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初中新生入学半月考试六次 家长担忧孩子压力大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19日 10:17   南海网

  海口市民李女士向记者反映:儿子刚升入初中半个月,摸底考试就进行了五六次,面对突然增多的科目和作业,孩子变沉默了,总说学习压力很大。为何刚刚进入初中的孩子会有如此大的学习压力?家长该如何帮孩子调节?9月15日,记者走访部分学校了解初一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向资深教师取得对症“处方”。

  家长反映:刚上初一的孩子回家有气无力

  15日上午,还没下班的李女士接到儿子电话,“妈妈,我想周六回家吃饭”。

  刚刚度过中秋节假日,儿子再次想回家,爱子心切的母亲明显感觉到了儿子的不对劲。“自从上了初中就感觉儿子变了,以前跟我说话都是兴高采烈的,但开学以来越发觉得儿子不爱说话了,有时候说话也是有气无力的。”李女士说,儿子告诉她,刚开学就作业频繁,摸底考试也不少,半个月就考了五六次,同时,突然增多的科目和作业,让他感觉压力很大,又是第一次离家住校,吃饭睡觉都还不能适应。“第一次住校,几个孩子住在一起会很兴奋,晚上躺在床上总喜欢聊天,第二天上课就老想打瞌睡。”

  李女士希望老师能指点一下和她一样焦虑的家长们:初一适应期,孩子该如何调节,家长又该如何帮助孩子?

  记者调查:考试作业多孩子压力大

  针对李女士儿子面临的学习压力,其班主任刘老师介绍,初中课程相对于小学课程不仅科目更多、内容更深,同时学生之间也会渐渐出现竞争意识。孩子们待在课堂的时间更长,课后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要更多。为了尽快了解每一位同学的学习能力,科任教师通过普通的小测验进行摸底是常用手段之一。尽管刘老师称这些小测验并不公开分数和名次,但半个月内频繁的考试还是给学生们带来不少压力。

  记者15日走访海口部分中学发现,初一孩子面临考试作业多的压力,是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琼山中学,一名学生刚刚放学就背着沉重的书包准备往家里赶,经过操场时还恋恋不舍地看了几眼。记者询问他怎么不去操场玩一会,这名姓何的初一学生告诉记者,今天有4个科任老师都布置了作业,月底还有月考,他要回去抓紧时间把功课做完才行。来不及跟记者多说几句话,他就急匆匆挤上了公交车。

  那么,校方是否有考虑这种摸底方式会给学生和家长造成压力呢?该校初一年级主任陈老师说,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一的孩子是不可避免要面对一些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的,针对孩子们的这种压力,学校历来的作法是引导为主,适当减压为辅。“其实,我们最终目的还是希望孩子们能在快乐中学习、成长。”陈老师最后强调说。

  老师支招:家长要和孩子多交流多鼓励

  许多家长表示理解孩子刚上初一时面临的学习压力,但是,“能否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孩子们慢慢适应呢?”同样是孩子刚上初一的黎女士认为,孩子们毕竟还小,一下子面对这么大的学习压力,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学校应该考虑让孩子慢慢适应压力,而不是让压力先出现再去消化它。

  海口一中有着20多年教学经历的吴老师说,初中课程比小学更多、更难,初一新生难免会有措手不及的感觉,在时间安排上,做完课堂作业后不知道主动学习。同时,还会产生失宠心理,“初中受到的表扬可能没小学那么多。”对此,吴老师认为,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如班级内部召开主题班会进行讨论,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和优秀的高年级同学进行辅导,“高年级同学的辅导往往更能让新生们接受。”

  海师附中年级组长王老师说,老师可以在学生的日常时间上下功夫,比如将一天划分为几个时间段,各个时间段要做些什么给予明确指示。“只要学生们合理安排好时间,一般两三周就能基本适应初中生活。”

  “住校生的家长,双休日一定要抽空多陪陪孩子。”王老师说,初一学生大都处于青春期快速发育阶段,因此小学到初中的心理跨度远远大于其他阶段的升学跨度。在适应阶段,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以正面引导,孩子在抱怨诉苦的时候,家长要耐心倾听并多鼓励,多带孩子去散步,在轻松的环境下跟孩子交流。千万不要把孩子一个人丢在家任由他玩耍,这是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

  针对走读生,王老师说,家长一定要帮孩子把时间梳理好,制定规律性的作息时间和学习计划,“还要多跟老师沟通,随时掌握孩子状况。”只要父母和学校双管齐下,给孩子创造一个张弛有度的成长空间,那么再大的压力孩子们也是能克服的。(南国都市报 实习记者陈敏)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升学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