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山东省教育厅近日要求加强对传统文化等专题教育内容的管理,要“取其精华、去 教育部封杀《三字经》 精华糟粕如何分 媒体来源:齐鲁电视台 其糟粕”,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连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因为担心“带有糟粕性的内容”会“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山东省教育厅日前下发通知,严禁该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这一消息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和热议。继山东省之后,记者又发现湖北省已有部分学校专门对《三字经》等文本进行删节,重新编排后再发给学生学习。
山东先行
山东省教育厅日前发出通知,称各地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由于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校园,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
该厅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作为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湖北跟上
湖北一些学校给学生推荐的是删节版的国学内容。记者调查发现,湖北省很多中小学都开展了《三字经》、《弟子规》等诵读活动。一些学校给学生推荐的是删节版的国学内容。武昌区九龙井小学语文教研组主任魏贤佐介绍,该校在教学生读经典时,重新选择文章,对《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经典文本进行了打印编排,“中国国学经典中大多数内容都是好的,但也有一些不科学或与时代发展相悖的东西,如封建思想严重,轻视女性、轻视劳动等”。
记者翻看该校重新编印的经典读本时发现,“昔孟母,择邻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句子被删掉。魏贤佐解释,他们认为“若孟母,择邻处”暗藏了“环境决定一切的意思”,而在现代社会,人要学会适应环境、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劝学诗》中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启示的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古代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但在现在,读书就是接受教育,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功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学能,以投身社会,服务社会……
湖北省实验小学副校长、“湖北名师”蒋卉介绍,该校在新编辑的校本教材中,也对国学经典中有争议的句子,如体现“惟师”思想的,进行了舍弃,“现在要求学生要敢于质疑,挑战权威,而不是盲目服从老师”。□ 燕 赵
专家批判部分作品
经典是否一定要“去其糟粕”,才能让学生阅读?一些校长、老师却对其表示质疑。
武昌积玉桥学校要求小学毕业生,必须能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大学》等经典。校长祝正州认为,这些经典就应该通篇诵读,学习不能因噎废食,“阅读经典,是为了学习进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了解文化发展的轨迹。如果担心学生把部分不适宜的内容误作好东西吸收,老师完全可以引导。”
部分网民更指不少经典被断章取义,造成对全社会的误导。“一句‘以德报怨’,我们误解了那么多年!直到进了大学,我才知道孔子说的其实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不管古人观点是对是错,我们至少应该有了解原话和原著的权利吧?”
一位网民说,正是因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话,孔老夫子被扭曲成了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有人表示不能因噎废食
湖北大学教授、评论家刘川鄂认为,《三字经》、《论语》等国学作品,是在农耕时代留下来的作品,其中有些内容是“道德利令”,是在一种不平等的身份和心态中进行的,它与现代意义上的人道关怀不可同日而语,也不利于现代个体人格、公民意识的培养。“学生应该辨证性地读中外经典。”刘川鄂说,“应先做具体分析,分清糟粕与精华,而且对精华还要结合实际,才能‘古为今用’。”
曾在央视《百家讲坛》解读过《弟子规》的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去年11月在第三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表示,有人问他这几年讲国学、讲《三字经》《弟子规》,你觉得最大的难处在哪里?他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如果按照《弟子规》《三字经》的标准培养出来的孩子,到社会上90%是会吃亏的。
出问题的不是《三字经》
对于钱文忠教授“在当下社会,完全按照《三字经》培养的孩子,90%会不适应社会”的说法,绝大多数网友表示认可。
网民“摩羯座”说,脱离了时代的背景,就算是学了,也不会有实质的收获。再就是学了以后对现在的社会能起到什么效果,要站在大背景下去思考。如果自己的国家提倡学,而且学的研究的和运用的都不错,那世界能配合你吗?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网民“芝田阳林”也认为,不是《三字经》出了问题,是社会出了问题。
另一位网民表示,钱文忠教授是实话实说。当今时代,比过去复杂千万倍。老实人吃亏,就是一个证明。这虽然可悲,却是事实。他认为,只有对诚信者讲诚信,对虚伪者讲虚伪了。
网民表示,传统的文化及知识是需要现代人发展性地并结合现代人实际地传承,不是照搬和生搬硬套。
当网民们还在为山东省教育厅是否应该禁止全文荐读《三字经》激辩不已时,不少家长表现得却很淡然,“我没觉得这有很大的问题,让孩子多学点东西总是好的。”山东济南一家长刘女士说。
刘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女儿从幼儿园开始就会背三字经了,女儿并不明白每个字的含义,但读的次数多了,她就越背越快,这也算是开发智力的一种方式吧。“我们也不强迫她,只要她自己不觉得是负担就行,毕竟让孩子多学点东西也没坏处。”刘女士说。对此,不少学校老师也持有相同观点。记者经调查发现,目前省城大多数中小学都开设了以传统文化为特色的兴趣小组,有的则直接列为校本课程。这些学校的学生,无论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基本都能够把《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等国学经典文章背诵下来。
搜狐社区网民“老不明白”表示,尽管有些东西在社会上不一定适用,但让孩子们诚实,总比让他们欺诈好。“要是你不忠诚,不守信,不知孝悌,不守规矩,哪个又愿意和你打交道呢?你又怎么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呢?”□ 钱 问
专家说法
“取”与“去”由时间验证
学者秋风认为,《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启蒙学教材成为经典,被人们广泛传诵,已经证明了,他们就是精华。当然,这样的精华并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自负地遴选、确定、告诉世人的,而是在漫长的时间过程中,由无数父母、孩子、老师自发地选择出来的。没有比这个漫长时间过程中的自发选择更明智的了。
秋风表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看上去正确,但前提是有人来“取”,有人来“去”。揆之于历史,在人们可记忆的岁月中,对于传统,似乎都是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采取这一原则的主事者认为,自己已经站在传统之外、传统之上,可以像观赏博物馆中的展品一样,挑挑拣拣。而他挑拣的标准,只不过是自己的标准。自身需要某个东西,就是精华,不需要的东西就是糟粕。操着这样的标准的人一路挑挑拣拣下来,最后,传统几乎都被糟粕了一遍,奄奄一息了。
学校表态
国学学习要结合现实
济南市最早推行国学经典诵读的原大明湖路小学校长、现甸柳一小校长杨兴勇认为,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不值得提倡。杨兴勇表示,经典诵读必须和现实结合起来。因为现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科技发展肯定比古代发达,因此经典如何结合实际非常重要。
另外,经典诵读要适合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同时又不能仅仅是为了背诵,还要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使小学生一定程度上能够联系到现实生活。“背诵多了,有了积淀,随着学习能力的提高,自己会解读。当遇到事情之后,能够更理性地结合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来理解经典,而不要盲目。”
思考应对
多元包容 独立学习
网民“冥王星主”表示,价值观的扭曲恐怕也绝非全文阅读了一本《三字经》所致,港澳台一贯重视国学,《三字经》等更是家喻户晓,也没见人家的价值观扭曲到哪里去,反倒显得传统与现代的理念结合得更彻底、更融合。教育部门应该更关注如何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维能力,而不是动辄试图灌输某种东西。他本人更倾向于传统的、古典的读本与现代的、西方舶来的,甚至意识形态的教育内容都有选择的作为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让学生们自己学习和思考,养成独立思考、多元包容的思维模式。
山东网民表示,如同植物需要阳光空气和水,难道我们为了植物生长,就可以不要某一类阳光、某一类空气、某一类水靠近植物?世界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老师、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读,然后告诉孩子,哪些是“经典”,我们要从中学习什么。让孩子知道黑白,比让孩子只看到一个颜色的世界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中 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