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调研报告:尚未完善的农村寄宿制学校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8日 10:54   山西新闻网

  作为整合偏僻农村有限的教育资源,解决贫困农村学龄儿童上学难的有效办法,像全国其他省市一样,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山西阳泉所辖的平定、盂县和郊区等3个涉农县区先后陆陆续续办起了一批农村寄宿制小学。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随着边远农村撤点并校工作的进行,许多条件尚未成熟的地方也都建起了寄宿制小学。一夜之间,那些“白天在破漏的教室里接受复式教学,晚上回到家跟母亲睡一个被窝还揣奶头的六七岁的儿童”,离开了母亲温暖的怀抱,“背井离乡”到寄宿制小学里,坐在相对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学习。本来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是由于一些地方在条件相对落后、时机尚不成熟、资金得不到保证、政策尚未配套的情况下,盲目“上马”寄宿制学校,导致一些事先想到的和未曾想到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个别地方因村里的教学点被撤,学龄儿童辍学在家;甚至,一些还发生了小学生死于寄宿制学校宿舍的“事件”。

  这些事情的发生,使得有关“农村小学寄宿制”问题,成为人们再次关注的焦点,一时间赞美声、批评声接踵而至。寄宿制到底能走多远?!究竟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现状如何?农村寄宿制小学何去何存?连日来,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笔者行程数百公里,深入阳泉市所辖的郊区、平定、盂县等涉农县区的边远山区,对这些地方的寄宿制小学进行了调查走访。

  ——旨在整合教育资源

  平定县教育局局长郝建平告诉笔者,国家早在2003年之前就积极倡导,要在偏远山区创办寄宿制小学。他认为,创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好处在于,可以有效整合有限的教育资源,保证九年义务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缩小城乡差距,使贫困山区的孩子也尽可能享受到应有的良好教育。

  过去实行“三级办学二级管理”的办学管理体制,差不多每个行政村都办有小学校,孩子们都可就近入学。那时候,村里缺了老师,由村里、乡(镇)出钱就可以找下代教或民办教师。那时候,村里出资办学是天经地义的。从2003年起,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后实行了以县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民办教师”的称谓,从此在中国大地取消。按照国家的要求,城镇每23名学生配备1名教师,农村每21名小学生才可配备1名小学教师。村里和乡(镇)没有了出钱聘用代教和民办教员的义务,这样,农村学校教师无编制缺教师的问题便成了“真正的严重问题”。

  近年来,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适龄学童减少而导致农村中小学点多、分散、规模小,村村都有小学校,但师资力量却明显不足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按照国家的要求,农村每21名小学生才可配备1名小学教师,有的村小学满打满算才五六名学生,还分好几个年级,按要求,一二年级须开设语文、数学、思想品德3门课,三到六年级须再增开英语、科学课。这样,县里的师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而一般公办教师也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偏远山区任教。在这种条件下,村村办学,就近入学显然是不可能的。很明显,村村办学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严重阻碍了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增强学校建设的集中度,形成教育投入的聚集效应,迫于无奈,从2003年起,平定县开始撤点并校,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撤并生源少、效益低、质量差的农村学校,以乡镇中心小学为依托,对教师队伍进行优化组合,积极建设寄宿制学校。

  ——寄宿制学校:缺水、缺钱、缺老师、无校医

  平定县红育口中心小学,有一至六年级各一个班,现有学生105人。这些学生除来自神峪、神水泉、白石头等村外,还有来自杨树庄、大前等共7个行政村8个自然村的学生。其中,有66名学生是住校生。他们分别住在6个宿舍里。宿舍里的床铺是高低床,也没有桌子,吃饭时同学们只好站着吃。

  由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职工配备及资金来源,至今都没有专门的规定,因而,执行的还是普通学校的编制计划。但是,如果严格按照21:1的教师配备比例,红育口小学只能配备5名教师。按规定,小学一二年级应开设语文、数学、思想品德3门主课,三至六年级除此之外还应增开英语和科学,共5门主课。另外,还须开设音、体、美等副课。况且,既然是寄宿制学校,就少不了要有食堂,而且住校学生最小的才7岁,根本没有生活自理能力,这样,除了教师外,炊事员、保育员(或称生活教员)和后勤人员总是一个都不能少的。这样,红育口学校如果按规定只配备5名教师的话,教师们纵然有三头六臂也是忙不过来的。而事实上,红育口学校连校长在内,只有4名公办教师。因此,红育口学校,只好另外聘请了5名代教,另加两名炊事员(分别为教工和学生做饭)。至于,保育员和后勤工作,就只能由老师们代劳了。

  另外,还有一个令学校领导和教师们担忧的问题是,寄宿制学校普遍没有校医,一旦学生们发生了磕磕碰碰或有个头疼脑热,还须到数十里外的乡镇卫生所就诊。

  校长许建军说:“我们红育口学校的教职员工都是一专多能的。老师们是即当老师又当娘。孩子们太小,冬天有的小孩尿湿了裤子,老师们还得帮其换下来烤干。有的学生上体育课时,裤子撑开了裆,同样也是老师们给缝上。由于未配备专职的保育员,每个宿舍尽量将六年级的和一二年级的学生搭配到一块住宿,由六年级的大同学照看火炉。为保证安全,老师们轮流值班,晚上定时到宿舍检查。老师们操碎了心,整天都睡不好觉。”

  农村办寄宿制学校的最大难题是资金问题。一直以来,国家只是积极倡导创建农村寄宿制学校,但至今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给以专门的资金保证。实践中,往往是拆东墙补西墙,不得不把有限的生均公用经费“挪用”到对寄宿制学校的取暖费和食堂建设等方面的补贴上。

  许校长扳着手指算了一笔账,县里每年给红育口学校拨的经费,除去4名公办教师的工资和5名代教每人每月240元的工资外,所拨付的生均公用经费(含3000元寄宿制学校补贴)才1.3万元,而学校每年仅买30吨煤炭和支付两名炊事人员的工资就需要花费2万多元。这还不包括水电费。显然,入不敷出。

  说到水电费,许校长说红育口学校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吃水问题。长期以来,当地老百姓吃水是靠夏天水窖收集雨水,遇上天旱时吃水就更加困难。以前学校打了一眼机井。但现在由于付不起电费,机井被卡了电。没办法,只好把机井转给了神峪村管理。按规定,3年级以上就应该开设计算机课了,但学校没有计算机,同学们只能是“纸上谈兵”。

  资金紧张,学校是“一分钱掰开两半花”,除了业务方面的杂志外,报刊杂志一律没有订阅,连电视也看不到。红育口学校几乎与世隔绝。

  ——无奈之举:年薪1600元雇七旬老人当保育员

  6月17日上午,笔者在盂县教育局李副局长的陪同下,驱车赶往盂县最偏僻的西潘乡小学。西潘乡距离盂县县城约65公里,近年来盂县的“村村通公路”搞得很不错,但还是用了一个多小时才赶到西潘乡小学。

  西潘乡共有25个行政村,现全乡共有11所小学。西潘小学共有329个寄宿生,是盂县最大的寄宿制学校,周边20余个村的学生在校住宿,每个学生按国家规定每月收费8元。在学生宿舍记者看到,学生床位都是上下铺,床下整齐地摆放着学生的行李箱,地当中生着一个大火炉,为了保持通风,置放烟筒的窗户没有安玻璃,最大的宿舍住着19个女生,最小的也住12个学生。由于没有生活教师编制,带课教师也比较短缺,该校以1600元的年薪聘了一个70多岁的老人照料学生,并每天安排两名代课教师值班,为学生看管火炉,教学生们叠被子,领学生们打饭等。食堂是三眼窑洞构成,也没有饭桌,记者进去时工友正在做一种油炸的饼子,学生们每月伙食费约有50至80元。西潘联校郝银光(音)校长介绍,“撤点并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全乡人口不到10000人,每年人口出生率不达50人,去年全乡六周岁儿童入学的才69个学生。以前没有合并时,有的小村三两个学生,大村五六个学生,所以并校肯定是一种必然。再加近年来进城打工人员增加和人口向城市的迁移,计划生育西潘也一直搞得不错,人口开始出现了负增长现象。这种情况下并校起到了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的作用,同时教学质量也得以提高。但是由于教学经费紧张,实行寄宿制后后勤无法得到保障,现在还没有校医,也没有生活教师,供热和生活用煤紧张,教学器材缺乏,不仅如此,现在教师短缺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最困难的李庄村小学有20名寄宿生,由于经费困难,学生们住宿的床都是家长们从家里给学生们带来的。

  ——学生自带桌凳上学 师生蹲在地上吃饭

  6月17日下午,从西潘乡中学出来后,笔者与盂县教育局一行又驱车40余公里来到盂县与河北省平山县接壤的梁家寨乡北峪口中学,这里的农民虽然居住比较分散,但很多中学生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就骑着自行车上下学。

  峪口中学的副校长梁拉平(音)一见面就给记者大吐‘苦’经,“我们这里自从实行‘寄宿制’教育以来,我们晚上睡觉也睡不踏实,只怕孩子们有个三长两短”。峪口中学的‘寄宿生’主要来自附近五个村,其中小学生住宿的有31名学生,中学生住宿的有28名,共有59名寄宿生。这里的学生食宿情况和西潘乡小学差不多,也是生火炉取暖,师生们蹲在一起吃饭,比西潘小学略强一点的就是学生们住宿的房屋稍为宽松一些。

  笔者了解到,这里未并校前有学生300余名,并校后有些中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十几名学生没有再来上学。附近村里的中学生都基本骑着自行车上学,小学生自己步行上学,为了保证安全上下学,每班选了一个安全组长,以使孩子们的情况学校能及时了解,六年来学生们上学时没有出现交通安全事故。为了照料住校的学生,学校专门抽出一个教师担任生活教师。梁校长告诉记者,并校后山里娃们受到了比以前好得多的教育,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孩子们以前都从不知道,‘寄宿制’也锻炼了孩子们的自理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住校也给一些困难家庭增加了生活开支,‘两免一补’对他们来说是杯水车薪,同时也加大了学校的负担。由于山区教师紧缺,每个教师的代课量都比较大,‘寄宿制’后教师们没有时间进一步‘充电’,教学负担也越来越大。由于办学经费紧张,到现在300余名学生们上学都是自带桌凳,学校伙食又限于经济水平无法改善。

  盂县共有寄宿制学校28所,用暖气供热的只有15所,其余13所学校到现在还是依靠火炉取暖,它们大多位于盂县的一些乡镇和偏远地区。它们由于地处偏远,经济落后,不仅学生们上学难,晚上取暖不安全,教学器材奇缺,还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乡村教师普遍短缺。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盂县仙人乡石窖沟村的龚爱存眼看村里的小学校被撤并以后,一些年幼的儿童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到三四里之外的学校去上学,他担心这些孩子们因此而失学,就把自己家的一眼窑洞腾出来,在自己的农家院里办起了免费的“私立学校”。为此,他还自己花钱请来老师并购买了书籍和学习用具。

  ——“风景”这边较好

  阳泉市郊区平坦镇坡头寄宿制小学,可谓“风景”这边独好。

  6月18日,笔者在阳泉市郊区教育局普教科工作人员的陪同下,驱车来到了距离阳泉市区20余公里的郊区平坦镇坡头村寄宿制小学。这是郊区平坦镇政府筹资创办的一所单轨制小学。该校创办于1997年9月的坡头寄宿制小学,座落在太旧高速公路阳泉出口处。

  得益于经济比较发达的镇政府的高度重视,该学校在环境条件和教学质量等方面都称得上是一所比较成功地农村寄宿制小学。镇政府共投资178万元,并先后于2003年、2004年对学校进行了扩建。学校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共有教室6个、微机室、图书室、文体活动室等专用教室3个,有学生宿舍、食堂及其他寄宿设施,可容纳200名学生寄宿。

  笔者在该校看到,校园内树木葱茏,绿草如茵,环境优美,设施齐全,与城市的里的学校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笔者手记:连日来,通过对山西省阳泉市郊区及平定、盂县等涉农县区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当前现状及面临问题的走访调查,亲身感受到,在现阶段对偏僻农村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不失为提高农村贫困山区教育教学质量,让农村的山里娃享受跟城市儿童同样良好教育的有效办法。然而,我们也不可否认,“缺编、缺钱、缺老师、无校医”,是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特别是寄宿制小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当然,这也是农村寄宿制小学在发展初期的问题。农村寄宿制小学,确实是一桩眼下尚未完全办好的好事。

  阳泉市教育局局长赵平感慨道,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还需政府重视,多管齐下,制定相应的完善配套政策,农村寄宿制学校,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落实完善!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中小学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