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记者 雷啸岳)“你们的采访提纲我们已经给领导看过了,领导决定不接受采访,不好意思了,请你们理解。”昆明市教育局的工作人员拒绝采访的语气很温婉,态度很友善。历时近一个月的沟通和争取并没使记者达成采访昆明市教育局主管“小升初”方面问题领导的目标。
就目前为止,昆明市教育局还没有一位权威负责人给记者一个说服力的答复。
有一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
近一个月来,一个个无法接通的电话,一个个“我并非负责人”的推诿,一次次“你打打这个电话看”的“建议”,着实让记者对“采访有关部门难”有了一次实实在在的经验。教育局各位工作人员或客气、或生硬、或惊讶的态度使得记者关于政府部门如何看待、如何处置“小升初”难现象的问题最终成为了一个五味杂陈、耐人寻味的"X"未知符。
其实记者的求证并非一无所获。一位曾经在“小升初”招生工作组参与过执行招生工作的教育局工作人员(后称工作人员)在电话里以个人身份向记者表示:“小升初”难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和家长对于名校的“盲目追求”和参考名校的“从众心理”造成的。
“比如XX附中,据我了解,这所学校的初三毕业生并不是百分之百的领先于其他学校学生的。但是很多学生和家长就是不计代价地要进这所学校,这是我们干预不了的,他们就觉得这类学校好,完全不考虑其他公立的学校....。.”这位市教育局的工作人员有些激动地对记者说。
记者向工作人员提问:据我们了解,学生和家长不顾一切地希望进入某几所名校,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条件要远远好过其他学校。这是一种教育资源不均衡的表现,你认同这种看法吗?
“私立学校因为机制比较灵活,在教师的工资方面、教学设施的建设方面会比公立学校更有吸引力。近年来,我们针对公立学校也有很多政策和办法,但是家长和学生就看不到,仍旧只推崇某几所学校,这也让我们很无奈。”该工作人员回答。
记者:那这是否说明我们对于这些政策和办法的宣传力度不够呢,能不能通过接受采访的方式,通过媒体向学生和家长们介绍一下有关部门在这方面做得工作,帮助那些“盲目”和“从众”的学生和家长转变一些错误的观念?
“这个问题我决定不了,宣传和采访的事情不是我在负责,你们可以找XX办公室,请他们和领导申请。”工作人员回复记者。
记者还向这位工作人员提出了一个问题:根据家长和学生的反应,还有记者的采访,发现昆明市多所“小升初”培训机构都在宣传过程中向家长暗示,可以通过交钱或者参加高价补习班的途径获得某几所名校的入学名额。教育主管部门是否听说过这种升学的“灰色通道”,如果属实的话有什么办法处理,能给学生和家长那些建议?
听到这个问题后,该工作人员在电话里颇为激动的反问记者:“你是听谁说有这种事情的,你有证据吗?你能说出是哪一个孩子通过这种方式进了某所学校吗?”
记者回答:很多网友和读者都向我们反映过这个问题,都有具体经历为例证。我们也采访过这类培训机构,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也在宣传过程中详细地向我们讲过如何通过参加培训和通过特殊方式花一笔费用获得入学名额,即使这种“不正当”入学方式只是虚假宣传和民间传说,我们的有关部门能够以权威的角度向学生和家长做一个说明或者释疑吗?
“不可能!你们要反映这种情况,就存在一个问题,你们必须拿到具体的哪个学生花了多少钱进了哪所学校的证据,一定要有真实学籍的学生作为证据。我们不可能仅凭怀疑和说法做调查的。”这位工作人员坚决的需要记者提供证据。
困难一:记者采访遭遇“太极拳”
始终“缘悭一面”的有“负责部门”和“负责人”
上述这位工作人员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所遇到态度略显生硬的一位。总得来说,和记者有所接触的市教育局工作人员绝大多数都称得上彬彬有礼,颇有人情味。
“你们要采访的'小升初'问题,我们在‘小升初’招生的那段时间成立过专门的工作组,是由市领导牵头负责的专门工作组,具体的问题你们要跟他们沟通,我给你一个工作组成员的电话,你跟她联系看看....。.”、“具体情况是这样的,这个组是一个临时成立的专项工作组,‘小升初’自主招生结束就各归各岗了,我建议你跟XXX联系一下,他的电话是....。.”、“目前从工作组领导到具体工作人员都各自归岗了。领导们目前都在中、高考(微博)招生现场负责,没时间接受采访,你们的采访问题又都比较‘尖锐’,具体工作人员回答不了。只能请你们理解了”。
记者在有礼有节的各种建议和“请你们理解”中得到了这样一种感触: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部门)总在下一号码(部门)处....。.
一个月采访有感——
“小升初”难题必须解决,解决“小升初”难题终将不易
在采访云南师范大学教授朱端强的时候,朱教授曾经诚恳地感叹:初中教育还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小升初”自主考试择优方式极不可取。这个阶段只能以“有教无类”的原则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地进行公平的义务教育,择优教育,不公平的教育将遗患无穷!
“小升初”难题正视不易
正如朱端强教授所言,作为义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初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意义无比重大。而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并未能较好的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先进学校的入学名额必将成为所有学生和家长极力竞争的目标。
有限的资源无法满足所学生的需求,因此必须通过设置入学考试等相对公平的竞争机制对学生进行分流。但分流的公平性却无法充分保障。
这种无法保障的原因可笼统地归咎于尚在发展过程中的国情,但无论是政策的不合理、法规的不完善,市场机制的不健全,都不是凭一个或几个部门能在短时间内如“快刀剪乱麻”一般解决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也并非昆明独有,全国各省市,乃至港澳地区,“小升初”难的问题广泛地存在着。
》》》详细可见《云南网专稿·小升初咋个那么难?》
这样一个牵连甚广,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解决必然不易。这应该也是有关部门,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始终避免明确表态的关键原因——并非无视或忽视“小升初”难题,但面对公众急切的要求和错杂纷乱的现实,要做出符合公众期待的承诺和行动实在太难。因此,“小升初”难题才会成为不断恶化,“有关部门叫屈,公众难容”的难题。
但是,难以解决不能成为“不解决”的理由。“小升初”难题的难以解决,可以以记者采访过程中遇到的三个“不容易”进行归纳。只有依次解决这三个“不容易”,才能循序渐进地推动“小升初”难题得到改善,乃至解决。
“采访不容易”——有关部门不该再逃避,公众不能再“病急才投医”
采访有关部门的不容易,记者已经详细叙述过,在此不再赘言。只是针对此现象,记者希望以旁观者的身份提醒有关部门,基础教育是极为根本的民生问题,拖延和逃避只能使问题积沙成塔,遗患重重。正视并着手解决问题,是行政部门的义务和职责所在。
为此,云南网将继续履行媒体的监督职责,继续收集民意,向有关部门总结汇报,并督促职能单位,继续充当公众和政府部门间的信息桥梁。
》》》详细可见《关注“小升初”难系列报道之一:云南网专稿引发网民关注热议》
》》》详细可见《关注“小升初”难系列报道之七——网民要求有关部门网聊》
其次,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也感觉到,对于“小升初”难题有所诉求的学生和家长也存在一些难以采访的问题。
如,乐于交流经历、遭遇的学生和家长几乎都是正在经历“小升初”困境的人群,而近几年还不会遇到“小升初”难题或是已经经历过“小升初”的学生和家长对于采访和报道则甚少关注;另外,学生和家长的关注度也集中的存在于民办学校自主招生考试进行和录取名单公布的时间段内,一旦这个时间段过去,学生和家长反映问题的欲望就减少了许多。
记者感到,公众必须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和持续性,才能形成有效的诉求和舆论压力,督促有关部门推动问题的改善和解决。
在采访过程中,教育局的工作人员也曾向记者说过,“小升初”问题是一个“季节性”问题,每年的“招生入学季”一过,就不会再引起多少关注了。
有关工作人员的说法,既可视作有关部门一再推诿问题的“经验谈”,也应当成为全体公众的经验教训。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公众逐渐摒弃从自身利益出发的思考习惯,从长远着眼,共同努力,才能形成一鼓作气的持久合力,督促有关部门真是面对、实际行动,形成持续监督和有效实施的稳定机制,真正推动“小升初”一类难题的解决。
收集“证据”和“实例”不容易——公众需要更多的积极性和勇气
而记者针对教育局有关工作人员需要“证据”才能调查问题的说法,也曾尝试着向学生和家长征集“亲身经历”作为例证,但没有得到有效的回应。虽然这可以理解为没有学生和家长宁愿犯险“冒犯”学校。但是,基础教育是涉及所有社会公民的权利,公众必须提高维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争取到完整的甚至是更多合理权利。
另外,记者也曾暗访“小升初”培训机构,但警惕油滑的培训机构工作人员虽然口头百般描述承诺,但记者从他们身上收集到的可作为“灰色入学通道”证据的信息却少之又少。如果有过实际经历的家长和学生能够主动收集一定数量的影像或是文件资料,相信对于打击取缔此类“小升初”利益寄生体,维护绝大多数公众的利益将十分有益。
》》》详细可见《关注“小升初”难系列报道之四——暗访“小升初”培训机构据称10万可搞定名校?》
我们并非苛求公众牺牲个人利益,为了争取权益冒险“自伤”,但作为媒体,我们希望更多的公众能够参与到对不良现象的质疑和举证中来,用大量的事实让职能部门没有推诿和拖延的理由。
云南网将继续发挥网络媒体的特长,为网民和读者提供持续开放的言论平台,运用邮件、论坛、微博等全媒体手段,最大限度的方便公众表达诉求和心声。
》》》详细可见《关注“小升初”难系列报道之二——网民建言如何破解难题》
》》》详细可见《关注“小升初”难系列报道之三——网友十问有关部门》
官民互动的信息通道亟待进一步扩展通畅
在关注“小升初”系列报道过程中,记者曾经对云南大学(微博)旅游学院教授郑思礼和云南师范大学教授朱端强进行过采访。采访过程中,两位学者都针对昆明“小升初”乱局的状况提出过诚恳的建议和意见。这些经过两位专家深思熟虑的看法都得到了绝大多数网友和读者的肯定。
》》》详细可见《关注“小升初”难系列报道之五——自主招生是好事,监管力度应提高》
》》》详细可见《关注“小升初”难系列报道之六——学者支招:缩小各校间的实际差距》
然而,当记者试图把两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向有关部门转达时,却仍旧感觉到“沟通渠道不畅”。
具体来说,电子邮件、传真都能向有关部门发送,但要取得有关部门和相关领导的回馈和意见却困难重重。在民间问政过程中,仍旧缺乏一套有效的体系和制度,保证“官民”之间的信息交流能够“有问有答”,“有来有往”。而这恰恰是公众能对职能部门实现有效监督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手段。
我们仍将坚持、努力
本网对于昆明“小升初”难题的报道至今已持续了一月有余。虽然目前未能采访到有关部门负责人,但一个月以来的采访经历,还有云南网与网友、读者和专家的交流的讨论都为分析和研究昆明“小升初”难题的解决办法积累了宝贵线索与经验。
下一步,本网加大采访力度。同时,继续向网友和读者收集实际经历和建议看法。基础教育涉及每一位公民的基本权利,“小升初”难题应该得到解决。本网继续邀请您,发挥您的主动性,为“小升初”难题的解决贡献一份力。
欢迎进入金碧坊论坛专题帖参与讨论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