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孩子与新老师有矛盾家长怎么办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3日 15:18   天津网

  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理智、情感和行为诸方面进行动态的人际交往。据了解,师生关系的矛盾一般会在新学年开始,学生升入新一年级或转学的时候比较突出。

  新学期开学一个多月了,在我接到一些家长的电话和家长来访咨询中,反映师生关系紧张的问题不在少数。一位家长打来电话说:“孩子自打升入六年级后,跟新接班的英语老师一直关系不好,主要是因为孩子的英语成绩不好,被老师批评了两次,现在发展到只要课表上有英语课的日子,死活不去上学了。”另一位家长在来访中说:“孩子升入五年级后,特别不喜欢新任班主任,导致上课不听讲,还故意捣乱,这不,老师又请家长了。”当我问及孩子原因时得知:他以前的班主任发现他没完成作业时,让他补上就完事了。现在的班主任一周内请了两次家长,害得他挨了爸爸一顿狠揍。

  据了解,当前许多新接班的教师也反映出“学生难教,老师难做”的苦衷。新学期开始,有不少学生的纪律表现松散,在课堂上随意讲话、搞恶作剧,他们对老师的批评往往不放在眼里,随意顶撞老师,甚至辱骂老师,导致师生矛盾加剧。

  当孩子的面抱怨老师,会削弱孩子对老师的信任。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与新任老师之间的磨合期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并积极做好协调工作。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家长则采取了不当的教育方式,不仅不利于师生矛盾的解决,更有害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家长对老师有意见,往往当着孩子的面抱怨、责怪老师。这样做容易削弱孩子对老师的信任感,从而阻碍孩子日后接受老师的正确教育。会造成疏其师而弃其道的后果。二、当孩子与老师发生矛盾时,家长采取的是错误的处理及引导方式。不但使问题得不到正确解决,还会造成孩子情绪波动,学习积极性受挫。三、面对孩子与老师发生矛盾,家长或不够重视,或束手无策,得过且过,使得师生矛盾迟迟得不到解决,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产生消极影响。曾有一位家长把自己品学兼优的小学四年级的女儿从一所普通校转入市中心一所重点小学。谁知新学校数学课使用的教材和原先学校的不一样,第一次数学测验考得很差,挨了老师的批评。这个孩子从此就开始记恨这位老师,学数学的兴趣也大大衰减。作为孩子的家长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没有积极、有效地去解决这一矛盾,最终导致孩子数学成绩直线下滑,以至后来严重偏科。不仅影响了小升初的毕业成绩,甚至进初中后由于数学基础差,也影响了数、理、化的学习成绩,最终导致学业失败。

  三个原因导致家长面对师生矛盾处理不当

  1.家长望子成龙的高期望值,常常会导致对学校及老师的高期望值上,他们迫切希望学校和老师为孩子提供最优质的教育环境。尤其是重点学校的家长尤甚,因为家长花大精力、财力、托关系把孩子送到重点校,他们会用较高的水准来审视和要求学校教师。

  2.家长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使得家长容易过度关注孩子的个体感受。当孩子在学校与老师相处的过程中,有很多情况属于学校老师正常的教育管理,由于孩子的个体不适应,他会把个人对老师的不满情绪诉说给家长,有些家长见不得孩子受半点委屈,就一味怪罪老师,结果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3.家长自身教育素养、教育能力缺乏,包括与学校老师的有效沟通能力及正确解决师生矛盾的能力。因此当孩子与老师之间发生问题时,就会出现引导错误或教育乏力的现象。

  三步骤让家长学会如何解决孩子与老师的矛盾

  一、家长在平时要多学习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包括人际交往的知识与技巧。平时多积累,需要时操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二、师生发生矛盾时,家长要唱好三部曲:1.当孩子与老师发生矛盾时,家长不能感情用事,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表达对老师的不满甚至责怪。应首先细致地了解事件的实际情况,然后冷静、客观地分析孩子回家后对事件过程的描述。因为孩子看问题往往是感性的、片面的、情绪化的,其观点也常常会有偏差和误解。2.家长在思考好对策后,要在孩子情绪稳定之后,和孩子共同讨论、交流这件事情,应对措施要得到孩子的理解和认同。3.正确教育、指导孩子。以宽容的态度理解、接纳老师。不要因为对老师有意见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要接受老师的正确教导,不故意放纵自己,防止逆反心理,犯更多的错误。

  三、家长要到学校和老师及时沟通和交流。消除误解,共谋对策,达成共识。

  文/周梅(青少年心理专家)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师生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