,为9.5%。37家上市银行中贵阳银行负债规模增速最高,达到56.3%,而主因就是其应付债券的同比增速高达71.33%。股份制银行中负债增速最快的则是民生银行,同比达31.7%,其同业存单发行规模同比增速更是高达274.63%。 由于同业存单是同业存款的线上标准化产品,其本质上应属于同业类负债。只是因为推出时间不长,监管部门出于活跃市场、鼓励同存业务标准化透明化的考虑,所以暂时并未将其纳入同业负债中。但是从本轮加杠杆、去杠杆的过程来看,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同业存单的持有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资金空转的作用,因此关于人民银行要将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考核的传闻一直不断。 人民银行在127号文中规定,同业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例不能超过三分之一。而从37家上市银行的2016年年报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同业往来负债+应付债券的比例分别高达34%和34.9%,均已超出监管三分之一。一旦未来同业存单正式纳入同业负债考核,对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目前的主动负债驱动模式将形成重大冲击,并连带约束其资产规模的扩张。 综上,银行业营业收入增速大减虽然主要是受制度性因素影响,但利率市场化深化所带来的市场因素影响也不容小觑。而在去杠杆和严监管的双重威慑下,银行业表外驱动的盈利模式以及中小银行靠同业存单驱动的主动负债模式未来或难以维系,将面临发展模式重塑的挑战。[详情]

任正非:如何在阵痛期完成自我成长
任正非:如何在阵痛期完成自我成长

  本文选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微信公众号 不要做一个完人 做完人很痛苦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完人实际上是很少的,我不希望大家去做一个完人,因为做完人很痛苦。 我们为了修炼成一个完人,会抹去身上许多棱角,自己的优势往往被压制,成了一个被驯服的工具。 但外部的压制并不会使人的本性完全消失,人内在本性的优势,与外在完人的表现形式,不断形成内心冲突,使人非常痛苦。我希望你把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贡献于社会,贡献于集体,贡献于我们的事业。 发挥自己的优势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觉得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最重要。比如说我英文不好,但是不等于说我英语能力不行,大学时我是英语课代表,同时还自学了日语,都能进行简单交流。但20年军旅生涯没有使用这个工具的机会,就生疏了。当我走向新的事业的时候,虽然语言对我很有用处,但我发现我最主要的优势是对逻辑及方向的理解。 如果用过多精力去练习语言,可能对逻辑的理解就弱化了。我放弃对语言的努力,集中发挥我的优势,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对我来说,可能英文好,在人们面前会挺风光的,但我对社会贡献的价值就完全不一样了。于是我就集中精力充分发挥我的优点。 我希望大家不要努力去做完人,一个人把自己一生的主要精力用于改造缺点,等你改造完了对人类还有什么贡献呢?我们所有的辛苦努力,不能对客户产生价值就毫无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自己的优点。虽然不是说不必去改造缺点,但完人的心理负荷太重了,他们给自己定的追求目标太高,这个目标实现不了会产生心理压力。 成为多元文化与独立的人 多元文化与独立的人,是能够激发创新的基本条件。多元文化的人,在面对如今信息化发达的社会,可以不断通过学习不同领域知识,刷新自我认知,再进行知识重组与运用,这样可以用最低成本来实现身份上的转变。 就好比深圳这样的城市。深圳是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城市,拥有很多开放发展的基因,容纳了同样多元文化的人,让其成长为现在这样发达的城市。 当我们成为了多元文化的人,通过低迷期的多元文化积累,机遇来临时,大可不必为了担心抓不住机会而烦恼。 而什么是独立的人,我认为是“理想主义+奉献精神”的人。人在阵痛时期,最大的敌人是自我信念的消亡,它会让我们渐渐迷失了自我,此时拥有理想主义就非常地有必要,理想主义是对精神核心的坚持,奉献精神则是不计回报的付出,在低谷时对信念的理想主义和奉献精神的坚持,不仅磨炼了个人意志,也有利于自我成长的长期发展。上帝粒子研究的最新发展,那是厚积薄发;跌倒了的乔伊娜,依然抬起头来冲锋拿冠军,那也是厚积薄发!我非常喜欢这两幅广告,亦如我喜欢“芭蕾脚”与“布鞋院士”的广告一样,理想、奉献、艰苦、奋斗,这不仅是我个人崇尚的“人”,也是华为崇尚的“人”。 敢于拥抱变化 我们要敢于去拥抱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更要敢于去拥抱阵痛期的变化。阵痛期时,人们往往更倾向于平稳度过,蚕食着曾经积累的经验固步自封,不愿打破以往的规则,但其实这样并不利于自我成长甚至会成为羁绊。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敢于拥抱变化的人都有一些相同的特性,思想上更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出现,行动上会跟随思想的进步而学习更多新知识,内心里,即使有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依然愿意重塑自我。 真正的自我成长就是要敢于面对变化,拥抱变化,并不断打破成规,自我革新,无论将来会产生多少风波,我们也要努力去拥抱时代变化。每个人都把自身置于这个变化的浪潮中,努力地划桨,不管到达什么位置,一生都是无愧无悔的。我们不要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要登顶,即使没有登顶,爬到山腰或者其他任何位置,也很光荣。 正确地估计自己 大家要正确估计自己,然后作出正确判断,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同时,要承认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没有水位差,就不会有水的流动;没有温度差,风就不能流动。人和人的差距是永远存在的,同一个父母生下的小孩,也是有差距的,更何况你们不同父母。同事进步了,产生差距,应该判断自己是否已经发挥优势,若已经发挥,就不要去攀比;若没有发挥好,就想办法更好发挥。 公司有的员工,心里常常忿忿不平,觉得委屈自己了。其实公司制度很简单:一个新员工进入公司后,前半年先培训,接下来一年左右熟悉工作,真正产生贡献是在两年后。 他们进公司时月薪大约五六千元钱,这样的报酬在社会上已经不低,但他们和老员工对比,觉得不平,说老员工有股票。 大家要想一想,红军从爬雪山过草地,直至到了北京,这过程经历了十四年,他们从一个少年变成一个青年,到北京后,其中只有少部分人当了官。别人攻上山头,给他一个英雄称号或者给他当一个连长,也有人忿忿不平:“我不就是没冲上这个山头吗?”但确实正是因为你没有冲上这个山头,所以得不到这种待遇。 自我满足感 人生一定要有一个自我的满足感。你要和社会去比,和自己的纵向比,和你爸爸妈妈比。你想你爷爷那个时候可能一个月只有四五十块钱的工资,到你爸爸妈妈那时候一个月可能就有四五百块工资了,到了你有四五千块工资啊。实际上你已经有很大进步了,对吧?自我满足感是在于,你需要经过同比环比之后,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级别和位置,以及自己所能够匹配的价值,当现实水平与预期相符时,人就会快乐,并且不让自己陷入比较带来的痛苦之中。盲目地高估自己的价值则会让人骄傲并失去成长机会,盲目地低估又将不利于自我成长的发展。尤其是在阵痛期,人首先要做的还是学会平衡自我情绪,唯一宗旨是得让自己快乐。 很多人会觉得薪资无法满足很大一部分因素是新老员工待遇的差别,而实际上新老员工在薪酬体系上是处于同一个轨道的。在公司创业初期,公司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老员工就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了,换成了公司给他的一张纸,这张纸就是告诉他,我挖过你的红苕,红军长征胜利回来以后,你拿这张纸可以领大洋。但是企业一旦崩溃了,他们就将一无所有,那张纸就变成了废纸。现在大多企业就像我们华为已实行饱和配股,已经可以缓解以后的差距,只要你努力,你也会成为老员工的。 人要有进取心,要努力,要做出贡献,但是也要有满足感。通过学习和积累,将自己的力量发挥到最大,就应对人生无愧无悔。 你就好好珍惜自己,不要太多地听信闲言碎语,不要有太多的精神压力和包袱,就这样快乐地度过充满困难的一生吧。[详情]

到底是什么东西决定了我们孩子的一生?
到底是什么东西决定了我们孩子的一生?

  本文选自“中欧EMBA”微信公众号 前几天和朋友吃饭,移民新西兰财务自由的他正在烦恼把儿子女儿送到哪个国家读书。哪个地方他都有能力让孩子进入最好的学校,只是没想好哪里对他们成长最有利。他说他总结出的是,父亲的职业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若干年前我碰到一个男孩儿,大我不少岁。有一次我们很认真地谈论未来,他说,‘现在养一个孩子很贵的。如果以后我的事业受挫该怎么办呢?’彼时的我很诧异他问的这个问题,然后下意识地说,‘难道我还养不起我自己的孩子吗?’他问的,让我第一次从自己的角度开始有意识地思考孩子培养的问题。 前段时间遇见一位老朋友A,他终于成功把孩子送进耶鲁了。他的另一个孩子也如愿进了美国一所知名中学,据说进入这个学校基本就可以稳进常春藤了。每次见到他,穿的衣服基本都带着孩子学校的logo,应该是非常骄傲孩子进了这些学校。和他聊起培养孩子的事,他说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需要200万美金。这个数字吓了我一跳。然后他就给我算了起来,旅游、学习、兴趣,一项项,请最好的老师等等,所以等送到孩子毕业,基本上就需要这么多钱。他说的话让我想起当年那个男孩儿对我说的,难怪他的压力那么大。 如果真的是父亲的社会地位以及家庭的财力决定了孩子的未来,那么中国大部分家长一辈子都挣不到200万美金,他们的孩子岂不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希望了? 在社会阶层越来越固化,教育资源愈发集中的今天,父亲的职业越好似乎意味着越多的社会资源和财力可以让孩子在小时候打开更多的眼界,进入更好的学校,获得相对更优越的社会竞争起点。不可否认好学校对一个孩子成长的意义,因为好的学校意味着好的教育。具体而言,这指的是好的老师,更加系统的指导,优秀的同龄人以及未来的社交圈。相对而言,似乎进入这样的学校就离成功更近了一些。所以父母的压力前所未有的大。学区房的价格飞涨,孩子玩命似的填鸭教育,似乎虎妈的称呼必须配上一个完美的孩子。 但如果你去问这些父母为何要让他们的孩子用功读书,大部分人会告诉你用功读书是为了获得好成绩,获得好成绩是为了进好学校,进了好学校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拥有安定的生活和良好的社会地位。而拥有安定的生活和良好的社会地位又为了什么呢?他们会回答,‘为了幸福啊!只要在经济上富足,在社会上受到肯定,又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就会幸福。’原来大多数的父母无论是什么职业,都首先希望孩子是一个幸福的人。 可这样真的就会幸福吗?许多表面上看起来幸福美满的家庭,家里的每个成员却不知道自己活着有什么意义,生活在不安和不满的痛苦深渊里,根本不知道幸福的滋味。还有不少精英家庭,全家人感情疏离各自为政,生活在一起却各自孤独。富足却不幸福的人比比皆是。 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幸福?大多数成年人都不一定思考过这个问题。一个孩子只有在他小时候感受到幸福和快乐,在成年后才更容易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从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应该让这些感受深深地刻在孩子的心里。 对孩子最有价值的音乐,未必是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家的作品,而是父母亲口为他们唱的儿歌或摇篮曲。对孩子最有价值的声音,不一定是语音标准的磁带和录音,而是父母在床边搂着他读给他听的声音。对孩子最好的爱的表达,不是带他去高级餐厅吃多少顿大餐,而是妈妈亲手做的饭。因为,给孩子读图画书不是让他们学东西的,而是让他们感受快乐的;给孩子做饭不是让他们品尝山珍海味,而是让他们体会爱的。 妈妈越是带着愉悦快乐的心情做出来的饭,孩子就越能感受到妈妈对他的爱;而一本图画书越有趣,它的内容就越能深刻地留在孩子的记忆里。就好像在孩子的心中埋下了一粒种子,在未来的某一天,它就会生根发芽。孩子能充分感受到这种感情,心灵就会一点儿点儿地充实起来,成为一个内心丰盈的人。 给孩子很多拥抱,给孩子做饭,给孩子读图画书,给孩子很多爱,这是决定孩子一生能够感受到幸福的最重要的种子。而这些与金钱及家庭地位无关,是每一个家长只要想做,就可以做到的,关键是父母自己是否懂得怎样感受以及怎样表达爱。 在幸福之外,我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优秀的品格。而孩子的品格与家庭财力和学校环境是没有绝对关系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父母的品格决定了孩子的品格。 几个月前舅舅回南京,全家人一起吃饭。我和他聊起是否需要200万美金教育孩子的问题,因为我觉得他将我表弟培养得特别好。舅舅一家生活在加州,表弟很小的时候被放在上海舅妈家由长辈带。到了三岁,舅舅回到上海发现表弟已经被惯成了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于是他把表弟带回了硅谷。刚到美国的时候,不喂饭表弟就不肯吃饭。舅舅就不理他,饿了自然就吃了。出去散步,表弟跌了一跤躺在地上哭闹,舅舅他们就当没看到。发现没人理,弟弟就只好自己爬起来追上去。就这样,娇气病被治好了。 后来到了上学的年纪,舅舅故意把他送到普通公立学校,让他和普通孩子一样长大,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被哈佛等四所常春藤大学同时录取。他选择了伯克利。大学毕业后,舅舅只是提醒了一句,要是做金融你总得去看看华尔街是什么样的。于是弟弟就申请了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实习。实习后他告诉舅舅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然后回到加州加入了美国最好的PE基金之一黑石。工作两年后他接着去斯坦福读了MBA,但没想到毕业后反而去了一家名气一般但是同事氛围非常好的PE基金。他对舅舅说不想创业也不想去竞争那么激烈的地方,他就是想要一个比较轻松的生活。舅舅就充分尊重他的选择。 舅舅说,如果一个孩子去了最好的私立学校,从此就以为自己已经站在了世界之巅,而没有办法放下自己,这将会是这个孩子一生最大的局限与悲哀。舅舅的话让我想起那位把孩子送进耶鲁的朋友A。他说现在真是很头疼大女儿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因为家里条件好,宠得也厉害,现在孩子很自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在工作中也接触到很多品格和习惯都非常优秀的孩子,他们来自农村。再看他们的父母,可能都不一定识字,但是接触下来却非常令人尊重。他们的父母是从哪儿学到怎么教育孩子的呢?很长时间我一直都没找到答案。 最近和台湾老师学习中医研究食疗。他说你想了解血管,就去观察河流啊,河流是怎么淤堵的,血管就是怎么堵塞的。我好像突然悟到了一些道理。牛顿是在苹果树下思考出了万有引力,人类是根据鸟类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而周文王也是根据天地之道总结出了易经八卦。 人体循环与四季更替息息相连,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而人类几乎所有的智慧都来自于对大自然的理解。所以如果你有观察和思考的意识,那么即使是大字不识一个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也都能从一草一木中学到人生智慧。 他可以从羊群身上观察到人群的特点,向沉甸甸的麦穗学到低调与谦逊,从春耕秋收悟到人的成长之道,由此懂得并教给他的孩子如何做人的道理。但如果父母无法打开自己的意识,那么即使家里物质条件再丰厚,孩子就是去过再多的地方,进入再好的学校,也很难被真正启蒙。 你是怎样对待其他人,怎样处理事情的,孩子每天看在眼里,他就学着这样与人相处,这样处理事情。就算家庭条件再好,如果家里每天都开着电视,父母关系不和,妈妈天天打麻将,爸爸每天迎来送往,那么即使孩子进入最好的学校,也很难想象他能培养出优秀的品格。而即使是在一个小村子里,父母每天踏实地干活,与邻居关系融洽,乐于帮助别人,孩子长大后到哪儿也都会认真地做事,和睦地与他人相处。 我们通过观察去学习自然之道,通过书本去学习知识,通过榜样去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杰出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仅可以在家向父母学,在学校向同学学,向老师学,从教科书中学,向当代的伟人学,还可以从历史中学。各种伟人的传记书店里都有,比如美国人的精神之父富兰克林,他的自传也不过二十多元的价格,却可以让你看见一位伟人是如何从贫寒的家庭一步一步从各种经历、逆境中学习、思考、修炼、提升自己,最后成就伟大影响的。 所以在培养品格方面,世界上最伟大的智慧与最珍贵的资源一样,都是免费的。而这对于每个家庭也是公平的。关键是你自己是否具有高贵的品格,你自己是否打开了你的意识,由此才可能启蒙孩子打开他的感官与心灵。 你可能要问那专业兴趣的培养与家庭条件又是否有关呢?上帝给每一个人都安排了一个最适合他的角色,但是能否找到这个角色却往往是后天决定的。有的人无意中碰上了,有的人一辈子也没有碰到这个角色。拥有好的家庭条件确实可以有更多能力让孩子在幼年时接触和涉猎到更多兴趣点,让他在感受中发觉自己的喜好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涉猎的兴趣越多,碰上自己天命的可能就越大,因为有很多兴趣是被偶然启发的。 孩子生性爱玩,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从父母的角度来说,关注和鼓励孩子对探索和尝试新事情的兴趣最为重要。并且父母要善于观察孩子是否真心喜欢这件事,同时教给孩子重要的价值观,比如自律、如何运用自己的时间,以及如何精进的方法。 人的成长永远是螺旋式上升的,无论学什么,孩子过了一个阶段就会有一个瓶颈。大部分人以为只需要投入时间就可以,这是个错觉。实际上对于瓶颈期不仅需要投入时间,更要投入思考以及如何可以针对性地练习。二郎可以做出全世界最好吃的寿司,并不是因为他每天投入时间重复做寿司。全世界其他寿司店每天同样投入时间重复做寿司。而一定是因为他每一天都在思考如何可以比前一天做得更好,也就是我们成年人所说的用心。这就是优秀与卓越之间最大的鸿沟。 用心,代表思考以及找到方法去精进。你是否懂得在自己的工作及生活中如何精进,就决定了你是否能够引导你的孩子在专业领域中进步。因为你需要教给孩子的是态度和方法。 所以我们可以看见一个孩子感受幸福的能力、品格以及专业兴趣能力的培养都与家庭地位和金钱没有绝对的关系。但是否条件好的孩子还是占有综合绝对优势呢? 我在学生时期研究社会分层,读到的上世纪中期的西方学术著作里就已经按照地位、财富与声望来划分阶层,并且有很多论文在阐述父亲职业决定孩子未来的阶层。我并不反对这个观点,这与我们东方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是一个道理。孩子在父母原有的轨道上滑行,大差不离,这本是无可争议之事,是人生的惯性,也是大部分人的人生走向。 在我这些年的观察中,我发现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如果父母的职业很好,社会资源丰富,就可以帮助你在成长道路上辅导与排除很多困难,所以你成长道路上经过的磨炼相对就少。那么虽然同样可以进入一家公司,一个出身优渥的孩子与一个完全靠自己奋斗出来的孩子,面对困难与挑战的能力和冲劲往往是有差别的。在孩子不断往上走的时候,家庭可以帮助到的范围总是有限的,会越来越难。那么越往上走,拼的就越是真实力。 所以到了金字塔上层的起跑线的时候,年幼时靠自己拼搏出来的孩子面对挫折与压力的反应能力、执行能力、变通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等都会超过父母荫蔽较多的孩子。所以除去运气等外在因素,纯从竞争角度而言,走到社会顶端的最杰出的人一般都没什么背景,是因为他们受过更多的历炼,所以更有本事。 中国古语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可以让孩子正确地认识磨炼,面对挫折,懂得如何从各种经历中去总结和学习,那么人生的任何历炼都是他成长中的宝藏。他就有更大的可能性成为一个杰出的人。 要做到这点,你自己首先得懂得并做到如何面对人生的磨炼。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他们每天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里,有样学样。如果你没有宽广的心胸,那么孩子读再多的道理也看不进心里;如果你旅游走马观花,那么孩子看再多的美景,去过再多的国家也只是浮光掠影。 所以无论家长是什么职业,如果你能把自己培养的有感受力,便可以引导孩子去观察与感受;如果你能够倾听自己的内心,忠于它并为之努力,那么你的孩子也会同样去努力;如果你对世界充满好奇并且随时愿意去学习,那么你的孩子也会将学习是一生的功课内化进他的心里;如果你自己能够用爱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那么你的孩子也会这样去感受世界。 你希望如何培养孩子,就要如何培养自己,因为是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决定了孩子的未来。从给自己和家人做饭开始培养自己对爱的感受力、表达力以及对新事物的接受力;从感受自己的身体开始打开自己的觉察力;从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开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一周读一本书开始提高自己终生学习的动力。成年人一样可以培养自己,永远都不晚。 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一个杰出的人。 我们更希望孩子和我们自己一起成为一个越来越好的人。[详情]

当EMBA遭遇考试最牛的老板都去这儿备考了
当EMBA遭遇考试最牛的老板都去这儿备考了

  本文选自”EMBA那些事儿“微信公众号 EMBA2.0版本的显著标志就是所有的院校统一启动联考模式,2017年北大清华两校的五家招生单位采用自命题考试,其他院校全部采用管理类联考试卷。2018年招生政策还没有发布,2.0版本的基调还是考!考!考! 面对考试,英语!数学!逻辑!作文!3小时内完成2篇英语阅读、5道数学题、5道逻辑题,3大篇幅案例阅读和3道商业判断力论述,总共要写出4篇800字论述文章……,我的个天啦!很多EMBA申请人表示一筹莫展,望洋兴叹! 北大清华EMBA联考到底考什么?考试的难度究竟有多大?有没有有效的备考方案可以帮助久经商战历练的高层管理者们从容过关呢? 品逸商学研究了2017北清联合考试大纲,研发北清EMBA笔试辅导课程,带领56名EMBA老大成功通关,靠的是套路和模板!关键的关键,花的时间还很少……先来看看过来人怎么说: 品逸商学EMBA辅导 1。从EMBA考生的角度设计产品。品逸从学员的角度推出短时间、低学费的轻课程,理论梳理、作文模板、答题要诀,有效地临阵磨枪,精华浓缩在一天的密训课程里,省时省钱。VIP课程预约一对一辅导,针对笔试不自信、时间稀缺的老板学员,品逸大包大揽,备考后顾无忧。 2。一线商学院出身的团队提供全过程的专业咨询。从学校选择、网报、面试、学历认证、笔试、成绩发布、分数线预估、录取结果等全过程咨询服务,沟通方便及时,以辅导机构的反馈速度提供学校才能回答的标准答案。 3。品逸学习群是跨校跨项目的EMBA社群。漫漫一年的报考周期,在不同院校的同行者陪伴下,提前获取高端人脉资源,在近距离接触和高信任关系下与考友们聊一聊员工的年终奖怎么发,聊一聊子女教育问题……,也不失为一件幸事,一年的考友也是终身的朋友! 品逸商学北清EMBA联考服务 申请流程单项服务 VIP保过辅导 VIP保过辅导定价为29800元/人,采取一对一面授+线上辅导的形式。学员出现未录取情况,可参照退费协议退还课程费用,也可选择免费进入下年的一对一辅导课程当中。 服务内容 1。申请材料锤炼及履历梳理 2。择校方案咨询及面试辅导 3。网报服务 4。笔试全科辅导(含英语、数学、逻辑及写作),考生根据自己时间提前预约老师一对一辅导,老师根据学生情况布置课后作业,并提供作业、作文修改反馈,帮助考生达成学习效果 5。考前线下密训课程:冲刺模考、考点梳理、写作押题、写作模板等 6。提供内部备考辅导教材及模考试题 7。从报考到录取全过程答疑 考前线下密训课程 考前线下密训课程定价为2980元/人,共开放6个时段可供选择(6个时段课程重复,选择一个即可) (如因特殊原因调整课程时间,会提前通知已报名学员) 主讲老师 1。汪晓霞 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品逸企服&品逸商学创始人。深入研究2017年北大清华EMBA联考写作,提炼案例分析和商业判断两种写作所需理论基础,多维度大格局分析写作要点。提炼“八股文”写作技巧,帮助考生从容提分。 2。李亚琦 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学士、比较文学硕士、2015级教育管理学博士,品逸商学创始合伙人。深入接触从面试、笔试、到教学运营及就业发展的商学人才培养链条,精准把握EMBA人群需求,总结出“起承转合”四段论,把握商业案例写作命脉,以及四维度思考法,深入商业判断力写作实质。 3。杨峥 201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获MBA学位,熟悉商学院教育及评价标准。万物价值(北京)投资管理公司合伙人兼投资总监,专注于金融投资和创业孵化。曾任职于方正证券(香港),业务董事,负责投资研究和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东方证券投资银行部传媒科技组,主持并参与过近10家企业的改制上市、私募股权融资、战略设计辅导等工作。 4。杨兰 品逸商学创始合伙人,本科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专业。曾先后任职于北大光华EMBA中心负责市场推广,担任EMBA班主任;新华都商学院创业MBA项目担任创业服务总监。熟悉国内EMBA教育体系,提供匹配考生需求的报考咨询辅导。[详情]

陈春花做客对外畅谈激活组织要改变的地方
陈春花做客对外畅谈激活组织要改变的地方

  本文选自”对外EMBA“微信公众号 2017年5月11日(周四)18:00-20:00,北京大学国发院陈春花教授做客对外经贸大学“MBA/EMBA名师大讲堂”,为国际商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激活组织——从个人价值到集合智慧》的精彩讲座。国际商学院EMBA、MBA师生3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国际商学院院长王永贵教授亲临讲座现场并致欢迎词,对陈春花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国际商学院EMBA中心主任陈胜军主持了本场讲座,他表示:“陈春花老师的课本人已多次听过,作为同行,作为同一学术领域的研究者,对陈春花老师的学术造诣钦佩不已。每次聆听陈老师的课都受益匪浅,希望大家今天认真汲取陈老师的智慧精髓,能够结合陈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反思自身在组织管理中的思路和实践”。 陈春花教授在短短两个小时内分享了她最近五年一直关注的三个重要话题:1。如何激活组织?2。如何面对不确定性?3。组织的创造力从哪里来?整场讲座,陈教授理论结合实践,以新希望六和、华为、IBM等知名公司为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优秀企业的四个特点、引起外部环境变化的五个特征,以及激活组织要改变的七个地方。讲座现场氛围热烈,陈老师讲课逻辑严谨,内容深刻,视野广泛,既有理论也有实践,而且不乏风趣幽默,好评如潮。 陈春花教授谈到的第一个话题:如何激活组织? 怎么样让企业能够面对互联网技术的变化和挑战,我们如果要面对互联网的技术变化和挑战,在组织管理方面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去面对个体价值的崛起。陈老师在过去五年当中一直潜心研究该话题并出版了一部专著《激活个体》。 陈春花教授谈到的第二个话题:如何面对不确定性? 当我把个体的价值搞清楚之后,我发现,组织管理接着遇到第二个挑战:怎么面对不确定性。今天其实组织管理遇到最大的难题就是环境是不确定的,而且不确定性成为常态,你就会发现,未来可能连“黑天鹅”这个词基本上都可以不讲,因为满天都是“黑天鹅”。 所以我们只能接受一个最重要的现实,这个现实就是不确定性会成为常态。做组织管理或者学习管理理论的人都会知道一个道理,就是组织在稳定的时候是会有绩效,但是一个稳定的组织是不能够面对变化的。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技术来了之后,很多传统企业非常紧张,很多大企业反而觉得没什么机会。比如说最近的新闻是巴菲特的股东大会,中国人为什么对巴菲特这么感兴趣,一定是因为他财富的神话,另外一个是因为他对价值投资的理解,也包括他对整个市场的研判。 巴菲特连续在公开场合说,他作为IBM的股东传达出来的结论,都是果断离场。他转述比尔·盖茨对他的告诫,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IBM越来越不像科技公司了,这一点令人很难过。”后来学术界的人就研究说,IBM是战略领先十年,但是模式落后十年。所以就使得它在今天已经没有办法再有一个更强的竞争力了。我的角度是归到组织去看,如果各位看《激活个体》就会知道,最近这五年,自己对IBM的关注度是比较高的,我认为IBM最大的一个问题不是战略,也可能不是商业模式的问题,实际上是它大系统的结构太稳定。它有一个太稳定的系统结构,然后拥有太强核心竞争力,当这两个东西都太强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组织没办法去应对不确定性。IBM很早就会想到云计算,很早想到数字市场模式,很早就讲到平台技术,更早说了一句对我们所有人今天都有影响的一句话“智慧地球”。 其实IBM在战略上是做了安排,可是为什么云技术甚至输给了阿里,讲智慧地球的时候,却输给亚马逊和Google。做平台战略为什么输给了,甚至像7-Eleven这样的平台型企业。我想根本的原因,就是今天要跟大家讲的,企业要面对的第二个挑战,就是一个组织怎么去面对不确定性。 今天对大家来说,最重要的能力不在于你原有的核心能力,最重要的实际上是你的学习能力,是怎么面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陈春花老师谈到的第三个话题是:组织的创造力从哪来? 换个角度说,我们今天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是什么,就是组织的能力到底从哪里来,个体的能力已经知道,可以通过你的学习来。组织的能力从哪里来,如果组织没有面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哪怕IBM如此强大的公司,竞争力也会下降。 我曾经专门关注过两个公司,从2011年开始,或者2012年开始,我所最关注的两个公司其实都是下滑的,一个就是IBM,另一个就是三星。这实际上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这两个公司事实上也是竞争力非常强的公司。为什么这两家公司反而是这样一个状态,很大的原因就是在于它们的组织能力不够,它们没有办法去面对这样一个不确定性。这就是我最近五年来,我个人比较关注的三个最基本的话题。第一个就是如何激活个体,第二个如何面对不确定性,第三个如何让组织有能力。 陈春花老师跟大家分享了她的最新研究成果:如何让组织具有创造力? 陈老师介绍到,2013年到2016年,她出任了中国最大的一家农牧公司的联席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她走进企业实践,其实就是想让一个中国最传统的农牧企业,如何能够面对互联网,如何能够面对当前环境瞬息万变的挑战。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应该说一切还是比较顺利的。当离任这家企业的时候,该公司在2016年已经成为中国A股市场回报率最高的公司之一。 其实我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组织成员是否可以持续拥有创造力。我们以前其实真的蛮在意老板他强不强大,一个老板如果非常强大的话,这个组织就变得非常强大,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很多老板自信程度非常高的原因。 但是今天的确不行了,不行的原因就在于,靠一个人的智慧,一个人的创造力,一个人的韧性,一个人的创新是不可能推动整个组织持续进步的。要求所有组织成员都要有创新的能力,都要有韧性,都要有企业家精神才可以。 要想驾驭不确定性,就必须使组织成员拥有创造力,而不仅仅是老板拥有创造力。要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也就必须理解,组织的绩效到底由什么决定? 你会发现,影响组织绩效的因素,已经从内部移到外部,举例来讲,有企业认为,它的产品品质是行业最好的,成本是行业最有竞争力的,效率也是全行业最高的。那为什么还是被淘汰? 实际上外部因素对绩效已经产生巨大的影响。就像巴菲特卖掉IBM的股票,我们看到IBM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他内部的能力太强,外部的影响力没有形成巨大的挑战。组织外部因素我们统称为组织环境,其实就是影响组织绩效的外部综合因素。一般分两种,一种叫一般环境,是大的趋势,或者宏观的经济;另一种是具体环境,其实就是指一个企业的价值网络。价值网络会影响到绩效,大的宏观环境也会影响到绩效。 那么,引起外部环境变化的因素又有哪些? 陈春花老师接下来讲到引起外部环境变化的五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不确定性实际是指经营条件和机会。 第二个特征:互联网思维。 我对互联网的理解是,它最重要的组织环境特征就是庞大的线上消费人群,这个庞大的线上消费人群,可以重新定义我们所有的行业,包括教育。 第三个特征:沟通渠道。 所有做经营的人一定要懂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你必须关心渠道,否则你就很难懂经营。这个渠道其实就是指企业通过什么跟消费者沟通。 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三个根本性的改变。 第一个改变是用户替代了顾客。这是一个巨大的改变。为什么我们看到互联网企业特别容易淘汰传统企业,原因就是他拥有庞大的用户。 第二个改变是数据跟产品的区别。以前传统的渠道,企业跟顾客之间的关系是由产品做桥梁,互联网技术所带来新的渠道,企业跟用户之间用是数据做桥梁,如果你不拥有数据,你就没有机会去保证企业跟市场的关系。 第三个改变是我们原有的分销关系,变成了共生关系,也就是指它必须是一个价值链的合作。 第四个特征就是新进入者。 所有的新进入者都会重新定义,你会发现如今很重要一个特点就是跨界,全国人都在跨界。 第五个特征,就是共享经济。 离散程度越高,价值集中速度越快。这就是为什么出租车行业首先被洗牌,这一行业的消费者是离散的,司机也是很离散的,所以他设一个共享平台就可以解决问题。你会发现酒店业也是这样,很多行业其实离散程度都很高,所以共享经济的出现其实可以完全改变环境特征。 比如“樊登读书”,告诉你一年帮你读50本书,一天按一块钱收,一年365块钱,现在他的用户群,真金白银交费的人已经超过160万。为什么?这个就叫共享。 如今的组织管理跟以前不太一样,以前做组织管理,我们多是关心内部。为什么有不确定性,原因就在于这五个新的特征都会带来不确定性。第一个特征,告诉你为了创造机会也需要把整个市场变得波动;第二个特征告诉你,新的消费人群改变所有人的生活习惯,所以我们所有行业都被重新定义;第三个特征告诉你,渠道的根本改变,把我们在经营上三个最重要的要素给调整了,用户顾客,我们的分销跟价值网,以及我们的数据跟产品,新的进入者其实都不按你的逻辑出牌。最后一个就是共享,让一切变成皆有可能。 组织之所以能够有效是源于四个方面: 第一,组织是开放的,所以它可以在环境中获取资源。 第二,组织可以去获取分享使用存储。 第三,组织有效性强大的地方就是员工拥有的能力就是他的能力。 第四,组织之所以有价值是有非常多的利益相关者。 所以我们在谈整个组织有效的时候,大家一定要记住,他的有效性是来源于这四个地方。 激活组织,要改变的七个地方 第一,改变结构,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打破内部平衡。 第二,建立基于契约的信任,也就是所谓的企业文化。信任来源于一种契约,一种真实理性的彼此的认知,一种信息的沟通,一种真正的透明。 第三,设立一种全新的激励,是激励价值创造,而不是激励绩效考核。 第四,真正去做一个能够有创造力的组织,管理者要真正做到授权,授权的核心就是不断让员工能够去试错。每一个员工都真正成长起来,才能使组织成员具有持续的创造力。 第五,无论做什么管理,都是要用绩效证明。 第六,合作主体的共生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是互为主体,没有谁比谁更重要,没有谁能够主导谁的价值。 第七,改变领导者的角色。 第一,领导者必须是一个“布道者”。 第二,领导者还是一个设计者。第一是设计梦想,第二还要设计组织制度。 第三,成为伙伴型管理者。 陈春花教授认为,当今是一个集合智慧的时代,希望大家能够在一个强者的平台上组织在一起,我们如果与更强的人在一起,未来成长和价值的创造一定会更好,最后特别强调在组织管理方面需要牢记的两点:一是要激活个体,因为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另一方面就是一定要赋能,不要管控,因为这是一个集合智慧的时代! 以下为讲座实录(有删节): 第一 如何激活个体 怎么样让企业能够面对互联网技术的变化和挑战,我们如果要面对互联网的技术变化和挑战,在组织管理上面第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你怎么样去面对个体价值的崛起。我相信在座如果是做企业的,一定会遇到非常普遍的两个现象,一个就是会发现年轻人的创造力和年轻人的自主性比以往的成员更有自主权;另外你会遇到一个比较大的变化,你会发现如果你想让一个人跟你在一起不断的创造价值,这在组织管理当中变得比以前要难很多。 这五年当中,这是我第一个研究的话题,这个话题让我搞懂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是在组织管理当中如何激活个体,我出版了一本书,它的标题就叫《激活个体》。 第二 如何面对不确定性 当我把个体的价值搞清楚之后,我发现,组织管理接着遇到第二个挑战:怎么面对不确定性。今天其实组织管理遇到最大的难题就是环境是不确定的,而且不确定性成为常态,你就会发现,未来可能连“黑天鹅”这个词基本上都可以不讲,因为满天都是“黑天鹅”。 所以我们只能接受一个最重要的现实,这个现实就是不确定性会成为常态。做组织管理或者学习管理理论的人都会知道一个道理,就是组织在稳定的时候是会有绩效,但是一个稳定的组织是不能够面对变化的。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技术来了之后,很多传统企业非常紧张,很多大企业反而觉得没什么机会。比如说最近的新闻是巴菲特的股东大会,中国人为什么对巴菲特这么感兴趣,一定是因为他财富的神话,另外一个是因为他对价值投资的理解,也包括他对整个市场的研判。 巴菲特连续在公开场合说,他作为IBM的股东传达出来的结论,都是果断离场。他转述比尔·盖茨对他的告诫,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IBM越来越不像科技公司了,这一点令人很难过。”后来学术界的人就研究说,IBM是战略领先十年,但是模式落后十年。所以就使得它在今天已经没有办法再有一个更强的竞争力了。我的角度是归到组织去看,如果各位看《激活个体》就会知道,最近这五年,自己对IBM的关注度是比较高的,我认为IBM最大的一个问题不是战略,也可能不是商业模式的问题,实际上是它大系统的结构太稳定。它有一个太稳定的系统结构,然后拥有太强核心竞争力,当这两个东西都太强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组织没办法去应对不确定性。IBM很早就会想到云计算,很早想到数字市场模式,很早就讲到平台技术,更早说了一句对我们所有人今天都有影响的一句话“智慧地球”。 其实IBM在战略上是做了安排,可是为什么云技术甚至输给了阿里,讲智慧地球的时候,却输给亚马逊和Google。做平台战略为什么输给了,甚至像7-Eleven这样的平台型企业。我想根本的原因,就是今天要跟大家讲的,企业要面对的第二个挑战,就是一个组织怎么去面对不确定性。 所以很多人跟我讲,陈老师:“我这个企业核心能力还是很明显的”,我就很紧张,也许你拥有的核心能力,让你就没办法面对变化。 今天对大家来说,最重要的能力不在于你原有的核心能力,最重要的实际上是你的学习能力,是怎么面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但是当我们去讨论不确定性的时候,一定会第三个话题会出来,也是我今天与各位交流的话题,第二个话题和第三个话题,我共同写在这本书里面,这本书已经上市,这本书就叫做《激活组织》。 第三 组织的能力从哪里来? 换个角度说,我们今天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是什么,就是组织的能力到底从哪里来,个体的能力已经知道,可以通过你的学习来。组织的能力从哪里来,如果组织没有面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哪怕IBM如此强大的公司,竞争力也会下降。 我曾经专门关注过两个公司,从2011年开始,或者2012年开始,我所最关注的两个公司其实都是下滑的,一个就是IBM,另一个就是三星。 这实际上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这两个公司事实上也是竞争力非常强的公司。为什么这两家公司反而是这样一个状态,很大的原因就是在于它们的组织能力不够,它们没有办法去面对这样一个不确定性。 这就是我最近五年来,我个人比较关注的三个最基本的话题。第一个就是如何激活个体,第二个如何面对不确定性,第三个如何让组织有能力。 驾驭不确定性,必须是组织成员拥有创造力,不仅是老板 今天给大家介绍怎么让一个组织具有新的能力。 2013年到2016年,我是出任了中国最大的一家农牧公司的联席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我想让一个中国最传统的农牧企业,如何能够面对互联网,如何能够面对环境巨大变化的挑战。这个实践过程,还比较顺利的。当我离开这家企业的时候,公司在2016年成为当面中国A股市场回报最高的公司。这个实践过程,也使得自己的研究更加聚焦在组织管理上。 组织管理的核心问题其实是不变的,都会讨论个人和目标的关系,讨论管理当中的个体跟群体跟组织之间的关系。 但是在今天组织管理真的有一个蛮大的不同,这个不同就目标和绩效其实是来源于对变化的应对,没有办法来源于你最初的设定。我们以前在做组织管理的时候,目标可以是最初设定的,比如最初设定增长10%,或者20%,可是你今天就会发现,当你设定这个增长的时候,你突然发现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现象是什么,就是有一个从来不在这个行业做的人,他获得了百分之百的增长,你就会发现你的10%没有任何意义。 组织管理今天跟以往有一个不太一样的地方,就在于组织管理的核心问题变得复杂了,既要完成目标,同时要有一个能力,这个能力就是驾驭不确定性。 这是与以往不太一样的地方,如果要驾驭不确定性,就需要解决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组织成员是否可以持续拥有创造力。 我们就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以前其实真的蛮在意老板强不强大,一个老板如果非常强大的话,这个组织就变得非常强大,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很多老板他的自信程度非常高。 老板非常强大的时候,价值他非常有韧性的时候,也就是他有企业家精神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企业绝对是强大的。因为我自己做中国领先企业跟踪研究已经超过20年,我可以笃定的告诉你说,过去20年,企业老板是可以这样说话,然后这个组织的的确确可以靠老板这个人。 但是今天的确不行,今天不行的原因就在于,靠一个人的智慧,一个人的创造力,一个人的韧性,一个人的创新是不可能推动组织面对变化的。今天一定是要所有成员都要有这种创新的能力,都要有这样的韧性,都要有企业家精神,这样一个组织才可以。因为今天所遇到所有东西都变得非常复杂。 今天我们遇到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如果你想驾驭不确定性,那你就必须让组织成员拥有创造力,而不仅仅是老板拥有创造力。 如果要让组织成员拥有持续的创造力,实际上也就涉及到组织的绩效到底由什么决定这个问题了? 你会发现,今天影响组织绩效的因素,已经从内部移到外部,我举个例子来讲,就有企业跟我讲,他的品质是行业最好,成本是行业最有竞争力的,效率也是全行业最高的,为什么还是被淘汰? 我说因为你来了一个从来不做这个行业的对手,所以他不用你的标准,他也不用你的成本,他也不用你的效率,他也不用你的品质。 他只做了一件事情,找到这个领域顾客的痛点,然后把这个痛点解决掉。他可能做的是这个事情。所以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实际上外部因素对你的绩效已经产生巨大的影响。组织外部因素是什么,我们统称为组织环境,其实就是影响组织绩效外部因素的综合。一般分两种,一种叫一般环境,这个叫大的趋势,或者宏观环境。还有一种具体环境,这个其实就是一个企业的价值网络。你的价值网络就会影响到你的绩效,大的宏观环境也会影响到你的绩效。 引起外部环境变化的基本因素是什么? 引发环境变化的五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不确定性在今天其实是一个经营条件。 我们不能只说它是一个常态,我个人认为,不确定性在今天其实是一个经营条件与机会。 第二个特征,就是互联网。 很多人问我说,你怎么理解互联网思维,我们要不要做互联网,我们要不要做数据?我就告诉他,我不从这个角度回答你,我唯一要问是,你要不要跟线上的庞大人口有交集? 所以告诉各位我对互联网的理解,最重要的组织环境的特征,其实是庞大的线上消费人群,这就是互联网最大的特征。如果说你不能跟这个发生关联,你就一定很困难。 所以我现在非常担心商学院和商学院的老师,我相信不久的未来,我们很多商学院的老师,很多商学院的课程一定是被淘汰的,谁淘汰的,也许是网红。他就可以淘汰你,因为他讲的东西,别人都是接受的,而老师讲的东西,听众会觉得落后了。 如果你只能在线下讲,人家可以在线上讲,像我们国发院的老师开始开线上课程,薛兆丰老师在线上超过11万学生。我自己在线上免费课程已有一千万人看完,就是组织行为学这门课。如果按照这个逻辑说,如果这个老师一直这样讲下去,其他老师还有什么机会。 如果我们有一个课程完全是在空中的,其他线下学校还有什么机会。所以这就是我们讲的,你要不要互联网,我其实是不愿意做线上课程的,但是我是比较早地意识到这个事可能得干。所以教育部在做线上课程的时候,我想来想去就决定参加了,结果《组织行为学》这门课被选中,这门课上线后的结果是一千万人学习了。所以这就是我们今天环境的特点,这个环境特点就是一个庞大的线上消费人群,可以重新定义我们所有行业,包括教育。 第三个特征是新渠道。 做经营的人一定要懂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你必须关心渠道,我们讲的这个渠道其实就是指企业通过什么跟消费者沟通。 今天为什么会有顾客和用户的区别,为什么会有供应和分销的区别,为什么会有数据和我们讲的改变,坦白讲就是因为渠道的关系,互联网所出现这种新渠道,我觉得带来三个根本性的改变: 第一个改变是“用户”替代了“顾客”,这是一个巨大的改变。为什么看到互联网企业特别容易淘汰传统企业,原因就是他拥有庞大的用户,而传统企业只能拥有顾客。 第二个改变是“数据”与“产品”的区别,传统渠道中,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联是由产品做桥梁,互联网技术所带来新的渠道,企业与用户之间用的是数据做桥梁,所以如果你不拥有数据,你就没有机会去讨论你的企业与市场的关系。 第三个改变是“供应”改为“协同”,也就是它必须是一个价值链的合作,不再是一个分销和产销的关系。 第四个特征是新进入者。 有段时间我最喜欢讲的故事就是三做农业的人来做了农业之后,品牌比农业企业厉害,一个就是褚时建卖橙子,一个就是柳传志卖猕猴桃,一个就是潘石屹卖苹果。这三个人原来在农业上没有经验,但是他一来做,全中国的消费者就知道,叫“褚橙柳桃潘苹果”非常清楚。东西可以卖的贵且卖的很好,而且你还要预订。 新进入者运用不同的逻辑,你怎么样跟他竞争?这就是第四个的环境新特征,新进入者都是重新定义行业,所以你会发现今天很重要一个特点就是跨界经营。 最后一个特点就是共享经济的特点 离散程度越高,价值集中速度越快。这就是为什么出租行业被洗牌,消费者也是很离散的,司机也是很离散的,一个共享平台就可以解决问题。酒店也会是这样的。你会发现很多行业其实离散程度都高,共享经济的出现完全可以把很多行业的的环境特征改变。 我们做了一点尝试,4月29日,六位我们商学院的老师,清华两位,中欧一位,北大两位,长江有一位,那天他喉咙哑了不能说话,所以没有到现场,我们六个人在北京大学做了一个线上课堂,我们只是想回答一个问题,互联网时代下企业如何学习,就这个话题,那天晚上多少人在线上听吗,超过一百万。我自己其实都愣住了,为什么是这样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离散程度太高,所以价值集合速度也非常快。 所以 “樊登读书”,只需要告诉你一年帮你读50本书,一天按一块钱收,365块钱,现在用户群已经超过160万人。我举这些例子只想告诉各位,我们对环境认识的逻辑要变。 这就是为什么组织在今天要非常关注外部因素,这些外部因素就决定了整个组织的绩效,如果不能理解这些基本的新特征,组织绩效就会受到伤害。今天做组织管理跟以前不太一样,以前做组织管理,多是关心内部。 不确定性为什么成为常态?原因就在于这五个新的特征都会带来不确定性。 第一个特征说明创造机会需要理解整个市场波动;第二个特征告诉你,新的消费人群改变所有人的生活习惯,所以所有行业都被重新定义;第三个渠道的根本改变,把在经营上三个最重要的要素给调整了,用户与顾客,分销与价值网,数据与产品,第四个新的进入者其实不按你的逻辑出牌。最后一个就是共享,让一切变成可能性。 从这个概念上来讲,我真的需要大家要有一个巨大的改变。这个改变就是需要重新认知组织的能力到底是什么,我今天的话题是回到组织能力。 优秀企业的四个主要特点 熟悉我的人知道,我其实一直惯用的研究方法就是研究优秀企业,那些持续增长的优秀企业,我发现他们有四个最主要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增长型组织思维惯性。企业是一个增长型的组织思维还是一个非增长型的组织思维,是极为重要的。优秀企业都是增长型的组织思维惯性。 如果企业是一个增长型的组织思维,那它就是一个确实是可以应对变化的组织,因为它所拥有很多东西都是增长型的;如果它是一个非增长型的思维方式,那的确就没有办法增长。 这种增长型的思维,在我自己的研究里面,其实是具有三个重要特征。 一个特征就是永远从外向内看,绝对不从内向外看。这就是这个组织的思维惯性。很多时候,很多人具备的思维惯性,都是从内向外看,不是从外向内看。他可能都是不愿意接受失败,不愿意接受探索,总是怕错,更重要的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是有边界的。这种情况下,其实是没有办法拥有一个增长型的组织思维的。 第二个特点就是有一种自我变革的文化。他从来都是考虑怎么革自己的命,而且他常常是在他最好的时候革自己的命。 就像华为,在最好的时候,任正非写了一篇最著名的文章叫《华为的冬天》。然后当华为已经成为全世界第一的时候,任正非又说了一句最著名的话:我们已经进入无人区,所以我们必须慎重。在华为最重要的那句话,就是“没有成功,只有成长。” 我大概在十年前去华为,当初他们看了研发中心所储备的东西。当时我就很认真对别人讲,华为如果做手机一定会跑到最前面去。因为在十年前,我就看到他储备芯片技术,储备通信接口技术。那这时候你就会发现,你跟这个企业聊天的时候,他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自我驱动变革,他不是在等环境。 真的是要自己变革自己,华为认为能打败华为的永远是华为自己。甚至我的一个学生去写华为的一本书,介绍华为成功的历史的时候,最后请任正非和华为确认,确认的结果是书名确定为《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这足以说明问题。 第三个特点是永远都符合市场规律和客观发展规律。 我个人认为说,如果你想做市场,记住做企业就是从两个最重要的维度去思考判断,一个是顾客的维度,一个是技术的维度,这是根本性的要求。如果你不能从这两个维度看,你肯定就是没有办法符合规律。我们如果从顾客的维度,或者从市场这个维度去看,是真正的顾客导向,是真正聚焦顾客;我们讲的这个技术,就像今天看到中国很多企业特别是传统企业不能成功,大家会认为是收到虚拟经济的冲击,我想问题不是实体经济被虚拟经济冲突,最重要的原因实际上是因为这些企业没有符合这个市场的发展规律,你对顾客的关注,对技术的关注也不够。 第四个特点是管理不确定性的能力。 最后,我们看到的这些优秀企业,他们能够持续增长的秘诀,其实就是能够驾驭不确定性,管理不确定性,包括识别不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共处以及管理者拥有定力。 组织管理的三个根本性 正是因为上述的原因,今天的组织管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组织管理当中对管理者的定位完全是变的,组织的功能也完全改变了,其根本原因有三个: 第一,效率不再来源于分工而来源于协同,一百年来的组织管理理论都是在谈“分”,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其实是分工即分责,通过分工让劳动效率最大化。 接着下来马克斯·韦伯与亨利·法约尔的“行政组织理论”,解决组织效率最大化的问题。组织效率最大化来源于两件事情,专业化水平与分权制度,三权分立。所以组织效率是分权。 接着下来关注个人效率最大化的问题。组织管理理论当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出现。让个人效率最高的方法是什么?其实就是满足个人的需求,所以叫分利。 所以整个组织管理就分了三样东西,分责分权分利,一百年的组织理论就是沿着这三样东西做的。但是今天变了,我们今天变到什么地方,我们今天变到你把这三样东西都分完,如果他不能够去做协同,我们或是没有办法有效的,所以你会发现我们的效率其实是来源于协同,不再来源于分工,这是第一个变化。 那么第二个变化是什么,就是在今天的组织管理当中,比较重要一个挑战,就是要求整个公司具有创造力,所以他的核心其实是激励价值创造,而非考核绩效。这个东西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如果说我们还是做绩效考核,我们就没有办法变成一个增长型的组织思维,因为增长型的组织思维就是不满足于KPI,一定要超越它,所以我们就要求你要有这样一个增长型的组织思维,你就必须得激励价值创造,而非绩效考核。 第三个改变就是文化,以前的文化其实是非常强调对目标的服从,你只要上过组织行为的课,组织行为学对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的分析当中一定会强调个体对目标的贡献,它是会非常强调这一点,如果你的个体对目标是没有贡献的,他一定会被淘汰。所以组织离开谁都行,但是你离开组织不见得就行。原因是什么,就是我们讲的整个文化和组织能力就体现在这里。但是今天在讲新文化的时候,最重要是要什么,其实是要人的创造力,不在于你的服从,最重要的是要求你不断去尝试新东西,而不是对于你原有东西的一个固守,这等于在文化上的要求也全变了。 我下面那句话,其实是给我帮助特别大的一句话,这是任正非聊天时他讲的一句话,他说在能够把研发做到有成果出来的人,少之又少,称之为叫天才,大部分的人做研发是做不出成果来,但是做不出来的人在华为称之为人才。那你想想,如果一个企业是这样一种价值的追求和激励,我相信他的创新一定比别人要强,但是在我们很多企业,如果你的项目做不成功的话,那就连人带项目一起拆掉了,你这人可能就被淘汰了。 我甚至还觉得,他的很多东西真的是做的不错,所以我说在文化这个方面,你的价值观,你的全球思维,你的理念和习惯全部都要改。比如说华为在人才方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逻辑,他说为凤去筑巢,不筑巢引凤,这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你这个人才在全球某一个地方,如果你是我要的人才,华为的方法就是到你那个地方帮你建个研究所。 好了,我们既然知道整个管理有三个最根本性的改变,我接下来要跟大家介绍的就是说组织管理的一个核心工作,就是要把这个组织激活。 如果我们要激活它,一定要看看为什么组织管理是可以激活的,组织之所以能够有效是源于四个原因,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组织的力量大,就是因为组织有着四个非常有意思的东西,这四个有意思的东西,就会使得组织的力量超过个体。 第一个组织是开放的,它可以在环境中获取资源,因为它是开放的,因为他觉得你不行,他就去找下一个,他觉得下一个不行,他就再找下一个,他觉得这个地方钱不够,他就去那个地方找,他觉得在这个方向上,这个市场他不行,他换一个市场,所以他是完全开放的。组织的开放程度是比个体开放程度要高的。 第二个特点就是组织可以去获取分享使用存储。组织有三个最重要的资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还有结构资本。当组织拥有这三个最重要资本的时候,完全是可以拥有非常强的,我们称之为叫做“学习力”,组织的学习能力某种意义上来讲,甚至超过我们个体的学习能力。组织真正厉害的是他的智力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结构资本。 第三个组织有效性强大的地方就是员工拥有的能力就是组织的能力,所以他可以拥有无数人的智慧来结成这个能力。 第四个组织有一个很强的地方,是有非常多的利益相关者。很多企业当他的利益相关者做的越来越多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很难失败,因为这些利益相关者都不让他失败。这就是组织有效性的第四个来源,叫做利益相关者。 这四个是组织有效的的来源。 激活组织,七个地方要改变 激活组织需要在七个地方要做改变,结构要变,文化要变,激励方式要变,工作习惯和经验要变,绩效检验的方法要变,价值共同体当中要做新的东西,最后一个是领导者的角色要变。 第一项工作,打破内部平衡。 你一定是要把内部平衡打掉,如果你不打掉你内部的平衡,其实你是没有办法去做激活,今天会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你会发现不管多大的企业,现在都在变小,一个把企业拆的小小的例子就是海尔,他就拆的非常小,所以海尔的组织结构只有两种形态,一种叫转型小微,一种叫创新小微,一共就两个形态,小微就是小小的组织,在传统主业的负责转型的就叫转型小微,做新业务的就叫创新小微,他的方式就是这样去做。所以你想如果他把这些东西都打碎了,就不存在结构性的障碍。 第二项工作,基于契约的信任。 如果要做一个完全创新的,要发挥每个人积极性的一种企业,我觉得很重要是在你的员工之间建立一种基于契约的信任,而不是简单情感的关联。我想这是对很多组织文化是非常大的挑战。很多时候,我们对员工的期望管理实际上做的不够,在组织管理当中会有一个词叫“心理契约”,在心理契约当中,中国在管理当中一直没做好,比如说去招聘,你们肯定就会不断讲说公司这里有多好,新人来了之后发现原来没有那么好,很快人家就走了。我在公司的时候就跟我的人力资源部说,我不要告诉人家我们有多好,我一定要告诉人家我们有多苦,然后他就说,苦了他就不来了,我说你说好他来了也留不住,你说苦的还敢来的就是我们要的。 基于契约信任,你一定要给员工支持感,这个最主要讲的是主管。哈佛商业评论有一个研究报告认为,一个员工离开公司的主要原因,他的直接上司影响超过70%,不是因为公司不好,是因为他的直接上司不好。而一个员工的绩效也接近于70%取决于他的直接上司,所以在谈基于契约的信任,就是要注意这个东西,怎么能够让员工与公司建立一种真正的信任,这个信任一定是基于契约的信任。所以我有一次跟任正非聊天,他讲了一个事情也是让我蛮震动,我就跟他说,在华为工作,又有这样一种世界全球企业的成就感,又能够快速的成长,虽然累一点,但是我相信员工应该还是能感恩的,结果任正非的回答非常有意思,员工如果对公司感恩肯定是错了,肯定给他东西多了。然后我就问我旁边华为的老员工,他在华为做了十几年,我问你们对华为没有感恩,那你对华为是什么,他说我们与华为之间只有责任。我就认为,这样的员工管理是合理的,实际上就是这种信任来源于一种契约,一种真实理性的彼此的认知,一种信息的沟通,一种真正的透明。 第三项工作,设立新激励。 如果要设立一种全新的激励,我觉得在组织管理当中,挑战最大的就是你能不能建一个幸福的组织,我当时写激活个体的时候,这是我中间最重要的研究,就是怎么样让大家在组织当中感受到幸福,我们今天员工对于组织的要求跟以前不一样了。 我前一阵去做调研,有一个企业家跟我说,他说我搬了一个地方,然后这个楼变得更漂亮了,然后环境更好了,不知道为什么那一天有24个人当天就辞职了,他就问我,我说肯定是那楼附近的餐厅不够好,他竟然愣住了,他就没有想到我会这么回答他,结果原因还真的如此。现在年轻人其实他离职原因跟我们以前不太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不去讨论这些幸福感,你不去讨论这些东西,企业实际上是有问题的。 第四项工作,授权各级员工。 再往下来,就是我们能不能真正做授权,我们之所以要做授权,其实就是要真正去做一个能够有创造力的组织。但是如果想做授权的话,核心是什么,就是你要不断让员工能够去试错,而且内部要形成一些自组织。这样每一个员工都可以真正的成长起来,才可以帮助组织成员具有持续的创造力,这个对管理挑战也是非常大的。因为你们不做授权是因为几个原因,我觉得最难的是你太负责任,反而不是你不相信他们,是因为你把责任看的太重。 第五个工作,创造可见绩效。 很多人问我说,转型怎样能有效,我说转型有效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你的业绩比原来要增长,有人说我做转型的时候必须牺牲一下当期的利润,我说不可能。你必须当期要有利润,同步还要转型。所有做管理的人,只有一个地方,就是创建可见的绩效能够检验,如果你忙活半天的激活,组织最后没有绩效,也没有相信你做的是对的。 那怎么去创造我们讲的这个可见的绩效?第一件事情就是绩效是来源于一个地方,就是你要站在顾客立场,最难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就是你能不能所有事情都从顾客的角度来看,这个实际上是非常难的。 第六项工作,合作主体的共生系统。 这是我们讲的利益共同体,但是我用了一个很特别的词,叫做合作主体的共生系统。我们在讲价值链和价值网的时候,我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都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还是以你为主在说,但是我们今天其实是互为主体的,我们称之为生态逻辑,就是万物生长的逻辑,万物生长的逻辑就是每个人都是主体,整个网络当中缺一不可,每个人都重要,所以我称之为合作主体的共生系统。 那么合作主体的这个共生系统,非常重要的是什么,就是我们要求大家实际上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所以我比较建议说,你真的去看7-Eleven,你去看看他写的那本书叫《零售的本质》,今天这么多人做零售都认为是互联网对它冲击太大了,可是为什么这个企业没有,你就会发现这些企业不是变了,他其实是所有公司的一个价值网络共享的平台,那他为什么可以做到这点,就是因为他把它变成是一个合作主体的共生系统,而且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部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非常需要大家,我们在今天这个逻辑,大家记住,是互为主体,没有谁比谁更重要,没有谁能够主导谁的价值,他一定形成共生。 第七项工作,领导者的新角色。 我认为今天对领导者来讲,其实是有一个蛮大的挑战,真的觉得蛮难,现在做领导人比以前不知道要难多少,领导者实在是太难,难在什么地方。 第一个,难在必须是一个“布道者”,因为外部的东西变化太多了,他必须很坚定。他不单要坚定,还要别人相信,我就说他难就难在这个地方,我们以前其实老板不用这样的,老板就是我说了算,别人不能出声了,现在老板你不敢说你说了算,你还必须得讲道理,你还必须让他理解你,你还必须得让他接受你的表达,其实这是一个对于管理者很重要的要求,就是你要变成一个“布道者”。而且还必须让大家接受转变和转型。 第二个,领导者要还是一个“设计者”,这个设计跟以前不太一样,是设计两个东西,第一个是设计梦想,因为发现今天优秀的领导者都是很能够跟别人谈梦想。这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你必须要把梦想嵌进去,今天做普通产品没有人接受,你必须做有梦想的产品。所以今天为什么很多传统企业很难做,传统企业就很实在,就像我们卖苹果一样,我就告诉你说,我的苹果特别好,然后又便宜又好,人家一定是不这样给你。人家一定告诉你说,世界上就这一个苹果,而且这个苹果你吃了之后就会变成那个“苹果”,咬了一口的那个苹果,你就发现会完全不一样了。 第二个还要做一件事情是什么,就是要设计组织制度,你不能只建一个组织,你得设计制度,包括你怎么激励大家,包括你怎么让大家变成事业伙伴,包括你怎么愿意让大家把所有的创造力释放出来,所以这是我给你一个新的角色,你要当一个设计者。 第三个是领导者要成为“伙伴”,这个我觉得对领导者要求更高,我们最近不是很多人都在做伙伴,事业伙伴,经理人。我就跟很多企业家聊天,然后企业家就带他的团队来看我,就跟我说说,这是我的两个事业伙伴,然后那两个人马上说我们是下属。 所以不是给了一点点股权,他就变成事业伙伴了,你这个老板自己得变成被管理者才会成为事业伙伴。 结束语 在今天有这两句话最重要,一句话就是: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你有任何的想法,你有任何东西我都建议你去试。 很多学生都对我讲,要不要去创业,我说去吧,但是前提条件先把家安顿好。你不要拿着家里的钱去做。很多老师,我也鼓励他,想尝试什么你就去尝试,当然前提条件你得满足学校对你的要求。 第二句话是:更是一个集合智慧的时代,我希望大家能够在一个强者的平台上组织在一起,如果与更强的人在一起,我相信你的成长和价值的创造一定会是更好的,所以我对你们的管理基本上是用这两句话来说,一个是要激活个体,因为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个就是组织一定要赋能,不要管控,因为这一定是集合智慧的时代,这个就是我想跟大家介绍最基本的内容,也再一次感谢大家。[详情]

彭剑锋教授率EMBA同学与任正非论华为之道
彭剑锋教授率EMBA同学与任正非论华为之道

  本文转自”清华经管EMBA“微信公众号 何为行知中国? 清华经管EMBA创设的“行知中国”课程,是受同学们大为推崇的实践体验式教学,分为自然篇和企业篇。自然篇里,同学们重走丝绸路,68公里的长途跋涉,考验的不仅是体力,更是信念与坚持。企业篇里,则是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名师带队,深入企业做案例研究与教学。以行悟知,以知促行, 我们相信唯有行知相长,行知合一,才是治学之道。 彭剑锋教授在华为开讲 在《企业绩效管理》课程中,彭剑锋教授以华为公司为案例,向同学们阐释了企业绩效管理的核心和内涵,以及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是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系统的思考突破成长瓶颈,完成蜕变的。彭剑锋教授强调,要想激活组织,使其有活力和战斗力,就必须解决“人”的问题,要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绩效考评系统,如何“分好钱”。华为在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保证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成就感,并通过价值观的建设,统一思想,达成共识,达到“利出一孔,力出一孔”,最终形成了一支强大而有凝聚力的员工队伍。   彭剑锋教授与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对话   谈战略成功:华为没有秘密,就一个字,“傻”! 任正非:华为为什么成功,华为就是最典型的阿甘,阿甘就一个字“傻!傻!”阿甘精神就是目标坚定、专注执着、默默奉献、埋头苦干!华为就是阿甘,认准方向,朝着目标,傻干、傻付出、傻投入。华为选择了通信行业,这个行业比较窄,市场规模没那么大,面对的又是世界级的竞争对手,我们没有別的选择,只有聚焦,只能集中配置资源朝着一个方向前进,犹如部队攻城,选择薄弱环节,尖刀队在城墙上先撕开一个口子,两翼的部队蜂拥而上,把这个口子从两边快速拉开,千军万马压过去,不断扫除前进中的障碍,最终形成不可阻挡的潮流,将缺口冲成了大道,城就是你的了。这就是华为人的傻干!   华为走到今天是华为人的“傻付出”,舍得付出,我们从几百万做到今天的近四千个亿,经历了多少苦难!流了多少辛酸泪!这是华为人用命博来的。华为人就是比别人付出的更多,华为人付出了节假日,付出了华为人的青春和身体健康,靠的是常人难以理解和忍受的长期艰苦奋斗。   华为不是上市公司,不受资本市场的约束和绑架,我们可以为理想和目标“傻投入”,所以我们可以拒绝短视和机会主义,我们只抓战略机遇,非战略机会或短期捞钱机会可以放弃,这是资本和股东做不到的,只有理想主义者可以做得到,为理想和远大目标敢于加大技术、人才、管理体系和客户服务的长期投入,看准了,舍得为未来的目标连续投、长期投(注:每年超过销售收入百分之十以上的研发投入,研发总投入超3000亿,管理咨询投入超300多亿的,纳税1900多亿),避免了短期行为,耐得住寂寞,忍受得了艰苦和磨难,华为就是一只大乌龟,二十多年来,只知爬呀爬,全然没看见路两旁的鲜花,不被所谓互联网“风口”所左右,回归商业精神的本质,坚定信心走自己的路。   彭剑锋:是的,华为人的“傻”是一种超越一般“聪明”的有智慧的“傻”,是一份难得的坚守、执着和付出。许多企业是自作“聪明”,往往将客户当“傻瓜”,骨子里认为客户是可以长期被忽悠、被骗的、被愚弄的,最终被市场和客户抛弃!而华为则将自己当“傻子”,不愚弄客户,坚信只要你真心为客户创造价值,客户最终会聪明地选择你,华为不是“真傻”,是基于客户价值的最高生存智慧!是坚定目标与追求的“傻干”;是坚守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傻付出”;是基于战略和长远发展的“傻投入”,最终企业和员工都得到“傻回报”。这就是华为的“四傻”。我到欧洲一些国家去游学,欧洲一些学者也经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经济为什么能保持三十年高速成长而不衰,为什么会产生华为这种企业,我回答:中国人这三十年比別人付出的更多;当你们在周末或节假日在休闲晒太阳享受生活的时候,中国的企业家和员工还在工作,还在付出,天道酬勤。华为人今天创造的奇迹,来自于华为人的奋斗和付出,某种意义上是华为人用命去博的。其实,华为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持续艰苦奋斗的核心价值观具有普适的应用意义,任何一个企业只要能将这一理念落地并做到位,不想成功都很难,其它企业做不到,而华为“傻傻”地认真去做并做到位了。   任正非:华为随便抓一个机会就可以挣几百亿,但如果我们为短期利益所困,就会在非战略机会上耽误时间而丧失战略机遇。所以,华为的“傻”,还体现为不为短期挣钱机会所左右,不急功近利,不为单一规模成长所动,敢于放弃非战略性机会,敢赌未来。敢赌就是战略眼光,就是聚焦于大的战略机会,看准了,就集中配置资源压强在关键成功要素上。华为多年来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坚持管道战略,通过管道来整合业务和产业。通讯网络管道就是太平洋,是黄河、是长江,企业网是城市自来水管网,终端是水龙头,沿着这个整合,都是管道,对华为都有用。当然,管道不仅限于电信,管道会象太平洋一样粗,我们可以做到太平洋的流量能级,未来物联网、智能制造,大数据将对管道基础设施带来海量的需求,我们的责任就是提供联接,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谈创新:华为投入了世界上最大的力量去进行创新 彭剑锋:五年前我与我的学生写了一本关于三星成功之道的书,为此三星中国专门派了几位高层领导到我办公室交流,言谈之中,三星人总是拐弯抹角地问我华为的情况,这让我十分惊讶,华为刚进入消费品领域,手机才上市,市场表现平平,并不被业界看好,更谈不上与三星竞争,为何三星如此关注华为,三星人告诉我:未来三星手机的真正竞争对手将是华为,华为是一个可怕的潜在对手。为什么?三星人指出两点:一是华为是一个有技术创新和人才储备的企业,中国其它手机生产广商主要是靠市场拉动,低价竞争,走不远,只有华为有技术,有狼性十足的人才队伍;二是华为的聚焦压强战略和组织化管理能力,华为一旦认准了要干手机,就不会退缩,就不会狗熊掰棒子,就一定会不顾一切,集中组织资源将手机做大做强。现在看来,三星人不愧有危机意识和洞察力,今天华为的手机年出货量已过亿,直逼三星,剑指苹果。确实,企业光靠市场出奇招,打价格战走不远,还得回归产品与技术创新力去赢得市场和客户。   任正非:华为投入了世界上最大的力量去进行创新,但华为反对盲目的创新,反对为创新而创新,我们倡导有价值的创新。没有技术创新与管理体系的“傻投入”,就不会有真正的产品与市场的竞争力,就只能靠低价和打价格战,就没有利润空间,产品品质不好是耻辱,企业没利润可挣也是一种耻辱, 从企业活下去的根本来看,企业要有利润,但利润只能从客户哪儿来,只能加大对客户价值创造能力的投入,而企业不赢利,对人才、技术和管理就不会有钱去投入。这是个简单道理,我们“傻”才会按简单道理去“傻投入、傻干”!华为坚持走技术创新的道路,关注知识产权。 谈开放:华为不做成吉思汗,独霸天下最终是要灭亡的 彭剑锋:是的!我很同情我们人大的一些青年教师,为评职称,不惜一切代价写低水平重复无价值的所谓学术论文,成为爬格子的奴隶,更没有时间深入企业了解和研究案例!当年我们在华为,一年就呆了一百五十多天,现在的年轻人在企业呆三天都呆不住,象黄卫伟老师和吴春波老师在华为做顾问一干就是二十年,这也是阿甘精神在学者身上的体现。管理就是实践,实践是我们最伟大老师,光读死书,写八股论文,就是在浪费青春,就是没价值,但现在大学考评老师的标准和导向就是这样,他们只能做没价值的事,最终自身没价值,没成就感!正如您所讲,我们的价值导向和评价机制出了大问题!必须改革才有出路,才有原创,才有自主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任正非:是的,我们要有原创创新精神,但并不等于完全自主创新,自主创新这个提法我不太认同,自主创新是封闭系统思维,华为强调开放合作,自己只做最有优势的东西,其它部分开放合作让别人做,不开放就是死亡。即使我们成为行业的领导者,我们也不能独霸天下,若华为成为成吉思汗独霸天下,最终是要灭亡的,我们立足建立平衡的商业生态,而不是把竞争对手赶尽杀绝,我们努力通过管道服务全球,但不独占市场。   彭剑锋:产业是个生态圈,过去华为是追赶者,现在是领先者,领先者要成为产业生态良性循环的维护者,要给别人留口饭吃,自己才能有持续的饭吃!   谈互联网时代:守护工匠精神,艰苦奋斗!实业才是解决人们幸福的根本! 任正非:华为追求有效成长,追求持续发展,就需要有持续艰苦奋斗精神,就需要有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专注,用一生的时间钻研,成功就是一生做好一件事。   彭剑锋:华为现在倡导艰苦奋斗与工匠精神似乎与互联网所倡导的理念相悖!互联网企业强调员工快乐工作,强调人人都是CEO;强调员工多能,岗位频繁流动。   任正非:不要有那么多的互联网概念与冲动。踏踏实实的用互联网的方式去优化内部运营管理,夯实基础管理平台更重要,互联网是工具,我们的目的是发展实业,实业才是解决人们幸福的根本。不奋斗,不付出,不拼博,华为就会衰落!拼博的路是艰苦的,华为给员工的好处首先是苦,但苦中有乐,苦后有成就感,有收入提高,对公司未来更有信心。快乐是建立在贡献与成就的基础上,关键是让谁快乐?企业要让价值创造者幸福,让奋斗者因成就感而快乐,如果企业让懒人、让庸人,让占着位子不作为,混日子的人快乐,让制造工作不创造价值的人都幸福和快乐,这个企业离死亡就不远了,企业完蛋了,员工还会快乐吗?华为的薪酬制度就是要把落后的人挤出去,“减人、增产、涨工资”。   华为人的付出不是白付出,而是要让付出者有回报,华为人创造了价值要回报价值创造者,机会要向奋斗者倾斜,我们奉行不让雷锋吃亏的理念,建立了一套基本合理的评价机制,并基于评价给予回报,尽量给员工提供好的工作,生活、保险、医疗保健条件,给员工持股分红并提供业界有竞争力的薪酬。华为倡导以奋斗者为本,华为的人力资源机制和评价体系要识别奋斗者,价值分配要导向冲锋,价值分配要以奋斗者为本,导向员工的持续奋斗,激励奋斗者。我们讲艰苦奋斗,不是不关心员工身体健康和办公条件的改善,而是要在不断改善工作和生活物质条件的基础上,思想上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行动上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竭尽全力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   彭剑锋:是的!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持续艰苦奋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需要领导者真正洞悉人性且大公无私,具有自我批判与自我变革精神,愿意打造一个不依赖于个人的伟大组织。我认为任总对华为的贡献,不仅率领华为人创造了一个令人敬畏的世界级的华为,更在于打造了一个不依赖于您个人的伟大组织,并通过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机制与制度的创新,使华为始终充满价值创造的动力与活力,从而驱动华为持续成长,基业长青。 [详情]

中欧苏锡嘉教授:谈判的艺术和套路
中欧苏锡嘉教授:谈判的艺术和套路

  本文选自”中欧EMBA“微信公众号 谈判是艺术,这门艺术没有规则,每个人有自己的门道,每个人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有自己的缺陷,所以是法无定法。中欧苏锡嘉教授认为,谈判不仅表现策略和技巧,更多展示风格和做人。 1。谈判得来的每一分钱都是净利润 想一想,我们在经营过程中,节约每一分钱都要花费非常大的努力,但是在谈判中,这一分钱得来的没那么难,是净利润。所以在谈判桌上,没有理由放弃任何利润。 2。目标优先 只讲目标,不讲对错。换句话说,谈判过程中的所有细节纠葛,甚至辱骂你都可以不在意,只要在意目标能不能够达成。因为在谈判当中,每个人都会使各种招,包括用恶劣的手段让你情绪完全失控,然后在这种情况下再跟你谈。 利益比立场重要。赫鲁晓夫曾经在1960年联合国大会上用皮鞋敲桌子,抗议菲律宾代表的批评。法新社在当年的报道中写道,‘他(赫鲁晓夫)脱下右脚的鞋,一只精心打蜡的黄色鞋子,在头上挥舞,用全力敲在桌子上’。很多时候,谈判者拿到桌面上激怒你的东西,只不过是他的手段。利益才是最终目标,其他东西都可以放弃,态度也可以改变。 3。有限授权 有限授权就是在谈判中留后路。谈判谈到最后说,今天达成这个协议,但真正生效之前,我们还要经过审核人批准。其中什么人批准你千万想清楚了,最好别是打个电话就能找到的具体的人,而可以是一个委员会。 4。面子不重要 朝鲜战争期间,交战双方进行停战谈判,提议由中立国参与停战监督。但谈判在中立国的提名上陷入僵局,美国方面提名瑞典和瑞士,而朝中方面提名苏联,遭到美国坚决反对。 后来,美国谈判代表提出一揽子建议,通过在战俘问题以及在朝鲜后方修建机场的问题上做出让步,换取朝中方面在提名苏联问题上的妥协。 你看,谈判的时候面子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到东西。 5。我赢和双赢 现在谈判都说双赢,但是,双赢的前提是我要赢。我要赢的前提下,在尽可能的范围内照顾到你的利益,是我把你当成一个长期的合作伙伴。 谈判开局 开出高于预期的条件 你想买游艇,恰好看到广告说有一艘二手名牌游艇出售,要价100万元。但你只能凑足90万元。你找到卖主表明了自己的强烈愿望,但只凑到90万元。他同意按此成交。 你犯了最大的忌讳,就是你想90万元成交,绝不能砍价到90万元,一旦对方一口答应,你会不停去想,当时要价80万元会怎么样,永远后悔。 永远不接受第一次报价 反过来,你想出售自己的游艇,并知道卖得好的话,可到手100万元,于是想去登广告。某人得到消息后找上门来表示愿出价115万元。卖不卖给他? 稍了解谈判的应该知道,永远不接受一次报价,因为你接受了115万元,而那个人是准备好付130万元的,他会很崩溃。你怎么也应该还个价,比如说130万元,说不定最后120万元成交,那个人还比115万元买回去兴奋得多。这就是谈判,你还是要有套路,按照套路来。 不在被迫情况下出价 你是一位光缆制造商,想与一家欧洲最大的有线电视台老板约见。几经延迟后对方叫你当天下午去机场候机室,在航班起飞前几分钟与他见面。这对你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边向边检处走去边同你说,可以与你签一份6个月的供应合同,要你开一个‘最好价’。 按照谈判的原则,你应该说:祝您旅途愉快,回来再谈。这就是永远不在被迫情况下谈。你这时候出价,双方的高低气势差得太远。而你想清楚,这家伙用这一招来对付你,至少说明他对你的东西感兴趣。 学会表示意外 你公司办公室的租约将到期,准备续租。估计业主会要求将租金提高20%,怎么办?通常的办法是要表示意外。你对他说,什么?还要涨价?我还正要跟你谈降价呢,这里漏水,那里冷气不足,最后对方都觉得要涨价可能不太好。一定要让他觉得这事有点离谱。 谈判中场 应对没有决定权的对手 谈判最怕的就是谈成功后,对方说还需要上面批一下。唯一的应对办法就是你在谈判开始前先确认,如果我跟你谈成了,你今天有没有充分的授权可以做决定?一般人是要面子的,很少有人愿意承认今天即使跟你谈成了,最后却没有决定权。要在一开始先把对方的退路堵死掉。 绝不让步,除非交换 绝不能白白让步,我每一条让步都要换来你相应的回报。最容易交换的内容是对双方价值不等的资源——对我非常重要,对你可能不那么重要。 未接到对方建议前不修改己方的建议 你报一个价,在对方没给任何回复的情况下,你沉不住气,自己嘀咕价格可能过分了,就自行降价,对方会怎么做?他会继续等,等你报一个更低的价。 谈判的难点:让步 实际上谈判就是一个妥协的过程,让步你要让到合理,让到对方感到你的诚意,让到你有捍卫自己的利益。所以,让步要遵循递减规律。此外,要不得一口价,不能把话说绝对了。比如我告诉你就这个价格,再让一分钱是你孙子,这桩生意就没法再谈了。谈判一定要给自己留下后路,并且想清楚,让步的好意对方很快忘了,因为对方的目标不是已经做出的让步,而是盯着你下一步的让步。不要指望你做一个让步,对方就记住你的情。 各退一步,怎么退法? 谈判中的一个常态,就是各退一步。但是各退一步最怕的是遇到谈判老手。比如讲,你坚持要100,对方最多只能出90。谈到最后对方说,这样吧,各退一步95。有时候你会说好。而对方立马表示,你可以接受95是吧,对不起,我们要100,还是有5块钱的差距。你的立场就莫名其妙被移到了95,接着各退一步,变成97块。所以在面对谈判高手的时候,你不要让步得非常干脆,谈判经常会在一个地方僵持。 多问几个 What if 我真正的目的就是要你降价,实在是谈不下去了,如果我全付现金会怎么样?如果我把采购量再放大一些,你觉得会怎么样?如果我把条件再放宽一点,我们会怎么样?把其他各种可能变通的办法引进来,说不定在价格上面,你会发现还是有谈的空间。 态度归态度,谈判归谈判 谈判桌上经常有人扮所谓的红脸、白脸,你要想清楚你的利益和目标,不要被他人左右。 谈判收尾 学会随时离开 谈判这件事往往不是一次可以解决的,有时候你要学会离开,离开表示你非常不满、非常愤怒。离开是态度,但回来是目的。 谈判结束 谈判结束后,最重要的是要重复双方的协议跟承诺,然后争取由我方起草合同,因为合同的字里行间多少会带有一点偏向性,所以起草的一方通常会占一点便宜,至少不会给到对方挖陷阱的机会。 谈判桌上的最后一块钱是最贵的,协议达成后,千万不要节外生枝。曾经有一家小公司跟一家跨国公司谈判,全谈成了,第二天,跨国公司已经宣布了要举行一个签字仪式。就在这一天晚上,小公司打来电话说,想来想去那一块钱我们还是要争取一下,如果你们不给,明天我们就出席不了签字仪式。跨国公司妥协答应了,但也下令,从此不得再与这个公司有任何的交易往来。所以为争取一点利益,把一个财神得罪了实在不值当。 此外,永远不要幸灾乐祸。签字以后,你笑嘻嘻地告诉对方,如果再坚持一分钟,我们就要让步了,对方杀了你的心都有。而谈判高手会和对方握握手说,你的表现让我非常敬佩,我很欣慰有一个让我尊敬的对手。说这种话一点成本都没有,但是双方在未来的交往会愉快得多,而且你个人的绅士风度,也会给你带来很好的口碑,何乐而不为?[详情]

FAMGA五大科技巨头占美股市值10%闷声发大财
FAMGA五大科技巨头占美股市值10%闷声发大财

  本文选自微信公众号“上海高级金融学院” 不管巴菲特是不是看好科技股,全球股民已用手指投了票:FAMGA五家科技企业如今是美国股票市场中最有价值的,市值为2.9万亿美元,已占到美股市值总额的10%以上。 FAMGA是这个星球上市值最高的五个公司巨头的首字母缩写。它们分别是脸书(Facebook)、苹果(Apple)、微软(Microsoft)、谷歌字母表(Google, 或叫Alphabet),以及亚马逊(Amazon)。 如今科技企业已经占据市场前排位置。2016年,这五家企业收入总额已达到5,550亿美元,市值目前为2.9万亿美元,占到美股市值总额的10%以上,是美国股票市场中最有价值的。据外媒统计,FAMGA对指数上涨的贡献达到45%。 标普全球行业指数也显示,信息技术行业自年初以来已获得19.66%的收益,而收益排名第二的是医疗保健行业,超额收益为11.47%,其他如消费行业、工业行业均获得10%左右的收益。 一年赚取数千亿美元!美国五大科技巨头都有哪些“摇钱树”? 虽然美孚和伯克希尔的股价均较去年有所上涨,但亚马逊和Facebook的涨幅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短短20年的时间里,亚马逊的市值已经增至大约4600亿美元。 Facebook在数字广告行业的快速发展正带来不利影响。相对于以往,Facebook目前更依赖周期性的广告市场。 而作为竞争对手的谷歌则在软件和硬件领域找到了新的营收来源。 对谷歌来说,云计算业务可能终有一天会超过广告业务,后者占据谷歌母公司Alphabet去年900亿美元销售额的88%。与谷歌相比,亚马逊、微软每年总计在数据中心上的投资高达数十亿美元。 苹果63%的营收来自iPhone,另外21%的营收来自iPad和Mac。亚马逊90%的营收来自“产品”和“媒体”业务,来自AWS服务的营收仅占9%。微软的营收来源比较多元化:Office占28%、服务器占22%、Xbox占11%、Windows占9%、广告占7%、Surface占5%、其他占18%。 去年发布的图表显示,科技企业已经成为全世界最有价值的,取代了传统的蓝筹股企业如埃克森美孚和沃尔玛的地位。 以下是这五家企业的最新市场估值: 这五家科技企业总市值共计2.9万亿美元。在2016年,苹果公司自2001年创立以来首次出现年度收入下滑趋势,但苹果的利润与其他四家企业利润的总和相当。 尽管有些业务的重叠,这五家企业在盈利方面的能力都是独一无二的,以下是这五大企业收入汇总和产品分类: 亚马逊快速增长的广告业被划为“其他”类别。如图所示,硬件、电子商务以及广告占所有利润的76%。同时,软件已不再是曾经的摇钱树,但是有助于一些企业当作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比如说,安卓系统不会直接产生收入,但它允许用户在play商店购买应用并通过移动设备进行谷歌搜索功能。同样,苹果每一个软件都捆绑在操作系统中进行购买。 中概科技股“闷头发大财”,腾讯跻身全球市值前十公司 中概科技股自今年年初迎来一波涨幅,表现好得简直令人晕眩。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本周二美股收盘,表现最好的科技股陌陌今年已录得138%的涨幅,而微博也高达93%,新浪则录得涨幅约63%。京东年内涨幅60%,阿里巴巴涨幅约41%,腾讯涨幅也达到36%。相比之下百度涨幅较小,约16%。 在股价连创新高之际,腾讯一季度财报正式出炉。财报显示,一季度营收495.52亿元,同比增55%;净利润144.76亿元,同比增长58%。 其中,网络游戏业务表现亮眼。财报显示,网络游戏收入增长34%至人民币228.11亿元,该项增长主要反映来自智能手机游戏(如《王者荣耀》及《龙之谷》)及PC客户端游戏(如《英雄联盟》及《地下城与勇士》)收入的增长。社交网络收入增长56%至人民币122.97亿元。 微信业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9.38亿,同比增长23%。QQ月活跃账户数达到8.61亿,同比下降2%。 自去年底以来,腾讯控股便开启一轮凌厉涨势,近期更是连创新高,今年以来累计涨幅已超36%。随着股价大幅攀升,腾讯市值也水涨船高,稳坐BAT市值之首。今年4月初,腾讯市值一度超过美国富国银行,顺利跻身全球十大市值最高公司的榜单,并于5月2日正式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已是百度市值的近五倍。 阿里巴巴股价5月16日最高达124.34美元/股,创出历史新高。各大行纷纷看好阿里巴巴财报披露,巴克莱银行将阿里巴巴目标股价上调至132美元。[详情]

每个希望子女接班的男人都是马哈维亚
每个希望子女接班的男人都是马哈维亚

  本文选自微信公众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父母是否有权决定子女的人生选择?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所以,《摔跤吧,爸爸》也自然成为了一部充满争议的电影。有人认为电影中的“父亲”马哈维亚通过训练女儿们摔跤从而改变了她们的命运,也有人认为他不过是将女儿们当作实现自己未竟梦想的工具罢了。 其实,很多家族企业家也面临着和马哈维亚一样的困境。一方面,他们希望子女能继承自己的基业;另一方面,很多二代不愿意接班,这最终导致家族企业传承困难。 本文将为大家带来一个家族企业父女传承的故事,这个故事源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李秀娟教授与美国莱斯大学琼斯商学院张燕教授合著的《当传承遇到转型:中国家族企业发展路径图》一书。本文还将为大家带来李秀娟教授关于家族企业传承的独家观点,了解她对二代不愿接班的深层原因解读。 企业转型关键时期 他选择女儿为“接班人” 在《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里,曾是印度摔跤冠军的马哈维亚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摔跤梦。他希望能生个儿子来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但妻子却生了四个女儿。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两个女儿的摔跤天赋,于是决心训练她们,以此来实现自己的夙愿。 红领集团创始人张代理选定女儿作为接班人,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1998年张代理创立红领服饰时,走的是批量生产、贴牌代工、商场销售的传统路径。然而他认为传统服装行业的成本优势正逐渐消退,并且传统服装制造业的商业形态非常不健康。所以,他决心带领企业向“个性化定制”转型。 在企业转型的当口,未来发展的担子要交在谁的肩上就变得异常重要。张代理需要一个可以和自己一样坚持转型理念,同时又可以为了红领无悔付出的人。 由于一直坚持不将企业传承给自己子女,张代理的两个孩子从未在红领集团实习或工作。张代理的最初打算,是寻找职业经理人。他曾先后聘请了多任职业经理人,还做了股权分离等工作,一直为做成一家公众企业而努力着。但是,职业经理人换了一任又一任,却都没有让张代理满意。 在张代理看来,这些职业经理人的问题不在于他们的工作能力、管理水平,而是综合素质不够高。“一个是违法的成本太低,一个是诱惑太大,他就忘记了自己是做什么的,做着做着就出轨了。”张代理这样评价此前聘用的几位职业经理人。他认为,这也和职业经理人制度不健全有关。人们在物质层面的需求并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往往会受利益诱惑而违规。 在寻找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的过程中,张代理慢慢发现,两个孩子完全可以和自己一起来做事业。因为他们已经脱离了物质层面的诉求,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熏陶,有较强的职业修养和事业心。“举贤而不避亲”的想法形成之后,张代理便和两个孩子进行沟通交流。 由于当时儿子张琰自己的事业已经起步,便没有选择回到父亲身边就职于红领集团。张代理将目光转向自己的女儿。女儿张蕴蓝高中毕业后至加拿大北哥伦比亚大学求学四年,拿到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专业双学位。毕业之后回国,在上海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当时的张蕴蓝并没有接班的准备,在她看来,人生将会一如既往地平静。 2005年,张代理亲自去上海找了女儿,向她描述了自己对企业的规划、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战略转型等问题。从未接触过服装行业,也从未考虑过接班的张蕴蓝答应了父亲的请求。 数年痛苦的磨合期后 女儿成功接班 在《摔跤吧,爸爸》电影里,马哈维亚对女儿们展开了非常严格的训练。她们不能吃喜欢的零食,每天凌晨五点就必须开始跑步…… 张代理也对女儿开展了两年的“训练期”。他让女儿从一线做起,在不同岗位上学习,并在背后默默地观察她的表现。 他首先将女儿安排到国际业务部做一名报关员,负责报关、报检、跟单以及国际业务谈判等工作。一年之后,又让女儿去接管营销中心。随后,在女儿的主动要求下,他将女儿派到了一线生产车间。 在这两年里,张蕴蓝并没有将自己是董事长女儿的身份公之于众,而是以一位普通员工的心态早出晚归勤奋工作,以晚辈的姿态礼貌对待公司的其他领导和同事。为此,她赢得了张代理的认可,也受到了同事们的欢迎。 虽然刻意让女儿接受磨练,但在关键时刻,张代理主动放权,并给予女儿支持。女儿张蕴蓝在负责营销中心的管理时,决定撤掉整个营销团队的骨干,因为当时团队里的很多员工是同父亲一同创业的四叔的亲戚朋友,享受着某种意义上的“特权”,而她不允许“特权”在企业里滋生。她将这个决定汇报给父亲时,父亲并没有反对,而是鼓励她自己做决定。 后来,张蕴蓝砍掉了营销团队里那些不接受企业战略和相关指令的员工,同时招募并组建了一支由80后组成的新团队。当年,红领集团的年度销售额下降了一半。当时舆论认为红领集团不应该这么轻易地就扫掉这些精干的人,并认为张蕴蓝的这种做法是败家子的表现。 张代理在听到外界的负面评价之后,并没有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张蕴蓝,反而是鼓励女儿把失去的市场争取回来。父亲的支持,让张蕴蓝觉得力量倍增。 电影中的马哈维亚对女儿们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比如因为穿女生服装不方便摔跤,就改穿运动服;长头发不利于训练,就被剪成男生短发型。在张蕴蓝看来,父亲张代理在给予自己支持的同时,同样也对自己有严苛的要求。比如,他要求开会必须带电脑,不能用纸和笔做笔记,绝对不能穿不合时宜的衣服,甚至不能留长发等等。 父女二人之间的矛盾和意见冲突也有很多,但张蕴蓝用较为柔和的方式顺利度过了与父亲一起管理企业的磨合期。比如说,有过一段海外生活经历的张蕴蓝经常会很直接地向父亲表达不同的想法,但她逐渐意识到这样不但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还会伤害彼此的感情。于是,她会首先接受父亲的建议,然后认真思考、沉淀自己的想法,待时机成熟,再通过邮件向父亲表达自己的想法。她认为,这种沟通方式很有效,一方面自己能够很好地梳理论据、表达思想,另一方面,父亲也会更静心地“听”自己的建议。 2009年3月,张代理将公司总裁的位置交给了张蕴蓝。在张代理看来,女儿能成功接班,主要是因为父女间“有一致的共识”。而在张蕴蓝看来,父亲给她的不仅仅是公司总裁这个位置,而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即使走得慢一点,企业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也会有很好的结果,这个方向就是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战略转型。今天,红领服饰已经成长为成功的企业。 能否克服差异 是“接班”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在《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里,女儿和父亲之间有过冲突,也有过矛盾。当女儿们背着父亲偷偷跑去参加亲戚的婚礼时,父亲极为生气。女儿对父亲的训练方式心怀异议,但经过多次比赛失利之后,最终认同了父亲的方法,父女俩重归于好。 在传承和转型相碰撞的过程中,张代理和张蕴蓝父女产生了很多理念和方法上的矛盾冲突,但他们不断地尝试和摸索,最终成功地克服了传承过程中的重重困难。他们的相处方式,其实可以为正在或即将交接班的家族企业提供参考。 在红领集团企业传承的过程中,张代理和张蕴蓝父女成功克服了两人多方面的差异: 管理方式上的差异 张代理对子女、对员工要求严格,为他们设定了较高的标准和要求。相比之下,张蕴蓝对人态度柔和,对待其他领导及同事非常客气,因而得到大家的认可。即便如此,两人依然顺利度过了共同管理企业的磨合期。 沟通方式上的差异 虽然两人都曾开除过不配合公司实施战略转型的员工,但沟通方式却迥然不同。张代理对员工态度强硬,通过开会教育员工,而张蕴蓝则倾向于单独找员工沟通。为了顾及父亲的感受,她会向父亲汇报自己的行动,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关注点上的差异 张代理主要关注产品品质以及生产端的其他细节,而张蕴蓝则更专注于市场端,更重视客户。此外,张代理关注大局、专注战略管理,而张蕴蓝则更关注细节。 思想开放程度上的差异 同父亲相比,张蕴蓝在引进年轻化、国际化人才以及拓展国际业务方面思想更加开放,她还通过推动品牌发展吸引更多领域的客户。 业务路线上的差异 张代理更具创业精神,敢于创新,敢于冒险,善于发现并利用机遇,而且更加执着于个人理想的实现。而作为成功企业家的接班人,张蕴蓝更倾向于遵循父亲的路线,在特定领域拓展业务。 张氏父女面临的这些差异是很多家族企业在传承中都会遇到的,所以他们的传承经验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同时,张代理对女儿的培养和支持,张蕴蓝积极主动改变对父亲沟通策略的做法,对每个打算成功解决代际冲突,顺利完成企业传承的家族企业而言都颇具借鉴意义。[详情]

余明阳:只有疲软的企业没有疲软的市场
余明阳:只有疲软的企业没有疲软的市场

  本文来源于“上海交大安泰EMBA”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创新+,金融+,是市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承不承认,关不关注,它都存在着。正如马云所说,鸡叫了,天亮了,并不是因为鸡叫,天才亮。鸡不叫,天照样亮。关键是谁醒了。在中国逐步成为主流经济体的今天,在我们的发展方式转轨到新常态的今天,企业家必须重新认识环境,再造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行业和企业本身的特点,顺应未来的市场发展方向,设计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2017年5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交大安泰)党委书记、EMBA课程教授余明阳,在交大安泰EMBA2018年招生政策发布会暨名师课堂上提出了上述观点,并给予企业家11条抓住创新驱动下产业机遇的建议。 建议1:产品为王时代真正来临 互联网使一切信息高度透明化,渠道极端扁平化,在透明、公开和充分的信息对称环境下,一切依靠信息不透明而构成的盈利模式都将逐步淡出市场,市场回归到原有的本质属性,即商品的比拼。产品的比拼也就是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与竞争,表现为产品的差异性,产品的低成本,产品的极致化和产品的创意能力。这四个方面,构成了产品在市场中的不可取代,难以撼动的优势,成为企业安身立命之本。 建议2:消费体验是消费的重要组成 今天的社会将产品体验作为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到了空前的高度,只有充满体验的产品,才能获得物质和心理的双重满足,才能得到物欲和感知的多重好评,也是线下相对于线上的绝对优势。企业不但要让消费者满足全面体验的愉悦需求,更要创造出令人兴奋的体验过程。让体验延续,增强,充盈消费的全过程,使消费者获得持续、难以割舍和无法取代的体验快乐。 建议3:私人定制市场急速放大 随着互联网带来的信息沟通的便捷,使得产品由单向传递走向双向塑造,也就是消费者在产品中能更多注入自己的元素,在产品消费的同时,满足自我创造欲和自我欣赏欲。这便是定制市场的心理基础。从定制服装、定制家具、定制装修到定制建筑、定制旅游、定制教育规划,一切都将由企业主导转向消费者主导。市场完全形成根据消费者需求来配置资源的全新格局。 建议4:超细分的市场,更精准的目标 超细分市场要求我们对消费者有更敏感的消费预测和市场洞察,更清晰地关注到小众人群清晰而独特的价值取向,更精准地研究他们的购买方式和购买心理,使产品能够在一个相对狭小的人群中,取得绝对的忠诚。而事实上,这个忠诚的小众,已经足以支撑一个企业的存在和发展。 建议5: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要从事互联网 我们并不认为所有的企业都应该去做互联网行业,而事实上未来专业从事互联网的企业依然只是极少数。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企业都必须带有显著的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理念,以互联网方式来思考市场、产品与消费者。从大数据、云计算到移动互联传播、购买方式创新,互联网必定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配置,没有这一条,大量的企业必定在市场上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淘汰者。 建议6:网络原住民将引导未来消费方向 有人把1980年作为分界线,认为80年后以后的所有人群都是互联网原住民,被称为网络居民。与此相对应80年以前出生的人,他们从小开始生活中并没有任何互联网元素,缺乏对互联网天生的依赖性,从本源上讲属于网络移民。从目前的消费格局来说,60后、70后依然是社会上最强大的消费者,他们的履历、学历、地位和收入决定他们的购买力在目前或许是最强大的。但是网络居民们他们的生活方式恰恰代表了未来。当人类生活中出现了网络以后,人类恐怕已经无法摆脱对它的深层依赖,一切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都将由此而调整,这代表未来,这就是明天。 建议7:要么合作,要么出局 合作方式是多元的,有同行的合作,包括收购、兼并、战略联盟等多种样式,也包括产业链的合作,上下游整合,相关利益者的价值整合,也包括基于消费者需求的异业联盟,也就是说,我们的产品,工艺,销售方式,行业归属千姿百态各不相同,但因为面对同样的消费者,在消费取舍的时候,我们站在同一个平台上,这为异业联盟建构出市场基础。更有甚者,可能很多毫不相关的行业也将产生合作,即所谓的穿越和混搭。 建议8:小创意,大市场 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国人兴起了轰轰烈烈的“双创”热潮,需要声明的是,我们千万别把创新理解成带有革命性和全局性的科技大变革,尽管这种变革颇为难能可贵,但事实上,科技革命的产生需要许多的环境、资源和条件,绝大部分的企业未必能参与其中,对于在数量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来说,更现实的是形式多样,方式各异的小创意,小发明,小改进,小优化,这些创新看起来不那么高大上,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市场使用价值,他会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更优的价值,也会给企业带来竞争的优势和市场的利润。 建议9:关注国际,立足中国;思想前卫,行为稳健。 未来的市场格局一方面是地球村导致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另一方面是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由出口拉动走向消费拉动。前者要求我们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后者要求我们更关注中国的市场和消费者。没有国际化的视野我们的技术、研发、产品、服务、供应链会缺乏竞争力,没有后者我们将丢失最核心的消费人群,从而丧失市场根基。 当今社会,众筹、众包、创客平台等各种术语、各种运作方式层出不穷,但这些运作在法律上有很大的灰色性,在规范上也没有明确的边界和标准。作为企业家不了解新生事物是落伍,见到风便是雨,盲目追随同样是一种鲁莽。所以建议思想上要前卫,而行为方式则需要稳健。 建议10:强大强大,先强后大 “强大”概念的出现充分显示出中国文字的玄妙之处,告诉我们强比大要重要。没有强的大是空架子,强是基础,大是延续,根基不稳,延续无望。未来的社会分工更加精细,竞争格局更加细腻,对企业核心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更加关注强的元素而非大的元素,既强又大最好,强而不太大同样具有足够的生存能力。可怕的大而无当,大而不强,成为灭绝的恐龙而非充满生命力的壁虎和鳄鱼。 建议11:强大强大,先强后大 新常态,新格局。中国面临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轨。这必定导致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深层调整,导致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和优胜劣汰,出现所谓的夕阳产业,但事实上,除了一些被技术创新所完全替代的行业以外,绝大部分的行业并非消亡,而是萎缩。所淘汰的并非全部行业,而是行业中的一部分乃至大部分企业,总有一部分或者小部分企业依然存在着生存余地与发展空间。 我们说只有疲软的企业,没有疲软的市场。在新的环境之下,我们的机会是很多的,而机会只会降临给有准备的人。而就读安泰EMBA可谓是一个最好的准备。 交大安泰院长助理、EMBA项目主任任建标介绍:“作为拥有121年深厚历史底蕴的上海交通大学的三大支柱学科之一,交大安泰是国内第一家通过AMBA、EQUIS、AACSB三大权威认证的商学院。而EMBA项目,历经15年的发展,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于2016年英国《金融时报》全球排名中位列全球第7,连续两年全球10强,亚洲第1。” 交大安泰EMBA中心副主任袁仲霞随后分享了2018招生及录取政策。2018年交大安泰EMBA将实施“自主划线”政策,笔试按照国家教育部相关规定报名参加统一考试,面试成绩合格且笔试成绩达到交大自主划定的分数线,即可正式录取。共开设以下4个方向: 综合EMBA 创新创业新锐EMBA 企业高级定制EMBA “交大-南洋理工”国际合作EMBA ●项目定位: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战略性思维、卓越领导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领导者 ●课程体系:领导力为主线,三大整合项目, “创新+、金融+、互联网+”为核心,交大特色,商工结合 ●报考条件:8年以上工作经验(含5年以上管理经验),本科2015年8月获取、专科2013年8月获取 ●学位证书: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硕士学历证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证书 ●考试/录取:2018年联考,笔试自主划线,“面试+笔试成绩”择优录取 ●上课方式:每月一次,每次4天(周四-周日) ●项目定位:培养创新创业领域优秀的管理者 ●课程体系:领导力为主线,三大整合项目, “创新+、金融+、互联网+”为核心,交大特色,商工结合,特别设置创新创业特色模块 ●报考条件: 1、学历:本科2015年8月前获取、专科2013年8月获取 2、工作年限:8年(到2018年8月计)以上工作经验;工作年限在6-8年的,符合以下条件:高层管理人员、自主创业、未来有实质性创业计划,提交补充材料审核通过,可酌情放宽 ●年       龄:38岁以下(到2018年8月计) ●学位证书: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硕士学历证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证书 ●奖  学  金:所有被录取的新锐EMBA考生可获得16万创新创业奖学金 ●考试/录取:参加2018年管理类联考,“面试+笔试”成绩择优录取 1、提前批面试获得预录取资格,笔试达国家线直接录取 2、提前批面试未获得预录取资格,笔试达国家线,可申请复试,以“面试+笔试”成绩择优录取 ●上课方式:每个月两次,两个周末(不占用工作日) ●项目定位: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战略性思维、卓越领导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领导者 ●课程体系:领导力为主线,三大整合项目, “创新+、金融+、互联网+”为核心,交大特色,商工结合 特别设置企业高级定制增值模块:企业转型私董会、企业实境学堂、资本市场的战略选择 ●学位证书: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硕士学历证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证书 ●报考条件:8年以上工作经验(含5年以上管理经验),本科2015年8月获取、专科2013年8月获取 ●考试/录取:参加2018年管理类联考,自主划线录取 ●上课方式:每月一次,每次4天(周四-周日) ● 项目定位:全球经济、国际前沿、中国机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管理人才 ● 课程体系:集交大安泰经管学院、新加坡南洋商学院两校优势,领导力模块、管理实务模块、管理基础模块; 新加坡模块和美欧系列国际课程全面提升国际视野 ●学位证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证书(中国教育部认证) ●报考条件:中国教育部认可的学士或以上学位,8年以上工作经验(含5年以上管理经验) ●考试/录取:自主考试,不需参加统考,2017年9月入学 ● 上课方式:每月一次、每次4天,中文授课,开学/毕业模块在新加坡,其余课程在交大安泰进行[详情]

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EMBA2018招生政策发布
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EMBA2018招生政策发布

  5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EMBA2018年招生政策发布会举办,交大安泰经管学院院长助理EMBA项目主任任建标、项目负责人袁仲霞出席了会议,并介绍了2018年交大安泰EMBA的招生及录取政策和流程。 交大安泰经管学院院长助理EMBA项目主任任建标在会议上做了精彩的演讲。 任建标:交大历史上出现了很多的名人,最有名的就是科学家钱学森,以及我们的前国家总书记江泽 民学长。我们也是国内第一所获得三项国际权威商学院认证的商学院,美国的AACSB、国际精英商学院学会、欧洲的EFMD、以及英国的AMBA,我们是国内第一所同时这三项认证都通过的商学院。同时,我们在服务国家战略上也有新的举措,国家战略研究院和交大的国家战略研究院,现在也建在安泰。 另外,我们还有很多助力企业发展的资源,比如上海市市长咨询会。我们还有大量的学院的董事会,都是在业界和政界的一些著名的实业家和政府官员担任董事会成员。 从学术角度来说,交大安泰也参与了教育部的工商管理学科的评估,我们是一级学科。另外,我们在人才计划、教学质量、科研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从师资角度讲,我们学校有千人计划、长江、国家杰青、优青等群体,这在商学院当中数量也是比较多的。 在2016年最新的数据,我们的管理学硕士项目全球排在第33位,EMBA全球第七位,MBA全球第34位,高管教育EDP的排名是全球第八名,几乎每个项目都进入了全球前四十强。我们现在去美国或者是欧洲商学院交流的话,基本上这些商学院的会长都会出来和我们会见,很多项目比我们访问的一线商学院的排名还要好,他们迫切希望和交大安泰有更深入的交流和合作。 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EMBA项目。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EMBA是2002年开办的,是国内首批获得教育部EMBA项目开班资质的商学院。开办之初,我们有非常明确的项目愿景、项目使命和培养目标。一个项目要长久,一定要有愿景,我们想办成什么样;一定要有使命,我们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把我们的师资和学员能够凝聚在一起,以及通过什么样的培养目标来达到项目的使命。 但是我们更希望在科研、师资以及教学方面能够做出我们的特色。我们加强了一点,一定要有一个国际化的师资和本土师资的有机结合。 我们不是一味地请一些海归教师,或者是国际上打游击的教师,更重要的是有自己的本土教授。在这十五年的过程中,交大已经培养出了一支从事EMBA教学的教授队伍。这些教授在各自的领域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所有的师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定要和业界实务紧密结合,如果对中国市场不了解,我们基本上不会聘这样的师资。另外,聘用的老师还必须要有国际视野,这样就可以创出交大安泰的特色。 我们坚持了十五年的三大整合项目,贯穿了我们课程的开始、中间、结束。我们有一个赢利模式大赛,学员经过对自己公司的盈利模式的总结,经过几个课程之后,同学之间进行凝练提升,最后以大赛的形式进行演讲。业界的风投以及交大本土教授作为评审团来进行比赛,我们叫做赢利模式大赛。这个项目受到了学员的广泛好评,这个项目的一等奖也是奖金不菲。 第二个就是绩效提升项目,主要是讲企业的实战案例,用某一个企业几乎全方位的管理和课程相结合。 最后一个是领导力的反思,最终我们培养的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领导者。 这三个项目是贯穿在整个课程里面,其他就是一个一个的模块课程。 接下来,项目负责人袁仲霞老师重点介绍了2018年交大安泰经管学院EMBA的招生及录取政策和流程。 袁仲霞: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EMBA 2018年将招收四个方向,首先是传统的综合方向,要参加2018年联考。入学时间是2018年,适合的群体是成熟的高层管理人员,或者是高层后备管理人员。第二个就是耳熟能详的创新创业新锐项目,到2018年我们招收第三届,也是参加统考,适合的对象是自主创业或者未来有创业计划,以及在职业生涯的进阶道路上有明确个人人生规划的群体,学费有十六万的奖学金。 第三个企业高级定制方向,针对企业的特定需求进行培养。 第四个国际方向。今年的国际方向开设的是交大和南洋理工合作的EMBA项目,学费和我们综合方向一样,适合的对象是成熟的高层、国际化视野,这个项目是2017年的9月开学,2018年同时继续招生。 首先,交大安泰EMBA2018年面向社会推出自主划线,到底划多少,要看考的情况。 第二个,我们推出了不统考的,是交大和南洋理工合作的EMBA。南洋理工EMBA在中国教育部也是正式备案的,迄今也有十四年了,明年五十个人的名额。目前,新加坡和中国大陆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南洋理工的EMBA校友体系。 这个课程是强强联手,双方承担一半的课程,大部分的课程都是在安泰经管学院学习。这个项目的亮点就是自主考试不用统考,而且2017年9月就入学,学位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学位,是教育部认证的,有认证编号,毕业以后可以做认证,是权威官方认证的项目。 第三个是创新创业新锐EMBA,也是为工商管理教育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层次,在MBA和EMBA中间有一个中间梯队的层次,项目定位是培养创新创业领域的优秀人才,并不是只能创业的群体。我们的课程体系在四个综合方向之外,我们又特别增加了创新创业特色模块的课程体系,这个项目报考的条件和综合项目一样,八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如果是工作不到八年,底线是六年以上。高管、自主创业或者未来有实质性的创业计划的学员都可以,年龄要求38岁以下。关于报考流程,EMBA报考流程和MBA不一样,更多详情可以上交大安泰的官网进一步查询。 在发布会的最后环节,交大安泰经管学院党委书记余明阳教授还在现场带来了精彩的名师讲堂。[详情]

270多项成果!“一带一路”让浙商大佬坐不住
270多项成果!“一带一路”让浙商大佬坐不住

  本文选自“浙大EMBA”微信公众号 5月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结束后,中方发布了一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这份清单涵盖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5大类,共76大项,270多项具体成果。 在这些成果中,不乏“旗舰型”的重点项目,比如中国铁路总公司与有关国家铁路公司签署的《中国、白俄罗斯、德国、哈萨克斯坦、蒙古国、波兰、俄罗斯铁路关于深化中欧班列合作协议》;中巴经济走廊下开展巴基斯坦1号铁路干线升级改造和新建哈维连陆港项目合作;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未来3年中国总体对外援助规模不少于600亿元人民币等。 “一带一路”这个正在逐步构建的世界上最壮美的经济走廊,对浙商而言是机遇更是挑战。那么面对“一带一路”这张了不起的成绩单,浙商大佬们、专家学者又有哪些思索与解读。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 马云 帮巴基斯坦“老铁”建数字丝绸之路 高峰论坛的成果清单一发布,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就用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在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时的发言。阿里巴巴将帮助“一带一路”区域国家巴基斯坦建立电商基础设施,使巴基斯坦的制造业有机会通过阿里巴巴开拓国际市场。 马云表示,“这一轮技术革命是发展中国家的巨大机遇,电子商务是为发展中国家而生的。阿里巴巴愿意向巴基斯坦输出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的经验,帮助巴基斯坦的商品销售到中国乃至全球市场,建设一条数字丝绸之路。”其实,在阿里巴巴平台,两国中小企业和消费者早已是“老铁”。1999年阿里巴巴上线的当年,已有巴基斯坦企业注册成为阿里用户。目前阿里巴巴B2B平台上有数十万巴基斯坦供应商。 杭州万事利丝绸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建华 “一带一路”通,则中国强 万事利始终是“一带一路”的坚定实践者,在“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上,丝绸元素也仍有所体现。如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定制中式旗袍,为论坛晚宴打造了具有东方韵味的丝绸餐盘垫等一系列丝绸创意产品。 另外,这次峰会形成了270多项成果清单。这是一个很具体的数字,表明这次会议的成功落于细微之处。未来5年,我国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有望依次转移到“一带一路”周边及沿线国家,带动沿线国家产业升级和工业化水平提升,充分挖掘“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经济互补性,建立和健全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泛亚和亚欧经济一体化。 所以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经济带”,也是一条“文化带”。“一带一路”让世界上最长的两条经济大动脉、文化大长廊,走出历史深处,合奏时代交响。“一带一路”通,则中国强。 义乌市天盟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冯旭斌 “一带一路”中的义新欧班列 “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世界开放。不论来自亚洲、欧洲,还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合作伙伴。 这次“一带一路”论坛在北京召开,我本人也在现场倾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演讲,受益匪浅。论坛最后取得了270多项具体的成果,非常成功,个人感触很深。论坛硕果累累,怎么来巩固这些成果呢? 这些成果中有一项就是明确与沿线各国达成一致,扩大产业投资,实现贸易畅通!“一带一路”建设是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实践。义新欧班列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做点促进贸易畅通的事! 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 汪力成 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做点名堂出来 高峰论坛的成果清单的确鼓舞人心。特别是对我们企业家而言,更有种说不出的激动。 华立集团早在2000年就开始探索实施国际化战略,立足全球市场进行布局。在这个过程中,华立在泰国投资开发的泰中罗勇工业园,通过搭建境外平台,帮助更多的中国制造企业走了出去。 如今,泰中罗勇工业园名声在外。海外投资是中国企业目前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一个很重要的路径和方法,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有了国家的支持,也一定会如虎添翼,发展得更好更快。 未来五到十年,华立将继续依托“一带一路”,继续做好做深。我们规划了三个布局,一是在东盟以泰中罗勇工业园为核心,加快开发第三期项目,并延伸至泰缅边境;二是加快建设位于墨美边境的北美华富山工业园,为中国企业提供开拓美洲市场的平台;三是策划开发华立第三个海外工业园。在开发模式上,我们将以泰中罗勇工业园的实践经验为模版进行创新并优化复制,更好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 接下来,除了华立自身的国际化战略需求外,我们将专心做好一件事,就是打造新时期的“工业唐人街”,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华立在实现“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做点名堂出来。 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浙商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兰建平 浙江要争当“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 成果清单的发布,让我们看见了浙江的机遇。建设“一带一路”,浙江要勇立潮头。可以通过5个方面将我省建设成为“一带一路”重要支点以及开放合作的重要门户,争当“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 一是加快浙江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快在油品全产业链投资便利化和贸易自由化、新型贸易投资方式、金融开放创新、通关监管领域体制机制等五大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建设国际油品交易中心,加快石油石化科技研发和人才集聚,着力推进国际航空产业园以及波音737项目建设,打造成为东部地区重要海上开放门户示范区、国际大宗商品贸易自由化先导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源配置基地。 二是着力推进义甬舟大通道建设。以宁波—舟山、金华—义乌为枢纽,以金甬舟铁路、金台铁路等交通干线为纽带,加强沿线海陆空口岸一体化和海铁联运等集疏运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宁波舟山港实质性一体化、港口经济圈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加快义乌国际市场贸易采购改革,联动推进舟山、宁波、嘉兴、金义等综合保税区建设,打造沿海和内陆开放、对外和对内开放统筹联动的开放大通道。 三是积极打造“网上丝绸之路”。浙江要发挥跨境电商综合优势,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网上丝绸之路”。 四是加大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园建设。建立浙江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重点推进项目库,争取并推动一批能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重大经贸合作项目。 五是在构建命运共同体中体现浙江的时代价值。在从中国资源、全球市场到全球资源、全球市场发展过程中,积极参与、勇立潮头,体现“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的“浙江智慧”、“中国方案”。 浙江省商务研究院院长 张汉东 五大方面成果,其中商机无限 成果清单分为五大方面,内容非常丰富,其中也不乏新的亮点和商机。 可以明显看到,在贸易方面的成果中,扩大进口已经成为中国的长期政策选择。如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一步落地了促进进口贸易。我认为扩大进口有三大利好:一是能提升中国的消费升级;二是帮助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对浙江企业来说,通过进口先进设备和优质原材料能帮助企业进行自我提升;三是能弥补贸易失衡,缩小贸易失衡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贸易关系和贸易摩擦。 在金融合作成果中,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财政部联合多边开发银行将设立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等政策的进一步深化,也将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一带一路”建设发展中一个很重要的节点。近几年来,浙江省发挥海洋经济大省优势,在海港、航运、转运、江海联运、制造加工、储存等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绩;对外投资速度快、步伐大,2016年全省对外投资与2015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2倍。 对于擅长“走出去”的浙江企业而言,接下来还可以进一步加快经贸合作。如浙江的日用消费品就非常符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居民消费需求,企业可以进一步建立营销体系,甚至可以利用全球资源,把产能转移到相关国家。这样一来,在当地生产的产品销往欧洲国家既能避开贸易壁垒,也能额享受更低的关税。 中国丝路智谷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 梁海明 “五通”至关重要 “一带一路”倡议,借用了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但赋予了很多新的内涵,它既是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中国方案,又是深化区域合作、加强文明互学互鉴的中国智慧。当然也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以及第二大经济体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方向变革的中国担当。 核心是互联互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通过实行“五通”,全方位推行务实合作,最终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互信、经济 融合、文化互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一览政策沟通类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一览设施联通类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一览贸易畅通类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一览资金融通类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一览民心相通类 [详情]

谁是曹德旺们的接班人?一代创业企业家的困扰
谁是曹德旺们的接班人?一代创业企业家的困扰

  本文选自“浙大EMBA”微信公众号 教授名片: 沈亦文,浙大EMBA《供应链金融》课程师资、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CIFI中心研究员。 在跨国银行拥有20年企业融资产品营销及研发管理经验的资深银行家,具有国际视野、战略胆识的创业企业家,金融专家与教授。先后在澳新银行、渣打银行、荷兰银行和花旗银行担任多领域的资深管理职位,为民生银行、建设银行、苏宁云商、ZARA、惠而浦、雀巢等大型企业提供专业的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顾问解决方案。 研究兴趣:资金管理、电子贸易、供应链金融。 接班人的问题已成为困扰中国一代创业企业家们越来越重的心病。他们在年龄上、精力上、思维上都已开始出现瓶颈,交班已经成为他们不可回避的现实,而且越来越成为其日程表上的优先工作。 然而二代们似乎并不完全愿意子承父业;成为创二代,通过自主创业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让职业经理人团队来接班家族企业的理念,似乎也不在少数。然而,像曹德旺这样的中国一代企业家其实很可能难以摆脱子承父业的传统观念,而扶上马送一程的路径,则似乎是中国的曹德旺们更愿意接受的接班方式。 3月26日福耀玻璃发布公告宣布,聘任叶舒为新任总经理,而这位45岁的叶舒正是曹德旺的女婿。 这是否意味着女婿叶舒将成为曹氏玻璃帝国的接班人?而之前广为流传的两位接班人:曹大公子曹晖,以及追随曹德旺二十多年鞍前马后的元老级高管前任总经理左敏是否已经出局? 接班人的问题已成为困扰中国一代创业企业家们越来越重的心病。他们在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波澜起伏30年快速发展所给予的红利后,在年龄上、精力上、思维上都已开始出现瓶颈,交班已经成为他们不可回避的现实,而且越来越成为其日程表上的优先工作。 然而谁会是他们合适的接班人?子女们?还是职业经理人? 和许多一代企业家一样,曹德旺的内心还是希望大儿子曹晖能回来接班的。事实上自2006年起,曹晖便担任公司总经理一职,一度被外界认为是福耀最顺理成章的接班人。然而出人意料的是,2015年7月,曹晖突然从福耀玻璃辞职,开启自己的创业征途,似乎根本没有接班福耀玻璃的打算。 外界一个普遍流传的理由是:长年在美国生活的曹晖并不习惯国内的工作方式;此外,海外的教育背景也让他更愿意成为创二代,通过自主创业来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抱负,而不是背靠父业,坐享其成。至于家族企业的接班嘛,像曹晖这样在西方接受多年教育的二代们,似乎更能接受由职业经理人团队来接班家族企业的理念。 当然,曹晖的创业项目其实仍然在玻璃的相关领域里,他聚焦在汽车玻璃制造领域的工业4.0,希望能通过新的业务模型,再造一个福耀! 据媒体报道,自曹晖自主创业后,曹德旺曾考虑由二儿子与女儿来接班,然而似乎他们对接班的兴趣也不大。于是曹德旺一度决定由职业经理人来接班,而候选人就是前福耀玻璃总经理左敏。 这位左敏是曹德旺一手培养的企业高管。大学毕业后就加入福耀,从基层一步一步做起,最终成为公司高层。即便是2007年左敏离开福耀玻璃自己创业,其创业方向依然与福耀玻璃有着紧密联系,当曹德旺有意让职业经理人接班后,左敏便重回福耀玻璃担当总经理。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曹德旺家族成员,左敏还是福耀玻璃内部持股数量最多的高管,共持有约1600万股,市值超过3亿元。 然而今年2月,左敏突然以家庭和身体原因辞职,被外界认为很有可能是为了给福耀玻璃的新接班人叶舒让路。 叶舒在福耀玻璃工作多年,熟悉整个业务生产经营流程,固然有接班的能力;但在外界看来,曹德旺其实很可能难以摆脱子承父业的传统观点,最终还是希望由家族成员来接班;毕竟,在不少创一代看来,家族成员接班有三大好处: 一、更好地全盘继承创一代的创业理念; 二、避免职业经理人团队与家族成员发生矛盾,确保企业顺利发展; 三、家族信托等西方普遍采用的企业传承工具,在中国的应用依然存在诸多法律限制;由家族成员接班,似乎是保证家族财富的最佳选择。 其实有外界猜测,此次曹德旺让女婿接班总经理一职,其实另有安排,而且也和福耀的全球化发展息息相关。 目前福耀玻璃正处于全球化布局的关键时期。福耀玻璃在美国投资的汽车玻璃厂,计划在今年第三季度实现年均550万套的产能,占据北美约20%的市场份额。要实现这个目标,曹德旺迫切希望拥有留美经历、对美国市场相当了解的大儿子曹晖接班,而女婿叶舒担任总经理,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给大儿子曹晖日后回来接班当董事长做铺垫:由女婿负责企业日常运营管理,让曹晖无需操心烦忙的企业管理工作,以便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来负责企业战略发展和海外业务拓展,待时机成熟再让曹晖上位接替他成为董事长,这似乎才是曹德旺的全盘新接班计划。 为此曹德旺做了不少让步。比如,全力支持曹晖创业,包括让其充分借助福耀玻璃的资源,加大对汽车玻璃制造工业4.0领域的投入,让他的创业项目纳入福耀玻璃未来发展战略,等等。 于是,曹德旺的接班计划逐渐清晰:第一步让女婿叶舒担任福耀玻璃总经理;第二步吸引曹晖归队接班担任董事长;第三步就是自己逐步退出实际的管理,实现完全的交班。[详情]

为什么有的老牌子历久弥新有的只留在记忆中?
为什么有的老牌子历久弥新有的只留在记忆中?

  本文选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一声叹息,一批老字号渐渐地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凤凰自行车、雪花牌电风扇、大大泡泡糖、熊猫洗衣粉、英雄钢笔……佳人迟暮,英雄末路; 一声感慨,一批老字号依然以健康姿态活在人们的生活中,百雀羚护肤品、六神花露水、云南白药、青岛啤酒……新壶老酒,醇厚飘香。 一去一留,一没一生,时光并没有偏爱谁,但为何有的而今只能缅怀,有的却仿佛印在我们的生活中,渐渐成了一种习惯一份信仰?如何才能揭开个中之谜? 近日,百雀羚刷屏事件再次让将“老品牌”这个话题带向公众视野。今天的推送,我们将在王高教授的指导下,从大家耳熟能详的那些老品牌案例入手,采用简单易懂的方法进行分析,揭开老品牌历久弥新的秘诀。 实际上,中国独有且具有产品优势的品牌,品牌具有良好的恢复基础,但要考虑的是如何与现代需求和沟通手段对接。 ——王高 解读品牌生命力的三维法 为了更好地解读老品牌的生命力,王高教授提出一个以“独特性、产品优势和市场需求”为考量因素的三维分析法。他说,那些保存下来的中国老品牌很多是中国独有的,比如同仁堂、老凤祥还有全聚德等,这些老品牌有它的独特性,有产品优势,同时还有市场需求。如果以此坐标来做分析,就很容易理解老品牌崛起和没落的深层原因。 三维分析法的三个象限: 独特性(是否中国独有) 产品优势 市场需求(或可被唤醒的需求) 如果按照这三个象限,将以下品牌进行分类,你会怎么做? 美加净、百雀羚、东阿阿胶、佰草集、全聚德、同仁堂、大大(口香糖)、永久(自行车)、凤凰(自行车)、英雄(笔)、老凤祥、六神 四个具体案例解读 接下来,我们以美加净、东阿阿胶、六神和英雄四个典型品牌为案例,来解读其不同的发展态势背后的原因。 创立于1962年的民族品牌美加净,创造了中国化妆品市场第一支定型摩丝、第一支防晒霜、第一支定型护手霜等。1990年,美加净以百分之十几的市场份额成为行业的第一品牌,年增长率高达两位数,但却在与庄臣的合资中被束之高阁。被家化赎回后,虽历经再生,但是已不能回到中国第一化妆品牌的宝座。 这一时期,定位高端的玉兰油等外资品牌进入中国,定位中端的妮维雅以及定位中低端的小护士开始渗透,这些品牌营销能力强,有些定价并不高,整个市场的空间区隔很快被填满,美加净的优势不复存在。 “究其原因,美加净所在的化妆品类不是中国独有的,产品优势也不明显。如果放在三个纬度坐标中,一眼可知它的位置在哪里。” 但同时,王高教授认为,这不是重振品牌的问题。因为品牌知名度在,市场需求在,在有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品牌优势不足,就需要聚焦更深层的原因,比如商业运营中哪里出了问题,是营销还是渠道的问题等等。“我们在分析老品牌面临的问题时,不能程式化地看待三维坐标系统的分类,需要找出在各个纬度处于劣势的原因,聚焦分析。” 有着3000年历史的东阿阿胶采用黑驴皮古法制作,其沟通诉求是治疗气血两虚。可治疗女性冬天手脚冰凉、痛经等病症,而且冬天熬胶进补也是有传统的。“东阿阿胶的独特性、产品价值和需求都存在,问题是如何用现代人的语言,现代人敏感的方式来传播这一需求。”王高说。 如今很多年轻人并不理解什么是“气血两虚”,这一说辞是用传统的方式对老一代的消费者在传播,现代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及消费习惯在改变,会用暖宝宝或更为便捷的产品来解决寒冷的问题,所以老品牌面临的是在主线产品上如何与现代消费者沟通的问题。 同样是家化旗下的品牌,基于传统中医药理和药材应用的六神系列产品,如六神花露水因其具有独特性以及解决痱热燥痒的夏季皮肤问题而广受消费者欢迎。 1990年第一瓶六神花露水上市后,以“去痱止痒、提神醒脑”为明确产品诉求,通过“六神有主,一家无忧”的广告,迅速占领了花露水市场份额,至今少有匹敌者。与此类似的还有龙虎牌清凉油和风油精。“这些品牌源自传统,外来竞争者没有类似的产品与之竞争,而且中国消费者有强大的市场需求,使品牌价值得以延续。” 同样是在化妆品市场,家化推出的佰草集也在这一维度。佰草集承袭中国古方,在产品的独特性上占据了优势,这也是外资品牌所不具备的能力。随着消费者的成熟,市场又兴起了对中国传统医学的热情,佰草集的成长因而在坐标体系中也占据了优势地位。 英雄钢笔曾经风光无限。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习惯于在上衣口袋夹着一只钢笔,成为知识群体的一种象征。但是随着电脑的普及,整个钢笔的市场在萎缩。但另一方面,对文具的需求在增加,比如荧光笔、记号笔、替芯笔或是一次性笔的需求在上涨,消费者的用笔习惯也在发生变化。晨光文具抓住了这一趋势,在这一领域领跑,率先抓住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并且在渠道和营销上占得了先机,英雄反应过来已经太迟,尽管以新的品类去追赶,但还是落于人后。 所以,当钢笔市场的大势发生变化时,再怎么做也很难,没有谁愿意再用墨水钢笔。企业需要看到整个文具市场的新动向,将品牌价值延伸到更具功能性或是实用性的文具领域,谁抓住了这一趋势,谁就是赢家。 同样处在这一象限的还有中国的自行车产业。曾经凤凰和永久自行车在中国风靡一时,但是随着国外自行车品牌的冲击,这些品牌逐渐销声匿迹。加上整个市场对自行车的需求在萎缩,人们骑自行车已经从代步工具变成了健身或是娱乐工具,对自行车的材质和设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款式、材质和设计已经无法唤醒消费者的热情。 百年品牌历久弥新的秘诀 他山之石:宝马 在讨论中国老品牌复兴这一话题的同时,国外老品牌年轻化的经验可以为我们借鉴。 宝马早年的诉求称自己有世界上最好的发动机,这是针对当时消费者对产品做工和发动机品质追求的趋势。宝马也曾宣称其用户是雅皮士,在那个时代这是为其他阶层所羡慕的对象,是褒义词,年轻而富有,但是当代际转换之后,现代人对“雅皮士”已无感觉,更关注的是驾驶体验,所以宝马现在采用“一统驾趣”或 “乐趣无尽头”等语言与消费者沟通。 所以品牌传播的关键点是“要用现代的语言,现代人敏感的方式嫁接历史和现代。产品有价值,需求也在,能不能让人听懂变得很关键。”王高说。 [详情]

如何抓住“一带一路”商机?听10位大佬的建议
如何抓住“一带一路”商机?听10位大佬的建议

  本文选自“浙大EMBA”微信公众号 作为国家级顶层战略,“一带一路”对于中国企业来讲,这到底是多重大的发展机遇? 我们来看今天(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演讲传递出来的一组重要数据: ➤ 2014年至2016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 ➤ 未来3年向中国将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600亿元人民币援助,建设更多民生项目。 当然,企业家对时势风向有着天生的敏锐感。自“一带一路”倡导以来,不少企业家,已经将企业国际化的战略布局聚焦于“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下的战略机遇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 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年轻人能够毫无障碍地自由贸易,将给世界经济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带一路”配上世界电子贸易平台,将给中小企业和发展中国家带来新的机遇。未来,随着更多国家的响应和加入,还将有新的数字中枢覆盖更多的贸易路线,从而创造出全球化的“数字丝绸之路”。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 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有三方面的发展机遇,主要集中在欧亚大陆区域。首先是创新思路,要根据所在国具体国情,采取一国一策、一城一策,不能简单照搬中国既有的商业模式。 其次是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很弱,初步估算有百万亿人民币的基础设施投资机会,包括交通、通讯、城市新区等领域。 第三个投资机遇在服务业。 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 “一带一路”作为国家战略,对中国是有益的,因为中国发展确实受益于全球化,但中国也推动着全球化,让全球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涵盖了中亚、南亚、西亚、东南亚和中东欧等国家和地区,这些地区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要在如此巨大的区域内实现增强互联互通和经贸往来的目标,配套资金成为制约战略落地的关键问题。这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更需要以战略发展撬动社会资本力量,支持和鼓励国内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必须看到,在我国企业积极走出去,融入全球经济时,仍然在国内审批、资金支持、海外项目回国发展等方面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因此,我建议国家给予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走出去,助力中国企业融入全球经济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包括立法规范、服务体系建设、金融支持、自贸区创新实践以及相应税收优惠等。 “一带一路”下的中国担当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企业“走出去”必须更有担当。“一带一路”走的是技术、走的是品质、走的是创造。企业家要有担当,要用产品说话,通过“一带一路”的战略,告诉人们中国制造并不是低质低价,这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根据习总书记三个转变的指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的创新,中国的产能到中国的质量,中国的产品到中国的品牌,三个转变要想落实好,作为制造业来讲,应该脚踏实地去执行。 信中利资本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汪潮涌 当前是“新全球化”的时代,由过去欧美单边主导的全球化,发展为现在的多边全球化,所以新的全球化代表着在贸易、产能、资源、资本、科技、人才等各个纬度的深化和提升。因此,中国和欧盟的关系是未来新全球化中很重要的两极,也是很重要的推手。“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欧盟的合作将体现在产品贸易、产能输出、资本输出、科技产品的合作、人才的合作等方面。 中国建材集团公司董事长宋志平 现阶段企业家面临的主要任务,一是创新发展;二是振兴实体经济;三是跟随“一带一路”走出去,输出中国中高端的技术和装备,过去中国是世界的工厂,但是下一步世界是中国的市场。“一带一路”是中国企业千载难逢的机会。 这对企业家自身提出什么样的要求?提高学习能力、提高资源整合能力、扩展国际视野、增加企业家自身的修养。 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 在国家发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我们在沿线国家进行了多项投资、并购,帮助公司实现国际化发展和战略转型。自己“干干干”与到海外“买买买”,并不矛盾。中国企业“走出去”,不是什么东西都放在中国,而是把全球资源整合好、给全球提供好的产品。全球化经营不是代工,而是在全球主要市场上拥有属于自己的品牌、资产和客户群体。我们得在全世界范围配置资产,然后去经营当地的资源。 “一带一路”下的建议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 新希望集团将加大海外投资力度,尤其是做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选址布局。新希望计划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办公室,打造符合集团的发展体系,推动相关投资,并要熟悉当地的法律、准则,把中国的投资和当地的农产、当地的市场、当地的法律结合起来。 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 抱团出海是企业“走出去”的最佳方式,有助于企业增强抗风险能力,降低配套成本,从而实现在境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有一个很大的麻烦,就是“一带一路”都是小语种国家,人才高度短缺。企业“走出去”须做好充足的准备,毕竟与中国国情不同,语言差异、文化差别、法律体系不同。要做好可行性研究,避免盲目,从环境安全、地理位置、投资保障、发展机遇等多方面综合分析比较,详细考察,选择适合自己产业发展的投资地。 其次,走出去一定要遵从东道国法律规章,规范操作。同时主动融入当地文化,做到“入乡随俗”。 第三,要做负责任的企业,积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与当地政府、当地人民实现共赢发展。“一带一路”就是一条共赢之路,唯有共赢,才能确保企业走得更久,走得更好。 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 “一带一路”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大机遇。除了在“一带一路”可以获得更多资金、更大市场之外,在“一带一路”上相对国企,市场竞争更公平。民企应当一马当先。 对民企提“三不”建议:第一,不要骨肉相残。在国外最痛最惨的是什么?中国人打中国人。第二,不要做一锤子买卖,市场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第三,不要只出口不进口。 “一带一路”管理教育先行者: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如何通过加强与沿线国家商学院的合作与发展,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加速落实,一直是浙大管院国际合作战略中的重中之重。 而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浙大管院更是通过参访交流与国际合作等方式,加快了开拓“一带一路”管理教育的步伐。 ➤ 2014年10月,浙大管院考察团完成了富有创业创新特色的新丝绸之路探访之旅。 ➤ 2016年6月,浙大管院成功加入CEEMAN管理协会。同时,浙大管院还聘该协会主席Danica Purg教授为浙大管院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 2016年9月举行的CEEMAN管理协会第二十四届年会理事会会议上,吴晓波院长在会上提出了CEEMAN全球领导力网络。 ➤2017年起,各种类型与规模的“一带一路”主题活动、论坛、研讨会等持续不断,如联合香港理工大学共同举办的“一带一路”创新创业高峰论坛、“一带一路”海运物流国际论坛等。 ➤同时,2017年浙大管院潜心开发的2017“创新、创业与全球领导力国际硕士项目”(PIEGL)开始招生,该项目主要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收优秀学生,全英文授课,通过项目学习与学生分享中国故事,总结新兴经济体的商业运营成功经验,且为学生提供奖学金赞助,旨在培养擅长全球商务协作与融合的卓越领导人才,以及引领“一带一路”创新创业发展的全球领导者。 ➤ 2017年9月20至22日,浙大管院还将联合CEEMAN管理协会共同举办“2017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管理教育国际会议暨第25届CEEMAN院长年会”。 [详情]

一程玄奘之路带给EMBA学员怎样的蝶变?
一程玄奘之路带给EMBA学员怎样的蝶变?

  本文转自“EMBA那些事儿”微信公众号 缘起 在甘肃和新疆交界的莫贺延碛戈壁——史称“八百里流沙”,一千三百多年前,玄奘法师在这里经历了追杀、背弃、迷路、彷徨、生死……最终立下铮铮誓言:“宁可就西而死,岂能归东而生”、“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尽管五天四夜滴水未进几将殒绝,但依然无所惧一往无前,最终实现了从坚持到超越的伟大升华。 “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缘起于2006年,当“跑步”、“运动”这些时尚热词还鲜有人提及时,一群来自企业界、学术界、新闻界的精英人士首次走上了“玄奘之路”,亲身考察和体验玄奘大师不平凡的人生旅途和心路历程,见证玄奘这样一位历史伟人如何缔造了惠及千秋的伟大功业。 此后,这一赛事于每年5月下旬举办,至今已有40多所国内外著名商学院、近万名EMBA学员直接参与赛事,体验了这条让玄奘大师九死一生、实现人生超越的戈壁之路。赛事引发了人们重新认识玄奘、理解和弘扬玄奘精神的热潮。玄奘所代表的“理想、行动、坚持”的精神也因此重新闪耀在新的中国世纪。 蝶之两翼:认知重启与身体储能 自2000年以后,中国经济经历的多年的高速增长,国企、外企、民企这三个经济领域最具活力的要素和它们的成长所带动的新富人群,成为中国新阶层的中间力量。 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不断壮大的各类企业像巨大的磁场,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新阶层,它产生的第一需求,就是“认知重启”,即学习和成长,反应在教育方面,是与之相伴高速发展的EMBA教育。我们从调研中也发现,100%的学员将“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启迪思想”作为了报读EMBA的首要理由。 伴随着“认知重启”这一翼的成长,中产阶层的需求再次转向,从追逐财富逐步过渡到追逐健康的生活方式上,这便形成了蝶的第二翼“身体储能”。许多EMBA学员由于商场上多年的应酬和社交,身体已经感到非常疲惫,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会通过参加马拉松或戈壁挑战赛等各种户外运动来实现身体势能的重启。 为坚持喝彩,因戈赛蝶变 参加过戈赛的EMBA学员在对戈赛的回忆和评价中都无一例外地指出:“戈赛不仅仅是一场短期的体育比赛,更是一堂内外修炼的人生课程”,可以说,戈赛作为一个催化剂,使这些社会精英们通过努力奔跑,体验身心合一、精神升华,成就心灵的“蝶变”。 穿越戈壁的过程对于学员们来讲,于外磨练自己的身体,于内则重塑心灵。对于习惯了汽车、飞机和五星级住宿的EMBA学员而言,4天112公里的戈壁徒步跋涉,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中风餐露宿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往往在这种时候才有机会发现自己另一种深藏不露的潜能。 无论赛前准备得多么充分,一旦踏入茫茫戈壁,赛场上的实际难度会远超所有人的想象,这种艰难是任何训练和准备都不足以抵御的。许多选手往往在第一天得赛程里就达到了极限,脚上磨出了血泡,腰腿疼痛到无法支撑……,这种时候能够依靠的就只有自己的意志。每个人得精神力量都深不可测,只要有坚持下去得信念,就没有走不出的戈壁。 从某种意义上讲,戈壁之路实际上已经成为企业家创业之路的隐喻。坚韧的信念是企业家必备精神素质,没有超人的信念,企业的成功难以实现。而这种苦修式的行走意义就在于让EMBA学员发现自己的潜能,重新认识自己和自己的能力,在内心深处寻找到让生命得以攀援上升的巨大能量,从而以更积极、更健康、更持久的动力去迎接生命中更高的挑战,以此改变自己的事业人生。 穿越历史的迷雾,戈友们在寻找神话中的玄奘的同时,也寻找到了那个真实的自己。只有体验过在严峻的自然环境下超越极限的生死历程,才能够领会精神力量的伟大。黎明将至,西风依旧,戈十二的号角已经响起,EMBA学员们,你们准备好了吗?[详情]

EMBA海外游学游什么?学什么?(日本篇)
EMBA海外游学游什么?学什么?(日本篇)

   日本自古以来就和中国有很深的渊源,在隋唐时期更是达到了巅峰。因此,日本文化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我们都有惊人的相似。 二战后的日本,从一穷二白到经济高速发展,而后成为发达国家,期间遭遇过经济泡沫,甚至是崩盘,即使是在当下,其经济也面临严重挑战,可日本的电子信息技术和汽车产业技术依旧独占鳌头。日本和中国都经历过大起大落的特殊时期,而日本在这段时期积累的很多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去感受和借鉴。在很大程度上,日本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 在日本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曾经出现过“经营四圣”,他们分别是京瓷集团的稻盛和夫、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松下公司的松下幸之助以及本田公司的本田宗一郎。近些年来,日本的管理学思想也不断地影响着中国的企业家,使越来越多的人乐于走进这个与我们一衣带水的国度,体悟并发现企业经营与传承的真谛。 1。松下政经塾-人道精神与终身学习 松下政经塾是有松下电器的创始人,被称为“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于1979年创立的。当时,松下幸之助看到日本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深感自己作为企业家所背负的社会责任,以自己毕生的积蓄70亿日元,创立了松下政经塾,希望通过这个塾,为日本培养清廉的政治家,以及年轻而富有成长潜力的企业家,为1亿2千万日本人树立道德榜样。现在,松下政经塾已经脱离松下电器的管理,成为一个独立的社团法人机构。它也不仅是为日本培养清廉政治家、企业家的地方,更是向世界宣传松下幸之助的经营理念和哲学的场所。 2。京瓷株式会社-The New Value Frontier(在最尖端领域不断创造新价值) 京瓷株式会社由日本知名的实业家、经营学家稻盛和夫先生于1959年创立,最初为一家技术陶瓷生产厂商。如今,京瓷公司的大多数产品与电信有关。京瓷倡导并实践的“阿米巴经营”,不仅被很多企业仿效,而且成为欧美商学院研究的企业经营案例。京瓷实行多元化经营,事业领域涉及电子机械、通信机械、太阳能电池、精密陶瓷材料、宝石饰品、电子零部件、材料制造等。日本两大电话通信营运商之一的KDDI,以及三大手机运营商之一的AU都是其旗下子公司。京瓷和KDDI都是全球500强企业。京瓷创立50多年来,保持着持续盈利的增长,其资本收益率名列全球第15位。 3。 丰田汽车公司-精益生产的标杆 创立于1933年的丰田汽车公司,是日本最大的汽车公司,也是世界十大汽车工业公司之一,无论是早期的丰田、皇冠、花冠等品牌,还是近来的克雷西达、凌志豪华等汽车都颇负盛名。 80年代末,麻省理工学院开启了“国际汽车计划”研究。1989年出版的《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向世人揭开了丰田生产方式的神秘面纱,并被定名为“精益生产”,自此,日本丰田的成功之道便被不断总结,并且成为无数企业学习和效仿的标杆。 在当前市场竞争加剧、劳动力成本增加、原材料价格上涨等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尝试推行丰田的精益生产,希望运用精益打造低碳运营模式,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实现企业再造升级。 4。资生堂公司-致力于更美的生活 1872年,日本东京银座出现了第一家西式大药房,资生堂就此诞生。资生堂取名源自中文《易经》中的“至哉坤元,万物资生”,“资生堂”的涵义为孕育新生命,创造新价值。这一名称正是资生堂公司形象的反映,将东方的美学及意识与西方的技术及商业实践相结合,将先进技术与传统理念相结合,用西方文化诠释含蓄的东方文化。如今,资生堂已发展成为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国际化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众多消费者的喜爱,其产品已在全世界85个国家销售,成为亚洲第一、享誉全球的化妆品集团。 伟大的企业都有着强烈的一致性,执行力强、战略清晰、视野宽广是日本优秀企业的共性,这些共性成就了日本诸多企业“既守得住,又展得开”的格局:守得住自己最本份的东西,做好每一个产品,然后全心全意地走进自己的文化,呈现出被全世界所接受的美,这是他们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异国走访、考察,在国内和国际、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融合点。了解别人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通过国际游学,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国外多元的文明形态,学习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开阔眼界,拓展人际关系。 本文转载自EMBA那些事儿(ID:embashier),欢迎加EMBA 学习顾问(微信号emba-information)交流。[详情]

李稻葵:如何规避“一带一路”里的坑
李稻葵:如何规避“一带一路”里的坑

  本文选自“清华经管EMBA”微信公众号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经管EMBA《中国经济与金融》授课老师李稻葵教授今年两会的提案是关于设立“一带一路”总体协调机构,他建议:成立“一带一路”投资开发署或者“一带一路”投资开发银行,其任务一方面在国际上筹资,用好国际上的资金,另外进行研究,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风险、投资回报的商业特点进行研究,再一个个进行宣传,类似于世界银行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所以需要这么一个机构来进行总协调。 “一带一路”建设时的风险是什么呢? 是我们不了解对方的需要。对方需要什么,痛点是什么,你需要了解。第二个风险是什么,是把中国人的投资方式,中国的人的办事方式拿到对方那去。我们很多事觉得很容易,搞个拆迁、弄块新地很容易,一把手签个字就可以了,下面就有人去执行了,但是到人家那里可能就很难了。 打个比方,相当于我们全球是一个班集体,以前中国是一个考试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坐在后排,勉强几个,现在成绩不错,经过努力。但是班里还有一些考试成绩不太好的积极向上的同学们咱们出点力帮点忙,既然是帮助首先要了解对方需要什么,是差数学成绩还是英语成绩,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需要,埃及那个地方缺的是工业园区,缺基本的工业品,不能说这个东西是我们的产能过剩你就不需要了,我们这儿产能过剩人家那可能正是需要的。 规避风险的三个原则。第一,咱们是投资帮助,我们至少经营上得打平,不说赚钱但要打平,不能亏钱,长期做不了。第二,当地环境保护得做好,如果环境保护做不好短期人家高兴长远人家后悔怪我们这不行,所以环保要做好。第三,当地的百姓和社区要认同你、欢迎你,就像泰达去埃及似的,老百姓欢迎、支持、哪怕出点事儿人家主动保护你。这三件事做到了,“一带一路”的重大风险都可以避免了。[详情]

赢家通吃的时代普通优秀也将会被淘汰
赢家通吃的时代普通优秀也将会被淘汰

  本文选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微信公众号 ofo的黄,摩拜的橙,智享的绿,永安行的黄与蓝,讲真,留给投资者的颜色真的不多了。 从漫天纷飞的免费骑行券,到你来我往的红包大战,从绑定微信和支付宝献上可快速进入的端口,到越来越相似的定位系统,风口与跟风齐飞的当下,这或许是创业门槛最低的时代,但也绝对是“成王败寇”放之皆准的时代。 普通优秀≈被淘汰,你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可能比你想象的大的多。要怎样避免新旧思维逻辑的陷阱,争做顶尖不成是否应该激流勇退?近日,中欧管理实践教授龚焱在中欧众创平台举办的“创未来”创业沙龙上分享了从传统经济估值逻辑切入,新经济下行业网络效应对创业者的启示。 新旧逻辑的对撞:用户驱动VS现金流驱动 对企业家来说,今天是一个让人困惑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底层有两种不同逻辑,一个是传统经济旧世界逻辑,一个是新经济新世界逻辑。 首先,来看传统经济旧世界逻辑。传统经济底层估值逻辑最基本出发点是对资源的加工。其核心的驱动力是现金流,基于现金流的回溯可以得到所谓的净现值(NPV)。 这套估值逻辑非常成熟,过去很多年里面都是基于这套逻辑,无论是对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但是从90年代开始,出现了另外一套逻辑体系,这套逻辑体系就是新经济估值逻辑体系。 新经济估值逻辑体系底层代码发生极大变化,刚才提到传统经济是基于对资源加工,新经济整个估值体系是基于对知识和信息的加工。新经济的底层驱动逻辑不再是现金流,而是“用户价值”,核心落在了用户上。 新经济的估值逻辑之下会产生两大效应,一是信息规则,一是网络效应。因为新经济是以信息作为底层的基础,而不是有形实物,所以新经济受到整个信息规则和网络效应的制约。 新经济估值的两个底层逻辑:信息规则与网络效应 首先,从经济角度来说,信息作为一个标的,它和常规的以物质为基础的标的最本质的区别有两个。第一,信息的生产成本有可能极高,但是它的边际复制成本可能几乎为零。什么意思?好莱坞,或者说迪士尼去拍一个影片可能要投入几十亿美元,但是复制这张碟片的成本几乎为零。第二,信息具有时效性。你一秒钟之前拿到的信息有可能价值连城,一秒钟之后可能一钱不值。 其次,体现新经济核心价值更关键的是网络效应。网络的核心定义很简单,一个网络每增加一个用户,原有的每一个用户的价值都随之增加,这就叫网络效应。举例来说,某网络有100个用户,第101个用户的加入使得原有100个用户的价值都随之增加,这也经常叫作网络的外延性。 网络效应的提出,离不开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这个人和整个互联网的发展密切相关,名叫梅特卡夫(Metcalfe),也是3Com公司的创始人。由于他提出了信息效应与网络效应,使得整个新经济的估值逻辑不再沿用现金流,而以用户价值为核心。1995年,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Mary Meeker)开始发布第一份互联网报告,系统地提出了新经济的估值逻辑和估值模型,此后几乎每年都会发布一份互联网报告。进而成为了行业估值的一个标准。 值得强调的是,这套逻辑的起点是基于用户价值,最关键的指标是用户数。随着时代的推移,现在非常常见的DAU(日活跃用户);还有MAU(月活跃用户);DAU/MAI(用户的持续活跃度)。比如:Facebook跟Twitter,虽然都是社交媒体,Facebook每个用户的月时长大概是21个小时,也就是每天每个用户大概花0.7个小时在Facebook上面,但是Twitter的用户每天大概只花0.1个小时,就是6分钟,很短。所以二者的时长有很大的差异。 虽然新旧两种经济的驱动逻辑完全不一样,但也有一个指标能够把这两套估值逻辑连接起来。就是ARPU,也就是单个用户的平均收益到底是多少。这个收益可以分别以天、月、年为单位。 回到本质的问题,作为一个新经济互联网公司,把用户都圈到了手里,究竟要实现什么目标?最终就是为了ARPU值。但是最有意思的是,在过去的两三年间,互联网公司对ARPU值的关注还远远不够。 梅特卡夫是以太网的发明人。他曾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我见过的最成功的创业者对他们成功的原因一无所知,我的成功今天对我来说也依然是个谜。”创业者经常会去追求成功背后的秘诀,但是这种简单的归类往往是有问题的。 一个网络到底该怎么估值? 这是每一个互联网创业者都会面临的同一个问题,因为最终你是想做一个网络,但是一个网络的价值到底等于什么?有人说取决于用户数,有人说取决于时间,还有人说取决于购买力……看上去这些似乎都相关。但是梅特卡夫却在70年代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推论,叫梅特卡夫定律。这个法则告诉我们:一个网络的价值和网络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 如果一个网络中有n个人,那么网络对于每个人的价值与网络中其他人的数量成正比;当n趋向无穷大时,网络对于所有人的价值与n²成正比。 这个推论可能听起来没什么感觉,那么让我们来做个简单的推导。如果梅特卡夫的推论成立,那么当你的网络用户数是竞争对手网络用户数的三分之一时,意味着你的价值只是对手的零头;如果你的用户数是他的十分之一,可能就意味着你在这个市场领域就不用干了。 所以这个定律也就告诉我们,今天整个互联网竞争为什么只有第一和第二才有利益,它背后最根本的逻辑就在这里。如果你是第三位,用户数只有第一位的十分之一,那么此时,创业就没有意义了。比如:今天的联通和移动,联通的用户数大概是移动的三分之一。如果说这个推论成立,那联通的价值就应该是移动的十分之一。 2013年,在梅特卡夫定律提出40年之后终于有数据开始定论。同时,梅特卡夫自己又做了一个实证研究,假设一个网络的价值是和它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那么,该网络的成本应该是什么?这个网络的成本应该和什么成正比? 2015年,中科院有三个数学家用腾讯和Facebook的数据做了对比,从2003年到2013年,分别对标了腾讯和Facebook用户数据与网络成本。首先,腾讯和Facebook针对的是不同的两个用户群,一个是中国,一个是海外;其次,收益模式完全不一样,腾讯以游戏为主,Facebook是以广告为主;第三,企业文化也不尽相同,一个是东方文化,一个是西方文化,所以二者代表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网络。但是,研究的结果却发现,二者网络的成本无一例外皆同样符合n的平方的定律。也就是说,不论是腾讯,还是Facebook,去维护一个100万人的网络和维护1000万人的网络,成本都要多投入100倍。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互联网公司在高速扩张的时候是最危险的时候。因为企业对投入的预判会远远低于想象。梅特卡夫定律升级版再次证明,一个网络的成本和收入,都和它的用户数n²成正比,而不是和n成正比。 最后我们把它定量化一下,当n代表网络用户数时: 腾讯的价值=7.39×10-9×n² Facebook的价值=5.79×10-9×n² 对应这两组数据,可以发现,同样的一个用户在腾讯里面略微更值钱一些。同样的一个用户,谁投入的成本更高呢?也是腾讯。而且,同样一个用户,从他身上获取的利益,腾讯也略高。为什么要说这个案例呢?虽然两者的驱动逻辑是完全不一样的,其实不难发现,到最后判断新经济估价的会合点还是在ARPU身上。 新规则下的逻辑策略:赢家通吃和勇于退场 上述研究的结论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第一,在网络效应语境里面,力争上游没有意义,优于平均数也没有意义,你必须比平均数多三个点才有意义。举一个例子,今天中移动和中联通,中联通用户数是中移动1/3,如果看两者估值,差不多差1/10,差一个数量级。就是你的用户数看起来和对方差得不远,但是你的价值是对手一个零头。这就意味着你只有第一第二才有意义,第一是赢家通吃,第二有可能有意义,如果到第三就完全没有意义。 第二,投入成本黑洞效应。维护一个网络的成本,其实要远远高于你的预判。网络价值是和这个网络节点数的平方成正比,你就会发现你对投入成本预判始终落后于真实成本,你始终会跟不上投入的决心和预判,始终跟不上维护网络真实需要的成本。你认为这个网络用户数多个10倍,多10倍投入,但其实不是,你要多100倍的投入。 第三,优化效应。当你的用户数只是竞争对手零头的时候,这个时候勇于退场是一种美德。你赶紧去寻找下一个战场,不要在这个战场做过多的纠缠。[详情]

一份报告说出“真相”西方有多羡慕中国电商?
一份报告说出“真相”西方有多羡慕中国电商?

  本文选自“清华五道口金融EMBA”微信公众号 而大洋彼岸的美国,还在为不断关门的传统零售实体店忧心忡忡。 BCG指出,相比“去商场买买买”这一想法根深蒂固的美国人,中国的实体零售业此前并没有那么发达。这一轮电商的兴起,恰好碰上了中国人均收入的增长,庞大的中产阶级更是提供了消费基础,电商因此得以迅速流行开来。 而BAT主导的中国数字生态系统,则进一步方便了电商接近顾客、了解需求:以阿里巴巴为例,它可以从支付宝获得消费者近期的支付记录,从微博判断消费者最近的社交兴趣,再结合此人最近的购买记录,向其推荐”可能感兴趣“的产品。BCG称,如此的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判断,在欧美市场是少之又少,几乎没有。 规模和增速让英美相形见绌 除去线上消费额超过英美总和,中国电商的崛起速度和未来潜力,都遥遥领先一众西方国家。 BCG整理的5年间中国电商与互联网渗透程度的图表显示,五年间,中国电商行业在零售业中的急速上升,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程度依然有很大提升空间。 移动端蓬勃发展则是中国电商遥遥领先西方国家的另一驱动力。BCG指出,不少消费者完全跳过PC时代,直接进入智能手机时代,这或许还解释了为什么率先推出大屏手机的三星当初能够先在中国,而非先在西方市场扎稳阵脚。 而且,中国电商还在继续急速扩张:BCG称,未来五年,该行业有望每年增长20%,是英美的两倍。如前文所述,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程度依然有很大提升空间,数以亿计的新网购者加上个人收入的增长,足以撑起这一增速。 业界预计,2020年中国移动端的成交量在整个电商行业中的占比将达74%,而美国只有46%。 中国电商的优势在哪里? 除去自身需求这一来自消费者的内因(而且,需求是可以被激发的),还有两个西方电商缺乏的关键因素给予了中国电商独有的竞争力:激烈的品牌竞争带来技术和产品的不断革新、BAT主导的数字生态系统更方便消费者。 这可以从阿里巴巴和亚马逊的对比中略知一二。首先来看竞争催发的技术和产品的变革。亚马逊是典型的在线零售商:有自己的存货,焦点几乎全放在服务消费者上。而阿里巴巴并不买卖商品,所以阿里巴巴更像是没有自营产品的虚拟大卖场。 在阿里巴巴的模式下,品牌商需要用产品留住顾客。因此对于商家来说,尤其是化妆品、乳制品和甜品等竞争高度激烈的品类,商家会不断推出新产品来保证生存。而亚马逊重点开拓的,是对服务质量的提升。 而另一方面,BAT主导的数字生态系统更方便消费者。商家在挤破脑袋分一杯羹的同时,阿里巴巴要提供工具和服务来扶持入驻店家,并设法对接消费者。而从电商、移动支付到社交网络、流媒体视频,BAT庞大的份额保证了其在大数据搜集方面的优势。 因此,阿里巴巴也得以提供更完善的个性化购物体验——从购物习惯、支付历史、搜索偏好等判断顾客的需求,精准地投放广告、推荐产品。BCG指出,这种推荐往往都很准,所以点击量和购买率很高。而在美国或者欧洲市场,鲜有公司在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判断上能够做到这种程度。 [详情]

第一次做电视剧他就敢投资《人民的名义》
第一次做电视剧他就敢投资《人民的名义》

  本文选自“中欧EMBA”微信公众号 《人民的名义》(以下简称《人民》)火了,在热钱涌动的影视行业,这样一部国民热剧却曾遭遇融资困难。《人民》走红,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填补了反腐涉案剧禁播近十年来的空白,而禁播令带来的不定数,又反过来使资本对其却步。有超过50家投资方因为担忧市场风险,最终没有参与投资。 一直在上市公司做企业经营,初次踏足影视业的蒋炜(中欧EMBA2012),为什么敢投资《人民的名义》?这个官方许可、民营力量参与、新玩家与市场博弈的投资故事是否如《人民》剧情一样引人入胜? 蒋炜一直在上市公司做企业经营,踏入影视行业,可以说缘于《人民的名义》。2015年12月,他接触到《人民》项目,遂成立上海利达影业有限公司。 因为合作关系,利达影业成为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上海分中心。分中心是创作与项目投资的中心,而‘金盾’本身,在过往有过特殊题材的立项优势。‘金盾影视中心与最高检影视中心都是我们的业务合作单位。’蒋炜说。 金盾影视中心主任李学政在《人民》中饰演王文革 《21世纪经济报道》称,最高检影视中心专职副主任范子文、中宣部原副部长翟泰丰与金盾影视中心主任李学政曾在北京饭局上洽谈《人民》项目。最高检影视中心是《人民的名义》的发起方,他们找到编剧周梅森创作剧本;翟泰丰即为剧中陈岩石讲述的扛炸药包班长的原型,也担任了这部剧的总顾问;而李学政敏锐感知到这是一个好项目,当即邀请上海利达影业参与投资。 1。市场的空隙 谈及投资背景,蒋炜告诉中欧EMBA,近年来国产剧的投资成本骤升,‘小鲜肉’与‘超级IP’在成本中的占比越来越高,演员天价片酬导致制作费用被压缩,剧作整体质量堪忧;同时在电视剧市场,基于过往经验,影视制作公司主要投资制作古装剧、穿越剧、玄幻剧、抗战剧、谍战剧,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也多是都市情感剧、家庭伦理剧和青春时尚剧。 ‘观众被动地在大量同质化的剧作中做筛选,年轻人去追逐明星和时尚元素,同时他们对社会上的一些现实话题又很关心,尤其对社会公平正义保持关注和热议,这类作品稀缺,是市场存在的空隙。’而填充这个空隙,与‘金盾’合作的利达影业有优势,找到了行业切入点。 2004年,广电总局明令‘涉案反腐剧不能登录电视台黄金档’,自此这类题材剧遭遇寒冬。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会遭遇融资困难。《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人民》导演李路曾为融资诉苦:‘前后谈了几十家,谈完以后都说没问题,但最后都没投,有的已经签约都毁约了。’ ‘我们关注时代的背景和趋势,中央反腐力度空前,壮士断腕、刮骨疗毒。’蒋炜于此判断,报纸上说政府的反腐决心和成果,不如一部影视剧讲一个好故事来得有力。 2。猛击了一掌 事实上,最高检影视中心范子文推动项目立项后,三顾茅庐,找周梅森谈了三回。周梅森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他此前编剧的《国家公诉》在审查过程中被要求修改了八九百处,另一部反腐题材电视剧《绝对权力》,则经历了7次大的修改和8个月的严格审查,差点儿被毙。 周梅森最终答应执笔《人民的名义》 在范子文坚持下,周梅森最终答应执笔《人民的名义》。剧本写到一半,拿到中宣部原副部长、中国作协原党组书记翟泰丰那里过目,翟看后非常不满意,他说:‘坏人怎么能只写到一个公安厅长,正国级副国级的大老虎打了这么多只,十八大后还有这么多贪官还不收手,你能这么轻描淡写吗?’ 翟泰丰的话给周梅森‘猛击了一掌’。 《人民的名义》总投资额逾1亿元,彼时已有企业签约投资3000万元,但签好约,又犹豫,最终退出。蒋炜把它的权益全接过来,重签合同。 他的判断是,‘片子是最高检影视中心立项,也全程参与了创作,对作品的内容尺度有把关;金盾影视中心参与监制,审批通过的把握性会很大;同时周梅森的本子我们也看好,就这三点保证,《人民》一定会成功。一播卖给电视台和网络,就能把本金收回来,项目风险可控。’ 拿到3000万元的投资额度后,利达影业把一部分份额分给了安晓芬的大盛国际传媒集团公司,安晓芬一直在电影市场上深耕,成功的作品有《钟馗伏魔》、《叶问》等。‘此次在《人民》项目上与其合作,是利达影业为进入电影市场提前做了资源准备。’ 3。业务逻辑通了,商业模式可行 《人民的名义》正式开机是2016年大年初三。湖南卫视得到项目信息,在看完剧本后,派采购团队三次到剧组考察拍摄质量,最后在金盾影视中心,与中心主任李学政、天津嘉会、上海利达一起敲定合同,拿下电视和网络播放权。‘当时《人民》还没杀青,由此可见湖南台的市场意识与社会担当。’蒋炜说。 与《人民》一起火的,还有守护GDP的李达康书记 《人民的名义》真正杀青是当年6月末,后来在市场上全面热播、街谈巷议,都是后话。蒋炜表示,《人民》是现象级的事件,验证了他们的业务逻辑是通的,商业模式是可行的,对影视创作行业也带来积极的影响。 有业界人士拿《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与《人民的名义》做比较,前者有大卖的所有要素,一个好的原创IP、几大明星、大投资、玄幻背景、特效制作。‘这些《人民》都没有,为什么同样火了?大家也在反思这个问题,现实题材的作品贴近大众生活,容易受到关注;此外,《人民》的成本结构非常合理,40多位老戏骨演员的片酬是4800万元,占总成本的一半不到,其余钱全花在创作和制作上,优秀的作品就理应如此。’ 沿用同样的模式和逻辑,相比老牌影视公司,利达影业有自己的布局和定位,与行业先行者进行‘差异化竞争’——以主旋律作品为切口,抓住关键事件题材和好剧本,吸引创作团队与社会资本进行市场化运作。2017年,利达影业投资发行的作品中,还会有《向天倾诉》、《天上人间》、《天津大爆炸》等特殊题材。[详情]

张维迎:如何理解知识的本质与企业家精神
张维迎:如何理解知识的本质与企业家精神

  本文选自“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微信公众号 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家精神的差距。企业家精神是1,其他是0;没有了这个1,再多的0也没有用。 一个优秀的企业和一个平庸的企业差距有多大?不会超过5%。这听上去有点危言耸听,其实并不奇怪,想想人类和黑猩猩基因差距不超过2%,人类和大部分哺乳动物基因差距也不超过5%。但正是这个小小的差距决定了人类是这个地球的统治者,而其他哺乳动物不是。 对于企业来讲,这种小小的差距导致有的成功、有的失败。这种差距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家精神的差距。企业家精神是1,其他是0;没有了这个1,再多的0也没有用。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要谈到知识的本质。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有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大争论中,哈耶克对知识的本质有过深刻的阐述。他把知识简单分为两类:硬知识和软知识。硬知识是指能用诸如语言、文字、数字、图表、公式等方式表达和传播的知识。此种知识人人都能得到,也可以集中使用,比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是硬知识。软知识是指没有办法用语言、数字、文字、图表公式等方式表达和传递的知识,比如诀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是此意。 迈克·博兰尼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默性知识(tacitknowledge),硬知识就是显性知识,软知识就是默性知识。软知识的基本特点是没办法进行有效传递,但它对决策非常重要,特别是对创造性的决策。迈克·博兰尼认为,默性知识是所有知识的支配原则,甚至最形式化与科学化的知识也是无一例外地遵循某种自觉或创造行为,体现的完全是默性知识。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是硬知识,但为什么是牛顿和爱因斯坦,而不是其他人发现了这些硬知识?因为他们具有其他人不具备的默性知识。牛顿是如何发现万有引力的?爱因斯坦又是如何发现相对论的?我们不知道,他们也没有办法给我们讲清楚。 企业家和管理者之间有什么差别?简单说就是他们制定决策所基于的知识不太一样。企业家决策主要靠软知识,管理者决策主要靠硬知识。经济学和大部分管理学里讨论的决策都是基于硬知识的决策:给定目标和可选手段,如何选择特定的手段满足给定的目标。这跟真正的企业家决策相距甚远。真正企业家的决策不是来选择手段满足给定目标,而是寻找可选择的目标和手段本身。企业家精神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选择能力的高低。换句话,管理者是使用工具,企业家是创造工具。管理者是实现目标,企业家是创造目标。 从决策的角度讲,如果手段和目标是给定的,并且是相同的,那么在同样的数据下,所有理性人都会做出相同的选择。就像我们考试,给定条件,每道题目的标准答案只有一个,如果你跟别人给出的答案不一样,或者是你错了,或者是别人错了。但企业家决策时,恰恰是同样的数据和硬知识,不同人做出的选择完全不一样,你不能说谁对谁错,甚至多数人觉得对的,反而是错的。 为什么?因为企业家决策不仅取决于数据、硬的知识,更依赖于默性知识,个人对市场前景、技术前景和资源可获得性的想象力、感知、判断力。而判断力不是计算出来的。企业家决策类似于科学家的发现,不同于所谓的“科学决策”! 企业家精神是超越数据的。有人认为大数据的出现可能会使计划经济重新变得可行,这完全是错误的。为什么?硬知识和数据尽管对企业家非常有用,企业家决策时确实也需要数据,但这些数据是谁都可以得到的,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一定是超越这些知识和数据的,也超越我们现在讲的大数据。仅仅基于数据的决策只是科学决策,不是企业家决策。企业家必须看到这些知识和数据背后的、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而且不同企业家看到的东西可能完全不同。 传统经济学认为市场的主要功能是配置稀缺资源,假定资源、技术和偏好给定,然后根据目标去选择手段。实际上,市场真正最重要的功能不是配置资源,而是改变资源,用新技术、新产品、新组织形式来改变资源的可用程度,甚至获得全新的资源。这些改变就是我们讲的创新,社会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家创新带来的,这种创新不是数据能提供的,包括大数据。 就创新而言,数据能提供的帮助是非常有限的。汽车出现之前有邮政马车,有关邮政马车运输业务的数据无法帮助卡尔·本茨、戴姆勒和迈巴赫去发明汽车,否则,发明汽车的就应该是马车夫。比尔·盖茨创造软件产业,也不是基于已有的计算机数据,否则,创造软件产业的应该是IBM。同样,电信数据也不可能告诉马化腾去创造微信,否则发明微信的就应该是中国移动。 所以,企业家的决策一定是超越数据的。 以计算机行业为例。1945年IBM推出第一台商用计算机以后,计算机经历了大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个人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再到智能手机的多次颠覆式创新。而每一次的颠覆者都不是原来的计算机厂家。大型机的垄断者IBM错失了微型计算机市场;没有一家微机公司制造商最终发展为台式计算机的主要制造商;笔记本电脑很长一段时间内则是日本企业索尼、夏普、东芝独领风骚。为什么?显然不是数据的原因,不是因为早前的主导企业占有的数据没有后来者多,也不是因为他们不关注客户需要,而是因为他们判断失误!这样的判断失误与数据的多少无关。 之所以如此,与我们经常讲的不确定性概念有关。不确定性意味着什么?基于过去无法预测未来。这就是我们需要企业家的原因,如果能用数据预测出未来就不需要企业家,只需要管理者,甚至机器人即可。企业家对未来的预测不是基于统计模型,不是基于计算,而是基于自己的心智、想象力、警觉性、自信心、判断和勇气。任何可以通过统计模型做出的决测,都不是企业家的职能,只是日常管理工作。 所以毫不奇怪,企业家的判断通常是常人不能理解的。产业革命时期英国钢铁大王威尔金森在一片质疑声中建造第一只铁船,被认为是个“铁疯子”,他写信给朋友说:“它符合我的一切期望,并且说服了那些不相信的人,这些人的数目是千分之九百九十九。”奇虎360的创始人周鸿祎曾说,在他的互联网生涯里无论搞什么,一开始大家都不理解、不屑,甚至嘲笑。几乎所有伟大的企业家都是被嘲笑过的,是被嘲笑出来的。 让我用一个有关冰的故事说明这一点。 今天,冰是很重要的消费品,在西方国家你走进餐馆,服务员首先给你端上来的就是一杯放冰块的水。但在古代生活里,冰块是很稀罕的珍品,通常只有皇帝和达官显贵才能享受得起。冰是怎么变成大众消费品的?这就是十九世纪上半期一名叫弗雷德里克·图德(FredericTudor)的美国企业家的创造。 他于1783年出生于波士顿一个比较富有的家庭,父亲是律师。十七岁那年,父亲让他带着他哥哥去加勒比海航行,他哥哥身体有残疾,北方太冷,希望南方温暖的气候能改善他哥哥的健康。但结果适得其反,热带酷暑和潮湿气候反而加速了哥哥的死亡。但这个灾难性的经历使得弗雷德里克·图德产生了一个非常激进的、听上去甚至有些荒谬的想法:如果他能把冰块从天寒地冻的北部运到西印度群岛的话,也许能够赚钱。 哥哥死后两年,他与弟弟和妹夫一块儿开始了这桩生意:把自家庄园附近湖水里毫无用途的冰块运到炎热的南方。1805年11月,图德派兄弟威廉去马提尼克打前哨,自己买了一条名为“至爱号”的双桅横帆船,开始收集冰块,筹备旅行。1806年2月,他从波士顿启航,满载一船冰块驶向西印度群岛的马提尼克。花了三周时间,冰船到了马提尼克,但结果证明这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失败。弟弟威廉没能找到储存冰块的合适地点,冰块在急速融化,更大的麻烦是,马提尼克岛居民对来自异国的冷冻恩惠没有兴趣,他们根本不知道该拿冰做什么用。他亏了4500美元。 这样惨淡的场面在以后几年不断重演,他们还遭遇过船难和海关禁运这样一些灾难性后果。所有人嘲笑他,《波士顿公报》报道说:“这可不是开玩笑!”1813年,他负债累累,被债权人投入监狱。但出狱后他又重整旗鼓,1815年设法借到2100美元,1816年甚至以40%的利率借债3000美元,建冰库,修改冰库的设计,并不断改进运输和储存中冰块的保存方式,以减少冰块的融化速度,这涉及一系列的创新。他利用了三种在市场售价实际为零的物品——冰、木屑和驶向南方的空船,最终取得了生意上的成功。 灵光乍现的15年后,图德的冰块贸易开始盈利了。到了19世纪20年代,他的冰库已遍布美国南部,里面堆满了来自新英格兰的冷冻水。到了19世纪30年代,他的运冰商船远行至巴西的里约,西班牙的马德里,甚至印度的孟买。到1864年去世的时候,图德已积累了一大笔财富,价值超过今天的2亿美元,被称为“波士顿的冰王”。当然,后来模仿他的人越来越多,冰块贸易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新产业。 冰变成商品还改变了美国的人口和政治地图,因为炎热潮湿的南方变得不再像之前那样令人难以忍受。冰块贸易还导致了冰箱的发明。发明冰箱的是佛罗里达州阿巴拉契科拉镇(Apalachicola)的一名医生,他原来用北方运来的冰给病人降温,但一次飓风导致的船遇使得冰的供应的中断。这个医生就想着怎么能够造出冰给病人降温,结果就发明了制造冰块的冰箱。冰箱出现后,人造冰逐步取代了自然冰。冰可以保鲜,就使得肉类食品的长途运输成为有利可图的事情,芝加哥在美国的地位改变了。 我用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明一下什么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如果非要对企业家精神做一个概括,我想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是对盈利机会的警觉性。在别人看不到机会的地方,你能够看到机会,这是企业家与众不同之处。从北方去过加勒比海的人很多,但只有弗雷德里克·图德这样的企业家意识到把冰从北方运到南方能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收益。 第二是简单化。经济学家经常会被人批评说想问题太简单,我认为企业家把问题看得更简单。这或许也是企业家和管理者之间的重要区别。管理者通常把问题想得复杂,企业家则把问题想得简单。恰恰因为把问题看得简单,他才能变成企业家,一个把问题看得很复杂的人不可能是企业家。简单化当中包含很多道理,它能帮你抓住问题的本质,同时也给你解决问题的勇气。李书福为什么敢造汽车?就是因为他把造汽车想得很简单。他有两个著名的比喻,一个是汽车有什么难的?不就是两辆摩托车并排起来吗?另一个是,汽车不就是把一个沙发放在四个轮子上吗?这就是他当时对汽车的认识。正因为这个简单化的认识使他走上了制造汽车不归路,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民营汽车制造商。我曾听过多位企业家讲过这样的话:如果当初知道这么难,根本不会去创业了! 第三是想象力。熊彼特说,创新就是一种新的组合,一种产品或技术从无到有一定是组合而来的。组合是什么?组合就是一种想象力。斯蒂文森把轨道马车和蒸汽机想象在一起就有了蒸汽火车。我这里引用一段奥古斯塔·埃达·洛夫莱斯夫人(AugustaAdaLovelace)说的一段话,她是英国著名诗人拜伦的女儿,被称为“软件编程之母”,她在1842年就说过:“想象力是什么?这是一种组合的能力,它可以采用新颖的、独特的、无限的、不断变化的方式将事物、事件、思想和概念组合起来……它可以洞察我们周围看不见的世界,那是科学世界。”大部分人想象力什么时候最丰富?睡觉的时候,所以才称之为梦想。对企业家来说想象力是醒着的时候做的梦,非常重要。 第四是毅力和耐心。事情看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没有那么简单,所有伟大的企业家没有不经过失败的。弗雷德里克·图德因还不上欠款而坐牢,亨利·福特创业三次,前两次都失败。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和很大的耐心,你不可能屡败屡战,成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冯仑说“伟大是熬出来的”,段永基说自己做企业最大的感受是“要硬撑着”,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大家来到北大国发院学什么? 我必须坦率地承认,学校能教给你们的主要是硬知识,可以形式化的知识,不是决定企业家命运的软知识。但硬知识也非常重要,没有一个企业能只靠那5%的软知识活着,5%发挥得怎么样,还要看那95%的基础好不好。 这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企业家也得承担一些管理职能。现实中没有一个企业家只履行纯企业家职能,尽管许多管理职能可以代理出去,但还是有一些管理职能需要企业家自己承担,何况寻找到合适的代理人并监督他们的行为也需要一些企业家素质。第二个原因是,知识还在水涨船高,一些软知识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变成硬知识,原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后来可以模型化,人人都能很快学会。有这些知识,你不一定成功,但没这些知识,你也很难成功。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如果别人有的知识你都没有,你不可能成为真正成功的企业家。并且,硬知识积累多了,如果能融会贯通,也有助于提高你的软知识,使你的企业家能力提高;即使你做企业家失败了,还有可能成为一个比较优秀的管理者。 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从美洲回来后,成了西班牙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国王和王后也把他当作上宾,封他做海军上将。可是有些贵族瞧不起他,说这有什么稀罕?上帝创造世界的时候,不是就创造了海西边的那块陆地了吗?只要坐船出海,谁都会发现那块陆地的!在一次宴会上,哥伦布把一个鸡蛋放在桌子上,问谁能把它竖起来,许多人试了,但没有人成功。哥伦布把鸡蛋一头轻轻磕了一下,鸡蛋就竖起来了。这就是企业家精神。但以后你再用同样的方式把鸡蛋竖起来,就算不上企业家精神了。[详情]

刘俏:要重塑好中国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
刘俏:要重塑好中国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

  本文选自“北大光华EMBA”微信公众号 中国经济在当前这段时间、在未来的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到底会怎么样?企业家,包括政策制定者们,都困惑于这个问题。的确,经过将近40年高歌猛进的经济增长之后,我们忽然发现游戏规则发生了变化——那些我们曾经熟悉的增长路径似乎不再适用。 透过人均GDP看近六百年中国经济史 我一直认为,在讨论中国经济的时候,我们应该将其放到更长的一个历史维度里面才可能看得比较清楚。 如下图所示,其实早在明朝的“弘治中兴”,中国人均GDP就已经低于西欧水平。这或许与一般人对历史的理解不太一样,事实上中国经济不是鸦片战争之后,而是更早以前就已经开始落后了。中国经济落后了五百年,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人均GDP才开始迅速赶超的进程。 这个赶超在改革开放的近40年时间里开始加速。最近40年, 中国经济按GDP增速衡量达到了年均近10%的增长率——这个数字非常惊人。 我经常用一些比较感性的数字来描绘最近40年发生的变化。 以GDP计算经济总量,从1980年到2015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用短短35年时间实现了超过25倍的总量增长,6.2亿人口摆脱了贫困,这样的经济成就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中国事实上完成了人类历史上迄今最伟大的脱贫工程。 中国的制造业1980年时在全世界的比例只有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到2015年达到了25%,按照价值附加来讲中国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在上海,大家对遍地的摩天大楼印象深刻。按国际惯例总高度在140米以上的楼被称作摩天大楼。中国在2010年到2015年完成的摩天大楼的数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过去两百年的总和。 2011至2013年有一项数字更是惊人。这三年中国使用的水泥量超过了美国在过去100年所用的水泥量。特别想强调房地产,中国房地产开发商两周时间开发的房产面积相当于整个罗马市的城市面积——西方人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两周时间就可以把罗马建成!这是发生在中国的真实的奇迹。 发展经济学学者和大部分政策制定者的已经形成共识,中国在改革期间用的经济增长模式相对而言是靠投资来拉动的粗放型增长。支撑这一模式有很多有利的结构性因素,包括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迅速工业化过程中不断提升的劳动生产率,相对稳健的宏观政策等。这些因素合在一起,大致解释了过去近40年的中国经济奇迹。 这一切对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而言,意义非常深远。 这对企业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大企业的崛起。中国大陆地区的《财富》全球500强企业数量,从1996年的2家,增加到2015年的98家,这个数字到2016年已经变为103家。加上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的全球500强企业,这个数字到2016年变为了110家;美国这一数字去年降到了128家。按照这个趋势,中国和美国这两条曲线交汇的时间应该就在3年左右,到2020年中国能够实现超越——中国大企业从规模上、数量上都会超过美国。请注意,《财富》杂志完全是按照规模,按照销售收入来评定500强企业的。如果一家企业的销售收入突破220亿美金,大约1500亿人民币,那它就是财富全球500强企业。大中国区有110家企业,而内地有103家企业在2016年做到了这一点。 中国大企业的行业来源有个很鲜明的特点,它们绝大部分是提供生产要素的, 来自金融、能源、原材料等这样的要素行业。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驱动成长,这跟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是完全匹配的。 另外参照A股市场十大市值公司,见下图。除了茅台之外,另外九家全是提供要素的企业——金融机构和能源。甚至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茅台酒也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因为不喝茅台没法谈投融资。可以这么说,中国前十大市值企业是百分之百提供生产要素的。美国的企业构成不太一样,美国市值排名前十的企业中有5家高科技企业,而且前三名都是高科技企业。此外,前十名里还有消费品、工业企业等,而中国只有提供生产要素的企业。当2012年开始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的时候,这种以投资拉动和要素投入为基础的模式本身的弊端和局限性就慢慢显现出来。中国长期靠着比较激进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寻求投资拉动的成长的。但这些政策的边际效力在减弱,它们对经济的推动到目前已经难以为继。 宏观政策的边际作用在减弱 长期以来,中国信贷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名义GDP增长速度,推动GDP成长所需花费的资金越来越多。中国的非金融机构的企业债务占GDP的比例,截至2014年上半年末已经达到125%, 即企业债务是GDP的1.25倍。而这一数字在去年上半年结束时已经达到创纪录的155%。去年中国GDP大约为74万亿人民币,企业债务有110万亿人民币。假如说中国企业面临的平均债务成本是8%,这意味着这些企业一年利息就要还掉9万亿,占到GDP的12%左右。这里我们还没有把本金考虑进去。实体经济当然会非常痛苦。政府希望去杠杆,但对企业而言,去杠杆是很难熬的过程。可见,依靠以规模为导向,靠债务来推动企业成长已经变得非常困难了。 去年第一季度结束时,按照官方的统计,整个金融行业的价值附加对GDP贡献度已经达到9.5%。全中国从事金融的总人数加在一起还不到200万人,而这个国家GDP里100元钱就有9.5元是金融行业贡献的。当一个国家的金融行业变得如此重要时,是不是意味着这个国家要对其经济增长的模式打一个问号?金融到底多大比较合适?这个数字很难比较。中国这么一个特殊的经济体,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到底金融占GDP比重多高合适,确实没有人可以回答。我们可以从美国的数据中找到一些参照。美国过去130年,金融价值附加与GDP的比例大多在4-6%之间。有两次超过6%,一次是1929年,一次是2007年。大家都知道随后发生了什么! 这样的比较是不是意味着中国这一比例已经太高?是不是意味着中国未来再靠要素投入来驱动增长路会越来越难走,成本会越来越高?这些问题已经在学界和政策界的热烈讨论之中。 金融对上海、北京的重要性有多高?根据官方数字,上海、北京已经达到17%,就是说这两个城市的GDP里面有17%是由金融行业贡献的。同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纽约、和伦敦这一比例大概是14%,上海和北京已经超过了伦敦、纽约和香港。这是我们值得庆贺的事情吗?现在很多地方,包括沿海省份和大量的内陆省份,都把大金融战略作为未来经济的支撑,寻求金融对GDP占比的提升,但如此之高的比例是否健康,确实值得人思考。 稍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金融日益发展的另一面,是中国金融跟实体经济的连接越来越脆弱。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经济是不是变得过度金融化了? 给大家简单做一个分析,比如说下图,横轴是金融对GDP的比例,取值越高,等于金融占GDP比例越高,金融越发达;纵轴是GDP的增长速度。这两者是负相关关系,而且统计意义上是显著的。这意味着金融发展的同时,经济增长并没有相应提升。过度发展金融是好事吗? 按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来看,衡量实体经济投资的变量——固定资本形成占GDP比例——与金融发展程度之间已经呈现负相关关系。人们希望看到的是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人们假设金融能够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越发展,越容易形成固定资本,从而形成强大的增长。但中国目前却看不到这样的关系。实体经济现在面临的问题,靠单增加资金投入,靠激进的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来解决已经变得困难重重。这是讨论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的前景的时候必须接受的一个基本事实。 为什么宏观政策边际效益越来越弱? 我们未来该怎么办?如果太激进,就会出现类似房地产泡沫破裂这样的问题。这背后隐藏的现实是,现在不管用什么样的宏观政策,它的边际效力都在减弱。现在想要刺激经济增长就需要下猛药,“饮鸩止渴”,猛药的副作用却可能超过了药效本身。这背后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还是比较脆弱,或者说中国没有太多真正意义上的好企业。中国的大企业多,但是大多虚胖,反映在它们资产负债表的质量上。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持一定增长率,我们不得不倚重很高的投资率,不得不靠天量信贷拉动增长。这直接导致了宏观政策边际效力的减弱。中国经济微观基础的根本问题在于缺乏好企业。 这到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或者说这只是我们的臆测?我们来小心论证一下这个假设。我做过一个分析——看中国上市公司的投资资本收益率。按道理讲,上市公司应该是一个经济体里面最好企业的代表。可是如下图所示,最近15年,中国的上市公司平均投资资本收益率在3%-4%之间。也就是说,我们上市公司一块钱的资本投入运营只带来3到4分钱的税后利润。而类比美国,美国上市公司过去100年这个指标取值是10%。而最近38年,这个数字是11.6%, 是我们的三倍多。如果说投资资本收益率衡量了一个企业基本面的状况,那么可以看出中国的企业规模很大,但它们投资回报比较低,价值创造的能力是比较弱的。 如何评述当前的中国经济 2016年,这是非常值得讨论的一年。因为在2016年,中国GDP增速在时隔3年以后又超过印度,重回全球第一。 面临一系列的国内、外挑战,中国经济在2016年为什么能够取得一个超乎预料的表现?我们基本上还是沿用了习惯的增长逻辑,靠大量的投资来实现增长。去年上半年对中国的房地产来说,是比较疯狂的一段时间。从下半年开始,基建投资又热了,然后又是房地产投资。结果,GDP涨起来了。 去年整个中国的金融体系金融资产增加了近25万亿,90%以上靠的是银行体系的贷款。最终GDP从68万亿增加到了74万亿,也就是说25万亿的金融资产催生了6万亿的GDP增长,金融的边际效力真的不高。传统的增长逻辑还在被使用,而经济的微观基础又比较脆弱的,两者合在一起,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越演越烈。 回到议题——未来怎么办 如下图所示,增长有两个驱动因子,一个是投资资本收益率,放在纵轴;另外一个是投资率,放在横轴。这两个指标,都可以促进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这两个指标不同的取值,基本上决定了中国经济的未来可能会出现的场景。 如果这两个变量取值都很高,我们的未来就是第一个场景——高速高质增长。这个概率,坦率地讲,应该是零。 第二种场景就是现状。中国经济仍然依靠较高的投资率,背后是继续下重药。后果是现有的困难会变得越来越难克服。 最可怕的是第三种场景,这两个指标都低。例如,企业家丧失信心,都把资金转到国外去,不再投资;与此同时,经济的微观基础没有变化,企业还是保持比较低的投资资本收益率。这样,中国经济在未来会遇到很大麻烦,有非常高的可能性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最后一种就是新常态。中国通过结构性改革,转变增长模式,投资率往下拉的同时,企业投资资本收益率大幅上升,从而彻底改变了经济的微观基础。这种情况下,投资率和投资资本收益率之间形成一个新的均衡,从而实现一个比较合理、健康的经济增长。这里增长可能只有5%到6%,但是它对资源的消耗、对要素的需求不像以往那么强烈。这样的状态,就是我们讲的新常态。 到目前为止,政府出台的所有政策,包括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其要义都是希望中国经济能抵达这个场景。我对供给侧改革的理解,就是提升投资资本收益率。这个命题提出之后,我们对未来企业家,对未来中国企业的发展路径就能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判断。 让人觉得痛苦的地方,往往是改变迫切需要发生的地方。实证研究显示,中国在过去近40年时间里的发展阶段,全要素生产率这个与投资资本收益率密切相关的指标解释了改革期间将近80%的人均GDP增长。但是经过40年的高速成长之后,中国平均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仍然只是美国的20%不到。 就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而言,韩国目前是美国的60%,日本是80%,德国是96%,英国是95%。假设中国未来达到韩国的水平,那还有3倍的空间,这意味着中国的投资资本收益率在未来有极大的提升空间。这为中国的企业家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怎样捕捉机会,在资本使用效率上面呈现出跟第一代、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第四代企业不一样的水平,真正做出一批能够创造价值的伟大企业,改变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这是时代对企业家们提出的新的要求。 怎样实现新的微观基础? 我们需要一个全新的微观基础。这个微观基础该怎么实现?这需要经年累月的努力,需要创新驱动,需要强大的企业家精神的支撑。在创新学者看来,通常有四种原型态的创新:第一、以客户的体验为出发点,解决客户某个痛点;第二、效率驱动,比如说提升物流体系的效率,顺丰可以让货品当天抵达;改善施工流程,中建公司可以2-3天完工一层楼宇;第三、以技术为基础;第四、以科学为基础。 改革开放,中国企业在创新上成绩斐然。然而,在第三、第四类创新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华为为什么了不起?就因为中国没有哪家企业可以像它这样把销售收入的15%用来做研发。苹果的这一比例是3%,爱立信是13%,华为超过了它们。华为17万员工里面8万员工直接或间接从事研发。其结果是以研究研发,以专利技术为支撑的产品服务体系上的巨大突破。中国未来的企业家需要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真正认识到做一个百年老店离不开创新,特别是离不开那些以技术和科学为基础的创新。伟大企业都是熬出来的,这里没有捷径。 提到新常态,提到微观基础的重塑,中国至少有一个城市做到了——深圳。如果按照固定资本的形成来计算,2015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大概是50%,就是GDP有一半拿去做投资,投资率很高,结果推动了6.9%的增长。然而在同一年,深圳用了18%的固定资产占GDP比例,撬动了8.9%的GDP增长,比全国平均高出两个百分点。深圳没有简单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它靠的是一大批类似华为这样的大大小小的企业。这些企业基本上没有显赫的出身,但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它们经历了各式挑战,在疾风暴雨中“傲娇”着。无疑,只有营造一种以创新为根基、对企业家精神无比尊重的文化,才能在更多地方重演深圳发展的奇迹。 中国目前的研发投入大约占GDP的2%,如果未来这个指标能提升到4%,那么中国将会面对一个完全不同的经济微观基础,进而开启一个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重塑微观基础,此当其时!这值得我们的政策制定者、地方政府、学者、尤其是企业家深思。[详情]

商学院期待EMBA教育在统考之后的可持续发展
商学院期待EMBA教育在统考之后的可持续发展

  2017年4月19日,新浪EMBA高端论坛虽然落下帷幕,借助本次论坛,二十家EMBA院校集体发出声音,让我们来看看商学院EMBA教育举办者怎么说。 一、统考之后EMBA局势的变化 1、生源的变化 2016年12月24日,国内64家EMBA院校首次组织EMBA申请人参加联考,除北大清华的五家招生单位外,其余59家院校全部采用MBA联考试题。受到考试的影响,EMBA的生源数量出现了“断崖式”下降,乐观估计2017年能够开班的院校不足十家,而这十家院校中又有不少院校公开接受MBA考生调剂,导致EMBA的生源构成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过去以企业高管或企业创始人为主要构成的EMBA人群,被部分年轻的职业经理人人群所稀释。 一些院校招到部分学生,但达不到开班人数,则只能将统考之后的EMBA学生与MBA合班培养,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EMBA的学习体验下降,不利于EMBA项目特色的发挥。一些院校则主动将EMBA招生指标转让给MBA项目,这样的院校被与会者赞为“明智之举”。 2、项目的变化 随着EMBA生源的下降,EMBA项目也出现了“两头靠”的趋势:一种趋势是向MBA项目靠。一个月4天集中授课的形式相比在职MBA晚上和周末的模式,更能被学员接受,因此吸纳原有MBA人群中对学费不敏感的人群。另一种趋势则是向高管培训项目(ExEd)靠。有些院校将高管培训项目与EMBA项目按照同样的学费立项,EMBA学生与高管培训项目学生合班上课,这两类学生本质上属于同一类人群,区别在于高管培训项目的学生不用参加统考,不需要写学位论文,对一些没有文凭需求的学员有吸引力。 EMBA项目“两头靠”的思路或许能够暂时缓解EMBA招生所面临的窘境,但长期来看这些措施并不是有效的。一方面,EMBA与MBA人群存在差异,混合之后对于EMBA人群会逐渐丧失吸引力。另一方面,EMBA与ExEd虽然人群构成相似,但学位项目与非学位项目培养上还是存在明显差别,运营过程中必将会出现不融合之处。 二、EMBA学习刚需未减,市场三个阵营格局 1、第一大阵营 第一大阵营是“北中长清”四家院校。这四家院校在2017年的招生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每家的具体情况又各不相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独立办学不受教育部政策约束,今年的招生仍采用面试+自命题笔试的筛选形式;长江商学院虽然属于体制内的院校,但因为学员的独特性,多数学员选择长江商学院并不在意学位证书,所以受到影响不大;北大清华两家的EMBA招生单位,则是采用联合命题(非联考题)的方式来招生,虽然报考人数受到统一网报、统一考试的影响有所下降,但最后的结果是这五家院校均已招满。 2、第二大阵营 第二大阵营是所有需要参加管理类联考的体制内院校。受到考试的影响,今年的招生纷纷爆出冷门,个别院校勉强可以开一个班,有的院校则只能选择上文所说的向MBA或EMBA项目“两头靠”的路径,其余的大部分院校今年则无法开班。 3、第三大阵营 第三大阵营是海外合作EMBA项目。例如清华经管和INSEAD商学院、北大光华与美国西北大学Kellogg商学院、复旦经管与美国华盛顿大学、中山大学岭南商学院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商学院、北邮经管与法国里昂商学院、同济经管与德国曼海姆大学等中外合作的国际EMBA项目不受联考政策的约束,申请面试入学的政策,在今年的招生中受到企业高管们的青睐。 从上述第一大阵营和第三大阵营的招生热度来看,EMBA人群对于学习的需求并未减退,国家统一考试的形式会吓退大部分申请人,并使这部分人群流向境外的商学院,这对于正在走向规范的国内EMBA教育行业来讲是非常可惜的。 三、EMBA项目的可持续性 EMBA人是高级管理者和企业家的缩影,也是新商业规则的缔造者,在中国经济社会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超过10万名的管理者和企业家选择了中国EMBA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EMBA教育对中国企业管理者的能力提升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十多位来自EMBA院校的资深老师一致表示希望借助新浪教育的平台发出来自业内人士的声音。面对“统考令”所带来的生源下滑和来自海外项目的市场竞争,国内的EMBA院校表示他们仍将坚持办学、一如既往地做好自己,很多院校在招生淡季都在认真地做项目特色的梳理,希望另辟蹊径,走差异化竞争的路线。 此外,业内的老师们也纷纷表示,政策上对EMBA的“矫枉”可能会引发“过正”,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个别EMBA举办机构在招生和教学中存在“卖文凭”现象,但大多数EMBA院校非常认真地遵从教育主管单位的办学要求,办学成果也是显著的。主管部门可针对那些违规学校,从严惩治,限期整改或吊销办学资格。与此同时,与会学校强烈表达了希望2017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EMBA考试改革试点成果能够扩大到更大的范围,期待EMBA 2.0版升级后EMBA教育朝向良性发展。 本文转载自EMBA那些事儿(ID:embashier),欢迎加EMBA学习顾问(微信号emba-information)交流。[详情]

EMBA海外游学游什么?学什么?(以色列篇)
EMBA海外游学游什么?学什么?(以色列篇)

  “如果你来中东是寻找石油,那么你可以忽略以色列。如果你是在寻找智慧,那么请聚焦于此!——巴菲特” 当前,创新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主题,作为一个面积只有2.1万平方公里,仅相当于半个珠三角;人口800万,不足北京常驻人口的1/3的国家,以色列在科技创新方面却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以色列拥有三个第一:研发支出比重位居全球第一、硅谷以外创业公司数量第一、风险投资人均第一。以色列境内拥有谷歌、思科、微软、英特尔、eBay等220所跨国公司研发中心,2013年出口额达64亿,70家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其上市的新兴企业总数,超过欧洲的总和,甚至超过日本、韩国、中国、印度四国的总和。诺贝尔奖得主的四分之一来自这个民族。 为了使企业高管们通过实地体验来拓展创新思维,突破商业思维定式,培养卓越商业远见,激发企业管理者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感,近几年,国内多家商学院的EMBA中心先后推出了以色列游学项目。其中比较热门的几家参访机构有: Mobileye公司-无人驾驶和车联网的世界 Mobileye是以色列家喻户晓的辅助驾驶公司,在以色列IT界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阿里巴巴,两者都在美国创下IPO纪录。Mobileye创立于1999年,创始人之一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计算机科学系教授阿姆农·沙书亚(Amnon Shashua)。该公司的主要产品是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简称 ADAS),以及围绕该系统所推出的多种解决方案。Mobileye这个领域有12年的研究经验,其研发中心位于以色列,在荷兰、美国、日本和塞浦路斯设有办公室。公司网站的资料显示:奥迪、宝马、雪铁龙、福特、通用、本田、现代、捷豹、陆虎、尼桑、欧宝、雷诺、丰田和沃尔沃等一共17家汽车品牌都和Mobileye有合作关系。 耐特菲姆公司-助世界收获更多,投入更少 耐特菲姆是提供智能滴灌和微灌解决方案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全球领导者。全球拥有17家制造厂,35家分公司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自1965年将全球第一个滴灌解决方案介绍给世界以来,通过研发出多种灌溉产品,帮助客户生产出高产优质的作物,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珍贵自然资源的消耗。凭借强劲的农业实力,耐特菲姆在领导力、经验和专业知识方面不断增长。 Stratasys公司-3D打印技术的标杆 Stratasys公司是世界最大的3D打印机生产商,更是3D打印机的始祖,它将3D打印机从一开始的军用推向商业化,售出了第一台商用的3D打印机。Stratasys公司凭借其熔融沉积成型(FDM)专利技术,一直引领着全球3D打印技术的发展。目前,该公司3D打印机的全球销售量已经达到6万台,其中汽车行业、消费电子行业与消费品行业的客户订购量已经稳居订单前三位。在Stratasys研发总部,你可以看到最前沿的3D打印技术,更可感受到这项革命性技术在商业发展中的出色表现。 Google以色列-西亚和北非的中枢神经 Google以色列是Google在全球最重要的研发中心之一,即时搜索、自动完成、Gmail、Google评论等都在以色列完成。Google在特拉维夫的办公室也以装修别出心裁、功能齐全丰富著称。前往Google以色列,可以亲眼见证独具以色列文化特色的Google,人性化、小团队、自由平等……这些都为Google打上了深深的以色列烙印。 创新是流淌在犹太人传统文化里的一股热血,尽管上帝留给这个民族的资源少之又少,但是他们选择了依靠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立足,如果你想接触全球最活跃的前瞻思想,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与思考创新与创业,那么请聚焦于此! 本文转载自EMBA那些事儿(ID:embashier),欢迎加EMBA 学习顾问(微信号emba-information)交流。[详情]

EMBA海外游学游什么?学什么?(美国篇)
EMBA海外游学游什么?学什么?(美国篇)

  经过十多年的办学探索,国内EMBA教育市场的竞争日趋成熟,在课程设置上也进入“差异化”竞争阶段。各大商学院根据自身特点,塑造出迥异的商学院“性格”。同时,优秀的商学院也早已不满足于“象牙塔式”的单一教学模式,纷纷推出海外游学项目,带领EMBA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出国门,扩充国际视野。 学员参加海外游学需要自费或半自费,但是学员对游学的热情依然很高涨。 游学的魅力具体的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 海外游学可以提升国际视野,为今后开展国际合作做好铺垫; 2。 学员不仅可以增长海外见闻,而且还可以为自己的履历添上光彩的一笔。 3。 通过游学还可以广交海内外朋友,积累高端人脉关系。 EMBA热门游学路线有美国游学、以色列游学、德国游学、以色列游学、日本游学等,下面我们将对不同的游学项目做一些简单介绍,一起来聊聊EMBA游学那些事儿。 第一站:美国 美国,作为世界科技、经济、教育的集大成之处,拥有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领导力体系和创新体系,至今保持着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优势、最活跃的商业实践、最新的经济和商业管理理论,最雄厚的资本市场,以及最广阔的增长空间,一直吸引着EMBA学员的广泛关注。 美国游学的线路尽管不尽相同,游学课程的安排基本上围绕着于走进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常春藤名校,感受在古朴校园里的宁静地学习;领略诸如纽约等知名城市街头的人头攒动,曼哈顿区的繁华喧嚣,以及全球金融中心华尔街的风光,或是深入旧金山的硅谷,置身创新与创业的暴风眼,感受这块土地所孕育的前瞻视野、创新思维与卓越领导力的神奇;接着再参访通用电气、福特公司、约翰·迪尔等全球领先的制造型企业,或是谷歌、微软等互联网巨头公司…… 一位参与过美国游学的EMBA学员曾经在她的游学日记中这样写道: “我们的游历、思辨与学习,不仅仅是近距离接触和比较中美的文化体系,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自己去辨析内心深处最认同的理念,去努力去靠近那个理想中的自己。我深信教育的力量就在于:有形的影响有限,无形的引领更加深远。也许,我们会在某个时候感谢这一刻的顿悟与细无声的沉淀。” 另一位EMBA学员在博客中这样记录: “全球化已经深刻影响到我们的所有经济活动、社会、政治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国际交流和学习他人的长处是我们必须重视的工作。而且当今社会的技术和信息瞬息万变,需要我们更多去探索,行万里路更胜死读万卷书。通过两周时间的几个名校的学习和参观,以及企业参访和听取专题演讲,确实感到与我们的很多差异,同时,在游学的过程中,与同学们和老师的同行也有许多收获。” 当前,世界经济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数字、社交和移动互联网领域全面铺展与深度融合,全球的组织、市场、社会和政府之间变得愈益互联互通,随着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不断整合,市场环境更为复杂,并迅猛而深刻地改变着商业世界的竞争态势与游戏规则,边游边学已然成为融入“快车道”的一种路径。 如果你还没有加入EMBA课程学习,那请尽快加入美国硅谷游学项目,一起去捕获风口吧! [详情]

北大教授张维迎:市场的逻辑与君子之道
北大教授张维迎:市场的逻辑与君子之道

  本文选自“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微信公众号 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是不是利已,而在于是不是损人; 圣人和君子的区分不是他是不是利人,而是不是愿意为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市场的逻辑就是君子之道。市场不要求我们变成损己利人的“圣人”,但市场会惩罚损人利己的“小人”。 讨论“君子”这个话题通常是文化学者和道德哲学家的事情,我作为经济学者谈这个问题是有点为难,但我还是愿意给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破解“囚徒困境” 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事实是,每一个人都是自利的、自我为中心的,但是只有人们相互合作才能生存和发展。两千多年前,荀子就讲过:人的力气没有牛大,跑得速度也没有马快,为什么牛马能为人所用?因为“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就是人会合作。 因此,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如何让自利的人能够相互合作。在西方思想史上,这被称为“格劳秀斯难题”。格劳秀斯是四百年前荷兰的自然法学家,他说:作为存在物,我们确实是在追求私利,追求自我保持,并且爱争吵;但是,我们也渴望友善的社会交往。即使在获得生活必需品上无须相互帮助,我们也会渴望社会生活。人性的这两个方面因素使维持社会秩序问题变得非常明确:像我们自己一样喜欢吵架又渴望友善社会交往的存在者应该如何在一起生活?为了满足我们进行友善社会交往的愿望,我们必须对自己喜欢争吵的倾向作出什么样的限制? 格劳秀斯难题也就是经济学家现在讲的“囚徒困境”:尽管合作对所有当事人都是好事,但是自利的人基于个人理性的考虑可能选择不合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类需要有一些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这些行为准则的基本功能就是使得自利的人能实现相互交往,不仅和平相处,而且合作共赢,“相偶不相残,相争不相害。” 这些行为准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道”。从古到今,伟大的思想家就是“为天下立道”,东西方都是如此。但不同的思想家提出的“道”不尽相同。儒家的“礼”,就是孔子为人类立的道。君子是“礼”的人格化表述。如果一个人按“礼”行事,就是“君子”。所以君子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做人的标准,是合作的楷模。 自利利他:市场的逻辑 但是在古代社会,由于人类基本上处于零和博弈状态(一方所得即另一方所失), “利己”与“利他”经常处于对立之中,结果,倡导“君子”变成了要求牺牲个人利益的“利他主义”的道德说教。用儒家的语言来讲,就是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等。类似地,在中世纪欧洲,基督教会说基督教徒不应该成为商人,赚钱是不合道德的。但人类的本性决定了绝大部分人不可能不考虑自己的利益,不可能做到“不谋利”“不谋食”,结果就出现了大量的“伪君子”,他们以利人之名行损人利己之实。所以在古代社会,人类的合作程度非常低,基本局限在一个熟人范围之内。 两百多年前,人类发生了一场道德思想的革命,这场革命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发动的。亚当·斯密之前,追求个人利益就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亚当·斯密颠覆这个传统观念。他证明,自利本身并不是不道德的;相反,在市场经济下,自利之心正是利他之行的主要驱动力。 斯密说: “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但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仁慈,那一定是不行的。……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自利心,并表示对他们自己有利,那么,他们的行动就容易展开。我们每天所期望的食物,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师或面包师的仁慈,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要讨论他们的人道,而要讨论他们的自爱;不要对他们讲我们的需要,而是要谈对他们的好处。” 他还说: “每个人都在不断努力以寻找与其能力相称的最具优势的就业,这确实是出于对他自身利益而不是对社会的考虑。”但他受“看不见的手的指引,去尽力实现一个并非其本意所要达到的目的。没有考虑社会利益,并不见得就对社会有害。一个人通过追求自身利益对社会利益的促进,往往比他有意为之还要有效”。 亚当·斯密揭示的自利和利他之间的关系,我称之为“市场的逻辑”。市场的逻辑就是:在市场中,一个人要自己活得幸福,首先要使别人幸福;如果你不能让别人幸福,自己也不可能活得幸福。比如说,企业家要赚钱,首先要给消费者创造价值,让消费者满意。如果你不能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你不可能赚钱。这个逻辑不仅适用于企业家,也适用于每个人。 市场中的君子之道 现在,我按照市场的逻辑给出一个有关“君子”的分析框架。一个人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两个评价维度:第一个是对自己好还是不好(个人善),第二个是对他人好还是不好(公共善)。这样就有四种可能:第一种,对自己有利也对别人有利;第二种,对自己有利,对别人没有利,损害别人;第三种,对别人有利,但对自己不利;第四种,对自己不利又损害别人。 用这样一个框架来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讲的几种人:第一类人利己又利人,就是“君子”;第二类人利己但损人,就是“小人”。注意,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是不是利已,而在于是不是损人;第三类人损已而利人,做事情给自己带来伤害,但是成全了别人,就是“圣人”。圣人和君子的区分不是他是不是利人,而是不是愿意为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最后一类人既损害别人又伤害自己,可以叫做“恶人”,也可以叫“愚人”,因为他不仅恶,而且非常愚蠢。 依次来看,市场的逻辑就是君子之道。市场不要求我们变成损己利人的“圣人”,但市场会惩罚损人利己的“小人”。市场中君子做人做事的标准,我归结为以下五点: 第一,利已先利人。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是什么?就是你要给他人创造价值。如果你是一个企业家、老板,你向消费者收取的价格,不应该超过你为他创造的价值。如果做到这一点,你再赚钱,那就是君子。在市场当中,不仅企业家,包括每一个人,我们在谋取自己的利益的时候,都要问一下我做这件事是不是给别人带来好处的,如果给别人带来的好处超过我从中得到的收益就是君子所为。如果你给别人带来的收益小于你自己从中所得,这就是小人所为。用这个标准来看,一个真正的君子,不能利用人性的弱点而赚钱。如果你明明知道别人买了这个东西之后会后悔,你仍然忽悠别人买,你就是在利用人性的弱点赚钱,这就不是君子所为。君子也不应该利用政府关系或者政府给予的特权赚钱,如果一个企业家不是真正的去讨好消费者,给消费者生产出最好的产品,而是怎么讨好政府,从政府拿到特权来赚钱,这就是小人所为,不是君子爱财应采取的道。 第二,诚实守信。市场经济不是一次性博弈,不是一锤子买卖,我们玩的是重复博弈。重复博弈当中每个人都知道,最重要的是你的名声,别人是不是相信你。如果别人相信你,就愿意跟你持续地做生意,买你的东西,或者与你形成其他的合作关系,这时候你才可以赚更多的钱。所以诚实守信可以说是市场经济中最好的商业政策。一个人如果不能够建立良好的声誉,不可能在市场上持续赚钱。靠坑蒙拐骗即使短期内成功,长期一定会失败。这样的人之所以是“小人”,不是因为他自利自私,而是他愚蠢,鼠目寸光,不知道诚实守信才是自己的长远利益所在。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重新解释一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的“义”可以理解为长远利益,“利”是眼前的蝇头小利。君子注重长远利益,小人注重眼前利益。这样就可以把古代儒家倡导的行为准则与现代市场当中人们应该遵守的行为规则统一起来。 第三,换位思考或者叫“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儒家的“忠恕之道”。“忠恕之道”来自人类换位思考的能力,没有这个能力,人类就不可能合作。忠恕之道隐含的一个假设是人与人是平等的,你是人,别人也是人,所以我们要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不仅要考虑自己也要考虑别人,你自己想赚钱别人也想赚钱,你自己想从交易当中得到好处,别人也想。只有这样思考问题,你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利。这就是亚当·斯密讲“不要对他们讲我们的需要,而是要谈对他们的好处”这句话的含义。一个人做生意时如果只想着自己得好处,不同时想着别人也想得好处,交易就不可能发生。“忠恕之道”不仅对个人适用,对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适用。如果一个人做事情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可以说他是愚蠢的,也可以说他是极端自私的。同样,如果我们认为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才是唯一重要的,其他的国家利益不用考虑,这就不是君子之道。 第四,尊重产权和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产权是市场逻辑的基础,尊重产权意味着尊重别人的意愿,任何交易要建立在别人意愿的基础上,只有别人愿意才是好的事情。我们不能用强制的方式强迫任何人做交易。尊重产权是正义的基本要求,比仁慈更重要。一个人即使成天为慈善捐款,但是如果他不尊重别人的产权和基本权利(包括言论自由的权利),无论是商人还是政府官员,这样的人绝对不可以称为君子。 第五,有创新精神。从长远来看,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来自创新。市场经济是创新经济,不是循环经济。我们今天消费的东西跟两百年前非常不一样,两百年前人类消费的产品种类是10的2到3次方,今天是10的8到10次方,这些新产品都是创新的结果。现代社会当中,每一个人如果要成为君子就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至少你不应该阻碍别人创新。一个人如果不仅自己不创新而且总是试图阻碍别人创新,这样的人也不能够叫做君子。由于创新总是面临不确定性,有失败的风险,君子也应该具有宽容精神。 法治社会与君子之国 依照市场的逻辑,市场经济一定是君子主导的经济,因为对每一个人来讲,只有对别人做出贡献自己才能得到好处。企业家赚钱的前提是为客户创造价值;员工如果不能为企业的生产做出贡献,也不能保住自己的饭碗。 相比之下,传统社会发财致富和高官厚禄主要靠强盗逻辑,而非市场逻辑。社会地位最高、积累财富最多、最受民众顶礼膜拜的人,通常就是那些杀人最多、掠夺财富最多、统治和奴役人最多的人。按我刚才讲的标准,包括古代好多贵族、骑士、将军、政治家,谈不上君子。下面这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上个世纪初,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设了一些新的爵位,授予那些靠自己打拼成了百万富翁、刚刚置办了大片地产的人。这引起了英国一位世袭议员的强烈不满。当问这位议员“您祖上又是怎么得到爵位的”时,他厉声回答说:“全靠战斧,先生,全靠战斧!”这是古代贵族的起源。 “利己先利人”当然是理想状况,在现实市场中总是存在损人利己的“小人”。为什么?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制度有漏洞。最重要的制度是法律制度,还有社会规范。如果一个社会中私有财产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不能够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这时候君子就很难在竞争当中胜过小人,小人就会多起来。 有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是:能否用守法还是违法来区别“君子”和“小人”?简单地说,在理想状态下是可以的,现实中却不一定成立。在理想状态,合理的就是合法的,合法的就是合理的。此时,守法既利人又利己,违法既损人又害己,做君子就容易,做合法的事情就是合理的,不守法的人不可能是君子。但是,现实中,如果一个社会法律不合天理(自然法),合理的不合法,合法的不合理,做君子就很难,违法的未必是“小人”,守法的也未必是“君子”。 如果一个社会当中对个人来讲,利人不如损人,君子竞争不过小人,这个社会就会小人越来越多,君子越来越少,就说明这个社会真的出问题了。 (张维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经济学讲席教授。本文据张维迎教授在广州《拙见》演讲整理而成。)[详情]

EMBA海外游学游什么?学什么?(德国篇)
EMBA海外游学游什么?学什么?(德国篇)

  德国是欧洲最大经济体,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第四大国。从工业革命时期以后,德国一直是全球化经济的先驱、创新者和受益者。在2013年,德国在全球取得了2,7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德国制造业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之一,在全球制造装备领域拥有领头羊的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德国专注于创新工业科技产品的科研和开发,以及对复杂工业过程的管理。德国拥有强大的设备和车间制造工业,在世界信息技术领域拥有很高的能力水平,在嵌入式系统和自动化工程方面也有很专业的技术,这些因素共同奠定了德国在制造工程工业上的领军地位。 自2013年4月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工业4.0战略”以来,“工业4.0”迅速成为德国的另一个标签,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新一轮的工业转型竞赛。通过“工业4.0战略”的实施,德国成为新一代工业生产技术(即信息物理系统)的供应国和主导市场,在继续保持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前提下再次提升它的全球竞争力。 当前,以“工业4.0”为主题的海外游学,也备受EMBA学员的欢迎,学员参与德国游学,目的是深入学习德国工业4.0的精髓理念与践行经验,让国内企业深入体验德国工业4.0变革,帮助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走向中国智造! 德国游学的行程设计通常也是以企业、博物馆参访和专题讲座为主,比较典型的企业和博物馆有如下几家: 工业机器人发明公司 -- 库卡机器人公司 库卡机器人公司于1973年研发了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现专注于为工业生产过程提供先进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库卡机器人可用于物料搬运、加工、堆垛、点焊和弧焊,在空间节省、成本效益、灵活精准和节能高效等方面,能够很好地满足工业制造自动化的不同需求。例如在库卡机器人家族中最小的机器人:KR 5 R1400弧焊机器人,被誉为经济型薄板焊接专家,它能以极高的连续轨径精确性,迅速且有效地完成工作。库卡机器人公司是世界顶级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名列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信息技术集成领域领导者 -- 德国西门子 西门子是全球电子电气工程领域的领先企业,创立于1847年。主要业务集中在工业、能源、医疗、基础设施与城市四个业务领域。凭借全集成自动化(TIA)和“数字化企业平台”,西门子长久以来占据着信息技术集成领域的领导地位。其创新产品为突出创新性的工程软件平台TIA博途V12、新一代控制器Simatic S7-1500、针对电气传动应用的“全集成驱动系统”(IDS)概念,以及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服务。另外,西门子公司与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以及大众汽车公司合作,通过利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软件(PLM)进行虚拟生产规划,可降低生产线上机器人的能耗高达50%。 工业4.0方案制定专家--SAP SAP公司成立于1972年,总部位于德国沃尔多夫市,在全球拥有6万多名员工,遍布全球130个国家,并拥有覆盖全球11,500家企业的合作伙伴网络。作为全球领先的企业管理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SAP帮助各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实现卓越运营。从企业后台到公司决策层、从工厂仓库到商铺店面、从电脑桌面到移动终端—SAP助力用户和企业高效协作,获取商业洞见,并从竞争中脱颖而出。SAP的软件和服务能够帮助客户实现盈利性的运营,不断提升应变能力,实现可持续的增长。全球188个国家的232,000家客户正在从SAP解决方案中获益, 其中包括财富500强80%的企业及85%最有价值的品牌。 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 奔驰博物馆位于德国斯图加特,收藏了很多过去使用的豪华的车辆,以及很多赛车和破纪录的车辆的引擎。令人着迷的博物馆,展现未来潮流的梅赛德斯-奔驰中心,让奔驰世界融汇古今。在这里,从第一辆汽车的诞生到奔驰集团对于汽车发展的雄心壮志可尽收眼底。全新博物馆再现了德国汽车工业的120年悠久历史;也只有这里,能够从轿车到商用车等各系车型,为人们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梅赛德斯-奔驰家族。 一位参加过德国游学的学员在游学感悟中这样写到: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德国人的执着和积累精神。一个国家的工业能力和基础是要靠多年的积累才能获得的,不可能一夜成就。在德国游学期间所参访的每一家企业,都似乎几十年不变,似曾相识,你有我也会,但要做好做精,就是不容易。现在,我们中国人有钱了,可以买技术、买产品、买市场、甚至于买公司,但我们绝对买不到‘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的能力,包括了文化和传统,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沉淀。” 德国世界杯期间的一首流行歌曲《Deutschland》唱出了年轻的德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上帝只给了地球一个吻,刚好就是现在德国的位置……”,如果你想要去感受德国,那么就从工业4.0开始吧。 本文转载自EMBA那些事儿(ID:embashier),欢迎加EMBA 学习顾问(微信号emba-information)交流。[详情]

又有个院士级奖学金可以申请了!老师请带上我
又有个院士级奖学金可以申请了!老师请带上我

  4月25日,“潘际銮院士奖学金”设立仪式在主楼接待厅举行。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清华经管EMBA《思维、决断与领导力》授课老师杨斌,机械工程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机械工程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雒建斌,机械工程系党委书记吕志刚等出席仪式。 “潘际銮院士奖学金”的重要性在哪? 杨斌在致辞中对潘际銮院士以及奖学金筹备组表示感谢,并祝愿“潘际銮院士奖学金”的组织和评选工作顺利进行。他表示,潘院士“重视团队经验传承”“重视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重视实践创新”的教育理念和工作作风值得继承和发扬,希望通过奖学金的设立,激励更多的学子学习潘际銮院士做人为学的优秀品质。 杨斌副校长致辞 潘际銮院士感谢清华大学对“潘际銮院士奖学金”的支持,希望奖学金能有助于推动学校焊接及相关专业优秀人才的培养,受奖人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国家、为人民、为科学做出贡献。 潘际銮院士致辞 雒建斌宣布了“潘际銮院士奖学金”管理委员会名单。他表示,该奖学金的设立是潘际銮院士治学精神的传承,希望更多的学子跟随潘院士的足迹。 雒建斌院士致辞 吕志刚介绍了“潘际銮院士奖学金”的筹备工作和基本情况。清华大学机械系装备所副教授蔡志鹏作为潘际銮院士的学生代表回顾了在潘院士指导下学习、科研的情况。 出席仪式的还有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学生部相关负责人,“潘际銮院士奖学金”管理委员会代表以及“潘际銮院士奖学金”筹备组代表、校友代表、机械系师生代表。 潘院士与在场部分师生合影 潘际銮院士是我国焊接学科创始人之一,曾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机械工程系主任,南昌大学校长。“潘际銮院士奖学金”作为清华大学名师奖学金之一,主要鼓励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相关学科领域学习与研究的德才兼备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旨在发扬和传承潘际銮院士的卓越贡献和为人、为学的优良传统,鼓励和支持我国焊接以及相关学科领域优秀人才的培养、学术创新与工程应用。[详情]

北邮GEMBA项目2016期学生——小保科技CEO李恒
北邮GEMBA项目2016期学生——小保科技CEO李恒

  2017《互联网周刊》未来人物100 评选语 回溯过去20余载,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超乎人们想象。20年里,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中国互联网人,他们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励精图治、开拓创新,掀起了波澜壮阔的互联网浪潮。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保险行业也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在改革道路上,一批具有开拓探索精神的先锋走在行业先列,为中国的保险行业不断注入新养分。 日前,国内知名的《互联网周刊》本着洞察企业发展动力,挖掘和传播优秀企业家的目标、使命和价值观,公布了“2017《互联网周刊》未来人物TOP100”。小保科技CEO李恒入选了此次公布的“未来人物TOP100”榜单,也是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唯一入选者。 小保科技CEO李恒作为互联网保险服务行业的开创者、领路人,创立北京小保科技有限公司,率领团队建立互联网保险服务平台“小保保险”,为广大用户提供具备长尾需求的保险保障产品和服务。 李恒也是首席金融分析师,瞭望智库特约金融观察员,并荣获《2016年度中国新锐CEO》荣誉。在2016年6月举办的首届中国互联网保险大会上,李恒出席并作主题演讲《第三次消费觉醒后,互联网保险创新的意义》,并首次提出“三次消费觉醒”的概念,为推动互联网保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李恒在首届中国互联网保险大会演讲 李恒荣获2016年度中国·新锐CEO荣誉 在CEO李恒的领导下,公司率先将保险产品碎片化、互联网化,率先推出了手机行业保险解决方案、旅游行业保险解决方案、货运行业保险解决方案,并逐渐成为行业标杆,小保科技“手机碎屏保服务全国营销案”曾荣获2016科特勒标杆营销大奖。 小保科技“碎屏保服务全国营销案” 荣获2016科特勒标杆营销大奖 小保科技是一家提供“互联网保险服务”的互联网科技公司,致力于“做更简单的保险”,结合互联网、金融产品和个人消费,为用户提供专业便捷的互联网保险服务。在当前的互联网生态背景下,作为保险公司与广大用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公司更懂得站在用户角度,通过增加服务消除传统保险与用户之间的隔阂,洞察并满足用户生活中的各类保险需求。 法国里昂商学院与北京邮电大学合作举办全球高级工商管理硕士项目:emlyon-BUPT GEMBA Program。以造就信息时代全球化视野的创业者与管理精英为愿景,旨在塑造具有互联网思维和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高级管理人才,提升高层管理者的战略管理与决策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国际领导力。 [详情]

时间会告诉你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
时间会告诉你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

  本文选自“浙大EMBA”微信公众号 我们终其一生的追求,是想要遇见更好的自己,遇见更好的人生,想要更多的自由,过上更舒适的日子,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创造,离不开自己的“投资”。当你感到自己对未来感到迷茫时,请投资自己,也许,在当是时,这个投资的作用并不明显,但,时间会告诉你,现在的你你做了一个多么明智的选择。你,并没有辜负光阴。 一个朋友是资深理财专家,跟我聊起一个有趣的问题:“很多年轻人问我,现在最好的投资是什么,股票、期货还是基金?” “我总是回答他们:‘最好的投资,是投资自己!’” 我跟他说起我公司两个年轻人的故事。 一个叫小A:每个月省吃俭用,把1/2的工资都省下来了,到处找投资机会;同时工作也还算努力,工资逐年增长。 另一个叫小B:每个月省吃俭用,把1/2的工资省下来,用于去学习各种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比如英语、软件、设计等。 三年后,由于小B工作能力不断加强,工作认真负责,导致事业上稳步上升,进入了公司核心高管层!当然收入上也跟小A拉开了差距,更不要说因为不断提升自我素质,从而交往到更多优秀的朋友,遇到更好的对象! 那么这个差距十年之后会有多大呢? 所以,一个人尤其在年轻时,最好的投资不是股票,是投资自己,让自己在这个社会上更具有竞争力! 那么,该如何投资自己呢? 投资自己的身体 因为人生不是百米赛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在竞争中除了拼智力、拼能力、拼资源,还有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拼身体、拼耐力。 毛主席如果不是年轻的时候练出了强壮的身体,怎么能够承受着无比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工作强度?怎么能够不被环境和对手压垮?怎么能够在恶劣的条件下最终赢得胜利? 曹操的首席谋士、一代鬼才郭嘉,因体弱多病,38岁就巨星陨落;纵使“才识超群,谋略过人”,只能空留遗憾和叹息。 现在我们很多人不注重身体,比如我认识的很多老板,为了企业真是没日没夜,几十岁的人了天天到处奔波,一顿饭都吃不好。最后呢,身体垮了,企业也垮了。 投资你的形象 形象不仅体现了审美,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你看詹姆斯邦德,打架都穿着西服,永远是绅士的外形,翩翩的风度! 中世纪西方人决斗也是这样的,两个人约好以后,都穿上正装,打扮的整整齐齐、一丝不苟。按说都要决斗了,穿个裤衩不就完了吗,但是他们不,这体现了一种生命的尊严! 而国人大多忽略外在形象,美其名曰“重视内在”,结果不仅外在邋遢,内在也不够美丽! 形象是成本最低的沟通,是性价比最高的投入! 一个人外表看起来像个坏人,走起路来像个坏人,那他在别人心目中是好人还是坏人?即使你不是坏人,之后也需要浪费大量成本来扭转认知! 糟糕的形象形成糟糕的认知!为什么不让你的形象一开始就和内在一样优秀呢? 记住:形象和内在同等重要! 投资你的大脑 其实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个选择构成的,参加一次活动、换一份工作、结识一份朋友;每一个选择都可能是生活的拐点,而多年后,回忆起这件事,你会发现当时只是随机的一个决定。促使我们做出决定的,是我们自己的阅历、视野、思想! 所以,人生最大的敌人是狭隘! 要么看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至少有一个在路上! 阅读真正的意义,是改变一个人的心智结构。不阅读,是一个人;阅读,则会变成另一个人。通过改变一个人的根本心智,驱动他去走向另一番人生;所以,硬要说阅读有什么用,那就是增益自身修为,实现脱胎换骨! 旅游最大的意义在于增长你的见识,让你明白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有无穷的选择和可能;这样你的心胸会更宽广,身心会更健康,人生也会更顺畅! 投资自己的专业技能 大量人误解了“木桶理论”,他们一心想去弥补自己的短板,却从没有想过让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木桶理论”指的是对已经成功者,要想继续保持优势,不能有致命的弱点。比如,一位国家的领导人必须既懂政治、经济,又要懂军事、外交、文化……总之不能有弱项。 但对尚未成功者,要想成功,须将自己的某一根长板放大得足够长,用这根长板去突破。而不是试图把自己变得很完美!比如长跑运动员要想成功就将自己两条腿发挥到极致,而不在于能不能将文章写得出色。 所以你要“反木桶理论”——进取者要想获得突破,不能没有致命的优势! 而想要培养核心专业技能,就不能寄希望于走捷径,因为成功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每一个人的成功,往往需要至少十年的时间! 因为成功的背后有一个“一万小时定律”:当你在某个领域持续投入一万个小时,你就可以成为这方面的顶尖专家。按每天3个小时算,大约需要十年才能完成这一万个小时的积累! 很多人只看到大树的繁花似锦,但他没看到树根在地下已经扎了多年。成功也好,天才也罢,无非一句话:用十年,磨一剑! 投资你的个人品牌 朋友女儿大学毕业,向父母要了30万元做“创业基金”。但接下来她并没有像一般创业者那样去开一个公司,而是去了北京一家银行支行,做销售银行卡的“临时工”。 对于30万的安排是:用10多万买了一辆小轿车,10多万买了一些时尚而高雅的衣服,另外的钱则作为请人吃饭应酬的“零花钱”。 她是不是用创业当借口骗家里的钱花呢?还真不是! 接下来她学习商务礼仪,考查公司高管喜欢的商务场所,摸清了位置、预订方式、消费水平和规格。然后在老乡、校友中寻找成功人士,由熟人介绍约不同的人聚会和吃饭。 由于精心准备,她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赞同和欣赏,认为她是非常有身份和层次的人。大家有事都愿意叫上她,由她选地方、订场所,把她当成了高端活动顾问的嘉宾。 接下来银行卡销售这件本来非常困难事,在她这里却变得非常简单,没几个月她就成了这个支行的销售冠军。由于业绩出色,她很快就被提拔为副行长、行长,5年后被调到总部。 原来,她的创业就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公司、当成一个品牌来经营。小车和衣服是她创业的设备,而对于商务礼仪的准备则是她的软实力! 人生就是一个投资的过程,在哪里投资结果就会产生在哪里! 赚到再多的钱,也可能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升到再高的职位,也可能瞬间被打回原形; 只有能力、素质和格局,永远不会离你远去! 所以最好的投资是投资自己,最好的投资方式是学习,由此提高自己的水平、能力和修为![详情]

姚余栋:人民币将肩负改善流动性使命
姚余栋:人民币将肩负改善流动性使命

  本文选自“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微信公众号 近日,由人民网联合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等机构共同举办的“2017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在京举行。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业界导师,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在发言时表示,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即将开始的缩表进程将使得全球基础货币下降,预计M2将出现断崖式下跌,全球经济将面临流动性问题。他认为,在提供基础货币的主要央行都要开始收缩时,人民币将肩负起缓解和改善全球流动性的使命。 而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探索设立人民币海外合作基金,用好双边产能合作基金”可以是补充全球流动性的具体途径。姚余栋表示,未来五年全球流动性的缺口将达到10万亿SDR左右,相当于100万亿元人民币,而“一带一路”沿线的60多个国家占到50—60万亿元左右,建议人民币海外投资基金初始量在1万亿元人民币左右,未来十年逐步增长到10万亿元左右。 他特别指出,设立人民币海外投资基金应符合宏观审慎管理,一方面要对将来在境外使用的用途加规定,另一方面要对兑换成其他货币加以限制,避免给离岸人民币市场带来过多压力。 以下为发言实录: 我今天想跟大家汇报交流的是怎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契机也是机遇,今天题目是“人民币补充全球流动性,支持一带一路”。 我们看一下全球流动性的现状,我在不同的场合都反复地说,因为全球流动性都说了几十年了,包括以前IMF前总裁康德苏就说要有一个全球流动性的指标,结果BIS做了一个工作报告,但是模模糊糊地没有提出一个东西来,所以我们提出来一个全球流动性的指标,就是把现在的国际储备货币,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用SDR全部折算起来,就是把美联储、欧央行、日央行、英格兰央行的折算起来,当然现在包括人民币了,折算起来就有了基础货币M1、M2,我们惯例是用全球M2作为流动性的指标。 现在预测未来是断崖式下跌,为什么这样说?美联储即将开始缩表,按照美联储主席的预期可能需要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缩表,可能最早是今年年末或者2018年年初。欧央行现在对其缩表没有一个很好的计划,他们现在已经结束了每月负债800亿的QE操作,到年末要完成每月600亿,但是明年以后做什么现在没有明确的计划。日本央行还依然在实行负利率,同时把十年期国债还在锚定在零利率,继续完成他的QQE操作。 英格兰银行的QE操作很趋缓了。但是我们要看到日本央行已经持有了他债券市场的38%,如果按照日本央行今天的购债速度,2018年会达到60%,他就面临QE操作时已经没有债券可以买了,因为他的交易对手方都是银行和保险机构。所以盯零利率,我觉得是一个不成熟的创新。因为30年日本的利率在1左右,十年期在0左右,人为地扭曲了这样的收益曲线,而债券市场已经不足量了,某种意义是唐吉诃德大战风车,所以终将挡不住十年期利率的反弹,所以日本央行的QQE终究是强弩之末,只是退出时间问题了。 欧央行购债已经买了15%左右,如果这样下去,很快在2019年购债33%,达到法定上限,所以他们已经开始退出了,从800亿每月减少600亿,明年肯定还会减少,但是没有计划。毫无疑问也受到了空间的限制。 由此全球基础货币的预测就是这样一个绿线,美联储开始缩表,日本央行终究是缩表,欧央行明年继续缩表,英格兰央行本来分量小,关系不是很大,所以基础货币总是下降的。如果这样预测的话就会出现全球流动M2断崖式的下跌,我在不同场合说了两年了。这个红线的增速是断崖下跌,人类历史上什么时候出现这种情况?只有在1929年美国大萧条时。后来我们渡过了全球金融危机,走出来时也没有遇到这种时候,而即将面临的是这样的流动性的问题。 怎么办?主要央行提供基础货币时都要开始收缩,人民币是全球流动性的根本救赎,如果我们把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放进去会好很多,当然人民币不能全面改善,但是能够让这种断崖式下跌改成温和式下跌。这就是人民币肩具的给全球提供流动性的使命,同时也是全球经济的需要,所以人民币国际化就是全球央行逆回购,我们无法扭转这样一个态势但是我们可以减轻这样的态势,至于这个态势来了以后全球经济会怎么样?我觉得还是相对悲观的。因为我们以前没有遇到过,只是1929年遇到过,大宗商品长期低迷,世界经济好不到哪去。 这就是我想跟大家报告的,在“一带一路”上,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个坚实的成就,未来的全球流动性是漫长的冬夜,只有靠人民币补充。那么怎么补充?克强总理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已经说了,要探索设立人民币海外合作基金,用好双边产能合作基金。这是去年政府工作报告,实际上也是作为一个任务,有关金融部门都在落实这个事情。量有多大?这是我们今天研究初步的成果。 未来五年全球流动性,就是它不缩表的情况下缺口有多大呢?五年左右会达到10万亿SDR,相当于100万亿人民币,我们即将面临的是这样的下滑。“一带一路”上60多个国家,经济体量也非常大,全球需要100万亿,那么“一带一路”我猜测至少有50-60万亿,所以人民币海外投资基金我建议初始是1万亿人民币,未来十年左右增长到10万亿,要大规模的为“一带一路”上的国家和地区提供流动性,因为全球需要的量非常之大。但是这里有一些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我们设立一个海外投资基金,不光是一支,可能很多支,给全球提供流动性,有些机构拿着人民币到境外换成美元,就给境外外汇市场的人民币带来了压力,所以这个应该是逐步的,应该是符合人民银行和外管局宏观审慎方针的,你要是拿了这个钱,不能换,可以直接拿来买中国的商品,进口中国的机械设备,搞基础设施也是可以的,或者逐渐地换,不能立刻拿着换美元。 所以我想跟大家报告,全球的流动性即将面临断崖式的下跌,我们对它的效果还没有充分的认识,能够补充的只有人民币,所以人民币国际化是全球央行逆回购,它的量可能在10万亿SDR,相当于未来五年100万亿级别的量,“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倡导的,得到了这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响应的战略,我相信中国应该给“一带一路”的国家补充流动性。克强总理在去年政府工作报告里已经提了人民币海外投资基金,建立这支基金我觉得有必要也是重要的,但是应该逐步来,应该从1万亿着手逐渐增长到10万亿,同时要符合我们的宏观审慎的管理,就是对将来在境外使用和兑换成其他货币要加以控制。总体我相信中国经济和我们的人民币是有能力为全球在相当大程度上补充流动性,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详情]

2017楼市股市汇率和经济大势怎么走?
2017楼市股市汇率和经济大势怎么走?

  本文选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微信公众号 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防控金融市场风险,是2017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斌近期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就2017中国经济整体走势、楼市、股市和汇率等进行了深入解读,一起进入。 经济政策总体走向是“稳”字当头 2017经济政策总体走向,可以用三个短语概括—— “稳”字当头,供给先行,需求保航 2016年,中国实体经济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民营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呈现下滑趋势。但由于一方面有一些政府的投资支撑,另一方面全球商品市场回暖,去年下半年经济有所回升,表现在过去很长时间都是负增长的PPI(生产价格指数),现在转为正增长了,意味着实体经济稳下来了,这给了我们信心。 今后的经济政策,要继续“稳”字当头,通过防范金融风险,实施适当宽松的财政政策和中性的货币政策,为实体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2017年GDP能够实现预期增长目标 2017年实体经济已经趋稳,特别是民营经济部门的投资有所恢复。政策导向是让大家不要把钱都投到金融市场,而是把钱用来做一些实体经济。 比如说,再投资和技术创新,我觉得还是会保持好的势头,一个原因是全球经济在回升,虽然有美国特朗普新政这个不确定因素,但美国的政体不是总统一个人说了算,而且特朗普看重的也是经济利益,所以,特朗普会弱化美元升值,美元强势对美国出口是不利的。 我认为,中国在2017年能够保持6.5%左右的GDP增长,实现预期增长目标,这是基本上有把握做到的事情。 用房地产促进经济增长的代价非常大 有报道指出“用房地产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式需要反思”,这一点我表示同意。 目前来说,房地产市场基本上是触顶了,2015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在7%的高位,但全球经济下滑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快,所以当时“保增长”的压力非常大,最后还是通过对房地产市场的刺激把增长保住了,但是代价非常大,因为金融市场有个特征,它会超调,你希望它增长5%,基本上预期作用会让它到7%—8%。超调造成经济扭曲,对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 中央在2016年及时出台了调控政策,将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势头摁了下去,同时在房地产调控上又不能做过头,如果房价大幅波动是一个非常大的风险。 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教训值得吸取 关于房地产市场,我们可以从日本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灭上吸取教训。日本经济就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灭导致后面近20年非常痛苦的挣扎。其中的一个原因是过快地运用了提高利率的政策,刺破了泡沫。 中国吸取了这个教训,让房地产总体稳定又有结构上的调整,三四线城市重点去库存,一二线城市保持基本稳定,这里最重要的是让前面十几年所发行的货币沉淀在房地产市场上,而非大规模地流出来。 房地产市场就像一个大池子,把发行过多的货币圈在那里,但要保证没有一个大口子让池子中的水也就是货币存量快速地流出来,控制人民币贬值预期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对人民币快速贬值的预期会带来资本外流的风险,威胁到房地产市场的稳定。 美国宏观政策取向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 对于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我做了一些分析和判断。 从2015年8月11日(即811汇改)以来,人民币确实出现了一波较快的对美元的贬值,一个原因是美元本身升值较快,而中国经济发展至今,人民币的升值趋势走到了一个拐点,出现了贬值的倾向,虽说美元的快速升值是人民币贬值的重要原因,但也不是说人民币本身没有贬值的趋势。 2017年是一个关键点,对中国经济来说,要保证沉淀在房地产市场的人民币不会过多地流出来兑换成美元,这取决于几个重要因素。一是美元还会不会持续上涨,现在看来,这个趋势在特朗普执政的第一年会受到抑制,特朗普希望刺激美国经济,他不想让美元升值得那么快。 还有另外一个因素,美国是政府管财政政策,美联储管货币政策,美联储计划是今年加息三次,一是因为美国经济本身现在增长得较好,通货膨胀的预期有了;二是特朗普声称要采用政府投资基本建设这样一个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它也会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 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美国的货币政策会从紧,货币政策从紧会让美元有上升趋势,而特朗普又会设法阻止美元升值,所以现在不好判断美元是否会像目前这样缓慢地变化甚至下跌,还是会像去年那样较快地上升。 如果说美元快速升值,那么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就会很大,资本外流的压力也会很大,这时就不得不采取一些资本管制的手段,一方面做资本管制,一方面是容忍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跌得多一点。对中国比较好的情形就是美元不大涨,即使美元不大涨,中国也应该想办法让人民币对美元贬一点,为规避未来美元升值的风险创造一些空间。 总体来说,人民币汇率仍有贬值压力,至于贬多少还是要取决于美元是升是贬以及变化幅度,美元的升值幅度取决于特朗普和耶伦所主导的美国宏观政策取向。 关于中国的资本流向管制 中国的资本是不是会流出去,其实就是两个条件,第一个是中美利差是否大于预期的汇率贬值率。举例来说,如果在中国用人民币投资可以获得相对安全的回报,例如理财产品6%的年化收益率,而在美国用美元投资的回报连1%都不到,那么也就是说中美的利差为5%,那么只要人民币汇率贬值的预期小于5%,理性的投资者就不会把人民币兑换成美元。 还有第二个条件。尽管利差很重要,但如果人们对汇率贬值有恐慌情绪,那么就不会去管这个利差了,资本外流就会发生。所以说防止汇率会大幅贬值的恐慌情绪的蔓延,是规避资本外流风险的必要手段。 目前,我认为中国政府还是做得很好的,通过舆论的导向,通过不改变5万美元额度的政策,来稳定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兑换美元的意向。毕竟中国老百姓对美国市场不熟悉,即使换成美元,放在国内银行的美元账户里收益率是非常低的,所以目前资本外流规模得到了控制。 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意义重大 我注意到中国政府近期出台了一些新的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上世纪80、90年代国家给了外资很多优惠政策,因为要发展中国经济,需要引进国外的资本和技术。到了20世纪,中国本土企业成长得非常快,外国企业在中国所起的作用和地位下降了,所以政府就撤销了一些对外资的优惠政策,比如外资企业需要承担与中国企业相同的所得税税率。 然而目前的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资本在外流,一些跨国公司也有撤资的举动,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迫切需要吸引一些高端的外国直接投资,在这个新的形势下,中国政府出台一些新的吸引外资政策,是意义重大之举。 在世界范围内举目眺望,除了美国经济相对好一点,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仍不乐观,比较而言,中国经济还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目前一些外资撤资,有些是出于政治原因,有些是对中国的前景存有疑虑。所以,中国要做的,第一是降低不确定性,第二是出台一些优惠政策,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税赋降下来。我相信会有外投进入中国的第二次浪潮,这对中国经济从中等收入国家走向高收入国家是非常重要的。 2017年股市会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 无论何时,股市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有句话,世上没有新事。所以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在同一个地方多次犯错。 2016年证监会做了一些调整更多地将心沉下来,让股市相对比较稳定地走。股市本身就是由市场决定,政府要做的是防止系统性风险,保障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但不是说给投机者买单。 我估计2017年的股市会是相对平稳的,不会大起大落。主要的原因在于,今年的政策有了一个转向,从保增长为第一,到防风险和促改革为第一,尤其是货币政策趋向中性偏紧。房市稳定靠的是货币存量留在房市,而股市较多地取决于货币流量,在流动性较紧的情况下,股市很难有大幅上涨的可能。[详情]

供给侧改革障碍是什么?增长靠效率还是投资?
供给侧改革障碍是什么?增长靠效率还是投资?

  本文选自“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微信公众号 “ “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就是就现象答问题的多,而对基本问题研究的不透。 要通过研究,把本质的东西抽出来,然后一层层地把次要因素加进去,这样最后就浮现出整个现实!” --吴敬琏 在近日由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高金)和中信大方(中信出版集团上海公司)联合主办的“SAIF·CAFR名家讲堂”上,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带来了新书《中国改革三部曲》。这套书是吴敬琏此前三本重要专著的结集,包含其对跨越60年的中国改革问题的思考,被视为一部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史。 同时,吴敬琏教授发表了题为《研究中国的真问题》的现场演讲,重申要“开拓思想市场,研究基本问题,探索中国长期发展的路径”,其中的核心是研究基本问题。 在对于中国的真问题的界定上,吴敬琏教授强调说:“对中国来说,贯穿几十年经济发展的有两个主要的线索,一个是增长模式的转型,一个是体制的变革。” 以下为吴敬琏教授演讲原文: 这两年我参加一些论坛常说三句话,开拓思想市场,研究基本问题,探索中国长期发展的路径。其中核心是研究基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界的同仁们对于改革开放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就是就现象答问题的多,而对基本问题研究得不透。 现象是多种规定的集合,是千变万化的。一个新的现象出现以后就热闹一通,但是浅尝辄止,没有把基本问题弄明白;过了两天以后,某些因素发生了变化,可能是一种很偶然的因素,很次要的因素,很短期的因素,但现象表现就往往有所不同,于是又来一次浪潮。新的浪潮又是这样,就事论事,浅尝辄止。过了几天,因为现象的变化很快,所以这个事情好像人们又不关注了。 当同样的事情以稍有不同的面貌出现时会觉得是一个新问题,这是因为对本质没有认识,所以新现象出现的时候,原来那些得到的认识不但没有深化,反而被遗忘。或者是当出现新形势的时候原来已有的认识变模糊了,又重新来。每次都从零点开始,每次都走不远。于是对于基本问题的研究就很不足。 所以我们在每一次浪潮来的时候都要把基本问题弄清楚,因为本质的东西是比较稳定、长期存在的。如果能够继承原来取得的成果,再做一些假设,把新的现象加进来,就能够步步深入来理解这个问题。 举个例子,与会者预先提出的问题有上百个,随便拿一个,现在来给出答案其实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似乎有这个习惯,要的就是答案,而不是从技术上把过程弄得更好,然后自己再来找到答案。 比如有一个问题问,“前三十多年的改革属于政府官僚推动型的改革,新一轮改革的动力源在哪里?”这里面好多事情都不清楚,比如,前三十多年改革是什么改革?性质是什么?为什么它是官僚推动型的改革?好像这些都不是已经弄明白了的。新一轮改革动力源在哪里?这个问题几乎是没法回答的,想回答这个问题要回到源头上去,改革的内容是什么?前三十年的改革是谁推动的?是一个社会力量推动的还是若干个社会力量推动的?在这个改革过程中,可能有不同的人,不同的期望,不同的做法,那么不同的做法,不同的期望,不同的目标是同一个社会力量推动的,还是由不同的社会力量推动的?这些问题如果都不清楚的话,就没办法回答动力源的问题。 这个问题显然不是此时此刻能解决的,需要搞清楚我们过去在这个问题上有过哪些发现?在这个基础上再往前走,有可能,也许今天,也许更长一点时间可以给出答案。但我们的问题是什么?是每一次都只把当前的问题回答了,没有退回去,弄清楚本质的问题,所以现在接不上。 再举一个例子,有人问“去年的供给侧改革主要领域在工业,结果煤、钢、黑色冶金普遍涨价,其他行业生产未见改观,到目前为止成效并不令广大民众满意,这是不是一个伪供给侧改革?如何才能有效的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其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问的是怎么才能推动,障碍在哪里。但是到底什么叫供给侧改革?这个基本问题要搞清楚。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来不知怎么就变成了供给侧改革,再后来又变成跟“三去一降一补”是一回事了,于是这个问题就要回答 “三去一降一补”,或者叫结构调整的障碍在哪里?那么这个问题就没法回答,因为前面应该要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 如果就这个现象,现在钢铁涨价了,但去年中国钢的产量是增加而不是减少,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要就问题本身简直没办法回答。要回答就要一直开回去,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为什么会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什么要供给侧?为什么要结构性改革?这个口号在提出之后一炮而红,但当时就没有把这些事情追问清楚。以至于现在问题来了,就没办法回答。所以我们需要研究基本问题。 所有现实问题都需要研究,但是要回到基本,把基本问题弄清楚,然后一层层地往现象推。我觉得马克思提倡抽象法是对的,马克思说不能从现象出发,因为现象是多种规定的集合。研究的过程是抽象,抽象到最本质是最稀薄的,当然抽象得对不对是另外一回事。比如,马克思抽象到最后,从研究资本主义抽象到了商品的两重性、劳动的两重性;亚当·斯密则不然,他通过抽象,认为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在分工。到底哪一个抽象得对,可以再讨论。但是这个办法是正确的,因为要通过研究,把本质的东西抽出来,然后一层一层地把次要的因素加进去,这样最后就浮现出整个的现实,而不是急于就现象论现象来就事论事地回答问题。 对中国来说,贯穿几十年经济发展的有两个主要的线索,一个是增长模式的转型,一个是体制的变革。就这两个方面,我们都需要回到基本问题。 一、关于增长模式的转型 为了就现象解决问题,我们提过许多不同的口号。每一次口号提出以后都会研究学习,但没有把基本的认识留下来。比如,从1981年到2015年提过很多口号,单看口号都是对的,但是好像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1981年,改革开放以后,国务院所属部门和我们的一些咨询机构做了很多研究,到了1981年年末就由国务院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提出“十大建设方针”。包括要降低重工业的投入,拯救农业,发展轻工业,发展商业,还有如何进行技改等。中心是“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走出一条经济建设新路”的十大方针。因为当时我们的经济学还是跟海外隔绝的,所以“效率”这个概念很少有,叫做“效益”,当然“效益”是什么也不清楚。有人说“效益”就是利润,有的说利润不能表现“效益”。但是这个问题是抓准了的,其实就是效率问题。 但是,这个方针因为没有讨论透,到1983年,就有一位理论家、政治家提出,十大方针里有一些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原理的。比如优先发展重工业是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的一个基本原理;比如要靠投资来拉动经济,这是马克思主义在生产基本原理中的“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来源”,也就是投资是增长的唯一来源。他在《红旗》杂志上写了一篇长论文,连登三期。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再生产原理必须坚持,也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靠投资来增长,必须坚持,否则就是违反马克思主义。所以当时的十大方针以后就很少有人再提了。 而这种增长模式造成的结果变得越来越严重。到了1995年,国家计委提出,我们很多经济问题都是因为靠投资驱动的这种外延式的增长模式,于是就找到一个苏联口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它是苏联人在六十年代后期提出的。当时有个故事,中国在“大跃进”时提出要超英赶美,赫鲁晓夫就不高兴,“我是老大哥,你们超英赶美了我们怎么办?”于是就要求中国对表,还开了一次非常规的代表大会,准备从1959年开始用三个五年计划,超过美国。 如果按经济增长率算,苏联觉得超过美国完全没有问题。但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发现情况不对了,苏联经济增速下降。首先是因为劳动力紧缺,更加麻烦的是另外两个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一个是技术差距,一个是生活水平差距。于是苏共中央就要求经济学界讨论这个问题。经济学家得出的结论,就是苏联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而西方国家的经济增加主要是靠效率提高。 所以苏共中央经济学家一致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提高效率,他们从《资本论》第二卷找到几个词,主要靠资源投入的增长叫做“外延增长”或“粗放增长”;靠效率提高的增长,叫做“集约增长”或者“内涵增长”。于是苏联就提出一个口号,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粗放转到集约。虽然我国留学苏联的经济学家都引进苏联的这个说法,但是在国内没有引起重视。 1995年国家计委觉得我们也有这个问题,就接受了苏联的口号,向党中央提出我们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党中央做了研究,在第九个五年计划里面就提出要实现这个转变。当时中央机关还进行了一些讨论,苏联为什么没实现?结论是体制不行。所以在“九五”计划里面提出,我们要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第一个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第二个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第二个转变是第一个转变的基础。 但是在经济学上,什么叫粗放和集约?粗放和集约可以是另外一个意思。比如种卫生田就是粗放的,大量施肥就是集约的,这个意思跟刚才讲的意思并不相同。因为没有就基本问题说清楚,所以这个概念本身就有点模糊。第九个五年计划通过几年以后,人们慢慢就不知道这个转变是从哪转到哪了。 几年前我在浦东干部学院一个高级干部培训班上曾经问学员,“哪一位给我们讲一讲这个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从哪里转到哪里?”没有一个人答出来。后来我发现一些报道最多的提法是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这个跟原来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就经济学文献看,只有科尔奈的《社会主义体制》这本书里面专门有一节,提到用现代经济学的语言来解释这个口号。现代经济学很清楚,但是一般说法叫增长质量、增长数量,它的内容其实要用增长函数才能说得清楚。 1995年的“九五”计划效果不错,因为当时的改革跨了一个大步。“十五”就不太好,这次不是用斯大林的优先发展重工业了,变成霍夫曼的“工业化的后期是重化工业化时期”。这个经验定理,是霍夫曼从工业化的前期外推的,中间已经隔了第二次技术革命,其实是有问题的,但一下子风靡全国,全国都搞起重化工业化,用大量的投资去做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于是“十五”计划期间的增长模式是倒退的,到“十五”计划后期,即2005年以后各种问题就出现了。 所以“十一五”的时候有一次大讨论,到底走哪条路线呢?最后回到“九五”计划的意见占了上风,《中国增长模式抉择》这本书就是这个大讨论的产物。我在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做了一个很短的讨论,然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因为答辩,写得长,最后就成了这本书。 “十一五”提了一个口号叫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十一五”的主线。总结“十五”时期,我们能知道为什么“九五”计划方针贯彻不下去,原因是有几个执行障碍。虽然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决定,要推进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这个决定基本上没有执行。所以“十一五”虽然做了规定,但是进展很小。以后提出的几个口号,其实内容都一样。 比如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有各种说法,什么叫跨越,为什么中等收入会有陷阱?我认为世界银行经济增长委员会的解释比较可信,就是在中等社会阶段有些增长的动力已经不管用了,需要找到新的动力。其实这个新的动力就是提高效率。 后来提出的“引领新常态”也有这个问题。我们说的“新常态”跟西方说的“新常态”好像不太一样。西方所说的“新常态”是指进入一个相当长时间的衰退状态。我们“走向新常态”或者是“引领新常态”所要实现的“常态”是什么?有两个特点:一是增速下降,二是效率提高。 这个也讨论得不彻底,因为中央领导讲的是转向“新常态”,走向“新常态”,到了报刊或者民众的讨论的时候,就说我们已经在“新常态”里面了。这个“新常态”就是第一条,没有第二条。真正要实现一个我们所期望的新常态,一定要有第二条,关键还在效率问题上。 然后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了。在我看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两个部分,一是供给侧,要从供给侧找问题、求对策。二是最终解决这个问题要靠结构性改革。那为什么会提出要从供给侧去找问题呢?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从2009年以后一直都是从需求侧找问题的,比如靠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力气不够,怎么办?增加需求。 那么,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环节是什么呢?就是提高效率、优化结构、纠正资源误配,就是要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我们这个市场还没有建立,怎么办?要靠改革。虽然框架建立了,但是很多中间的架构都是要改的,这就是结构性改革。 一开始,我们是在讨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后来不知道怎么就变成了供给侧改革了,变成了跟需求侧改革相对立的东西了。真正的供给侧改革还是“三去一降一补”。但是我们已经习惯了从需求侧去刺激,前年第四季度和去年第三季度还是放了很多水,所以价格上涨是很正常的事。 如果在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改革推进不够,效率提升不上去,无法纠正资源误配的现象,结构优化不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需要用行政命令来下指标,比如钢铁今年降产能多少万吨,然后分发到省,省分发到县,县跟企业定合同、签责任书,要求企业今年降多少产能。这就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意有相当的差距。 当然在我们的情况下,市场还不完善,行政手段是要用的,但是无论如何要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哪怕像十四届三中全会讲的,起基础性作用也好。让市场发挥作用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所以不管是哪一个具体问题都要回到基本。那么,这个发展问题或者说增长模式问题的基本,本质的规定是什么?我看就是索洛的增长函数,这是一个总量,也可以取增量,就是经济统合的增量,通常用Y来表示,它是这三个因素的增量。资本K的增量,劳动L的增量,还有一个就是A,就是TFP的提高,即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那么我们前面讲的所有问题,其实都在于我们过去的增长靠的一个是人口红利,也就是说L的增长,一个靠的是海量的投资,就是K的增长。但是这两个方面都碰到问题了,中国的人口红利大概在2006年左右就已经消失了,劳动力总量从去年开始就在下降。靠海量投资来支撑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用不下去了,它面临着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就是回报递减。2009年那一轮刺激,增长率上升了3个百分点,而且保持了相当长的时间。后来的刺激强度不比那个时候差,但是效果递减,到最近两年已经没有作用。另一方面,靠海量投资拉动经济的负面效应变得非常大,杠杆率持续攀升,已经超过了临界点,特别是去年开始引入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就变得很突出了。所以不能再用海量投资的办法去做了。 那么索洛余值,即全要素生产率呢?因为改革开放,有一段时间我们的全要素生产率比改革开放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本世纪第一个十年间,有人说2004年,有人说2005年,至少到2007年以后,明显的TFP增长率下降。 所以现在的问题从供给侧的分析其实就是要用索洛的这个增长函数来分析,或者说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式来分析,说到底好像就是这样的问题。专家做了这个,但是大众好像很少接触,甚至学经济学专业的也很少接触,报刊更很少提到。于是因为基本问题不清楚,所以讨论现象问题的时候,五花八门的各种问题就应接不暇。 二、关于体制的变革 体制方面的基本问题就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市场经济为什么优于计划经济,这个问题并没有讨论清楚,大家太注意现象层面的就事论事了。其实,早在二十世纪初期,就有学者第一次论证了计划经济可以跟市场经济一样有很高的效率。但是有一个前提,信息必须是充分的。在信息充分的情况下,计划经济通过计算得到的结果,能够跟市场经济达到同样的水平。后来哈耶克给出了致命的一击,他证明了充分的信息机制不可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我们自己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信息的非对称性,信息的完全性是不可能做到的。在经济活动中,信息是分散产生的,怎么可能把这些分散的信息集中到一个重要的制定经济计划的机关,然后得出结果呢? 我过去曾跟国家计委一块工作。有一年我参加计划制定工作,发现了这样一件事。计划委员会的工作是要把下面上报的信息集中起来,但下面上报的时候,所有的产出信息都会少报,所有投入的信息都会多报,否则就是给自己找麻烦。计划委员会也知道这个情况,所以就要在下面上报的相关数据上砍一刀。那基层也知道计划委员会要在数据上砍一刀,所以它就会比本来多报的数据还要多一点。这就叫“头戴三尺帽,不怕砍一刀”。你说这个事怎么解决呢? 有人说有办法,现在计算技术不是很厉害吗?这是从兰格来的。兰格说如果有电脑几秒钟就模拟出来结果的话,我就不会写那篇《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文章,因为计划机关不需要通过不断试错来模拟竞争。苏联按照兰格的模式干过,罗马尼亚也干过,建立全国网络,重点企业的数据直接连接到国家计委。苏联好像是七十年代把这个网络建成了,但没有成功。他们说苏联太大,但是罗马尼亚不大,也不成。为什么不成功?这个问题并没有讨论清楚。所以现在又来了,说有了大数据之后,搞计划经济就有效了。 还有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现在一说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讲了,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除了市场的决定作用,还有政府的作用。你仔细看看,十八届三中全会是说清楚的,这句话是“要更好地发挥”,就是过去发挥得不好。那怎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呢?就是提供公共品,校正市场失灵。发挥市场作用,而不是用行政命令发指令性指标。但是回到基本问题,为什么市场有优越性?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做什么,并没有讨论清楚。 总而言之,我们要首先把基本问题研究清楚。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发过一篇文章叫《经济学原理》,里面说要把本质的问题抽象起来,你的观察才能深刻,你的结论才有一般性。因为本质是贯穿在各种现象中间的,所以你对本质问题研究清楚以后,你观察的覆盖面就可以更快。否则你只能就事论事就一些具体的问题做出回答,无法把这个知识迁移到别的现象上去运用。这个观点我很同意。 图9 我们今年经济工作的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都要从基本问题上入手。一个是结构优化,纠正资源的误配,提高效率。另外一个就是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改革把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建立起来。 市场就两个作用,一个作用就是能够有效配置资源,纠正资源的误配,在再配置中提高效率,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建立一个所谓兼容的激励机制,使得人们有创新和创业的积极性,有推动力,这样才有可能创新。 “三去一降一补”,就是要通过这两条来完成,一条就是通过奖优惩劣、优胜劣汰,把结构变得更好。一条就是通过激励机制的改善去激励创新和创业。通过这样的办法,也许我们实现“三去一降一补”就会比现在更加有效。 根据吴敬琏在“SAIF·CAFR名家讲堂”现场演讲内容整理[详情]

万科30亿入股链家争霸租赁大市场时代
万科30亿入股链家争霸租赁大市场时代

  本文选自“浙大EMBA”微信公众号 万科最近很火! 任职20年后,王石被爆出将于6月2日退出华润置地董事会。万科控制权之争再添悬念。 万科19日确认已与链家集团签订增资协议,各方同意万科将通过增资事项以30亿元的价格获得链家集团股权。万科是房地产龙企业,链家作为房屋中介的巨头,这两家企业走到一起,外界不免对未来的房地产发展多了几分想象。 买入链家,如同买入一个存量房市场的头等舱位。 但背后只是这么简单吗?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讲,房子代表家的概念,是在一座城市落地生根的标志。中国人对房子的渴求更胜于其它。 一线城市,特别是北上广深房价节节飙升,房子成为了“奢侈品”。动辄百万元的首付让奋斗在大城市的“漂族”望房兴叹,买房成为一大批年轻人心中的阵痛。“没有租过房,不足以谈人生”,折射出年轻一代对租房的强烈需求。买不起房,租房是一种无奈之举,但岂不知这是未来潜在的万亿市场。 事实上,几年前万科已经推出长租公寓业务品牌“泊寓”,计划至2017年将实现15万间公寓持有运营。继续把长租公寓作为很重要的着力点,主要在核心城市发展。 租赁市场迎来发展时机 随着房价上涨逐渐接近天花板,房屋租赁市场迎来了最为合适的发展时机。 分析人士称,随着房地产市场主赛道悄然转换,存量时代揭开序幕,房屋租赁也将迎来新纪元,一个新兴的租房时代将来临。有报告称,目前我国租金规模达到一万亿,加上后期的装修以及服务等,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90后、00后流动性增大,他们追求自由及消费观念超前,未来住房租赁市场满足他们的需求变得越发重要。 在链家董事长左晖看来,未来租房这件事情发展空间非常大,链家当初涉足租赁市场并没有觉得这个是风口,而是因为看到行业痛点。他对租赁行业有7个判断: ➤ 未来十年租金会保持比较稳定的增长,过去的十年时间里面,北京、上海的租金的价格涨幅、增长了大概130%左右,深圳增长了100%,广州增长60%,全国平均下来增长40%。 ➤ 2020年左右,中国大约会有一个3万亿的长租市场。 ➤ 租赁市场里会有超过60%的代理率。这将形成一个比较大的代理的市场和一个比较大的机构市场。 ➤ 租的机会主要在于住宅。 ➤ 租的机会主要集中于国内TOP30的城市,30城共享3万亿。 ➤ 线上化趋势,互联网会很深的介入到租的产业里面。 ➤ 在产品建设、交易平台、居住服务、金融服务等产业链上大家的分工协作。 住房租赁在行业内尚未出现寡头,谁抢饮到“头啖汤”,谁就有了新的增长点。 链家研究院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租赁人口1.6亿,租赁房屋4600万套,未来会有更多人通过租房满足居住需求,并有越来越多的房屋通过存量盘活和增量开发的形式进入房地产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3-5年,中国将有约2亿人进入租房市场,租金规模将超过1.5万亿元,中国未来的租房市场空间巨大。报告预计2025年租金将接近3万亿元人民币,租赁人口2.3亿;到2030年,租金交易额将达4.6万亿元,租赁人口达到2.7亿人,一线城市租金交易额将超万亿元。 优客工厂创始人毛大庆提供的数据显示,北京首次购房人群平均年龄已从2013年的30岁推迟到2016年的34岁。2010年到2016年,30岁至50岁的租赁人口占比从11%上升至47%。 随着我国一线城市房价的攀高,我国租房人口占比在全国层面将超过30%,一线城市会超过40%,未来个别城市甚至将会有超过50%的人租房居住。从现实的人口流动出发,租赁行为将主要发生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 居住观念方面,许多人的思维已经发生了转变。数据显示,2015年有1.6亿人选择租赁生活方式,这一数据还在不断增加,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9亿人,2030年达到2.7亿人。即便如此,我国的租赁人口只占11.6%,远低于发达租赁市场约30%的标准。 巨头入局房屋租赁,市场迎来一场血拼? 住房租赁服务市场在不断扩大,巨大潜力正被各路资本所觊觎,越来越多的企业巨头嗅到了这一巨大市场所蕴藏的商机。 2016年12月,万科、住总联合小米公司拿下北京两宗地块,建设自持商品住房并将全部作为租赁住房。 2017年3月17日,麦家公寓对外宣布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A轮融资,以租房为切入点结合自营公寓做生活共享平台,投资方为保利资本。 2017年3月21日软银集团向共享办公空间租赁巨头WeWork Co。投资3亿美元。据悉,未来至少还会有两笔大规模注资,总计约30亿美元。 2017年3月29日,阿里旗下的支付宝高调宣布携手蘑菇租房进军租房市场,推出“租房免押金”服务。同一天,世联行董事长陈劲松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世联行做长租公寓的目标是100万间,这是一个长期的投入过程。 早在几年前,招商、远洋、龙湖、阳光城等众多房企都已相继涉足长租公寓。来自克而瑞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排名前三十的房企中,已经有三分之一进入这个领域。与此同时,中介巨头如链家、我爱我家、世联行等也在持续发力租赁市场。 随着这次万科的入局,这些觊觎中国房屋租赁市场“大蛋糕”的巨头们将不可避免一场残酷的血拼。 业界指出,公寓租赁市场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崛起,所瞄准的正是租赁市场发展的这一广阔前景。而租赁市场的扩大,关键是源于“抑制投资性买房需求,坚持住房的居住属性”这一大背景。同时,长租公寓也是有效去库存的一种方式,因此受到房企和资本市场的关注。 房地产市场中唯一仍有政策红利的领域? 伴随楼市调控政策的不断出台,各种利好租赁市场的政策也纷纷推出。可以预计,未来2-3年内,金融、财税、土地、市场监管等多策并举,租赁市场有可能是房地产市场中唯一享有政策红利的领域。 自2015年以来,中央多次提出“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供应体系”,租赁市场的关注度更是持续上升,相继出台公积金提取、税收优惠、商改住等支持政策,多方位推进租赁市场发展。 2016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明确,到2020年,基本形成供应主体多元、经营服务规范、租赁关系稳定的住房租赁市场体系。在供地和金融配套上鼓励租赁,鼓励金融机构向住房租赁企业提供金融支持。鼓励地方政府盘活城区存量土地,采用多种方式增加租赁住房用地有效供应。落实鼓励个人出租住房的优惠政策,鼓励个人依法出租自有住房。 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再次明确规范发展租赁市场,加快租赁立法,推动机构化、规模化租赁企业发展,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满足多层次需求。 住建部则提出将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秩序作为今年的重点,大力整治“黑中介”、“黑二房东”,保护租房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快立法,规范房地产开发、销售、租赁和中介行为;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将开发企业和中介机构的违法行为记入信用档案,建立失信联合惩戒制度,促进企业依法诚信经营。 加快住房租赁立法,鼓励、保障机构化、规模化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已经被作为2017年住房租赁立法工作的核心目标之一。 房屋租赁比例低,就不算是发达国家吗? 目前我国租赁市场租金规模占整个房屋交易市场的6%,相比日本租赁市场72%,美国租赁市场50%的比例来说,我国租赁市场发展空间很大。 从国际经验来看,住房租赁市场是满足各国居住需求的主要途径之一。从国际规律来看,越是一线城市,租赁人口的占比就越高。甚至有人声称:衡量一个城市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就是租赁发展程度。如果以此类推,租赁发展程度低是我国不是发达国家的体现吗? 长期以来,美国始终有1/3左右的家庭通过租房市场来满足自身居住需求。即便发达如日本,40%的家庭是在租房。欧洲国家中,接近1/3家庭住在租赁房中,其中,德国、瑞典和捷克三国租房率超过50%。相比之下,我国住房自有率常年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 而具体到租房市场机构所占的比例,美国租房市场30%机构化,日本80%机构化,中国的机构化不到5%。链家研究院院长杨现领预测,未来国内可能实现70%机构渗透率,其中机构持有房源比例为10%。毛大庆则说,未来租赁市场会存在开发商、二手房中介机构、专业机构三者并举的局面。 最大瓶颈在运营,行业走向成熟还有很长的路 谈到房屋租赁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业内人士认为可以根据五个指标观察: ➤ 租房人口占比,即有多少人通过租赁来解决住房的需求; ➤ 租金收入比,一个家庭30%收入用于租房,这是一个基础标准,对于中高收入群体的支付比例会更高一点; ➤ 机构化的渗透率有多高,今天美国的渗透率35%,日本的渗透率80%以上,一线城市中北京最高,也只有20%不到,全国层面只有2%,机构化发展空间很大; ➤ 产业链日趋完整,形成一批相对完整的围绕租赁产业链服务的公司和衍生的服务业; ➤ 形成一大批上市公司。比如在美国,上市的房地产非常多,最大的公司超过200亿美金市值。 对比之下,我国目前长租公寓行业发展不够规范,非法隔断、黑中介等现象屡禁不止,相关法律存在缺失,且围绕刺激、保护、支持租赁市场的许许多多的制度要素都不是完全匹配。企业运营中也有诸多痛点,亟待政府和市场、机构解决。 龙湖集团董事长吴亚军则直接提出中国租房市场存在的三大问题,第一,市场供给不足,租金高居不下;第二,房源主要由个人提供,缺少统一规范管理,“群租房”等违规租赁形式广泛存在;第三,租赁市场尚未建立严格法律法规,承租人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左晖认为租赁最大的瓶颈在运营。只有10万间以上规模才能看出行业的短板,10万间既能产生规模效应,同时也既有可能会产生黑洞。整个租赁产业链需要分工和协作。 资产管理首先就是闲置住房租赁业务的整合、运营、管理,同时,利用金融手段来实现资产在运营过程中的增值。但目前市场上这类房地产金融产品少之又少,政策上只有一个鼓励性措施的大框架,缺乏落地细则和指引方针。 巨头争霸租赁大市场时代,谁将拔得头筹? 数万亿级的租赁市场将何去何从?像阿里、万科、招商、龙湖这些伺机进入抢吃“大蛋糕”的巨头们,到底如何才能占得先机、拔得头筹? 首先是看准市场需求和大趋势。中金公司分析师肖月认为,租房消费升级+城市间分化将是中国住房租赁市场未来两大重要趋势。华泰证券谢皓宇分析,如今租房者八成是85后,超45%为90后,普通的租赁房屋再不可能满足这两种人群。资本的进入和政策的推动,都给公寓租赁行业带来巨大的想象力。 此外,在市场建设方面,树立和培育租赁市场的理念需要先行一步,特别是要在鼓励和保障租赁市场健康发展的制度层面上加强研究,要树立和培育租赁市场的理念。 再者,机构化让租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国租赁市场正处于加速成长期,随着政策红利逐步释放,过去5年,青年公寓的探索以及周边配套产业的完善,特别是开发商、房地产基金等大量高阶参与者进入,中国租赁产业生态将趋于完整。伴随这一过程,一大批规模化、专业化租赁运营机构会快速崛起,机构渗透率将得以提升。培育专业化租赁机构,提高租住品质,促进市场供应主体多元化。 从运营机构的角度出发,克服用户痛点、不断打造出适用不同用户需求的产品成为他们努力的方向。资本红利是加速器,是短期的,但是服务红利是长期的。最终拼的是运营,拼的是服务。 每一位有信仰的行业先锋都会有一个愿景。左晖曾提出,“让租房子成为一种不错的生活方式”。随着万科重金入股链家,他的愿景也许并不遥远。 这个5万亿级房屋租赁市场的宝藏正在一步步被撬起,星光熠熠![详情]

北京大学姚洋:中国经济学的世界贡献
北京大学姚洋:中国经济学的世界贡献

  本文选自“北大国发院BiMBA学院”微信公众号 姚洋,1996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业与应用经济学系,获发展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制度转型、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以及农村发展等。主要作品有:《制度与效率——和诺斯对话》、《作为制度创新的经济改革》、《制度经济学三人谈》、《我们的时代》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中国经济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推动了中国经济学创新发展,也催生了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经济理论。 突破经济学一价定律,促进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平稳转型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这一转型无先例可循、无理论可依。一批中青年经济学者创造性地提出了渐进式改革的理论和方案,对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起到了推动作用。早在1980年,就有经济学者敏锐地意识到,计划经济的一大弊端是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失调,盲目放开价格会导致经济的混乱和恶性通货膨胀,因而应实行价格改革的双轨制方案,国家对供应严重短缺的部门继续管控价格,对供求关系相对宽松的部门放开价格。10年后,苏联和东欧国家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采取所谓“休克疗法”,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和生产大幅度下降,从反面印证了中国经济学者观点的正确性。1984年9月召开的莫干山会议,把价格双轨制推向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莫干山会议是当时青年经济学者的群英会,会议的最重要成果是产生了新的价格双轨制方案,并提出了相应的制度设计。与按产品划分的双轨制不同,价格双轨制是一物二价,一件产品既有计划价又有市场价,计划价适用于计划内的产量,市场价适用于超计划的产量,优点是能够鼓励企业进行适应市场需求的生产。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采纳了价格双轨制的建议。 价格双轨制是对经济学一价定律的重大突破。以1994年汇率双轨制的并轨为结束标志,价格双轨制实行了10年,为中国经济体制的平稳转型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其他经济体制转型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 创新组织理论,有效解释了国有企业改制成功的原因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国有企业改制被提上议事日程。与价格改革必须在全国范围统一推行不同,国有企业改制可以通过地方试验逐步完成。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之后,广东和山东一些地方率先开始国企改制。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经过缜密的调研,国务院出台“抓大放小”政策,国企改制全面铺开。在这个过程中,我国花大力气解决了几千万国企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社保问题,保证了改制的顺利进行。经济学者们一致认为,中国国企改制取得了世界范围内少有的成就,原因在于采取了渐进和地方试验的方式。那么,为什么中国采用渐进和地方试验的方式能够取得巨大成功?为什么同样进行经济体制转型的国家,选择的策略和路径却差异巨大?这是世界经济学界都很关注的问题。为解释这一问题,中国经济学者对M型和U型组织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M型组织和U型组织理论。用通俗的语言来讲,M型组织就是以“块块”为主的组织,类似公司里的事业部;U型组织就是以“条条”为主的组织,类似公司里的职能部门。前者更注重“块块”功能的完整性,容易进行小规模的试验;后者更注重垂直管理,任何改革都涉及整个体系的调整。即使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也非常注意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因而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具有较强的M型组织特征,适合采取地方试验的改革方式;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则非常僵化,具有很强的U型组织特征,不适合采用地方试验的方式进行改革,而且改革成本更高。这一理论不仅解释了中国渐进式改革成功的原因,而且解决了转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命题,同时也为组织理论创新作出了贡献。 中央统一领导+分税制,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我国是采用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大国,如何在单一制下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一直是党和政府面临的执政难题之一。1978年之后,我国开始实行地方财政包干制度,降低了企业的税负成本,同时也显著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为上世纪80年代沿海地区的经济起飞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财政包干也造成了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税收纪律松弛,中央财力大幅度下降。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改革扭转了这个局面,同时也把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力和支出责任制度化。在单一制国家实行高度的财政分权,这是我国的一大创举。这个制度安排充分发挥了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同时也刺激了中国经济学研究。中国经济学者的研究表明,财政分权有利于调动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中央统一领导则为地方官员引领方向,能够降低地方的机会主义倾向。中国经济学者还发现,中国财政分权的成功归因于坚持中央统一领导。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许多国家都尝试过用财政分权调动地方积极性,但最终结果大都不尽如人意,原因就在于缺乏强有力的执政党和中央政府。 创建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找到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正确路径 我国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改革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则让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为中国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助推中国经济体量在短时间内跃居世界第二。为什么中国经济能够创造连续30多年高速发展的奇迹?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中国经济学者提出了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已经存在200年,但以前只是一个贸易理论。中国学者把这个理论扩展到解释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提出一个国家应该利用本国的要素禀赋优势,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就我国而言,劳动力在很长时间里是最丰富的生产要素,因而,发挥劳动力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是顺理成章的。这一理论和政策建议得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认同。 当然,强调比较优势战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并非否定计划经济时代所取得的成就。国际发展经济学界的一个共识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出口导向发展模式并没有在所有国家取得成功,那些成功经济体的共性是,它们在采取这个模式之前就已经拥有了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工业基础。这恰恰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完成的任务。将我国和同时期的印度进行比较很容易发现,我国的优势在于基础教育的普及、人口健康状况的改善以及工业基础的建立。在工业方面,尽管计划经济时期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衡,但快速的资本积累也大大加速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为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 探索“中国模式”,揭示中国经济成功背后的制度原因 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在专业化和规范化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大大缩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国际学术界的注意力转移到“中国模式”的讨论上来,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国经济的成功是否与中国体制有关?中国经济学者的研究表明,制度是实现特定目标的有效手段,根据生产力发展要求不断深化改革、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是中国经济成功的奥秘所在。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中国的很多制度具有开创性,比如价格双轨制,又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经济增长和转型起到重要作用的乡镇企业(这些企业不仅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且有意模糊产权归属)。这些具有过渡性特征的制度,都是在当时条件下有效、管用的制度。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中国制度的科学性表现得更加充分。比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又有利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各展所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又如,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不断增强。中国经济学者还敏锐地注意到,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拥有独特的官员选拔制度。党不仅为国家制定大政方针,而且担负起培养和选拔官员的责任。这一制度的优势在于,官员在接受组织培养和选拔的过程中,可以积累大量的执政经验。而且,相比于西方,中国官员更加具有战略眼光和长远眼光。西方经济学者和政治学者的普遍认识是,只要对政府官员的约束到位了,他们就会为社会服务。换言之,他们希冀给政府官员施加的只是被动约束。中国的选拔制突破了这个认识。在约束官员的同时,选拔制也给予官员正面激励, 那些能够创造性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民众福利水平的官员更容易获得升迁。正面激励也鼓励官员更加努力地为党和人民工作。笔者和合作者利用城市层面官员的数据所作的研究表明,市级官员对地方经济增长起到了显著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选拔制为政府官员提供的正面激励。 目前,关于中国选拔制的研究方兴未艾,这个领域的研究具有学术和实践的双重价值。在学术层面,它促使经济学界和政治学界的学者重新思考国家治理理论。国家治理的目标之一是实现良治,而高效的决策机制和社会福利的提高是良治的重要标志。当代世界的实践表明,西方民主制度并不能保证良治。在美国,民主制度日益沦为否决政治,治理低效问题越来越明显;在欧洲,民粹主义泛滥,极大地限制了政府对长远利益的追求;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民主制度退化成简单的一人一票制度,政治动荡成为常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历史上,西方民主制度无疑具有进步意义,但是,它并没有终结人类社会对优良政体的追求。在这方面,学者的探索和研究至关重要,中国的实践则提供了极佳的素材。中国的实践对其他国家具有借鉴意义。各国的制度不尽相同,中国也一贯主张各国选择符合自己国情的制度模式。但是,中国的实践可以成为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一面镜子,帮助它们取长补短,改进治理方式。 在过去近40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学不断地从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实践中汲取养料,贡献了影响世界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一些理论成果在引领和指导中国改革实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在上世纪80年代尤为突出。那个时代的经济学者对现实具有浓厚的兴趣,学术界和政策界互动频繁。对那个时代的经济学者来说,学术是经世济民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今天的中国和上世纪80年代相比有了很大不同,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学者们的研究越来越精细,学术质量不断提高,但很多学术研究离现实越来越远。对于中国经济学界来说,学术研究脱离现实是一个巨大的危险,不仅无益于中国的改革发展实践,也无益于提高中国经济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今天的经济学者应深刻认识到,中国发展进步的脚步没有停止,改革开放还在路上,中国的实践仍然是学术研究的一座富矿。只有深入总结中国的实践经验,才能产生有深度、有价值、有世界影响的理论,在更好指导中国经济实践的同时,把中国打造成为与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经济思想大国和经济理论大国。[详情]

EMBA视频

EMBA院校推荐

EMBA百科

加入EMBA圈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