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性孩子更具创造力和竞争力?(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06日 14:10   大洋网-广州日报[ 微博 ]
图:CFP中性孩子更具创造力和竞争力?

  背景:中性化不再被批评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与新浪网,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26.3%的受访者确认身边存在很多具有中性气质的人,其中,10.2%的人表示,自己就具有中性气质,另外,33.4%的人表示能接受“中性风”。调查中,不少受访者对此现象看到的是积极的一面:其中,36.3% 的人觉得“中性化人群兼具男女性格中的优点”;31.4% 的人认为“中性化的出现使得服饰、娱乐等文化领域得到繁荣”;还有27.2% 的认为“女性的中性化倾向有助于消除性别歧视,推动女性解放”。

  撰文: 本报记者 李亚妮

  公司里有个受欢迎的“小春哥”

  口述者:唐生 

  职业:家电公司部门主任

  以前没接触到“中性化”的人时,我只是想当然的对此表示反感:好好的人,为什么非要打扮成男不男女不女的,表达个性也不是这个方法呀。可自从去年初公司里来了个“小春哥”后,我的观念彻底大改变。

  我们部门主要是后勤维修的,“小春哥”刚大学毕业,修长的个子,剪着短发,一双中腰靴子,酷劲十足。当时我心里还比较担忧,这肯定是个很难管理的“小刺头”。本来“小春哥”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写写文案,整理一下资料的,没想到,碰到一些体力活时,她常常自告奋勇地去承担,看着她那样的身材和打扮,我也没有“惜香怜玉”的感觉。“小春哥”也有着男孩的开朗和豁达,她不喜欢跟办公室里的“八婆”混在一起,只是恰到好处地处理着同事关系,职场竞争力很快就凸显出来,至于创造力,在多次解决棘手问题的过程中也慢慢展现出来。

  热议:

  “本色”和“出色”,孰轻孰重?

  宁愿平庸也要保持“本色”

  对于“中性孩子更具创造力和竞争力”这个观点是否正确我不敢断然下结论,但是,在孩子“本色”还是“出色”之中,我宁愿她平庸,也要选择“本色”。“本色”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东西,女孩就应该细致、温柔,有淑女风范;男孩就应该大气、有责任感,决不可为了“更优秀”而将孩子培养成一个“中性人”。   ——家长 贺山

  顺应发展,不必大惊小怪

  现在社会有这么多中性孩子与社会发展的潮流有关。现代家庭基本都是一个孩子,传统家长总希望“儿女双全”最好,也因为现代社会,男女需要承担相同的责任,于是乎,一个孩子身上承担了女儿、儿子两种角色,久而久之就具备两种角色的品质,竞争力和创造力自然提升了,对此,我们不必纠结,顺其自然吧。   ——老师 李芳芳

  孩子快乐就好

  我觉得只要孩子快乐就好,可能,他的穿衣打扮、行为举止,只是对中性潮流的追求,没有从内心真正认同中性化,过段时间他自然会回归“本色”;也可能,他确实很欣赏这种中性化的状态,如果你一味地阻止,反而会让他痛苦,不如按他自己的意愿真实地发展着。   ——家长 吴妈妈

  专家:

  中性化是否更优秀,需区别对待

  广州曼达拉心理咨询中心武文老师谈道:如果是因为性别错位导致的中性化,那就不存在创造力和竞争力是否比没有中性化的孩子更有优势,这是他(她)很自然的一种性别的错位选择,与创造力竞争力没有什么关系。但假如是出于标新立异或者喜欢中性化,这样的孩子一般都是比较自我,有自己的主张,不愿意屈从传统的陈旧观念和大众看法,的确相比一般的孩子更具有创造性潜质。

  原因很简单,每个孩子的天性中都同时潜藏着男性和女性的特质和能力,但是传统的性别认同,让孩子们压抑了作为异性特质的那一部分的潜质。选择中性化的孩子一般都敢于突破这个性别认同的传统,敢于坚持自我的风格和特色。

  武文指出:假如家长为了让孩子更具有竞争力,而刻意培养孩子中性化的方法则不可取。孩子的中性化只是一种追求个性化的表现,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愿意通过此方式来表现自我竞争力。正确的做法是尊重孩子的个性特质,注意发现孩子表达个性的独特性和方式,并鼓励和帮助孩子选择用他自己的方式去发展个性。孩子只要找到了发挥潜质和个性的方式,同样可以获得创造力。

  评中评

  中性化是一种生存智慧

  ——柯倩婷

  三分刚强、七分柔韧加上十分细致,一定比只得三分刚强更有竞争力和创造力。这么简单的数学题,何需心理学家来给答案。在现代职场,柔弱、粗心、没有责任感,对于男女都是弱点,直接被淘汰掉,才进入决赛,比拼能力和创造力。令人惊讶的是,不少教育专家给中性化把脉,开的药方是侧重培养男生坚强勇敢,女生温柔细腻。这实在是误人子弟。

  好的品质不分性别。对女性来说,多点坚强勇敢不无小补;对男性来说,温柔细腻有助事业,在爱情上也有优势。拼尽IQ和EQ,得了十分的人生;睿智地向另一性学习,会有十二分,是为超越。英国作家伍尔芙有句名言,纯男性的脑子和纯女性的脑子都不能创作,像莎士比亚那样伟大的脑子,是半雄半雌的。这一洞察适用于历史上无数伟人。

  家长担忧儿子爱照镜子,女儿好舞枪弄棒,只是表面。真正忧心的,是子女偏离了传统规范,徒添白眼和挫折。要是社会能接纳和肯定,生女如邓亚萍,生子如韩寒,当何幸!不合传统又何妨。说到底,掌声和成功也不重要,子女人品好,开心做自己,父母何忧之有?

  做自己,循着爱好和气质来打扮,不会导致性别认同的偏差。性别认同,从悦纳自我的独特性开始。男女的气质如光谱,强弱不一,硬要分开塞进两个框框,修剪齐整,才是违背人性。中性化和气质多元化是人类回归自然的表现,是人类自如地表达自我、完善自我的标志。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的法则是多姿多彩,以参差为美。孔子说:“文质彬彬,是为君子”,温柔与刚强、文雅与旷达相结合才能铸造理想人格。

  程蝶衣的“衣”

  ——李二

  性别的取向,是由脑部决定的,著名的潘氏脑图,给我们做了刻画,在大脑的中央沟回,分别是运动中枢和感知中枢,感知中枢里,分管食色性,性的倾向,在童年时代的神经元网络成长过程中,随着外界的刺激,给予记忆,并成长,发展成心智结构的稳定部分。以前一户家庭一般生多个子女,家里男孩女孩都有,他们互相成为参照的对象以确立自己的性别。

  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里,这种最普通的学习观察空间没有了,小孩子的样本,大部分来自于父母。通常的共识是女孩像爸,男孩像妈,在独生家庭里,长久下来,男孩有可能掺杂了母亲的性别特征,女孩子掺杂了父亲的特征。家庭生活模式的收缩或许造成现在儿童的中性风。

  有人推导出:兼具男女性格特点更具竞争力创造力,看起来有道理,实乃大谬。创造力的产生,主要还是个人意识的“自我觉醒”,增强自己的生命强度,心智中想象力的最佳训练,才是决胜创造力的原因,中性化看到的是,个人的性格素质似乎比别人多,所以就应该比别人更具有优势,这个是一种简单的归因,实在是不足为取。

  中性风,是家庭教育特别要重视的,父母是第一责任人,让孩子性别的迷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属性,用男性的性象塑造男孩,用女性的性象塑造女孩。如果小孩先天留有异性的特征,父母应该在儿童期的早期纠正,迟了,脑神经元网络已经发达成型,孩子的性特征固化了,就很难纠正了。

  《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进了戏班,男儿身强曲成胭脂胚,他的骨子里,也就化不开女人的那份柔美了,那件美丽的水袖袍,才因此永远穿在了他的身上。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孩子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