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假的开始,在城市打工的不少农民工父母都会迎来放假的孩子。这些孩子被亲切地称为“小候鸟”,他们年纪虽小,但为了与自己朝思暮想的父母团聚,跋山涉水,辗转千里,如同季节性“迁徙”一般,来到他们向往的城市。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城市并非只会给他们带来惊奇和快乐,同时也充斥着各种安全隐患。高强度的工作、超长的工作时间、相对恶劣的居住条件和相对拮据的收入水平,使得这些在城市里举目无亲的外来务工者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飞”来与他们团聚的孩子。农民工父母疏于监管,又没有亲戚朋友可以帮忙照顾,相比于“小候鸟”熟悉的农村环境,城市存在着更多的危险。
危险,从进城之路开始
“小候鸟”面临的危险从进城的路上就开始了。
不久前,带着对大城市的向往和对父母的思念,一群留守安徽老家的“小候鸟”赶往杭州,然而,一场惨烈的车祸却让多个家庭在瞬间支离破碎。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运力不足、超载严重,暑期留守儿童在旅途中的意外伤亡事件频频发生,也让在另一头期盼与孩子团聚的农民工家长心中无比忐忑。
来自北京朝阳交警支队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外来务工人员家长和放暑假的孩子团聚是近年来暑运的一个新特点,为了省钱和方便,他们常组织老乡一起包车送孩子,孩子个子小,司机为多送人,经常让孩子挤在一起,特别容易出现超载,加上孩子自我防护能力弱,一旦发生事故,容易造成重大伤亡。”
在北京一家火锅店做服务员的屈明华来自四川达州市,她虽看起来很年轻,可已是一位9岁女孩的母亲了。 “在女儿八个月大的时候,我就出来打工了,孩子由公婆抚养,过年回家时,孩子一点也不认识我,我难过极了。” 今年已经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是他们夫妻俩的牵挂,她想利用一切时间找机会和女儿团聚,可路上的安全让他们放心不下。
他们原来打算趁着孩子放暑假,让村里的务工人员来北京时,把孩子带到北京来玩几天,但是当他们把自己的计划告诉村里人时,这些老乡早已来到了北京。由于担心孩子路上不安全,她们只能决定明年再让她过来玩几天。
为了鼓励女儿好好学习,屈明华夫妇答应女儿,如果能考上市里的高中就送她一台电脑。“其实孩子的爸爸已经买了一台笔记本,但是没有告诉她,怕她学习不努力了。”屈明华告诉记者。
暑期教育和安全谁来管?
7月3日,杭州下沙1名小孩溺水身亡;7月7日17时左右,萧山3名中学生在浦阳江游泳时不慎溺水身亡……据粗略统计,今年夏天,仅浙江地方媒体报道的外来务工者子女因为意外溺水死亡的事例就已不下20起。
其他的意外事故也频频发生:7月13日,外来务工者杨源树和韦发荣因为与邻居发生争执,6岁的儿子被邻居砍了10多刀,送到医院时已出现失血性休克;16岁的“小候鸟”小卢,为了捡掉进河里的篮球,再也没上来……
高爱琴和丈夫在北京东坝地区一起开了家餐馆,孩子放暑假后从老家来到他们身边,高爱琴和丈夫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来忙活,一直干到半夜才打烊。孩子来了后,只能到餐馆帮忙干活才能和父母在一起,来了一星期,连天安门都还没时间去看。
“真的挺亏的,她还小,身边又没有人帮着照顾,北京这么大,她一个人出去我实在不放心,她走之前一定得带她出去转转。”看着扫地的孩子,高爱琴叹了一口气。
近年来,外来人口不断增加,又正值他们的育龄阶段,城市“小候鸟”也不断增加,特别是城乡结合地段,一到暑假,出租房附近到处活跃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身影,在朝阳金盏乡,记者看到,拆迁待建的工地、废弃的枯井、密布的电线,都给那些“散养”的“小候鸟”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
为了应对近年来出现的城市“小候鸟”的安全和暑期教育问题,让外来务工人员更加安心于本职工作,不少企业已经开始开办农民工子女暑期班,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此举深受农民工欢迎。
而更多的社会组织也积极行动,如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开展暑期“幸福列车”活动,搭载农村留守儿童来到北京,与在京务工的父母团聚,安排孩子们观看升国旗、参观清华北大、参观父母工作地等活动,让孩子们感受父母为城市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体验社会的关爱。
何时不再如候鸟般迁徙 ?
“迁徙”之路危险而且辛苦,因此农民工家长们都不愿让孩子成为“小候鸟”,希望能够一家团聚,然而,现实打消了很多人的想法。
“留在北京,生活成本太高,关键是没法教育,不如在老家。”在春秀路菜市场里,来自河南周口的陆永华经营着一家40多平方米的餐馆,卖一些早餐、凉皮、熟肉,店面虽然不是太大,但是生意还算红火,手下有六七个员工,每天早晨来吃饭的顾客络绎不绝。
他来北京已经八年,一直在春秀路附近做着小生意,生有一儿一女,孩子在老家上学,暑假来到他身边,为了让孩子多学点东西,感受城市的教育氛围,他给儿子报了一个英语补习班。陆师傅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这些年在北京闯吃了不少文化低的亏,现在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
现在他每年投入到孩子身上的教育花销大概3000多元,今年报暑假班花了1000多元,“现在有生意,要不然这花费可受不了。”
司相成是河南固始人,来北京11年,一直在东城区收废品,游走于各个小区,生意好的时候每个月能赚上万元,差的时候也就是几百块。“干这行不体面,但没办法,咱又没知识,没文凭,就是赚口饭吃。”为了让孩子以后能成为“体面”人,他下决心搞好孩子的教育。
目前他让孩子读了一所私立小学,放暑假了,一直在他身边待着,每天督促他学习,虽然司师傅没太多文化,但是很关心孩子的考试问题,他一直问记者,孩子没户口能不能一直在北京上到高中,以后考大学是不是只能回老家,如果回家考试该怎么转学校。他不想再让孩子做“小候鸟”,而是留在他身边。可现实给他的答案让他无比失望。
东直门外大街的一个路口摆着一个修车修锁的小摊,来自苏州的埔文君的工作是帮人补胎、修车,他来北京已十年了,“我干这个,赚不了多少钱,就是图一个自在。”埔师傅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家乡上小学五年级,一个刚刚四岁,每年放暑假后,他就把孩子和爱人接到北京来住。埔师傅带着孩子游故宫、登长城,虽然花销有点大,但为了孩子他舍得花钱。只是很多时候,他不知道钱应该花在什么地方……
当记者问埔师傅,孩子在身边整天吵闹烦不烦时,他说:“常年在外面,孩子几个月才见一次,就喜欢天天听他们吵闹,哪里会烦。”他最大的梦想就是一家人团聚,不再让孩子两地奔波。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除了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临时之举,从根本上解决“小候鸟”的问题,还是要改进目前分割的城市二元结构,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机会共享城市资源、政策和权利,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让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可以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图书馆、社区体育活动场所、文化活动中心等便捷的公共服务设施,并且提供他们和城市孩子交流的平台。
毕竟,今天城市留给他们的印象将深深影响他们未来对城市的态度……记者 车辉 实习生 沈洁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