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人认为鲁提辖拳头“暴力血腥”,到《背影》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从喧嚣一时的“鲁迅作品大撤退”到地动仪引发的“舆论震动”;从民间研究团体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质疑,到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插画的一套老教材受热捧,一段时间以来,关于“教科书”的热议不断,引发社会各界的深入思考。
“你从父母那里学到爱,学到笑,学到怎样走路。可是一打开书本,你会发现你有了翅膀。”教材,助力学生成长,但也问题与争议不断,是一副沉重的“翅膀”。如何理性认识教材的现状与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在当前的市场机制、教育体制和文化环境下,给孩子们编写更好的教材,使之成为更加轻盈有力的成长之翼,我们能切实做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观念需要作出怎样的转变和调整?本期“时事观察”,我们就这一问题对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先生进行访谈,并汇聚各方观点进行探讨。
找准问题与出路——
最大的缺失在于缺少“梯度”
关于教材的争议,焦点常集中在语文课本上。有人认为,现行语文课本存在“四大缺失”,即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甚至有人认为,现行教材充斥了虚假、说教、篡改,应予以全盘否定,推倒重来。如何客观评估现行教材的成绩和问题?
温儒敏: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前50多年的中小学教材都是全国统编的,最近几年,才开始实行一纲多本,即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由一些有实力的出版社组织编写,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才可以发行。而各地区或学校采用哪个版本教材,原则上他们是有选择的主动权的。现在新编并通过审查批准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有十多种,初中语文有8种,高中语文有5种。
事实上,各种教材编写体例、选文都有差别,使用覆盖面以及受欢迎的程度也很不一样。有些媒体批评语文教材往往都比较笼统,顶多是“举例说明”,很少对多种教材做全面调查,也没有量化分析,难免以偏概全。说“现行教材充斥了虚假、说教、篡改”,有失公允。说现有语文教材是“经典的缺失”,也不太符合事实。拿新编的5种高中和8种初中语文教材来说,采用经典作品的比重全都在半数以上,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采用经典的课文占到70%。你可以批评说“这还不够”,或者可以建议哪些经典可上或可下,但总不宜笼统批评说是“经典缺失”。目前有关机构正在组织对通行教材使用情况的大面积调查,据我所知,多数一线教师对教材配合课程改革的努力还是肯定的。
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有哪些新的变化?对现行语文教材的得失,您有怎样的总体评价?
温儒敏:和以往教材比,现有的语文教材普遍注重突出人文性,尽量考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问题探究(思考题)设计就注意多样选择,贴近学生语文生活,培养开放性思维,每一课还有阅读链接或拓展书目,供有兴趣的学生课外探究。这些都是新的变化,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
但另一方面,存在的问题的确不少,媒体的有些批评是中肯的。特别是某些版本的小学教材,其选文以及问题的设计,包括教师用书编写,对儿童心理照顾不够,导读和问答题设计过于说教,所谓思想性的体现也往往生硬表面,甚至有泛道德化倾向。还有的课文删改过于随意。社会上批评语文教材的意见大都是围绕课文的选择,哪些作品可以选,哪些不一定选,都可以讨论。
我认为目前语文教材编写最大的缺失,不在选文,而在普遍缺少“梯度”。过去的教材一般注重“梯度”,每一学段、年级,甚至一个学期的前、中、后期,课文、知识点和练习的安排,都依照深浅程度形成一条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线索。而现有的多种新编语文教材体例都变了,就是采用“主题单元”的框架结构,以主题来牵动整个课程计划。比如有的初中教材三年6册,费尽心思分列出诸如“家国情怀”“亲情歌吟”“生命礼赞”“品行善恶”“艺术感悟”“亲近自然”“时政聚焦”“科学之光”等二三十个单元,每个单元三四篇课文,都是按照主题类型来安排的,选文自然也主要从主题需要考虑,各单元之间本来应有的语文学习的逻辑递进关系,就难于照顾了。现在通行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教材也大都采用主题单元框架,有的甚至把初中已经有过的部分“主题”重复一遍,加上必修课时间缩短到一个多学年,更谈不上“梯度”了。用主题来划分教学单元或板块,往往顾此失彼,很少考虑难度系数和教学适用度,也难体现语文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这是迫切需要改进的。
辨明历史和现实——
教材编写需要“守正创新”
最近,一套开明国语课本颇为流行。“老课本”的走俏,反映了社会上对好课本的需求,也反照出当前教材存在的问题。“老课本”给今后的教材编写带来怎样的启示?
温儒敏:《开明国语读本》是叶圣陶先生上世纪30年代初编写的一套小学教材,也是民国时期最出色的教材之一。这套教材尊重儿童的天性,内容适合孩子,丰子恺先生的插图充满童趣,少有成人化的说教,课文和设计循序渐进,有梯度,遵循语言习得的认知规律。这些都值得我们今天教材编写者学习。但那毕竟是70多年前的课本,适合那个时代孩子们的学习,如今社会发生很大变化,孩子们从小就要接受很多以往可能没有的新事物新知识,教材肯定要满足当今时代的需求,不能照搬这套教材的编法,毕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教育。
重读《开明国语读本》,还有《国文百八课》等,我们对叶圣陶先生那一代教育家的胸怀、志趣、学识深表仰慕,同时感到今人编教材困难比过去大,束缚也比过去多。叶圣老编教材基本上就是民间自发行为,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教育理念,出版后让教师和学生去选择,让社会去作评价,外在的干扰是较少的。当时的教育规模也很小,教材却放开出版,完全是自由竞争,社会对教材编写不会形成太大的舆论压力。而现今教育规模巨大,社会关注度非常高,动辄就是“政治问题”或“公众事件”,教育部门不得不严加管理,即使一纲多本,编教材基本上也还是“官方”行为,而并非个人著述。社会的期望,教育部门的要求,加上出版社商业利益竞争的挤压,编写组拥有的自由度其实是非常小的,很多情况下只能做平衡的工作。这是体制性的问题,是国情,从根本上制约着教材编写质量,尽管很难解决,但总要不断推进改革,为教育理论探讨及教材编写逐步创造比较宽松的环境。
实际上,教材也一直在顺应时代中发展变化。比如环保话题,20多年前的教材中没有涉及,在2000年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修订中,就增加了关于环保的课文。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教材怎样才能既适合教学,又满足现实需求,兼顾稳定与变化?
温儒敏:教材要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宜老是改来改去,变动太频繁。一线老师使用新的教材有一个适应和准备过程,变动太多,会给他们造成很大困难。当然,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实践的反馈,及时和适当地做某些修订。教材编写需要不断积累,需要相关学科研究方法的介入,又能随着时代的变化有所革新和变通。“守正创新”这句话我看可以作为当前教材编写修订的准则。而那种鼓吹要“对抗语文”的颠覆一切的思路,以及“翻烧饼”的做法,是不可行的,也不能解决问题。语文课程的改革难度很大,现在最需要的是扎实的调查和科学细致的研究,而不只是印象式的批评。在中国喊喊口号或写些痛快文章容易,要改革就难得多,在教育领域哪怕是一寸的改革,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还是多结合实际来提建设性意见为好。
打通教材和教法——
走出功利化与技巧化误区
从教育实践看,如何使用教材、采取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方法也很重要。许多孩子对语文课程的厌烦与逃避,很大程度上与不科学的教学方法很有关系。怎样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促成教材和教法的良性互动?
温儒敏:如果把教材比喻为菜谱,那么教师就是课堂上的“厨师”。“菜”做得不好倒胃口,不能总是怪罪于菜谱,而应看看“厨师”的烹饪手法有无问题。根据我对语文课堂多年观察研究,“厨师”合不合格,对教学效果非常关键。所以现在国家加大投入,推行教师全员培训的“国培计划”,我是非常赞成的。现在要做的工作一方面是修订教材,另方面则要提升教师的素质与教学水平,改革教学理念与方法,尽可能用好教材。
我们谈论教材问题,不应该忘记目前语文教学存在严重的功利化倾向。为何不讲梯度?除了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更深层的原因,还是功利化心态。一切瞄准考试,便很功利,很焦躁,都在搞“提前量”,随意增加教学难度。过去高考的紧张从高二之后才出现,现在高一就进入紧张备考了。连初中生也总被提醒如何准备考大学,某些高中的课就搬到初中来学了。这种紧张还波及小学,甚至幼儿园、学前班,都在搞“提前量”。有的学前班就要求孩子认识3000汉字,“拔苗助长”现象相当严重。鉴于此,这次语文课程标准修订,重新强调了教学的梯度,也意在抑制功利化焦躁症。这是很值得关注的。看来“梯度”不完全是教材和教学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的全局性问题。如何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与要求,尊重教育规律,不急功近利,这是难题,整个社会都应当面对。
语文教学的另一不良倾向,是技术化。表现主要有:备课很程式化,讲授多,涵咏少,讲课过于琐碎,美文鉴赏变成冷冰冰的技术性分析,甚至沦为考试技巧应对;太过偏重文笔技巧的训练,而不在引导审美与表达方面下功夫;作文教学全都瞄准中考高考,进行以范文分析为核心的文体“套路”的练习,“文艺腔”盛行,“宿构作文”成风,等等。
技术化其实是教育竞技化的结果,只面对考试,就远离了教育的本义,不可能着眼长远,也没有耐心去关注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从教育的角度,则是无视学科自身规律和学生主体性。语文教学最需要而眼下最缺少的就是“涵泳”,是浸润式习得。教材和教法都应当追求这种最佳的境界,引导“涵泳”,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与生活方式。
实事求是地看,目前完全抛开中考和高考来谈课改是不现实的,课改和考试也并非水火不容,需要走出应试教育泥淖,在素质教育基础上实现新的平衡:让学生既考得好,又不至于被题海战术败坏胃口,不会把脑子“搞死”,兴趣搞没了。知易行难,只要理性对待、讲究规律、尊重学生、潜心改进,办法总是比困难多。
【众 论】
最好的教材是“文为学生而作”,是写出来的,不是编出来的。
——首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 郑晓龙
语文教材编写需要打破框框,让具有语言创造力的人能够把自己的好作品放到语文教材里来。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语言发展规律,需要找到合适的文体来对应。
——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校长 李庆明
社会转型期,我们的科技、经济在发展,心却没跟上。这个时代需要养心的教材。
——辽宁沈阳市教育专家 于永昌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语文观,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与方式。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问题,水平不高可以集思广益,良知不够则难以修补,《开明国语课本》70多年后成为新闻,给我们上了一课。
——南京师大附中教师 吴 非
老教材走红一方面是它本身的开放性和文学素养引起了社会关注,也表达了人们对现在教育和教材的看法。另一方面,网上炒高价位,与商业利益联系在一起,有制造“印刷紧张”的嫌疑。
——凤凰卫视策划人 胡野秋
目前教材选文视野还不够开阔,缺少体现时代特点的美文、切合现实生活的实用文、反映前沿科技新成就的科普文。
——人教版第十套小学语文教材主编之一 蒯福棣
教材也是书,第一要务就是要吸引人,让孩子喜欢读,能理解。文章选择一定要有意义、有趣、真实。不用把所有问题都讲透,应留给教师发挥的空间。
——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 谭 莹
文以载道,寓教于文,古今中外的教育,以不同形式体现着这一点。关键是,什么样的“文”才能切实承载和有效传播孩子成长需要的“道”。如果课文本身不过硬、面目可憎,教育作用就无从谈起。
——人民网网友 子应语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