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孩子写作业家长被连坐 理由竟然是因材施教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3日 10:33   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马利

  “现在老师给家长留作业越来越离谱,最让我受不了的是让家长抄卷子,然后让孩子重新做一遍。每年学校让订的数学一份卷子和报纸,只要考过,就得让家长重抄一遍,孩子上学,家长也要跟着念书”。

  如今小学生作业已不仅是孩子的事,家长课业量也很大。老师在学生作业中往往都附带“家长作业”,作业签名制度,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的作业,如制作手抄报、亲子作文、阅读等。有家长认为,父母太多作业,有时甚至越俎代庖,不利于孩子独立思考,而这一现象也反映出小学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小学家长被作业捆绑

  孙女士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自从孩子从幼儿园升到小学,她就有一种被绑架的感觉。每天下班第一件事,就是陪着孩子写作业,“一年级知识确实没有多复杂,可孩子识字量有限,根本读不懂作业题目,大人就得陪着他给他读题,告诉他这道题让干什么”。

  在与高年级家长沟通后,孙女士发现,即使孩子上了四五年级,做家长的也很难从作业堆中脱手,一个四年级家长介绍,孩子每天的背诵、阅读、默写、英语听力、复习、预习……都需要家长的协助。

  比协助写作业更困难的是作业完成后,轮到家长的“作业”了:每一项作业都得检查,然后再签名,有时数学就要签三个名,包括口算、奥数、书面作业。“家长也得对签名负责,如果孩子做错了,你也照签不误,家长会上就会挨批评的。最后还得特别小心有哪个名字忘记签了,有时候孩子作业完成,家长却忘了在作业登记本上签名,老师会批评的。”

  学生家长张先生说,他最害怕的作业是那种让家长出题的作业,孩子考试或者是课堂作业做错了一道题,那家长责任可就大了,就要仿照做错的题型,接着出题,有时出10道题,有时出20道题,如果是口算,出50、100道题都有可能,然后再让孩子做,做完检查,孩子改正后还要签字。

  因材施教成理由

  不堪作业苦恼的张先生曾经尝试着与老师探讨,在班主任那里得到的解释为:“父母才是孩子最初的、最重要的、一生的老师,从作业中可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也是家庭教育的一个体现。家长发现孩子错了,可以耐心教,让孩子自己重做,这样可以加深印象。毕竟家长只对一个孩子,而老师要面对全体学生。所以,有时间还是认真看看孩子的作业,好好帮他补习一下。”

  有的老师还在家长会上表示,老师这样做都是希望家长能配合教育孩子而已,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而给家长布置一些作业,这对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感情,锻炼孩子的心智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孩子是学校和家庭双方共同教育的,谁也不应该推卸责任。

  虽然没能当面反驳,张先生却非常不服气,有的家长自己都不会英文,老师还布置英语听写,家长怎么落实?一道题错了,家长就要出50道相似的题目,我又不是专业老师,把孩子教错了怎么办?

  孙女士的理解是,家长认真帮孩子校对,孩子就容易养成依赖的习惯,老师看到全对的作业本也无法掌握孩子的真实情况。家长的签名只需检查数量,不检查对错,老师的大大的红叉会引起学生的重视,而且老师上课时也会针对孩子们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抓住重点进行教学。

  小学教育出现滑坡

  与部分教师“因材施教”的出发点不同,从事教育多年的一名小学校长认为,家长捆绑式作业,反映了当下小学教育的滑坡。

  首先,老师利用家长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与家长付出成正比,老师为了自己的教学出成绩,最省力的办法就是捆绑家长,发动家长投入巨大时间、精力来辅导孩子功课;第二,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水平出现滑坡,“现在小学老师至少是专科学历,有的还是本科生,但是文凭高了不代表能力强”,这位小学负责人告诉记者,关于教师素质一个明显的感觉是,专科生反而不及原来的中专生领悟能力强,有韧性。“这十来年学校老师的学历门槛提高了,业务能手反而少了”。这位小学校长分析说,一些专科毕业生高考分数只有200多分、300多分,虽然高考成绩衡量学生水平是非常偏激的,但是教育这个行业,对基础知识、综合素质要求还是很高的,较低分数的学生大多本身学习都存在问题,进入到教育领域,很难有所建树;第三,老师和校长们发挥的空间小了,“虽然每天都在搞教研,但更多流于形式,只是技巧和方法上的变化,最终评价标准还是看平均分,很多老师和校长只能在这个套子里跳舞。”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作业 家长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