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三字经》话题喋喋不休 读经乱象谁来指引?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2日 10:38   申江服务导报

  ⊙文/申》报记者  郑翌

  “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向全省中小学下发的一纸禁令引发剧烈争议。《三字经》之类的“蒙学经典”要不要学?要不要背?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柏”?老师该怎么教?家长该如何引导?本报从老师、家长、专家等多方面进行了采访。

  盲目开课,扰乱心理

  陈默 著名儿童、青少年心理专家

  《三字经》等古籍本身好不好,值不值得背,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我需要点醒的是,教育部门为什么出台这样的禁令?肯定是《三字经》之类已经进入有些省份的中小学课堂了,但它是通过怎样的程序,以怎样的形式进入课堂的?这可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教育是要对人负责的,因此,教育一定要讲科学性,“预先规划”就是科学性的一部分。为学生设置的课程,是绝不能随随便便增加、减少或修改的。如果传统文化要作为独立的课程进入中小学的教育体系,事先必须经过各类专家论证,然后统一研发出一套适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课程和教材,一年级背多少、读多少?二年级要掌握到什么程度?要不要进行考试?这些问题绝不可轻慢,必须一件一件慎重考虑。

  仅仅是为了响应某些口号,或是从某些利益考虑,各自为政,在教学课程中匆忙添加“国学”,到头来吃苦头的只有学生。学习负担已经不轻了,现在又要多背一项《三字经》,而且以后又不算中考内容,只会无端造成学生们的心理紊乱,让他们对《三字经》等平添恨意。这样的教学还有什么意义呢?

  诵而不背,触发兴趣

  蒋利华 曹光彪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经典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其中那些勤勉学习,奋发有为,立志成才的思想对于传承现今文化和提升学生素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读经”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效补充,它能让孩子们接触文字最为原初的形式。在经典诵读方面,我们语文教研组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首先是文本的挑选,我并不反对孩子们阅读经典作品的全文,但是毕竟时间有限,我偏向于选择一些50到100字的小段落,其中既有《论语》这样的国学经典,也有古今的散文节选,还有一些文字很优美的现代小诗,尽量能够让孩子们接触不同的文字风格。

  其次在学习的方式上,我们选择让孩子们诵读。每天利用正式上课前和两分钟预备铃的零碎时间,由领读员带大家诵读当天的段落,合计时间不超过15分钟。如果内容在理解上有难度,我会作适当讲解,但并不作为正式的课堂学习。

  既然非正式,我就更不主张通过考试来“验收”,而是在每周一中午抽出半个小时,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上一周最喜欢的一篇经典诵读。这样建立起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能够自己从诵读当中发现文字的美。

  我不希望经典阅读成为孩子们的负担,而是通过这样的形式,培养起学生对于文字的兴趣,并通过这些优美的文字来体悟一些小道理。在我看来,“读经”不该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课堂内,老师们的工作更重要在“触发”孩子们的兴趣,打开一扇门。

  读经不是“搞运动”

  陈小云《教女儿学<论语>》作者、资深策划人

  《三字经》也好,《论语》也好,四书五经也好,问题都不是出在书上,而是出在如今人们对待这些书的态度上。

  既然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大浪淘沙,这些经典的存在自有它的道理。然而,我们在阅读这些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时,应该怀有怎样的态度呢?

  也许是曾经运动搞得太多了,这个时代的人对于读书也禀承着搞运动的思维定势。要么视为“毒草”扔进垃圾堆,要么奉为“最高指示”全文背诵,而且还作为规范孩子品行的信条。用得着吗?

  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对孩子讲:宝贝,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的孩子是读什么书的好吗?了解一些历史,增长一些见识,这对孩子们肯定是有益无害的,正所谓“开卷有益”。但根本不必视其为金科玉律,至于全文背诵,如果孩子觉得好玩可以,逼着他就大可不必了。

  顺便说一下我对此类“经典”的个人评价,把《三字经》视为经典还说得过去,但《弟子规》这两年突然走红让人惊讶。《弟子规》教条满篇,缺乏文采,思想性也不够高,是否称得上《经典》大大值得怀疑。窃以为,让五六岁的孩子背诵《弟子规》完全是浪费时间,不如等他大点了教他看看《论语》,这才是真正的儒学之源。

  用良心选择,用智慧教授

  罗海洲至正教育·优成长家庭教育中心主任

  “三字经”事件发生后,有的“专家”称孩子自己具备对优秀读物的筛选能力,依我看,这完全是胡说八道。现在的孩子课业负担这么重,他哪有时间、哪有心思来选择适合他的读物?启蒙阅读,就是要靠家长、靠老师、靠有良心的社会机构来替孩子选择好的读本。

  《三字经》、《弟子规》,论品德教育,里面的很多篇章都脱离了现实,“香九龄,能温席”,现在家家有空调,你再向孩子灌输这些东西有何意义?“过犹待,百步余”,你大人做得到吗?论音律美感,又完全不能和唐诗宋辞相比。

  因为有巨大的课业负担、作业猛兽在等着他们,孩子们的光阴其实非常宝贵,一定要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读到最适合他们的东西。在幼年时期,《弟子规》我看就免了吧,《三字经》可以读一部分,但即使要读,也不能机械化地死记硬背,这样会透支他们的学习兴趣。教育者若真想普及传统文化,就应该动动脑筋,开发出新的教学方式,帮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国学,而不是搞全民背诵应付指标,更不该摊派教材大敛其财。

  “精华糟粕”,良师掌握

  周先生 一年级学生家长

  山东省教育厅要求学校在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句话当然没有错。但它本身就是一句废话。

  学习哪一种文化不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呢?你能保证每本教科书上选择的内容都是“精华”吗?随着历史的演进,任何文化都会呈现糟粕,不管是国学,还是圣经,更不用说“×××主义”、“×××思想”了。

  既然是大家都懂的道理,教育部门为何还要三令五申呢?只能怪现在某些教育的执行者,也就是部分学校和老师,做事表面化,思维指标化,一听要“弘扬国学”,就不假思索地全面铺开,你也《三字经》,我也《三字经》;都捧《弟子规》,就让大家背。什么“精华”喽,“糟粕”喽,最好你红头文件发下来,把“精华”、“糟粕”都圈好,我只管“填鸭”就是了。

  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工程,对于传统典籍,老师应该有自己的解读能力,运用高超的教学技巧,把“精华”留给学生,把“糟粕”扔进纸篓。身为家长,我们衷心期待良师的出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三字经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