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名家教子经:苏轼父子同探石钟山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2日 09:56   哈尔滨新闻网-哈尔滨日报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不仅为文汪洋恣肆、明白通畅,在家庭教育上也别具一格。散文名篇《石钟山记》就是他“教子求实”的佐证。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43岁的苏轼得以有闲经常与长子苏迈一起读书作文,说古论今。一天,父子俩谈到了鄱阳湖畔石钟山的名称由来。苏迈从古书中找出许多说法,如“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止响腾,余音徐歇”。对这些说法,苏轼都觉得是牵强附会,实不可信。苏迈想找其他书,苏轼阻止了他:“不用找了。大凡研究学问、考证事物,切不可人云亦云,或者光凭道听途说就妄下结论。看来,石钟山这个问题,还必须实地考察求实才能解决呢!” 

  “石钟名称由来”这一问题一悬就是5年,直到元丰七年才有了解决的机会。是年,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江西省鄱阳湖东)担任县尉,苏轼送他到湖口,顺便一起考察石钟山。月光明亮的晚上,父子俩乘舟来到绝壁下,沿着山脚寻找。寻到一个地方,只听见一阵阵清畅高扬的声音,“如钟鼓不绝”,原来,这里的山脚下遍布石窍,它们不停地受到波涛撞击,所以才发出各种不同的音响……父子俩此刻终于恍然大悟:这才是“石钟”名称的由来啊! 

  苏轼抓住父子俩同探石钟山这件事,谆谆告诫儿子:“石钟”名称由来,此事本不难明白,只须实地考察就行了,由于一般人不肯去下这功夫,宁愿到书本里去寻找答案,而浅薄的人又往往附会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来解释,最终以讹传讹,使本不难明白的事千百年来不得明白。你应当切切记住,“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是不可能找到正确答案的!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孩子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