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多名南京高中学生致信本刊主编信箱,对学校假借社会力量办学名义开办寒假补习班表示强烈不满。
上期(1月11日),“成长”教育周刊观察版也以《中国家长正让课外培训班掏空口袋》为题,报道了“辅导班成了中小学生正餐,学校正常教育变成餐后甜点”的怪象。
在上述报道中,有培训机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他们那里有10%到15%的老师是在校的中小学教师。也有人表示,希望家长敢于向半胁迫式补课说“不”,称补课已经成为学校、老师们“发家致富”的一种手段。
通常,人们会将有偿补课的泛滥归结于监管、惩戒的乏力,以致让学校、老师、培训机构钻了空子。
事实上,在此之外还有更为关键的因素,即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教师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而他们又共同倚重于学生的考试分数。这分数,便是应试教育下的衡量准绳。它标识着孩子的现在,更引导着孩子的未来。
有偿补课的屡禁不绝,从根本上讲,正是源于现行的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体制,在这样的教育生态中,分数就是根本,升学率就是硬道理。对于孩子家长来说,他们或有质疑和抗争,但从孩子升学和未来成长考虑,也得“配合”这样的有偿补课。而对老师而言,有利益驱动,有市场需求,都可能轻易促成有偿补课行为。
所以,单方面指责教师、学校、培训机构的师德沦丧、良知泯灭,家长的“忍气吞声”,乃至予以讨伐,则偏离了靶心。问题的症结是在他们的背后,有一根无时不在的魔棒——以应试考试分数为核心的评价标准。
江南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