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利民:个性化教育需要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23日 17:45   新浪教育

  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主办,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联合会和国内多家重要教育机构支持,学大教育承办,新浪网教育频道提供独家网络媒体支持的2011年个性化教育国际会议于2011年8月13日在北京召开。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津巴布韦、日本、意大利等国以及国际教育组织和香港地区的专家,全国各地幼儿园、中小学学校教师、校长,政府及有关教育机构代表800多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以下为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大会上的发言全文。

尊敬的陈至立副委员长、各位专家

  女士们、先生们:

  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共同发起并举办的“个性化教育国际会议”今天隆重开幕了。这次会议既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 “育人为本”、“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的教育改革发展方略的一次理论盛会,同时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加强教育国际交流的具体实践。在此,我首先代表教育部向大会表示热烈祝贺,向来自国内、外的教育专家、与会代表表示亲切的问候!对全国人大陈至立副委员长关心、支持并亲临指导会议,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政府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价值追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坚持全面发展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与我国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革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相比,与国际化视野下对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需求相比,与日益增长的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相比,我们在推进个性化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教育”方面,仍然需要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

  个性化教育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对人才素质要求日趋多元化的客观要求;是信息化社会和终身学习背景下,人类自身学习需求越来越丰富、多样所呈现的个性化特点,对教育理念和方式上的客观要求。

  推进个性化教育,应当正确认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社会个性化的过程”,没有个体,就无所谓社会;没有社会,个体也就无法生存、发展。我们国家把育人为本、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使每个能动、可塑、具有不同特质的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和知、情、意、行等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性格、文化、素质特征。因此,不同性质、层次、类别的学校在对不同个体的培养上,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胡锦涛主席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对青年学子提出“要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这不仅是对青年一代的殷切希望,也是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推进个性化教育,应当正确认识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教育思想,也是中国人民坚守了2500多年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原则。“有教无类”,在国家教育宏观政策选择上就是要提高教育普及程度,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依法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加公平、更加多样、更加富有质量的教育机会,为社会进步夯实教育公平的基础;就学校教育和每个受教育者而言,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基本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教育,受到适合自身身心发展需要和个性成长的教育。“因材施教”则是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提供更加“适合”的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辩证统一,不可偏废。如果缺乏或没有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优势潜能的“因材施教”,也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教无类”和教育公平。因此,我们积极推进并不断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倡导和支持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健全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同时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改进人才评价、选拔制度,就是要努力营造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人人成材、人才辈出的教育局面。

  推进个性化教育,应当正确认识个性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社会的发展进步,“根本在创新,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这样的观念,在当代中国已成为共识。我们知道,创新是人的内在禀赋,需要合适的环境和条件培养、诱发、引导,而个性化教育就是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选择、没有特色、没有个性的教育,就难以最大限度地发现、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小到大对学生创新素质的有序培养。我们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求“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强调基础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统一,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把教育创新放在了突出位置,强调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就是要实现普适教育与个性教育的和谐统一,实现提高国民素质与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目标的和谐统一,以适应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才竞争的需要。

  推进个性化教育,应避免个性化教育就是个别教育的误区,既不能偏狭地理解“个性”,认为个性教育就是教师、学生“点对点”的个别教育;也不能把个性化教育单纯理解为特长教育、精英教育,成为个别人的专利。培养良好个性,矫正不良个性,促进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也是个性化教育的应有之义。

  个性化教育不单单是学校的任务,家庭和社会在个性化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资源,关键是能够教育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材观、教育观,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重视并与学校共同为每个学生全面、健康、和谐而有个性的发展做出努力;关键是充分开发和利用好社会(区)资源,为学生养成兴趣、研究学习、科学实验、创新实践,提供广阔、丰富的社会空间。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我国同世界其他国家和国际教育组织一样,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个性化教育和多样化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诸多有效的工作实践和有益的理论探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相信,通过今天这样一个盛会,大家广泛交流、互相学习、借鉴,一定能够为推进国际领域个性化教育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祝本次“个性化教育国际会议”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