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的“两会”上,教育问题都会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关注焦点之一。这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来教育是每个家庭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二来教育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下面一起盘点代表、委员们广泛关注的教育问题经典心智。
★中国发展需要“绿色GDP”,教育改革与发展也需要“绿色教育观”。
——“一忧——揠苗助长,二忧——择校难止,三忧——产销脱节”,如何解决“教育三忧”成为代表、委员热议话题。
★“减负不成的根源在于考试制度,尤其是高考,只有改变了教育评价方式,喊了多年的减负才有希望。”
——永博明教育研究院王永江老师如是说。中小学生“减负”喊了多年,却越减越重。今年,“减负”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很多家长宁愿花大钱给孩子上各种名目的培训班,也不肯静下心来自己读几本关于孩子教育的书。”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任朱善萍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忽视了幼儿身心特点、抢夺了幼儿的童真童趣和玩耍游戏权利的做法深表忧虑。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需要像华罗庚这样的科学家,也需要能解决世界纺织难题的纺织工人邓建军……各行各业对人才有不同的需求,不能‘一把尺子量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对时下大多数家长鼓励孩子的口头禅“好好学习,长大上北大清华”这句孩子的口头禅的看法。
★大学应针对社会需求,把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从过去片面强调“动脑”转向“动脑”和“动手”并重。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与现行高等教育“重知识轻实践”不无关联。
★“教育是一个全民族的事业,是一个周期很长的事业,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试错了是整个民族的损失。所以教育必须改革,教育改革必须有科学的设计,宏观领导,然后先行试点。”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教育界别联组会时表示,“985”、“211”已经关上大门,不会再有新的学校加入这个行列。
★“网络会改变我们的生活,网络同时也会改变我们的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希望有一天,家长会对孩子说,你到网吧里学习吧,这样我们的教育就会发展到比较理想的状态。
★“把过去比作一杯浓茶的话,现在加了很多水,稀释了。”
——全国人大代表,教育学家,武汉市教委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周洪宇在接受新浪、教育在线特邀访谈时表示,高校的扩招确实对教师的质量提出了很严峻的挑战,教师的总量只有那么多,高校扩招,学生的数量在增加,这里面就有矛盾。
入口难·入园难·入院难,代表委员求解育儿“三大难”
★“总理报告第一次提到了学前教育。”
——全国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庞丽娟认为目前城乡在学前教育上的差异大,农村的幼儿园教育已经成了短板。
★抓“菜篮子”“米袋子”,更要抓“奶瓶子”。
——叶小文委员直言“奶粉问题大不大?这个问题涉及千家万户,是大市场、大内需、大民生问题!”
★“为了包装‘大成果’,就把很多人的成果集中到一个人头上。这种事科技界太多了。”
“这个产量是不是太高了?是不是造假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委员、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原院长邵国培委员痛斥院士增选潜规则。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更渴望自我提升的空间。”
——“80后”、“90后”农民工与劳动密集型企业双方的期待“大相径庭”,因此出现招工难问题。已经“四年级”的全国人大代表朱雪芹认为农民工子女应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这位17岁外出打工,从最基层的缝纫工开始,通过刻苦学习,两次赴日本进修并掌握了流利的日语,当上了全国劳模,成为了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的一名代表的上海华日服装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团支部书记说:“其实每个人的出身没办法选择,但只要你自己树立目标,为这个目标努力的话,我相信你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他们读完大学不回家乡就是一个悲剧。”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 引争议。此番言论引来数千网友参与讨论。网友表示不理解:“农村的孩子就应该祖祖辈辈沤在土地里吗?”
★“目前社会上物价高、房价高,年轻人的收入又少,不靠父母靠谁呢?”
——全国人大代表徐景龙认为“啃老不啃老,在于父母的感觉”。徐景龙说,如果老人喜欢与子女住在一块,帮着带孩子、做家务,自己也感到高兴,这就不是什么啃老。区分的标准在于依靠的程度,只要不过分,父母不反对,就不是啃老;如果什么都靠父母,自己好吃懒做,那就是啃老了。事实上子女啃老,一方面是子女不孝和不争气的表现;另一方面,更多的是社会问题的一种折射。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