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70后父母束手无策:除了揍他还能给什么经历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4日 11:20   中国青年报

 “70后”父亲遭遇“90后”儿子

  除了揍他,我还能给儿子什么艰苦的经历?

  跟14岁的儿子一直冷战,因为两周前我打了他,还没收了他的手机。

    原因是他上课用手机上网玩游戏,被老师抓住。事后两天从家里偷出妈妈的手机继续在听课的时候“作案”被没收。老师将我们夫妇都请进了办公室,做好统一战线工作,今年都不让他再用手机了。我俩找儿子谈话,他拒绝交流,哼歌、吃零食。没过一周他竟然找老师,说为什么别的同学手机没收了就会还,只不还给他?回家因为外公外婆也不让他玩电脑游戏,还作势要打妈妈。

  本来,青春期的男孩,应该给他面子,可我已经忍无可忍,痛打了他。

  我一直在反思,父亲对这么大的孩子动用暴力,是不是错了?但是我还有什么办法?

  现在的独生子女面对的诱惑太多,社会给他们的东西太多,却恰恰没有给他们自然的、阳刚的培养。“文革”期间,我父母被下放,让我们兄弟享受的农村放养生活是多么可贵。犯错误,也犯男孩子应该犯的错。看他每天围着拖地的长围巾,穿着长长的风衣,动不动伸出两根指头,对着手机自恋拍照;为了反击我揍他的巴掌,他居然用女人的方式,抓破了我的脸和手背!这些娘娘腔的举动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却无法影响和改变他。

  我不怕他犯错,但我希望儿子像个男人一样地犯错误,我们以男人的方式解决困难。我非常不赞同现在时髦的教育观,好像孩子只能鼓励、赞美,说不得、碰不得。我对老师说,你骂他吧打他吧,只要能改了他的毛病就行。可学校天天捧着这群小孩子,听他班主任说,老师批评重了,很多家长都会找来,好像孩子要是一生气跳了楼,都怪老师。我的亲戚在台湾,小时候都被打过手心,只要老师是为孩子好,使用戒尺这种有限暴力,没错吧?

  我明白,儿子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没有任何责任感。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我一直策划着如何让他吃苦。

  让他参加过军训夏令营,带他开车走滇藏线,但每次他都用昏倒输液拒绝全程。我还计划过,假装大病快死了,让他照顾我端屎端尿送饭送菜;或者假装公司破产,我穷困潦倒,让他和一家人一起过简朴生活。但都最终作罢。我生病,肯定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伺候,轮不到他,装也装不像;我破产,他肯定最高兴,因为他总在对我的事业泼凉水。

  我想尽办法让他吃苦却都失败了,在这个社会,让孩子吃苦可太难了。除了揍他,我还能给儿子什么艰苦的经历?

  因为两周前的冲突,儿子不再理我和他妈妈,见我回来,连晚饭都不吃,说,要说话,就给他买个新手机。还对外公说,爸爸应该过几天把最新款的苹果5送给他赔罪。自从他几个月前用上了妈妈的苹果4以后,成绩从全年级第二,掉到现在的班里23名。快期末考试了,他还完全不思悔改!我该怎么办,如何改变这个孩子的状态?我是不是错了,应该如何调整呢?

  一个对儿子束手无策的“70后”父亲。

见招拆招

  “制造”挫折对孩子是一种愚弄

  “现在家长对挫折教育存在着一些片面的理解。”著名心理学家柏燕谊认为,这位烦恼的“70后”父亲与儿子之间的矛盾,跟其不当的教育方式有关,同时,这位父亲解决问题的方式还在加剧着亲子矛盾。    很多家长跟这位“70后”父亲一样,认为现在的孩子受到的表扬和鼓励太多,“家长这样理解是错误的。”柏燕谊说,很多家长并不明白,其实孩子在现实生活遇到的挫折已经很多了,比如,孩子因为一些小小的失误导致考试成绩下降了、同学之间闹矛盾了、犯了一些小错误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这些在家长眼中不算什么,但是对孩子来说都是他们成长中的重大事件,在这些“大事”上遭遇困难就是挫折。

  柏燕谊指出,家长对待这个问题容易犯两种错误,一种是摆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所有障碍,对孩子过度保护,另一种就是完全用成人的眼光观察孩子的世界,不认同孩子面对的挫折,反而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给孩子“制造”挫折。

  显然,这位“70后”父亲就属于第二种。

  柏燕谊介绍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案例。

  一位事业上很成功、很有钱的爸爸,为了不让女儿因为家里的财富而丧失斗志,也担心太优越的生活条件让女儿不能吃苦,于是便亲手给女儿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女儿出生以后,一家人就搬出了自家的别墅,租了一个很小的房子,生活过得非常节俭。这位爸爸觉得这样还不够,还要时不时地装得很穷苦。女儿在学校的成绩虽然不错,但是自卑感却特别强烈。

  女儿考上大学以后,父母才把家里的真实情况告诉了她,“女孩子的反应可想而知。”柏燕谊说,这个女孩子非常气愤,觉得自己是被愚弄了、被耍弄了、被欺骗了,女孩甚至开始怀疑周围的所有事情。“这对父母以往做的所有事情,只起到了负面的效果。”

  所有“刻意”的教育都不是好的教育,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不露痕迹的。有人这样说。显然,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用力过猛”。

  “用力过猛”往往只能适得其反。

  面对家长“制造”出来的挫折,不少孩子的反应是抗拒。抗拒的方式有很多种,有些是语言上顶撞,有的是行动上不执行,有的更极端一些会让自己生病。“有些家长会认为孩子是在装病,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的反应。”柏燕谊说,当孩子认为自己没法承受巨大的压力时,他一定会逃避,那么如果这种逃避不能通过讲道理来完成,那就只好用躯体的方式来实现。他们有时会制造出一个自己不去面对的理由。“这完全是潜意识的,是真的,是在潜意识控制下的真实。”

  这种“制造”挫折的办法,最伤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关系。“其实,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互相尊重和互相信任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信任。”柏燕谊说。

  那位“70后”先生与儿子因手机而引起的矛盾就存在这个问题。

  柏燕谊介绍,近些年家长与孩子因为手机等现代化电子产品产生矛盾的事例时有发生,不少家长的做法是:没收。“而‘没收’这种做法就是建立在对孩子的不信任上的——我不相信你能管住自己。”

  其实,很多父母只是看到了这些电子产品影响了孩子上课和学习,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产品对孩子来说,还意味着自己与所处群体之间的相互认同。

  据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8岁以下孩子中,每4人就有1人有手机。目前,英国拥有手机的孩子有450万人,其中,9~10岁的孩子里有58%的人有手机,11~12岁中89%的人有手机,13~14岁中约93%的人有手机,15~16岁有手机的人高达95%。我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小学1~3年级的孩子中10%拥有手机,4~6年级学生中30%拥有手机,初中生中有70%拥有手机,高中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

  在学生中手机普及率如此之高的今天,没有手机的那个孩子就可能成了异类,就可能被同学嘲笑。因此,很多孩子对父母的激烈抗争,更多的原因可能是为了自己的自尊心而战。

  那么,在写信的这位“70后”父亲的案例中,比较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呢?

  “父母和孩子之间要就这件事重新建立相互的信任。”柏燕谊说。父母要告诉孩子:父母之所以让你使用手机,是因为父母相信你能正确使用,同时,你也要用自己的行为告诉父母你是值得信任的,因为你出现过不能正确使用手机的事件,重拾信任需要一个阶段性的考量。父母先给你一个星期的信任度,如果你能实现承诺——正确使用手机,那么这个信任就可以延长,当然如果你没能实现承诺,父母也会收回相应的信任。

  “但是,无论怎样也不能打孩子,”柏燕谊说,“因为如果你打了孩子,他就会觉得自己已经为所犯错误受到了相应的惩罚,就会认为自己不用再对这个错误做任何积极的改变了。同时,也会由此伤害彼此之间的感情。”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青春期 家长课堂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