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鬼节期间 家长如何让宝宝理解“死亡”?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6日 14:05   东南快报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俗称“鬼节”,有的家长会在这个节日祭祀逝去的亲人。我们东快早教群里的一位叫“小荷”的妈妈这次就带了5周岁的宝宝回到老家过“鬼节”。因为小荷的已故祖母待她特别好,于是她就和宝宝说起了祖母的事情。结果,宝宝就问祖母是不是在楼上睡觉都不醒。小荷一时不知道要怎样回答宝宝的问题了。

  星海幼儿园旺婴妈妈早教中心许威威老师表示,像“鬼节”这样的节日,可以将它和其他的传统节日结合在一起告诉孩子,但这些节日有什么意义,通常要到6-7岁才会理解。

  可以不回避“死亡”,但要讲得有策略

  虽然很多家长希望保护孩子远离疼痛、悲伤和恐惧,不忍心让孩子的生命中出现灰色地带。但当我们养的小宠物死了或童话书里的主人公去世,“死亡”这个话题就难免不被宝宝问到,其实这时候是一个给孩子渗透“生命教育”的绝佳时机。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孩子认识到死亡,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快乐地认识人生、懂得珍惜生命、珍惜生活。

  许威威表示,我们给孩子讲童话故事,通常是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结局,如卖火柴的小姑娘,虽然死了,但是我们要让孩子感觉她是去找奶奶了,去一个温暖的地方了。

  对小孩子,还是要多给正面、阳光的信息多一些,尽量不要在小小的心灵植入悲伤,要培养孩子阳光的心态。

  少让宝宝看灾难新闻图片电影

  当孩子接触到死亡的概念时,会相应地表达他们的焦虑和困惑,有些孩子的表现是显性的,会跟成人打破沙锅问到底,甚至会哭泣并伴随着恐惧;有些孩子的情感不易察觉,他们的情绪压力会通过其他形式流露,如惊梦和行为退缩等。

  对于幼儿,建议不要原原本本地呈现灾难,因为那对幼儿来说和看恐怖惊悚片的差别不大,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来说冲击太大。如灾难的新闻图片和画面为了呈现其真实性会选取很多触目惊心的场景,心理健康的成人看了后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调节,而幼儿的心理调节能力有限,所形成的心理冲击会过于强烈,对孩子的心智发育产生障碍。

  家长情绪别过分紧张

  家长应既不过分紧张也不故意漠视,当孩子表现出对灾难和死亡的担忧甚至恐惧时,作为父母首先不需要表现得过分紧张,因为这是孩子心理调节的一种方式。

  当孩子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压力和恐惧时,父母的过分紧张会增强孩子的压力和事件的不可控性以及问题的严重性,这会增添孩子的担忧和恐惧。

  相反,父母如果对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担忧采取漠视甚至嘲弄他们杞人忧天,这对于孩子的情感表达和情绪宣泄也是不利的。

  孩子会因为父母的漠然忽视阻碍了正常情绪的表达,甚至会因此误解为父母对他的忽略,导致安全感的丧失,进而出现更多的行为问题和情绪问题。

  □相关链接

  孩子认识死亡的几个阶段

  从心理学研究来看,年幼儿童对死亡的认识一般经历这样几个阶段:

  一、分离的阶段

  0-3岁,无法分辨“死亡”和“分离”的差别,有强烈的“分离焦虑”。在此阶段亲密和持续性的身体接触最重要。

  二、结构性阶段

  3-6岁,学龄前的儿童理解的“死亡”即躺下不动、不呼吸,会玩“办家家”装死,但不能辨认“生”与“死”是无法共存的,常认为死亡是可逆的、暂时的,就像卡通片一样,还常将死亡与睡着或旅行相联系,有时会害怕睡觉。这个年龄段的小孩会对死亡充满幻想及魔术性思考,相信自己的思想或行为会导致某人死亡。儿童还会将“死亡”与“老年”相联系,但不确定什么是“老年”。

  除非重病的儿童从成人那儿得到相关死亡讯息,一般儿童不认为自己可能会死亡。这个年纪的小孩需要持续性的身体接触、重复的再保证和温和的教导,直至成熟的死亡观初步形成。

  三、功能性阶段

  此后便是6-12岁对死亡认识的功能性阶段和12岁以上的抽象思考阶段,走向成熟的死亡观。由此,对于死亡,再小的孩子都会有自己直接或间接的体验,回避死亡话题,反而会压抑他自然的生命体验和感受,而令这些体验和感受难以找到疏通的途径。

  早教老师解答小荷疑问>>

  旺婴妈妈许威威:5岁的孩子,可以告诉他祖母到另一个世界去了,她会在遥远的地方想着我们,我们也会想她的,想她的时候,我们就给她烧烧香。每个人都会老,都会死的,就像花开了几天后就会谢了,小动物病了、老了也会死的,这是大自然的一个规律。我们活着的人,就要好好地、快乐地生活着。家长不特别强化死亡的恐惧,孩子就没有太多怕的概念,不然古语怎么会说:初生牛犊不怕虎。

  东方爱婴王明琦:可以借助一些绘本来告诉孩子关于祖母的逝去是怎么一回事,这样比较直观些。如有个关于“生命教育”的绘本叫《再见了,艾玛奶奶》。作者用摄影的方式,从一只叫思达的8岁混血公猫的视角,见证了坚强的老人在面对死亡时的从容,饱含生命之爱,死亡也可以如此温暖。

  本报记者 奉湘辉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死亡 孩子 家长课堂 家庭教育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