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都听话、学习成绩优异的她是老师和父母眼中的“乖乖女”,但是挽起袖口,手腕4道赫然醒目的刀痕却令人惊心:今年刚满20岁的李梅(化名),是一名大学二年级在读生,4次自杀原因都是与同学发生矛盾后,心里郁闷所致。记者在走访我市多家大学调查中发现:像李梅这样,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学习、生活、就业等产生心理压力的大学生不在少数。
暴露出来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3月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其中要求高校专职心理教师的人数不得少于2名。昨日,记者从市教委获悉,到2012年,全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率达到100%。
自述
和同学闹矛盾后
一冲动就自杀
“大家都很讨厌我,我觉得好痛苦。”昨日,记者在学校见到了读大二的李梅,她很忧伤地告诉记者:她总觉得周围的同学朋友越来越疏远她,还有意无意借其他的事情暗中嘲讽她。每次和同学闹矛盾后,她最直接的冲动就是割腕自杀。最近的一次自杀是今年初,即将放寒假时,就因为要不要打扫寝室清洁,与寝室同学发生争吵后,她竟独自一人用水果刀割腕了,幸亏同学回来早发现了,紧急送医院才救回来一条命。而前三次割腕自杀也是因为和同学发生了矛盾。
李梅的再三自杀,引起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学校安排了专职心理教师开始对她做心理辅导。心理教师发现,李梅来自单亲家庭,母亲长期忙于工作,多数时候都是她一个人生活,缺乏父母的关爱与肯定。她在与人交往时,总是担心自己不被他人认可。从小到大都听老师、父母话且成绩优异的她,却不知道怎么和同学和睦相处。每次发生矛盾,她都用自杀来解决问题。
调查
20名大学生
多半会钻“牛角尖”
昨日,记者采访了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科技大学的20余名学生,他们其中一半以上都承认自己很多时候都会钻进“牛角尖”出不来,呼吁学校能建立相应的“心理门诊”,给他们一个可以倾诉心思的地方,或者对他们进行科学的心理干预。
“有些话不好给父母说,也不能给同学老师说,但是憋在心里实在难受。”重庆大学教育学院学生张可说,她曾经受到感情问题的困惑,有差不多一个学期的时间都陷在阴影里走不出来。受此心理影响,她那学期有两科“挂科”,后来还是在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下才走了出来。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当代大学生受心理困扰主要有几大类型:从吃喝拉撒都有人照管的独生子女,进入大学后无法自如应对新的人际关系;担忧自己的前程未来;感情不顺带来的后遗症等。
全国
不少大学生
心理危机较严重
正在杭州举行的2011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专家论坛公布了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结果。这项名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课题显示,全国300多家高校接受调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中,有40%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危机情况比较严重。
面对暴露出来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3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其中要求高校专职心理教师的人数不得少于2名。
我市
每所高校
配备专职心理教师
“安静、听话并不代表孩子心理健康。”从事心理咨询8年的重庆理工大学心理教师吕悦表示,家长、老师认为这样的孩子“没问题”,这其实是评估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误区。李梅的情况,是由于长期缺少父母关爱,缺乏鼓励,与外界接触、沟通时很脆弱、敏感,所以遭遇矛盾后,容易产生一了百了的举动。
记者随后又采访了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心理工作者,他们坦言:目前不少大学生都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究其原因,吕悦则认为,学生的家庭环境可能对心理健康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现在大学生内心缺乏自信,但是表现出来却是极为好强,在此之下,抗压能力就相当弱,高校配备专职心理教师是完全有必要的。
“目前,我市平均每所高校专职心理教师至少有1名,还有相应兼职的老师。”昨日,记者采访市教委人事处处长许洪斌,其表示,到2012年,全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率达到100%,同时还将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目前我们正在对高校专职心理教师数量进行统计,下一步将根据统计情况规划是否增加配置”。
记者 廖娴雅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