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志晶把女儿送到这所学校时,本抱着“必走”的决心——孩子读满一年就转学。但如今3年快过去了,她的孩子舍不得走。
这所学校同样不是张宣和江海斌两位家长的首选,但眼下,他们都庆幸为孩子找到一个避风港。只是,家长们内心也有另一种纠结:接受“愉快教育”的孩子,今后升学时还能否适应整体应试的大环境?
上述三位家长的孩子就读的学校名叫“协和双语”,是沪上一所具有国际化办学特色的学校。外教与本土教师同堂授课,中国学生与各种肤色的孩子(亚裔居多)同班学习,大部分学生以参加海外标准化考试、出国念大学为最终目的。对比眼下本土中小学实施的“素质教育”,或许众多国际学校正带来一种新的启示。
本报记者 王乐
(遵受访人意愿,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欲走还留”
这所学校里,学生没有“优生”和“差生”的概念区分。老师告诉家长:“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金志晶把女儿送到协和双语学校的第一天,心里就盼着这一年快点过完,以便把孩子转到同区的另一所重点中学。
3年前,金志晶的女儿在静安区读完小学,因举家搬迁闵行,孩子不得不在闵行读初中。孩子学习成绩优异,多才多艺,很快被闵行区一所颇有知名度的重点中学录取。但校长看着孩子的户口所在区域,还是犯了难。最后在金志晶的努力下,校长答应保留入学资格一年——初预年级必须在外校就读,等初一时正式回到这所重点中学。
既然来了就是为了走,金志晶除了叮嘱女儿抓紧学业外,对协和双语的国际背景并未太多关注。之所以选这里,主要是图个交通方便,此外,她希望孩子能在英语上有所突破。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志晶觉察到了女儿身上的变化:孩子放学回家,拿出彩色笔、油画棒、塑料布等材料,上下左右捣腾一番,一个硕大的匹萨饼出现了。女儿随即打开电脑,找来英语词典,逐一在“匹萨饼”上注上面粉、樱桃、牛肉、青椒等诸多匹萨原材料的英文。此外,托盘、底座、三角形尺寸等名词也被一并添上。随后,女儿在作业本上煞有介事地尝试用英文写下整个制作过程,并一遍遍地操练如何用英语向家人推荐这款匹萨。
金志晶好像从没见过女儿学英语劲头这么足。
“我住在虹泉路,我们家是三房一厅,我有一个自己的小天地……”这一次,女儿介绍的是自己的家。金志晶惊讶地发现,女儿通过自己上网查阅、借助字典,居然能把门廊、门框、台阶、储物空间、天花板吊灯等这些连她都无法一下子反应过来的生词流利地表达出来。女儿告诉她,这是学校外教特别布置的主题作业,是她特别喜欢的家庭功课。
就读协和双语半年后,金志晶带着女儿参加同事聚会,同事的孩子大多在各区的名牌中学读书,学习成绩很不错。她对着在一边叽叽喳喳的孩子们提议,“你们用英语聊会儿天吧,看看谁说得好。”不想,原本活跃的名校高材生顿时羞涩起来。女儿倒是大大方方主动引起话题,又是招呼又是提问,而其他小朋友只能结结巴巴应付几句,有几个孩子已上高中了。
也有同事向金志晶“诉苦”:自己的孩子虽然上了名牌初中,但课业负担很重。一个初一孩子的周末,需要完成语文、数学、英语各4张卷子;一个初二孩子每天傍晚放学回家吃完饭后,还得返回学校——6时半到8时半是学校的加课时间……这些名校以此来搏杀中考的重点率。
金志晶转头望着无忧无虑的女儿,有了深入了解女儿所在学校的冲动。家长开放日那天,她走进协和双语,里里外外观摩了一整天。教室里的课桌被拼成四个大组,每个学生属于一个组,围着“大课桌”坐下。数学课上,蓝眼睛、白皮肤的外教用英语授课,一旁的中国老师时而用英文、时而用中文帮助同学。加减乘除、计算公式不是讲解重点,教师用幻灯片投影一个硕大的表格,在乘积演算、方向感知、重量计算、词汇问题等专栏下有5道题,分值从100递进到500,难度依次增加。老师告诉学生,每个小组轮流选题回答,积分最高者获胜……
“这是数学课,但又不是单纯的数学课,而是一堂‘气候变化’数学课。”在陪同老师的解释下,金志晶明白了原来孩子们在这6周的学习主题是“气候变化”。这段时间的语文、数学、英语、阅读、地理、自然等课程全部围绕该主题展开,孩子们一方面得学会统一教材的知识点,更多的则是在不同的课堂上以“气候变化”发现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
参观还在继续。图书馆的一侧,金志晶被一个小学部的小女孩拉住,邀请观摩他们的海报。
“男生睡眠时间长,还是女生?”、“男生嗅觉更灵敏吗?”……原来这是孩子们的“科学展”。每个小组通过访谈调查、数据统计,将结论汇总到海报上。“首先我们问一些同学他们睡了多久。第二,我们把睡眠时间填到表格里。第三,我们写下是男生还是女生。第四,我们得出结论……”海报上不仅以中英文并列贴有详细的数据图表,还有大脑结构图,以及一些科普知识小专栏,连硬板纸、马克笔、胶带、铅笔、尺子等所需材料也被一一列在海报上。小女孩用中文与英文向金志晶介绍小组的研究过程,并拿出一张评价表,邀请金志晶填写。金志晶最后得到了一块水果糖。
金志晶开始每周来学校一次。她第一次发现,这里没有“优生”和“差生”的概念。老师们告诉家长,“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即便是学业表现落后的学生,老师也会将孩子在诸如体育运动、同伴合作、探究精神等其他方面的良好表现原原本本告诉家长,顺带提一句学习也得抓紧。她不禁想到女儿读小学的时候,每逢开家长会,总听到班主任像骂“龟孙子”一般训斥那些后进生的家长。“还好女儿争气,否则我可受不了这种待遇。”
作为家长,金志晶有一种感觉,这所学校的老师,从校长到基层教师,从外教到本土老师,每个人似乎更关注孩子今天在学校是否愉快,而非其他。
眼看着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以及探究问题的热情不断高涨,金志晶有了新的打算:不转学了,就在这里读下去。
但作出这个决定后,她也一度非常纠结。因为她听说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个孩子在协和双语读完小学5年后,升初中时父母千辛万苦把孩子送进一所名牌中学。但习惯了愉快教育、探究式学习的孩子,在高强度的应试训练下极不适应,不仅学得异常辛苦,甚至出现了厌学情绪,成绩也始终起伏不定。
眼下,女儿已经读完了初二,金志晶的困惑也在不断加剧:孩子如果未来不准备出国,而要回到中考、高考的轨道上,那她是不是该把女儿继续留在这里呢?“突然间,真的不知道该如何规划女儿的未来了。”
逃离“高升学率”
“平时个个满分,谁还会认真学习?”从班主任老师那里获知名校搏高升学率的“法宝”后,张宣毅然让女儿转学了,为了拯救女儿宝贵的课余时间。
从自家窗口俯瞰,张宣看着女儿晓灵在小区的网球场上欢快地击球,时不时听到她银铃般的笑声,他望得有些出神。这段时间,一个问题始终萦绕于他的脑海:如果女儿没有转学而是继续留在徐汇区的那所名牌中学,现在她会是啥样儿?——无法可想,张宣向记者感叹。
由于工作关系,张宣经常出差,往返于中国大陆与北美之间。10多年的工作经历使张宣夫妇俩对北美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不但接受,而且认同。“我和晓灵妈妈早就想好了,孩子在国内接受基础教育,到国外上大学。”
度过了还算轻松的小学生活后,晓灵即将升入中学。一个选择摆在了她的面前,更确切说是摆在了张宣夫妇面前:去一所传统意义上的重点中学,还是去一所国际学校?
张宣和妻子的想法并不一致。妻子认为读国际学校顺理成章,但张宣则觉得,即便女儿将来要出国,现在也应该吃点苦,像所有其他孩子一样经历一番应试教育的磨练——这样的成长经历才算完整。
左右摇摆不定之间,女儿通过了协和双语学校的入学测试。张宣早就从身边朋友处了解到这所学校与众不同的教育理念,但在正式开学之前,更“传统”的张宣还是把女儿送进了另一所重点中学。始终做两手准备的他,花了九牛二虎之力通过熟人关系,拿到了一个宝贵的入学名额。他知道,这个宝贵的“位子”背后,等待着的是几百双焦急张望的眼睛——这时的张宣无论如何预计不到,女儿在这所学校还没有待满一年,他就迫不及待地撕掉了这张得来不易的“入场券”。
“女儿从没主动提出想离开,她一直很努力地去适应,但我实在看不下去了!”让张宣反感的是女儿在名校就读期间的作息表:每周一到周五,晓灵早晨7时出门坐校车上学,下午5时过后放学到家。晚饭过后,就是埋头作业,通常到9时半、10时才能勉强做完。熬过了工作日,周末总可以放松了吧?可张宣想错了,晓灵的周末时间被更多作业充斥,除此之外几无闲暇空间。“我很纳闷,女儿天资不错,而且这么努力,但每回考试怎么就只有70多分?”晓灵无辜地告诉爸爸,学校里考试很难,平均分一般控制在70分,达到80分以上堪称意外。张宣从班主任那里知道了玄机,这所学校名气响,主要在于中考升学率,学生们之所以能在决定命运的关键一役中表现抢眼,就在于学校的日常考试题难度高。“平时个个满分,谁还会认真学习?只有通过考试不断地压低平均分,才能让学生知道差距。”
张宣好几次想带女儿出去打球,或是听场音乐会,可晓灵除了学习,不再有时间发展其他的兴趣。原本阳光开朗的女孩脾气开始急躁,每逢考试则习惯性焦虑。张宣不确定这是否与女儿经常性睡眠不足与缺少户外活动有关——他发现晓灵惟一的运动只剩下学校的体育课。
在女儿的初预年级尚未走到“五一”假期时,张宣毅然把晓灵转回协和双语学校。
现在,晓灵每天照旧7时坐校车去学校,但傍晚放学回家后终于有大把自由支配的时间。到了周末,她报名参加少年宫的舞蹈班,在家弹钢琴,和小区里的同伴一起打网球。张宣长舒一口气,曾经阳光开朗的小女孩又回来了。她没有经历大多数孩子都会经历的“吃苦”,但不算“完整”的成长却让张宣感到庆幸。
姐弟的两重天
“东东,你的作业怎么这么少?”“成成,你为什么总是这么辛苦呢?”江海斌不止一次听到儿子和女儿如此这般的对话,小家伙之间的困惑同样困扰着他。
江海斌有一双儿女。儿子东东在香港出生,拿的是香港护照。从维多利亚幼儿园到协和双语学校小学部,读的都是国际学校,成年后铁定到国外念书甚至工作。女儿成成出生在上海,夫妇俩希望她通过中考、高考,进入一所不错的大学,继而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这是夫妇俩对两个孩子的不同规划。
成成是姐姐,幼儿园毕业后,江海斌通过各种关系,把她送进了沪上一所以外语著称的某大学附属小学。当他发现,面对女儿的作业,自己这个堂堂复旦大学199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都有些看不懂时,他觉得问题严重了。
成成的语文试卷上有这样一道题:一只蜻蜓像什么?在大象、蚊子、苍蝇、飞机4个选项中,女儿选了蚊子,但正确答案应该是飞机。江海斌问女儿为什么这么选,女儿解释道,大象和飞机都是庞然大物,蜻蜓当然不能和它们比。苍蝇身体圆圆的,和蜻蜓也不像。倒是蚊子身体和脚都细细长长,翅膀还能伸展,和蜻蜓有得一比。江海斌觉得一年级的女儿说得有道理,并进一步引导她“从仿生学的角度来看,说蜻蜓像飞机,至多也就是个直升飞机”,但老师明确告诉孩子,这道题考的是“比喻”!
每回英文测验,成成在介词填空上都会丢很多分。“in(在……里)”、“on(在……上)”、“of(关于)”……孩子翻来覆去就是整不明白。江海斌把英文试卷拿给老外同事过目,得到的反馈意见是,“你们小学三年级的英语题目,比我们英国人三年级的题目还难!”老外细细讲解,这类介词用法根本就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不断的开口操练中习得的固定用法,真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要这么学英语?!
更让人语塞的是数学:1×2×3……×99×100,请问结果里有多少个零?女儿在4个选项中选择:24个零。江海斌不耻下问,这题目该怎么解?成成说,不用知道为什么,老师说了,只要记住从1连乘到100答案里有24个零,死记下来就可以了。看到女儿的作业与测验里充斥着这样莫名其妙的奥数题,江海斌任凭任科老师在家长会上如何说服,他坚决不让女儿参加周末的奥数补习班,虽然女儿在这方面的表现远低于平均水平。
相比之下,在协和双语学校小学部上学的东东是幸运的,他不必经历姐姐的学习痛苦,甚至小家伙还对学校的考试情有独钟。比如,一年级语文考试默写词语,字必须写对,读音必须正确,但拼音注错不扣分。老师自有道理,一年级孩子又学拼音,又学英文,容易混淆,但有了错误必须严格订正。平时的语文回家作业,东东半小时内就能解决,可成成在一年级时已开始写300字以上短文了。再比如,英文期末考试,东东的任务就是听写50个单词。无论是已经学过的,还是没学过的生词,都必须拼对。老师这样解释,中国人习惯背单词,可单词实际上可以根据发音拼写,掌握了这一规则就不会为死记硬背单词苦恼了。
有一天,姐弟俩放学回家,碰巧都忘带了作业本。东东不以为然,洒脱地拿出家庭联系本,用英文说明了情况,“明天去学校补做一下就得了呗!”出乎江海斌预料,成成的反应却极其激烈,不但又急又怕,而且还哭了起来。她焦虑地打电话给同学,详细问清楚作业内容,然后拿出新本子,一道道做起来。连一旁的弟弟都异常纳闷,“姐姐,用得着这么怕老师嘛?他难道还会吃了你?”
原本活泼开朗的女孩儿,现在却异常循规蹈矩、束手束脚,而且整个人变得胆小内向。“也许女儿有可能通过考试,进入一所不错的大学,顺利走上我们为她设计的人生道路。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江海斌告诉记者,他真的愤怒了,而愤怒背后更多的是无奈。
今年9月,成成即将升小学三年级。她将离开原来的那所名牌小学,和东东一样就读国际学校。“成成要像东东一样每天都放肆地大笑。”这是江海斌的希望,但他也清楚,走了这步棋,女儿今后没有回头路——只能出国了。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