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山东潍坊市中小学去行政化的“七年之痒”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9日 15:06   大众网-齐鲁晚报微博

  本报记者 郑雷

  学校去行政化,潍坊市走在了改革前列。

  2004年前后,潍坊市所有的中小学取消了行政级别,近千位副科级以上的校长,丢掉了官帽。

  自此在潍坊,“裸校长”取代了“官校长”。“官校长”有行政级别,外出办事、协调工作方便,参加饭局按级别坐上座,待遇似乎也更有保障;“裸校长”在自己学校里依然一言九鼎,出门说话却不再像原来那么管用,却可以省出大把精力潜心做教育,也让“专家治校”成为常态。

  7年过去了,潍坊校长职级制改革还在不断深化,带来的优势也日趋明显。但国家大环境的不完善,也让潍坊渐深改革不断与现实发生碰撞。

  改革浪潮冲掉了官帽

  2004年,孙金文(化名)是潍坊某个县级市高中的正校长,行政级别是正科级。

  孙金文二十多岁时,便进入了这个县级市的教研室工作,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是他的梦想。从教研员,到当地高中的正校长,这个过程孙金文走了二十多年。

  就在这一年,潍坊推出了校长职级制改革。2005年初,孙金文所在县级市的组织部将他的干部人事档案,正式移交给了当地教育局人事科。摘掉了官帽的孙金文,成了名副其实的专职校长。

  奎文区某小学的校长曾说,校长是“官”,但不是一般的官;校长是教师,但不是一般的教师。因此,对于校长既不应该照套一般行政官员的级别,也不应该照搬一般的教师职称系列。

  1993年,在上海市召开的教育工作会议上,“加强本市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建立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系列”的设想被提出,这也是中国首次明确提出职级制的举措。第二年,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在上海市卢湾区和静安区试行。

  全国教育看潍坊,教育改革,潍坊市也选择走在了前列。1999年,校长职级制开始在潍坊高密进行试点;2001年底,开始在潍坊市市属学校试点;2003年3月,潍坊明确提出了实行校长选聘制、职级制及任期制;2004年9月,潍坊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的实施意见》,中小学去行政化正式落实。

  教育家当校长成为了常态

  潍坊校长职级制改革目标很明确:造就一批教育家,让校长把更多精力用在学校上,而且让懂行的人来管理学校,外行人走开。

  每年潍坊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一些会议,一定行政级别以上的领导都得参加。校长去行政化之前,这种会议,改革前行政级别为副处级的正校长孔晨(化名)每年要参加几十次,每次最少也得占用半天的时间。会议不少,层面更加宽泛,涉及到计划生育、农业生产、植树绿化、文明创建活动等各领域。

  当时孔晨包里的便笺,有很多对于会议的记录,却与教育无关。有时候学校需要孔晨进行的工作,也得为必须参加的会议让路。

  每当开卡级别的会议时,潍坊市够级别的校长便基本齐聚一堂。在会议上,校长们可以知晓潍坊的大政方针与前沿政策,但与因开会而丧失的管理学校的时间精力相比,则有些得不偿失。

  年近五十的孟晓奎(化名)目前是潍坊某中学分管教学的副校长,2004年潍坊校长职级制改革前,行政级别为正科。

  孟晓奎觉着,每年参加几十场与教育无关的会议,在这些够级别的校长眼里,已经成为了天经地义的事情,虽然占用了治理学校的时间精力,却很少有人觉着不正常。直到改革之后,校长们才慢慢觉出了不参加会议的好。

  没有行政级别后,除了不用参加会议,一些外出参观、陪同领导出行等活动,也开始离校长们远去。

  官方曾就校长职级制改革前后的工作时间安排,对潍坊300名校长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在预料之中。校长们花在教育教学活动、参加各种会议、应付各种检查、其他临时性活动上的时间百分比,在改革之前,各占52%、9%、18%、21%;改革之后,各占76%、1%、8%、15%。

  校长职级制的实施,让校长有更多治校时间精力的同时,也保证了这些校长都是专家。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是中小学校长去行政化的坚定支持者,他曾表示,学校有行政级别一个很不好的地方,就是经常从外面向学校里安排干部,这让一些干部花在考虑如何当官上的精力,要多于对如何做教育的思考。

  推行职级制,减少了外系统和军转干部的调入,这有效的让外行远离了学校领导层。

  据统计,从2004年至2010年5月,潍坊市从外系统调入教育系统的干部为21名,而且全部为学校副职。青州市在2000年至2004年,共从外系统调入教育干部28人,占全体学校干部的10%左右,推行校长职级制后,一个从外系统调入的干部都没有。

  校长职级制改革不断深入,取得的效果显而易见:截至2009年底,潍坊市具备市级以上教学能手、优秀校长、特级教师、名师等称号的校长,占校长总数的61%,具备县级称号的达到92%以上,分别比2003年同期提高31%和24%。

  强制力带走的行政福利

  2004年9月,潍坊实权部门下发了红头文件,开始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早已习惯“官员”生活的校长们非常清楚,改革的实质就是要摘掉他们头顶的官帽,从此会失去的,关乎物质,更关乎精神,关乎面子。

  改革大浪涌来时,虽然校长们并未公开拒绝踏上驶向大海的船只,但很多人心里不痛快,或者晕船。

  2004年之前,正科级干部孙金文,去县直机关相关部门办事儿,不论是公事还是私事,基本都是主要领导出面接待。坐在接待室里喝个茶,有时中午还吃顿便饭,该办的事当场就能拍板。没有行政职位后,世道就渐渐变了,这让孙金文适应了很久。

  在孟晓奎看来,中小学校长去行政化之后,在精神或者面子上丢失的,比在物质上丢失的要多得多。而校长职级制改革,是上级部门用强制推行力保证的,否则就不可能实施。

  改革前,多数校长的成长路径,跟孙金文很相似。一般都是穷苦家庭出身,努力拼搏了几十年,才终于熬上了一定行政级别。突然间,学校以外的单位的熟人好端端,自己的乌纱帽却没有了,谁乐意?

  改革伊始,处处都不太方便。校长们丢掉行政级别后,饭局明显少了,在饭局上的身份转换,也需要一段时间适应。

  潍坊的饭局是严卡行政级别的,举行会议时主席台上座次是什么样,饭局上的座次就是什么样。主宾、副主宾,依次其他位置,座次不能乱。

  改革前,孙金文参加饭局,与教育部门的人一起,或者与其他单位的人一起,经常都是孙金文的行政级别最高,这时都是孙金文坐主宾的位置,一些老校长因为行政级别低半级,便坐在副主宾或者其他位置。座次安排很自然,这是不成文的规矩。

  此时的孙金文是饭桌上的主角,觥筹交错间的话题,只有他感兴趣的才会展开。

  改革后便发生了变化。脱掉了官帽的孙金文在饭桌上坐哪个位置,还得按传统的规矩,相同的人群、似曾相识的场景,开始了按年龄排座,年龄长者坐上座。

  校长职级制改革时,在2004年之前便是副处级以上的校长,依然能享受处级待遇,只是摆脱了不必要的会议。但改革后提起来的校长们,却享受不到这些待遇。如今依旧不少校长对此表示担心。

  推进改革的路在何方

  2009年,潍坊市校长职级制改革继续深化。校长职级分小学、初中和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三个系列设置,每个系列的校长职级又分为四级,潍坊新任校长全部实行遴选制。

  在自荐、教代会推荐和学校主管部门(即教育局)提名三种方式中,由学校主管部门提名校长的方式,成为了潍坊最流行的方式。先确认校长,再由校长提名副校长。

  校长职级制改革,潍坊走在了全国前列,但在全国大环境尚未推开,并缺乏国家层面的相应支持政策的情况下也让走向深水区的改革,与现实不断碰撞。

  在孙金文看来,如今急需解决的两个问题是:如何提高校长的积极性,以及如何防止主管部门的管理与学校现实脱节。

  在校长职级制的现实操作中,职级评审管理层次依然没能理顺,导致规模相同的中学,因为所在县市区不同,校长职级和职级工资待遇差距很大,而潍坊市区的校长职级分布不均衡。

  孙金文认为,如果教育部门能与组织部门、人事部门联手,规定潍坊的中小学校长在任一定年限后或者退休后,依然可以享受对应行政级别的待遇,但不用参加此行政级别对应的政府会议或者活动,将能极大提高校长们的积极性。

  潍坊的中小学校没有了行政级别,教育部门的官员会调动到其他政府部门,但不会调动到学校了,而学校的校长、副校长,也去不了教育部门。这样一来,上面的官员不往下面走了,学校的老师也进不了教育局。在一些人士看来,这种体制将带来另一个问题,就是教育管理可能会跟学校教学实际脱轨。

  潍坊教育部门的有些科室是直接与学校打交道的,不能不了解教育。在孙金文看来,如今教育部门多数科级以上干部,都有过在学校的工作经历,但5年以后,新的一批干部将成长起来,这些直接从公务员上调却没有学校经历的干部,在制定政策及实行对学校的管理时,很难保证不与教学实际脱轨。

  如今,潍坊校长职级制改革,依旧不断被探索与创新,路在何方,需要的不仅有大胆,还有斟酌。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中小学 改革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