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最热门小学入学测试家长也要考 本质是拼爹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14日 11:41   汉网-长江日报

  据《武汉晨报》报道,武汉实验外校小学部近日进行入学测试,既考孩子,又考家长。据悉,6000余人报名参考,小学本部仅招240人,录取比例达1:25,堪称武汉市“最热门小学”。另据《广州日报》报道,知情人士称,家长成绩将占总成绩三十分之一甚至更高。该小学一负责人表示,这样是为了让家长与学校一起搞好小孩教育,让家长掌握正确教育方法。

  “儿子上小学,老子先考试?”如果父母是文盲,孩子岂不是没学可上?这事儿乍听上去匪夷所思,但考虑到优质教育资源短期内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现状,部分公众认为此举不失为次优选择。

  反对

  考爹的本质是拼爹

  孩子无法选择谁来做自己的“爹”,但可以靠自己的选择来改变命运。社会有义务,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改变命运的公平机会。在众多的机会中,教育公平是核心与基础,而小学教育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基础中的基础。将“爹”的因素纳入小学招考,无论怎么解释,本质上仍难逃“拼爹”的联想。

  是的,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更是家长、全社会的事情。要一所小学来改变全社会,确实有点勉为其难,但改变家长,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确实是一种不错的思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通过考试来引导家长,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但是,一旦将家长的考试成绩计入总分,无论占多大的比例,无论初衷是不是为了“拼爹”,都将一个“个人赛”变成了一个“团体赛”,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出生贫困家庭、文化素质低的家庭,孩子的学前教育本身就有可能落后,入学考试本身就有不公平的地方;再考家长,家长的成绩计入总分,实际上就制造了第二次不公平。更加吊诡的是,这所学校只表示“家长成绩将纳入考试总分”,具体是什么“游戏规则”却不透明,要靠“知情人士”来透露。一场考试,参考之前,就分为了“知情人士”和“非知情人士”,这种考试能够说公平吗?如果要深究,除了学校决策者之外,究竟哪些人是“知情人士”,“知情人士”是通过什么渠道知情的,这些人究竟知道哪些情况,实际上都是影响公平的重要因素。

  此外,《义务教育法》早就明确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小学部作为武汉市教育局直属的公办学校,通过考试入学,本身就是违法的。郭文婧

  貌似公平实则不公

  这种既考儿子又考老子的招考方法,看似公平、合理,可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不能发现,其中,所隐藏的玄机相当深奥。现在,家长因教育程度、工作岗位、业务特长存在的差别特别大,学校所出试卷在解答时,家长在考试时肯定会出现“两极分化”:对于那些学历高、时间多、水平高的家长,他们在考试时,就要比那些学历低、时间紧、学识差的家长要考得好,如此一考考出了社会地位的差别,也考出了孩子就学的差别。当那些学历低、时间紧、学识差的家长考试“分不如人”无法让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时,他们也就不会把怨气发泄到学校招生不公上了,而是自叹自己考试成绩不理想拖了孩子的后腿。

  最大的社会不公是让每一个家庭的孩子无法享受到同样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学校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把“一碗水端平了”,以体现出社会公平。事实上,学校采取既考儿子又考老子的招考方法,表面上是“让家长与学校一起搞好小孩教育,让家长掌握正确教育方法”,实质上是通过一种考家长的方法把那些低水平的家长淘汰出局,此举不仅是对学历低、时间紧、学识差的家长的一种歧视,也是在制造孩子不能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的社会差别,带给社会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影响到家长教育孩子的自信,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对于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既考儿子又考老子的“瞎折腾”不能听之任之,而应该坚决禁止。井水明

  理解

  也是一种公平尝试

  仅招240人的小学吸引了6000余人报名,在对学生进行测评的同时“考家长”,恐怕也是无奈的现实之举。这样的做法引起了舆论的质疑“孩子受教育机会应该是均等的,不能因父母可能存在缺失,而失去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这话没有什么错。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供大于求的前提下,本身就存在天然的竞争。即便学校不采取“考家长”的方式,肯定也会推出其他的“优胜劣汰”举措,这是毫无疑问的。譬如收取“择校费”。

  “考家长”的另类与择校费的盛行,其实都是教育资源不均衡催生的“产物”。与择校费相比,“考家长”无疑是一种次优的选择路径。一方面,可以督促家长重视家庭教育,自觉提升自身素质,对于学校教育是一个有力的补充;另一方面,不设财富门槛的“考家长”,让所有家庭无论贫富都站在了一个起跑线上,“考出来的公平”终归比“花钱可以买到的公平”更具有相对公平的内涵和价值。我们质疑“考家长”导致了另外一种不公平,实际上回头来想想,就事论事,与其让优质教育资源异化成“教育消费”或者“关系人脉”独享的蛋糕,还不如设置这样一个“考家长”的竞争选拔入口。

  当然,从长远来看,小学招考“考家长”的竞争门槛,有违教育公平和教育精神,只能是权宜之计。但实现教育资源均衡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政策不断校正和投入不断增强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现实的语境下,“考家长”保证相对公平,并非惺惺作态,学校的做法和态度是客观理性的,没有什么好指责的。陈一舟

  明考爹强于暗靠爹

  按理说,孩子是孩子,家长是家长,孩子和家长是两码事儿,要上小学的是孩子,可不是家长,干吗要考家长呢?上小学能这样株连九族吗?这种考家长做法的公平合理性实在是值得怀疑,要知道来自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经历的家长们,文化素质和应试能力也是有很大区别的,有的甚至相差悬殊,把家长们文化素质和应试能力上的优势和劣势考出来,并且强加到小孩子头上,还让小孩子最后承担责任,这是在搞教育还是成心要刁难孩子和家长?

  不过话还要说回来,这种“考爹”的方式虽然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我还是觉得这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明里“考爹”总要比暗里“靠爹”强百倍啊!一所好学校所能够容纳的学生人数是有限的,而希望到这样的学校求学的孩子却远超数倍,这就难免形成强烈的竞争。以往在很多地方,学生能否上好学校主要是“拼爹”,看的是家长的背景和能量,而这种“拼爹”的方式基本上拿不到桌面上,这种在灰暗阴影笼罩下的竞争,与公平、公正的要求相去更远。而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种“考爹”,起码把暗里起作用的因素,拿到了明面上,无形之中也向着真正的公平、公正前行了一步。

  所以我觉得,对这种做法还是不要一见就批,要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其所带来的进步。对我们这个社会来说,只要有进步就好,就应该持欢迎态度,今天迈出了第一步,明天就可能会迈出具有积极意义的第二步,总是在不断进步,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吗?杜明骏

  观察

  伤害教育公平的不是考家长

  说到底,伤害教育公平的不是考家长,而是“最热门小学”的存在本身,就极不正常、极不合理、极不公平。既然有“最热门小学”,也就有“相对热门小学”、“普通小学”、“冷门小学”、“最冷门小学”……教育资源“有冷有热”、“冷热不均”,直接催生了“择校热”、“择校费”,这才是伤害教育公平的“罪魁祸首”。

  尽管“最热门小学”表面上不叫“重点学校”,但事实上“重点学校”,甚至“重点中的重点”已非它莫属。“最热门小学”考家长,更是在考地方政府、考有关部门早该出手了,早该给考家长的“最热门小学” 降降温了!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小升初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