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 李先宏 实习生 高 婷 余红艳
开栏的话
这是一个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多元多变的舆论场中信息涌流。我们还记得,日本核辐射危机发生后,网络谣言引发的大范围抢盐风波;我们还记得,曾经的“艾滋病毒注射西瓜”谣传使西瓜滞销,农民一年的辛苦化为乌有,根源是网上杜撰……对似是而非的信息,不能任由传播。调查研究是党报的优良传统,深入调查是获取真理的必务之功。本报秉持“责任造就公信力”的办报理念,今日起,推出《深调查》栏目,探明争议新闻的疑点,探寻存疑事件的真相,为公众释疑辨理,共同促进社会和谐。
近日,网上流传一则新闻,称武汉实验外校小学部举行入学测试时,不但考学生,还要考家长,成绩计入总分。“考家长”一说,迅速引起网络热议,其中挞伐和质疑声居多。
校方对外澄清:这是调查问卷,不是考卷,并不与孩子入学挂钩。所谓“考家长”属误传。但许多网民仍认为,校方说法过于简单,无法消除疑惑。
考试乎?问卷乎?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到底都“考”了些啥?
6月11日,武汉市实验外校小学部进行例行的入学测试。可以肯定的是,在对孩子进行测试的同时,也对家长进行了“测试”,每个家庭派一位家长参加,时间为25分钟。
次日,武汉一家媒体即刊出主题为“小伢要上学爹妈先考试”的消息,迅速引爆舆论。6月16日,校方通过一家中央级媒体发布了自己的观点。6月20日下午,记者赴该校采访。校党办主任陈茹称,学校的观点,都已通过媒体和学校网站表达。这不是考试,是问卷调查。“考卷”?“问卷”?要对二者做出区分,应该首先看它的内容。
那么,到底都“考”些啥?记者采访了一些学生家长。
家长吉先生说:“都是些如何教育孩子的内容。”
家长杨女士说:“题目记不清了,反正都是些教育孩子的内容。”
杨女士的孩子2009年报名入学,她3年前参加了“考试”。这印证了校方的说法:这只是该校招生过程中例行的一次家长问卷调查,3年前就这么做了,不知道今年怎么演绎成了“考家长”的新闻。
家长熊女士对题目还记得很清楚。她给记者举了几个例子。
如:你的小孩在小区里有几个玩伴?外小推荐的书是哪几本?谈谈父母对教育小孩的重要性的认识等等。
“还有一个题,讲了两个妈妈分苹果的故事,要家长分析哪一个分法对教育孩子最有利。”熊女士说。
家长的说法,记者从学校网站上得到印证。
网站上晒出了“考家长”的四套“试卷”。学校称之为“问卷A”、“问卷B”、“问卷C”和“问卷D”。
记者查阅“问卷”看到,确实都是些教育孩子的问题。比如:您的孩子是从何时开始接触书本阅读的?您对孩子的成长预期是什么?不管怎样,孩子高兴最重要?
又如:目前,您最欣赏您孩子的一点是什么?未来,您最担心您孩子的一点是什么?
……
四套“问卷”的结束语是一样的:今天,您走进了外小,走进了外小“家长学校”。重回学堂,相信您一定有许多特别的感受在心中荡漾。即将走出这间教室了,请留下您的感悟和思索,它将成为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从这些“考题”来看,校方称是“问卷调查”的回应,应该是站得住脚的。
“考家长”到底为了啥?
网上称,“考家长”的成绩约占入学考试总分的三十分之一。
那么,“考家长”到底是否与入学考试最终成绩挂钩?“考”的目的何在?
学校在网上晒出“试卷”的同时,还发出了一封以“纸笔交流,从心开始”为标题的致家长信,说明了他们“考家长”的初衷:
我们希望,通过您留下的文字,我们能了解孩子,了解您的教子理念,了解您的家庭教育方式;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文字,您能读懂我们,能明白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作用——因为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更是孩子的终身教师!
我们希望,通过互相的交流,能影响您,带动您,引领您——孩子的一路成长需要您的期待,更需要您的陪伴!
我们希望,通过纸笔交流,能和您一起真正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情商发展、阳光心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
记者下载的家长发至网络上的“试卷”首页,也开宗明义地说明了“试卷”性质。抬头即为“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家长学堂第一课之纸笔交流”。
接下来,在“走进学堂话教育”题下,说明了纸笔交流的目的:
“此次纸笔交流形成的原始资料将成为班级教育团队为孩子制订个性化教育方案的参考资料”,“为了让家校合作的教育行为更加尊重教育规律,我们期待您在这里留下客观详实的家庭教育原始资料”。
校方称,学校设计家长调查问卷的初衷很简单,就是促使家长对自己的育儿理念进行思考,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同时这些家长调查问卷,也是很难得的原始资料。孩子入学后,这些家长调查问卷也会成为老师们的第一手资料。
对于是否与学生入学挂钩,学校坚决否认:给家长“打分”,所谓家长的成绩“占三十分之一”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
对此说法,有家长认同,也有的不认同。
家长吉先生说:“应该是与家长进行沟通,而不是考试。”至于是否给家长计分、是否影响孩子入学,他说“不敢确定”,“可能会参考一下”。
“既然要把孩子送到这个学校,就要相信学校。”吉先生又说。
2009年参加“测试”的家长杨女士也说“应该是参考性的,与小孩能否入学应该没有什么关系”。
另有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家长则认为,感觉是在考家长。而且,“应该占分数”,“要不,为什么要考?”
她的看法,代表了部分家长的意见。不过,其“应该占分数”的说法,显然带有一定的推论成分。
“考家长”还考出了啥?
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小学部直属于武汉市教育局,是全国首批“孔子课堂”先驱学校,省示范学校、省中小学综合实力50强学校。 今年240名招生名额,却有6000余人报名,平均25个人录取一人,录取率远低于高考(微博)的平均录取率。
家长学堂的问卷考试,演绎成“考家长”的新闻,并迅速成为舆论聚焦的热点。原因就在于,这一新闻的潜台词是说,孩子能不能入学,要看家长过不过得了学校这一关。社会担忧,名校不仅择生,还在择家长。
父母的职业千差万别,知识情况参差不齐。把家长们拉到考场中测试,必然对那些知识水平低的家长不公平。名为“考家长”,实则“拚爹”,这怎么体现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校方称,所谓“考家长”属误传。为什么会误传?
一些家长认为,这与学校缺少解释、沟通不够有关,加上对“潜规则”的担忧,产生误解也在所难免。
“考”前,学校事前并没有向家长说明,要对家长进行这样的“问卷调查”,也没有说明“问卷调查”是否计分,更没有明说,“问卷调查”是否与学生能否入学挂钩。
从更深层次的思考,“考家长”反映的教育问题不能回避。
学生家长杨女士说,像外小这样的优质名校,即使是考家长,她也能理解。入学名额有限,想进的人“挤破头”,学校多设置一些门槛也可以理解。
这就是目前优质教育资源稀少、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面临的尴尬。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