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鹏
“好好学习,你是全家人的希望”、“你要是能有人家**的一半就好了”……生活中,相信很多父母都把类似的话语强扣在孩子头上,其实,粗暴的批评、歧视的话语、片面的对比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暴力,心理学者称之为心理暴力。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秘书长高玉梅提醒,以下就是几种心理暴力的常见表现,希望生活中存在下列情形的家长多加注意。
期望过高。家长不顾孩子的实际,把期望过高地强加在孩子头上,动辄以“家里的希望全都在你身上”、“你要不好好学习就对不起爸爸妈妈”之类的话给孩子压力。然而,对于一个心智模式尚不成熟的孩子来说,这些压力无疑是一种沉重的包袱,孩子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时,会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
盲目攀比。家长只看到其他孩子在某一方面的强项,而忽视了自己孩子的努力和成绩。责备孩子时,经常会拿“你看人家**,同样是上学,人家成绩咋就那么好”、“你要是有人家**一半成绩就谢天谢地了”之类的话刺激孩子,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可爱之处,都是可以发光的金子,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否则,只顾说孩子的缺点,只能让他们变得自卑,甚至连原来的优点都失去。
羞辱斥责。面对孩子的错误时,很多家长把持不住自己的怒火,对孩子恶言相加。其实,孩子们犯错后也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对于家长的言行举止都比较敏感,只要稍作点拨、指导,孩子就愿意改正自己的错误,而过分的羞辱斥责,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产生叛逆心理,不仅容易让孩子破罐破摔,消沉下去,也容易造成亲子之间的隔阂。
威胁恐吓。用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孩子是家长教育孩子时常常采用的一种错误方法。其实,这种威胁恐吓很容易破坏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和依赖,使其胆小怕事,甚至导致恐惧症或者焦虑症;还易使孩子模仿这种行为去骗人、吓唬人,以强迫对方答应自己提出的不正当要求。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