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不上早教,是许多80后家长纠结的一个问题。
由于80后父母接受新事物的热情和速度要远远大于他们的父辈,他们更容易接受来自国外的先进而又新颖的教育模式,因此传统的家庭教育正面临挑战。于是,五花八门的早教机构也顺势而为,铺天盖地地扑面而来。但是也有不少有主见、比较理性的家长没有盲目跟风。他们坚信只有家长才最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和教育需求。那么,究竟哪种方法更适合幼儿的成长呢?
[机构教育]
环境更好方法更科学
牛牛在不到一周岁大时,便被妈妈送进了一家早教机构接受训练。几个月后,妈妈惊喜地看到孩子身上发生了奇妙的变化。牛牛不但认识了许多字,还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和小朋友一起玩一些团队游戏和拼装智力玩具;性格也变得自信、开朗起来,见到陌生人也不再害怕,变得懂礼貌有规矩;还学会了许多儿歌,唱起歌来边摇晃着小脑袋边自己敲打起节拍,让人忍俊不禁。
早教老师对牛牛妈妈说:“0到3岁儿童的课程虽然主要都是学音乐、美术和游戏,但他们会严格按照孩子的心理和生理接受程度科学地控制难度和进度。”早教老师强调,“我们不会刻意地去教孩子音乐,也不要求孩子一定要学会唱什么歌,但是会让孩子学会享受音乐、感受音色的区别。我们不刻意地去教孩子画画,但是会想办法去激发孩子绘画创作的热情。”早教老师还表示,孩子天生有不同的喜好,因此,他的选择没有对错,关键是如何引导。如果他不喜欢参加某个活动,证明该活动对他没有吸引力,那么我们就应该让他参加另一个活动。
早教项目看似简单,其中也有许多学问。据早教老师介绍,在课程设置上虽然有部分内容重复,但会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赋予不同的含义,关键是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比如吹泡泡这个简单的游戏:学阶一,让孩子学会感受;学阶二,孩子视线会随着泡泡移动,训练孩子的视觉;学阶三,孩子会努力踮起脚去碰触,训练孩子的平衡力和协调性;学阶四,让宝宝发现,用不同方法弄碎泡泡,用手去戳、用脚踩、用脑袋顶都可以,这就是在训练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依次往后,孩子的想象思维、逻辑思维都会得到训练。
[家长教育]
我们最懂孩子的教育需求
和机构早教相比,传统家庭教育更源远流长,很多家长也坚信不疑地继续沿用这种做法。这些相对“保守”的家长认为,早教关键还是要靠父母来执行,如果父母自己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完全没必要把孩子送到早教机构。
80后家长俞妈妈也有一套自己的家庭育儿经:0到3岁的孩子听觉敏感度高于视觉敏感度,脑细胞发育非常快,所以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听觉环境。俞妈妈经常在家放纯英文的儿歌、朗诵的CD碟,让孩子熟悉英语语感。“现在我说一句中文,他马上可以说出英文了。”俞妈妈很欣慰地说。
不少家长认为,早教的过程,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过程。只要家长寓学习于生活,让孩子在生活中自然地学习,加上及时的鼓励和互动,假以时日,孩子一定会有成就感和自信心。因此,传统的家教也很不错。
一些更为自信的家长认为,尽管他们没有系统的早教理念和方法,但是通过自己阅读各种育儿书籍和通过各种途径积累教育经验,也能摸出不少早教的门道。并且由于自己比别人更懂得自己孩子的需要,因此肯定更有针对性,更为正确和有效。
[专家观点]
机构教育与家庭教育不对立
专家认为,在早教机构,可以让孩子在集体氛围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小培养团队意识,这对他以后的成长是极为有利的,也是家庭教育做不到的。另外,孩子们在一起学习、游戏,可以互相模仿优点,学习如何同他人相处、合作。这样将来孩子适应社会的速度会更快。
专家强调,早教和传统教育并不对立。早教机构实际上在教孩子的同时也在教家长,教家长如何科学合理地培养和教育孩子。因为毕竟和孩子早夕相处的是家长,家长有更多的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
专家指出,机构早教说到底还是需要家长的配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早教机构教的一些先进方法和理念,首先家长自己要明白和接受,这样,回到家里才能有效地督促孩子加以巩固。如果家长自己不能持之以恒,偷懒怕烦;或者自己平时在家里的举止行为给孩子造成不良的行为导向,那么,此长彼消,早教就不会有效果。因此,家庭教育和机构教育是互相协调,互相补充的关系,双方如果配合得好的话,可以促使小孩健康成长。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