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昔日神童变成高僧:教育者快快走出权威误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28日 12:41   中国教育报

  正是家长们的“倾囊相赠”,带来早教行业的蓬勃发展,这也恰恰验证了我国生涯教育领域的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需要生涯辅导的不仅仅是生涯发展关键时期的莘莘学子,对他们的生涯决策起到至关重要影响的家庭成员同样需要补一补合理生涯发展的知识。

  一家之言

  人尽其才方有社会价值

  虽然“神童”教育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啼笑皆非的记忆,而“高考第一名”现象和“早教”潮流也验证了让孩子成为天才的意识依然在大众心中根深蒂固。但毋庸置疑的是,“神童”的多元化内涵当中也包含了社会大众对莘莘学子的殷切希望——大家终究是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能够在将来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只不过需要予以明确的是,无论出于哪种期望或者目标,每个人的生涯路径只有自己才能决策和负责,也只有自己才能定义出自己心中的最佳归宿,“生涯需要自己充分把握,经不起他人甚至大众的指指点点。”

  观点——童星“陨落”并非江郎才尽

  无论是宁铂的最终出家,还是科斯的令母亲失望,对于公众和教育体制来讲都是一种失败的结局。因为按照社会和家庭的预期和规划,他们应该有着不同寻常的生涯发展路径,并且达到一般人无法超越的生涯发展境界。这也就是说,如果“神童”的生涯发展路径与常人无异,并最终只成了一个普通人,那么就是“失败”甚至“倒退”的生涯。

  作为关注和帮助“神童”发展的重要角色,学校和家庭为了避免童星们江郎才尽而做出种种努力去阻止这种失败,并且在结局实在无法挽回的时候表现出了莫大的懊恼,大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这个现象让我们联想到了关于足球的一段话:“这本是一项提高身体素质的体育运动,但是最后却变成了11个人踢,11亿人看的节目,而且更加神奇的是11亿观众还会因为比赛的结果而‘喜欢’或者‘厌恶’这项运动……”

  庄子曾经作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我宁可做一个快快乐乐生活在烂泥塘里面的乌龟,也不希望被人类高高地供奉在庙堂之上”。其实,大众眼中的童星“陨落”,并非真正的江郎才尽,“神童”的称号本身就是大众赋予的,并非他们自己的真正意愿,而所谓的“天才”发展路径同样也是大众所强加的,并不是他们自己的个人理性规划。

  因此,当大众发现当年的“神童”因为没有按照“正确”的规划达到应有的目标时,不应该站在大众的立场去下一份“死亡判决书”。真正合理的做法,应该设身处地站在他们的立场去冷静观察他们的生涯决策,静下心来想想,其实他们都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摸索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涯发展路径。

  方法——重点发掘与整体规划并重

  总而言之,无论是众星捧月的天才,还是无名的庸才,最后都会被一个统一的社会标准来进行标定,标尺就是社会价值,而我们撇去浮华真正应该关注的,则是如何让行走在生涯道路上的每个人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去过分追求或者标榜所谓的天才,因为每个行走在生涯发展过程中的人都是自己的天才,而真正的关键则在于能否将这个天才培养成良材。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但能够用人之长,还能用人之短。”其实,德鲁克的这个重要思想同样可以运用到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一个优秀的教育者不但能够发掘学生的长处,还能规避学生的短处。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发掘重点与合理规划的有机结合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但就目前来讲,我们比较擅长的是发掘重点,而往往忽略了整体规划。往往因为过分地放大(发掘)了某个重点而导致培养对象的生涯发展整体失衡。

  我们不妨以儿童早教为例。如果在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发掘音乐技能这个重点,就可以让宝宝从小接触音乐,但并不是要强迫他们学习技能,而是要从生活及游戏中帮助他们理解音乐,要配合一些音乐游戏,刻意、主动地启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让孩子积极地参与;或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感受音乐的美,激发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孩子3岁时,可以让孩子接触一些乐器,但由于孩子尚小,理解力也较差,还不宜学习乐器,此时接触乐器只是让他先有些感性认识,调动他的兴趣,等到4岁左右的时候就可以正式学习了。

  反之,如果忽略了整体规划,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进程,过早强迫孩子去学习乐器,就有可能因为孩子本身的客观原因而无法实现预期的效果,进而彻底消磨了家长和孩子双方的积极性,或许一个音乐天才就“陨落”了。

  建议——教育者快快走出权威误区

  今年的高考结束之后,笔者参加了山东济南某部门举办的一个专业选择及学校报考的公益咨询会,现场有很多高中毕业生遇到了一个大致相同的问题,那就是:“家人和老师让我报考的专业是我一点都不感兴趣的,而我自己喜欢的方向在他们看来毫无前途……”遇到这样的问题,其实是很难给同学们一个满意的答案的。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唯一能够解开这个难题的只有学生的家长和老师,因为他们是绝对的权威。

  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熏陶下,晚辈对于父母、老师这样的长辈有着鲜明的等级划分,在重大决策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受到他们的影响,而生长在同样文化背景下的父母和老师同样与之对应地进入到一个生涯指导者的角色,从而越俎代庖地帮孩子去进行选择。回顾生涯辅导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以权威自居而帮助孩子进行生涯决策的父母和老师,依然处于初期的生涯咨询专家状态,他们共同点就是以研究数据为基础,结合丰富的咨询经验为咨询对象提供一套可行的方案。

  时至今日,后现代主义理论已经与生涯辅导进行了有机结合,而在后现代的生涯咨询理论当中,已经不存在原先所谓的生涯辅导专家,因为真正的专家恰恰是生涯决策者本身。生涯叙事疗法和生涯教练技术的广泛应用则进一步明确了咨询师与咨询对象是一种平等对话、互动启发的关系,绝非长辈与晚辈、专家与学生、前辈与新人的不平等的关系。

  在全新的生涯教辅理论之下,担负着教书、育人职责的教师和家长,都应当明确一个观念——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处于一个生涯决策和生涯摸索的过程当中,而这个决策和摸索并存的过程中唯一的权威就是我们自己。此种观念如果能够慢慢融入到自己的潜意识当中,至少会发生两点变化,一是能够更加客观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实施更为合理的生涯决策,二是不会忘记自己也是一个生涯决策者,并通过不断努力持续提升自己的生涯决策能力。

  图话人生

  叙述:图为瑞士电影《钢琴小神童》的海报。电影中主人公小维塔斯有蝙蝠般的灵敏听力、媲美音乐神童莫扎特的钢琴才华、精通股市操盘的数学头脑……虽然父母希望维塔斯未来成为伟大的钢琴家,但他却和所有小男孩一样,只想在天空翱翔。为了逃离父母加在身上的沉重压力,维塔斯总爱跟在古灵精怪的爷爷身边,一同探险人生。一个下大雨的夜晚,维塔斯决定不再为他人而活,戴上爷爷和他亲手打造的翅膀,纵身一跃、飞上天际……

  思考:天才,从来就是不受礼法和格局羁绊的,问题是天才的父母和师长却都不是天才,生命矛盾因此而生,也唯有不世俗的天才,才能找到自己的出口。《钢琴小神童》就因为捉到了天才与庸人的分界点与趣味点,铺陈出布满一则绝对传奇也绝对浪漫的故事,让大家在目击一位天才的崛起、转型与收获的传奇故事中,进而思考生命与教育的意义。

  “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钢琴小神童》成为资优教育特例个案,可供学校、家庭、特教人士琢磨。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怪才 神童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