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民晚报:因材施教≠给学生贴标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9日 10:38   新民晚报

  培养创新能力,并非就一定要设置“超常班”;“虎妈”式家教,也并非是培养个性特长的成功案例。今天上午在北京开幕的“中国2011个性化教育国际会议”上,许多教育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出,因材施教绝不是要给学生贴上三六九等的标签。

  兴趣导致成绩差异

  在本次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学大教育承办的个性化教育国际会议上,发布了一份对高考生学习成绩与兴趣潜能的调查,结果发现了两个有趣现象:

  理科高分学生(565分以上)与低分学生(426分以下)在兴趣方面有明显差异,高分学生更喜欢物理、化学,而低分学生则几乎都对数学和物理不感兴趣。而且,无论文理科,高分学生普遍对要参加的高考科目很有兴趣,而低分学生则对非高考学科兴趣较浓。

  另外,理科高分学生虽然比低分学生的独立性更强,却不如低分学生更爱交际,也不如低分学生显得轻松、愉快和健谈。但反过来说,大部分独立性强、不特别爱交际或不很健谈的学生,都有可能在理科方面取得好成绩,目前还没有足够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来佐证。

  全面理解教育公平

  现在许多家长和学校都越来越注重孩子的个性化教育,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有特长、有创新能力的人,却屡屡陷入误区。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在上午的主题报告中说,个性化教育的实质是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不少家长认为,教育的公平仅仅体现在入学机会的公平上,其实,一个学生本来形象思维比较好,喜欢文学艺术,家长却偏要让他学奥数,这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公平。“有些家长明知自己的孩子学习平平,但偏要让他上重点学校、‘超常班’、实验班,结果孩子的学习越来越跟不上,这样的‘个性’教育肯定不会有多大的成功。”

  教育要素不可或缺

  出席会议的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说,个性化教育是对长期以来用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育形式和方法进行批量生产、塑造统一规格人才的一种颠覆。它要求针对学生的天赋、兴趣、资质等不同特点,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教育,促使其全面和谐的发展。

  说起个性化教育,现在不少国内家长十分推崇“虎妈”,认为中国传统教育优于西方教育。顾明远认为这其实也是一种误导。“‘虎妈’的教育并非只是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整个教育过程中渗透着美国方式,她的女儿的音乐老师都是西方人,更何况她的教育是在美国的大环境中进行的。”顾明远说,中国主张严格要求、打好基础,西方强调学生自由发展、创造性思维,这都应该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我国现在的教育已经陷入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泥坑,再也不要盲目自满了。  本报记者  王蔚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