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福建中长期教育纲要公布 择校入学难将改善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5日 14:02   东南快报 官方微博

  本报讯(记者 齐榕)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昨日公布。该纲要共13章,规划了2010-2020年十年之间我省教育发展的蓝图。

  昨日,记者邀请教育界人士,对其中的亮点进行了详细解读。预计10年之后,目前我省择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入学难等现状将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在中小学教育、高校招生制度等方面均会有新的突破。

  据了解,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省政府成立了由黄小晶省长任组长的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并成立由各类专家组成的10个专题编写小组,广泛开展了调研、起草、论证、征求意见等相关工作,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基础上形成征求意见稿。在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全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之后制定而成。

  亮点1→上大学不再一考定终身,上高职有望不高考

  现状:目前,我省实行的仍旧是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制度。中学生要进入高校必须过高考,一考定终身。而高考的试卷又是全省统一,选拔方式唯一。

  解读:纲要提出,要让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也能为高校招生选拔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健全高校自主录取、破格录取、推荐录取和定向录取等多元化制度。对于高水平大学,将采取统考、学校联考、学校单考等多样化的模式。对于一般普通本科,则以全国统考为主,结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

  在高招改革方面还有很大的一个亮点:高职录取。纲要提出将建立高职自主考试选拔或根据高中学生学业成绩注册入学的制度。如果该制度实施,有望不通过高考就进入高职。2009年,开始试点的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2010年新加入试点的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校可以算是此方面改革的一大尝试。

  亮点2→2017年高中免费,2020年九成初中生上优质高中

  现状:目前我省实行的是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义务教育。在学前教育方面,民办和公办各占半壁江山,在高中实行的则是通过中考选拔进入高中的政策。

  解读:在学前教育方面,2011年起,对城乡低保家庭幼儿园入园保教费实行补助。将幼儿园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新建、改造扩建幼儿园,采取减免税费等多项政策扶持民办幼儿园,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到2012年基本缓解“入园难”问题。高中方面,2017年实行免费教育,2015年,优质高中的比例达到75%,2020年,90%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优质高中就读,全面实现普通高中优质化。

  亮点3→师资互派捆绑考核,破解择校难

  现状:目前,我省小学入学实行的是划片入学,不过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比较明显,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

  解读:在解决义务教育不均衡方面,规划纲要提出要让优质学校组建教育集团,在集团内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小学仍旧是实行就近入学,小学升初中招生划片或者电脑派位,义务教育阶段不能设立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到2012年,全省将新增9万个学位,2015年,全省中小学班额达到国家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小班教学。学校办学经费、教师编制、教师工资等将适当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县域内公办教师实行“县管校用”,在统一的区域内调配。今年,厦门市有望开展此项试点。

  亮点4→2014年上中职免费,上中职后有望注册上高职

  现状:在初三毕业时,中职和高中分流。不过在分流时,会出现一边是高中挤破头,一边是中职招不满的矛盾。

  解读:纲要提出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目的也是为了解决目前职业教育的生源紧缺。目前我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今年秋季,将在此基础上,对中职一年级学生免学费,到2014年,全面实行中职教育免学费制度。除了免费的惠民政策外,我省将逐步建立中职毕业生注册升学制度,上中职后进一步接受高职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这一改革意味着一个初中毕业生上中职并不意味着一直是个中职生,还可以上高职,上本科。

  其他亮点

  扩大高等教育的选择性,推行大类招生、模块化培养、自主选择的培养模式。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推进教学联合体建设,推行跨校、跨区域、跨类型教学资源共享,实行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推动闽台两地学生互换、学历学分互认。

  在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和平潭综合实验区设立两岸教育合作实验园区,吸引两岸高水平高校合作办学、联合招生等。

  实施大学生海外学习实践计划,扩大与国外大学互换学生培养领域。

  投建终身学习平台,到2015年开发千门终身教育课程、万门网络学习课件。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和个人学习成果认证与评价制度。

  作者:齐榕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择校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