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上周刊载了胡子宏博文《儿子,爸爸不是郑渊洁》引起广泛关注。近日,郑渊洁对此作出回应。
郑渊洁说,我在28岁时有了儿子郑亚旗,当时我的身份是工人。那时我就想,为了教育他,我要奋斗一回演示给孩子看,让他目睹父亲如何把一贫如洗的家通过正当劳动变得富有。
郑渊洁认为,教育就是亲力亲为加以示范,用活生生的榜样“润物细无声”加以影响和引导。合格的父母要把为家族创造荣耀的责任自己承担,给孩子一个快乐惬意的人生。如果每个家长都切实承担起责任,不把使命留给下一代,那么整个社会的发展将更趋良性,至少孩子更快乐,大人也更充实。可多数家长的做法都是把自己从“为家族创造荣耀”的重担中解放出来,让千斤重的担子压到孩子肩上,这完全搞反了。你都承担不了,让一个小孩去挑起来,这说得过去吗?
在谈及“死读书”就必然导致“想象力丧失殆尽”这个问题时,郑渊洁说,应试教育和想象力是冤家对头。因为应试教育重死记硬背,标准答案只有一个。想象力的特点是没有标准答案,答案越多越好。最近有项调查,中国孩子计算能力世界第一,想象力倒数第一。因此爸爸越不是“郑渊洁”的孩子,越不能“好好”上学,换句话说,越不能因为死记硬背应试丢失想象力。只有拥有想象力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只有进行创造性劳动才能出人头地。
在涉及应试教育这个话题时,郑渊洁提出,孩子每天放学回到家里,家长要肃清当天应试教育流毒,让孩子在家里多玩多看课外书,多接触大自然。两手都要硬。读书改变命运没错,但也要看读什么样的书,如果只读学校里的教科书,就很难出人头地,原因很简单,绝大部分人都在读它们,你拿什么来超越他人鹤立鸡群?和别人的知识结构完全一样是人生悲剧。
现实中不可能所有人都成为作家或者科学家。不管当作家还是科学家,想象力至关重要,没有想象力的人只能重复前人的工作,难以突破创新、出人头地。
从某个角度讲,学校好比流水线工厂,孩子们就像工厂里模板批量制作出来的成品,这些成品也许能顺利卖出去,但不会有个好价格,因为那是批量生产出来的,数量太多不符合“物以稀为贵”的法则。所以,仅有学校是远远不够的,更大的比重应放在学校之外(这里并非指课外名目繁多的辅导)。
黄亮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