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爱铭
青少年科技创新,并非少数精英的专利,也不应是“高精尖”技术含量的比拼。3日,本市首届“赛复创智杯”青少年科技创意设计大赛在杨浦区举行。观摩比赛的不少专家认为,培养青少年创新素质要着眼于全体学生,呵护创意火花、激发探究兴趣才是根本。
优秀创意更有“含金量”
能自己操作测量血压的水银血压计、卷轴式多用棋盒、土方车安全转弯系统……比赛中,1000多名青少年交出了自己的创意设计。
10岁的王宜芸来自上理工附小,她的创意是“睡得香”:老爸每天睡觉打呼噜,影响家人正常休息,但只要妈妈轻轻用手碰一下他,呼噜声立即轻了。于是,她想设计一个“按摩器”戴在爸爸耳朵上,当鼾声响起时,声波通过传感器带动揉捏器揉捏耳垂,让爸爸感到舒适,从而减轻呼噜声。评委认为,这个创意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完全来源于生活,值得鼓励。
与一般的科技创新赛事比拼技术含量不同,本届大赛更注重孩子创意的“含金量”。很多孩子的奇思妙想颇具“科幻”色彩:有没有可能用一种板材,吸收光污染?人体皮肤热效应能量,能不能转化成电能……来自复旦、同济等高校的评委对此都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大赛鼓励学生充分展现智慧和想像力,因为这是创新之本”。
赛事比拼现“高精尖”倾向
全市、全国甚至全球性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赛事名目繁多,但越来越多的赛事出现比拼“高精尖”的技术化倾向,而忽视孩子创意的童真和童趣。
一位少年宫老师介绍,很多科技创新大赛中,孩子捧出的项目十分前沿。如“基于VERNIER传感器的智能化微电子控制电梯电磁阻尼安全制动系统”,很多专业名词,一般成年人都看不懂;再如“LED光照度分布研究及其阵列光源的设计”,也是最先进的节能技术,甚至连评委都不懂。
当前,部分学校把“创新人才”培养当成少数学生的“专利”,举全校之力,托举他们登上“创新”的舞台。为了通过“高精尖”项目去搏取大奖,不少中小学还建立高科技的实验室,供少数重点培养的创新尖子生使用。课程方面也引进大学的内容,支撑课外创新活动。还有些学校不惜重金,从外校“挖”来金牌科技辅导老师,以期快速出成果。获奖的创新成果,又成为学校招生时的“招牌”,吸引更多创新尖子加盟。
呵护所有孩子思维火花
“培养创新素养,不应是个别孩子的专利,而应面向全体学生。”杨浦区教育局局长邵志勇认为,鼓励青少年科技创新,要呵护所有孩子的创新意识,激发全体孩子的创新兴趣。作为“基础教育创新试点区”,杨浦各中小学都将“创新”作为全体学生共享的普及项目。
“一个放满冰块的杯子,外壁上不断出现水珠,为什么?”在小学四年级的一节课上,有学生回答,是因为冰块融化溢出;有学生解释,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还有学生大胆提出,是因为装了冰块,杯子“冒冷汗”。谁对谁错?在日前举行的长三角小班化论坛上,南师大教授的这个问题引起不少人思考。“很多老师会直接否定最后一种答案,甚至加以批评。但要知道,非标准答案恰恰展示出孩子的思维火花,应该好好呵护。”
复旦附中数学老师汪杰良提出,没有兴趣支撑创新,就无法全身心投入,也无法真正成为大师。控江二村小学科技总辅导员周中梁老师,每学期都会在每个班级布置“科技作业”,鼓励学生发现身边有趣的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