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赵钰琳:知识要变成创新品质和思维必须经过体验环节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0日 15:12   新浪教育

  2011年信息化时代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于2011年6月17日在京举行。本期会议围绕《素质教育视野下的高考(微博)招生制度改革与学生备考策略研究》课题展开讨论,教育界各位专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以下为此次访谈的实录:

  赵钰琳:前不久我去了一趟印度,有一个非常奇怪的感觉,我们去了11天,印度有很多谜,印度的基础设施,高校的建设很落后,远远不能跟中国比,不能跟北京比,我们到新德里去都是这样,但是很奇怪,他的人才很发达,他在科技里面,在软件领域,在生物工程世界领先,比尔盖茨就说,我们美国的软件再不努力就落后于印度了,所以比尔盖茨想把整个搬到印度去,生物工程发展很快。

  这是什么原因?印度的整个GDP比中国差一大截,大部分人很贫穷,但是整个人才都出来了,要思考这个问题。

  现在大家知道教育部有一个教育的中长期规划,还有人事部的一个人才培养规划,还有一个是科技部的中国科技的中长期规划,这方面有一个学生是北大的首席科学家搞这个规划,他们规划一定要务实,不能谈虚的,中国科技再不好好抓要落后于印度,将来中国的未来是很难说的,经济决定今天,现在中国的经济比美国差一大截,科技决定明天,现在中国的科技比美国、印度还低,明天不如人家,教育决定未来,最后教育是培养人才主要的渠道,在科技规划里面,他们把世界上的科技分为四大类,一是科技核心国,就一个国家,是美国,第二是科技强国,第三是科技大国,第四是科技边缘国,我们金砖四国里的印度、中国、巴西,是属于第四类科技边缘国,这三个国家怎么排呢?印度在前面,巴西在后面,中国属于中间,我们自己承认总体科技不如印度,这是现实。

  这给我们提了一个其实,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变,不然的话很难赶上去,所以05年的时候,胡锦涛提出来了,中国要做创新型国家,要用二十年的时间,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二十年以后是很难改变的,朱镕基在清华百年的时候讲过一句话,我们不能完全靠泡沫,我们不能完全靠低加工来刺激GDP,这是不行的。这个问题大家来讨论,实践中也有这样的问题,我先讲个案例。

  1998年当时是北京教育部规定示范高中不能办初中,小升初不能够考试,怎么来选拔?我怎么不考试选拔好的学生呢?我们张校长出了一个主意,我们实践了一下,非常有效果。我举的例子是,说明人的思维非重要,我们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15个小组,很快测试就完了,15个人组成一圈,老师坐在中间,纸盒严严的,里面有个东西,咬一咬,猜一猜,大部分孩子是简单的单向思维方式,因为老师回答是或者不是,第一个学生说,老师,这里面是不是一个小刀子,老师说不是,有学生说小钥匙,这个学生是简单学生,但是这个学生说,老师,是不是塑料做的?老师说是,他是发散的思维方式,然后其他又来了,是不是塑料做的筷子?是不是塑料做的牙刷,这种也是简单的思维方式,后来有学生说是不是换洗用的,塑料用的,卫生间换洗用的,很快猜出来了是塑料梳子。

  后面跟踪这两个学生,一个是产业工人家庭的学生,他们思维方式就不一样,这种学生,就有些创新的思维,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这是升初,四千个学生挑二百个学生很难挑的,这种方式很快就筛选出来了。

  这个说明小学生开始思维方式就不一样,这是一个现实的例子,我99年到美国考(微博)察,到了旧金山金门大桥,建成以后到现在出了两件事,因为它堵车堵得很厉害,它是右车道,进出各三车道,另外跳水自杀的特别大,连设计大桥的工程师也自杀了,过金门大桥收四美金,作为奖励,一,谁能解决堵车问题给一千万美金奖励,二,谁能解决自杀问题也给一千万美金奖励。我说同学们,你们提一个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提出来说那就加宽桥面,变成八车道、四车道,但是条件不允许,有的学生说变成双层,有的学生说干脆再修一个,这个方案都是单向的思维方式。

  只有一个学生提出来了,他说改变上下班的进出车道的速度,上午比如说7点到10点时间进城,郊区从进城,把三车道变成四车道,下午倒过来,现在旧金山就是这样解决的,这个学生得到一千万美金,后来这个学生怎么想出来的?这个学生他注意观察,他说北京有这个现象,我们四环堵得很厉害,上午是进城堵,下午是出城堵,为什么堵呢?大部分有钱人,有车子的住在郊区,然后再联想,在思维上,干脆把它改一改车道,就想出来了,一个班里面就有一个学生想出来。

  我在老师中做了一个实验,老师们你们提提方案,老师们说收费,收四美金太少了,有的老师说限时,就一个老师提出来了,把车道数改一改。

  这两个例子说明什么问题?在生活中我们同样生活,但是思维可以不一样,创新人才有很基本的标志,他的特征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方式决定了创新品质,创新品质就是创造性人才最基本的特征,这是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创新人才怎么培养呢?怎么形成呢?也就是说创新思维方式和创新品质怎么来培养?我们在2000年,我们搞了一个世界中学校长论坛,我做了主题发言,我们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它的方向是四个字的概括,一个是创新,一个是合作,在讨论的时候来了25个国家的校长,全都是知名的校长,日本的校长早稻田附中就问了一个问题,他说赵校长你的报告我很赞同,但是有一个问题没有讲清楚,创新怎么培养?讲了很多,但是到底怎么样来培养创新?这个会上有一个人站出来讲,他说我们中学教育也想搞创新,但是为什么没有实现?为什么没有创新思维、创新模式,他认为知识是可以教给学生的,创新是教不出来的,知识要变成转变的品质和思维,有一个环节和过程,这就是体验,没有经过体验和反思的人他不会有创新品质和创新思维,而我们教育,包括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恰恰忽视这个环节,他不体验,他不反思,他就很难,最终他知识很丰富。

  体验的过程,就是转化的过程,就把知识转化成品质,我说这个校长讲得非常好,我说你是谁?他说我是陕西省西安中学的校长,叫做张作玉,我说张校长,你谈到点子上了,给我很大启发,我说你有这个思维绝对不是一般的人才,我说你哪儿毕业的?北大毕业,好,我到他学校看看去,不到三年,现在是陕西省教育厅的厅长,这个思维方式绝对不一样。

  大家知道在IT行业里面,我们中国最有名的教授是王选,我们的IT行业没有一个超过他的水平的,在世界上公认他在这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自己总结怎么培养创新人才,怎么自己成为创新人才呢?其中有一条,他讲了,智商占20%,80%靠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讲了四个方面,因为时间关系我不多介绍。

  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在其他方面会是与众不同的,当时方正研究院成立了,他是负责人,他那个芯片成本是两千块钱,装上设备就要20万,这就是知识核心的力量,我们笔记本电脑的芯片,我们是买来的,我们整个笔记本电脑,现在世界上一半产量都不赚钱,一台赚一两百块钱,但是王选的一个芯片要二十万。

  王选这个人可以作为创新人才的模式,我讲的是什么?创新思维的方方面面各方面都可以创新,方正研究生院他不去抢,但是北大很年轻的博士没有住房,他给解决住房,按北大规定,老教授分住房,到他们根本轮不上,他那天来找我,他说我想找郑校长提个方案,我掏钱,北大出地,盖了房子归学校,王选掏了钱盖了楼,产权归北大,所以方正研究生院他的模式,在八九十年代每个人都有房子,把人才全部留住了,创新人才是一个思维模式,是基本的品质。

  但是现在的中学教育,我们更多的是教知识,更多的做学习,上北大清华要做一万道题,要多长时间?刚才俞敏洪谈到,能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学好,这是可以的。在教育部开了一个座谈会,点名让我去,会上说你讲一讲,我说我不讲,先讲个故事,北附中有个老师叫刘建业,又叫留四题,他每次作业不超过四道题,他的整个分量不多,但是他的班始终在海淀第一,他就是四个精,精选、精做。

  还有一个北大老师,叫吴民强,他教的学生80%都在清华,这个吴老师教数学的,你提不出问题来我怎么回答你,我告诉你以后孩子不会,他是让你提出不会的地方在什么地方?然后启发你最后一下哦一声,上海复旦一个老师有一个哦定律,让学生都哦出来了,他哦出来以后这个学生就开窍了,多几下这个学生就会了。他其中一个班,15个上北大数学系,他有很多经验,但是这种老师太少,他自己下海。

  第三个问题,人才的培养,还有一个要总结一下人的成功经验,北大一个经济学家总结人成功的经验,创新人才事业成功的人才,他总结成功等于知识,加见识,加胆识,他认为知识决定高度,见识决定了广度,我们现在缺的是见识,胆识决定力度。

  我又请教一个北大心理学家,把情况介绍了之后,他又加了一个补充,知识加见识,加胆识,加激情,高度、广度、密度、力度加在一起就可以成功。如果这方面能达到90%就可以成功。我想俞敏洪老师可能就是成功模式的一个代表。

  按照这个思路,再看看我们的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看我们的高考改革都是这样做,我觉得这些真知灼见,或者经验也好、观念也好,对于我们的改革,包括教育改革、高考改革是非常好的参考和指引,我就说这点,谢谢。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中小学教育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