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满现行教育孩子在家上学 家长自助开办学堂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11日 10:31   京华时报微博

  最近,“在家上学”成为一个教育新话题。家长们有的选择亲自在家教育自己的孩子,有的则把孩子送到自己信任的私塾或者学堂,在应试教育巨大的压力面前,家长们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对现行学校教育的反思,对自己心中教育理想的坚持和守望。

    4人学堂变身微型学校

  “让孩子快乐成长”是日日新学堂的教学理念。最早只是为了女儿创办的日日新学堂,如今已经拥有148名学员,在京城家长中小有名气。

  在离回龙观不远的昌平区小沙河村,有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日日新学堂。这里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回龙观地区,父母多是高校老师、白领、公务员等,学堂设有幼儿园、学前班、一至五年级。与一般学校不同的是,这是一所体制外的学校,所有的教学和课程安排都是自主设定。 

  “我的孩子在这里上五年级了,当初就是为了她办的这所学校。”谈起创办这所学堂的初衷,校长王晓峰的理由很简单。2006年初,当时还在一家杂志社担任编辑的王晓峰开始为5岁的小女儿寻找学校,由于他所居住的回龙观地区教育资源不足,而女儿还未达到上学的规定年龄,再去读幼儿园又不合适。多次考查无果后,一个念头在王晓峰脑海里越来越清晰: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在家上学? 

  王晓峰把这个想法发在了回龙观社区网上,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跟帖中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最后有20多个家庭表示愿意参与。在一次次的开会讨论中,学堂的办学思路逐渐明确,可到了临近快开学时,只剩了4个家庭。 

  “干还是不干?”家长们有些犹豫,为了保险起见,他们决定先从学前班办起。每个家庭拿出一万元,在回龙观地区找房子,外聘两位老师,王晓峰和爱人负责管理和课程安排……就这样,日日新学堂诞生了。 

  王晓峰对于教育有着自己的思考。他的大女儿一直就读正规学校,在他看来,以应试为目的的传统教育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在枯燥、重复的训练中,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快乐,变得麻木。为此,在他的学堂中,所有课程的开设都是为了让孩子充分成长,享受快乐。 

  学堂开设的课程涵盖多个方面。人文类有经典诵读、儿童文学、文字汇解等;科学类有博物通识、数学、趣味数学等;艺术类有美术、手工、音乐、合唱、戏剧、书法、茶道等;体育类有武术以及作为选修课的柔道、足球等,老师定期还会组织学生远足;还有社会实践类,比如社会调查、科学考察、参观、劳动等课程。 

  渐渐地,日日新学堂的名气越来越大,在家长的口耳相传中,来这里的孩子越来越多,已经从五年前的4个学生增长到了现在的148人。为扩大规模,办学地也从回龙观搬到了小沙河村,有了自己独立的校园。

  举家搬迁逃离应试教育

  8岁的儿子却有了轻生的念头,这让陈阵毅然放弃了在北京舒适的生活,举家搬迁至大理,开办了以“体验式教学”为主的苍山学堂。

  离开北京举家搬往云南大理定居,陈阵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逃离永无止境的作业、愚蠢的考试和绝望的体制,拥有一个快乐童年。 

  三年前,陈阵开始关注到孩子的厌学问题。陈阵的儿子就读北京一所知名小学,每天回家都要面临如山堆积的作业。而在他们小区,住着不少外国孩子,上的都是国际学校,学校留给他们的作业很少。“每次那些外国孩子邀请儿子出去玩时,他都会很难过。”陈阵说,在这种对比中,孩子的厌学情绪也越来越重。 

  陈阵回忆,那段时间,孩子变得很不快乐。每次接他放学,迎上来的都是漠然灰暗的眼神和沮丧的表情,像个小老头。有一次,正在埋头写作业的孩子忽然跟妈妈半开玩笑地说他想从窗子跳下去。“我家在18楼。我和妻子都被吓了一跳,他才8岁啊!”陈阵说,那一刻,他意识到,孩子这样不快乐的生活该结束了。 

  陈阵为孩子办理了退学,开始在北京周边寻找一些私塾送孩子上学。换了几次学校后,陈阵觉得,以教授传统经典为主的私塾教育存在一定局限性,于是,他开始研究各种可能的理想教育模式,想自己尝试办学。 

  2009年起,陈阵一边在全国各地旅行,一边选择寻找合适的办学点。最终在大理的洱海畔,苍山上,找到了一个农庄:石头垒成的房屋,溪水从屋前潺潺流过,背靠天然茶园,不远处是茂密的原始森林……这不正是理想的诗意栖居么?陈阵结束了自己在北京的公司生意,出租了东三环的高级公寓,举家搬迁来到大理。 

  正式办学前,陈阵阅读了很多国外自主办学的书籍,英国的夏山学校、日本的巴学园、美国的瑟谷学校等国外多所因材施教、推崇快乐教学的学校。在陈阵的规划中,苍山学堂,没有固定课时安排,没有一般意义上的老师,成人和儿童是平等的。孩子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他们有主动发展自己的内驱力,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唯有绝对的自由才能让孩子成为自己。 

  今年暑假,苍山学堂分三周进行了体验教学。一波波孩子来了又走,在自然的怀抱和随性的教育中,体验着不一样的课堂。在这里,没有人会催促他们做作业,没有正规的课时和教材安排,老师给出一个大概的学习框架,孩子们自己选择学习的节奏和内容。如英文课,挑一本英文书阅读,听两则英文故事;科学课则选自己感兴趣的科学书籍阅读……为了培养孩子专注意识,每天还有两次静坐时间。 

  如今,苍山学堂已有5位正式学生。除了陈阵的儿子,其余4位来自山东、四川、福建等地。他们都是清一色的男孩,在来这里之前都曾有过厌学的经历。在学堂里,孩子们自己做饭、自己照顾起居,除了自主学习英文、国学、科学、书法等课程,他们还有机会学习种菜、采茶叶。周末时,孩子们又变成了管理学堂,接待来山庄的客人,用劳动所得赚取假期游学的费用……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发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和创造力,也在不断的挑战中增强了学习能力。陈阵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为厌学孩子的教育探出一条路。

  私塾教育11岁成老师

  8年的私塾教育让袁小逸觉得学习应当和游戏一样轻松。如今才11岁的她,已经成了学校的小老师,开设英语、数学、文言文等课程。

  今年11岁的袁小逸在同龄孩子里可以称得上是个“异类”。3岁离开幼儿园后,她一直在父亲开设的现代私塾里接受教育。 

  2003年,因不适应幼儿园环境,袁小逸的父亲,北大历史系硕士、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袁鸿林把她带回浙江海盐老家开展“私塾”教育。袁鸿林认为,现在学校所教授的知识太陈旧了,很多东西学了以后根本没用。按照他的教学计划:女儿9岁小学毕业,13岁高中毕业,16岁大学毕业,19岁硕士毕业,21岁就可博士毕业。 

  在海盐的私塾里,袁鸿林给女儿的课程表涵盖广泛,包括文言文、英语、日语、法语、美术等,而文言文教材是《古文观止》,英语用《新概念英语》。袁小逸5岁时,就能流利朗读《新日本语基础教程》、《新概念英语》,与父亲用英语对话。 

  同龄人尚在小学阶段,袁小逸便展示出了令人叹服的英文运用能力和古文造诣。2008年9月,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袁小逸进入了嘉兴清河中学初二年级体验校园生活。她很不适应。在学校,下课铃响了,但老师仍滔滔不绝地讲着。 

  期末考试时,袁小逸语文考了73分,英语89分,数学62分,在全班50人中列43名。考试过后,袁小逸匆匆结束了校园生活体验。“海量的作业把人变成了机器。”体验了几个月的初中生活后,袁小逸在自己的博客里这样写道。但是学校也有让她很留恋的地方,“可以和大家玩,一起活动,有操场,有实验室,有图书馆,比我们家的条件好多了”。 

  袁小逸认为,学校学习并不适合自己,学习应当和游戏一样轻松,快乐学习的秘诀是“不勉强”,看不进书就不看了。她每天早上7至9时起床,看一小时书,不想看了,就出去和小朋友打羽毛球、踢足球,“玩的时间比学习的时间多”。 

  如今,袁小逸已成了一个小名人。她的网上自传体作品《私塾女孩袁小逸》结集成书,她的早教经历也被父亲总结为“袁小逸模式”进行推广,在浙江多地办学,执教学龄前儿童。如今,11岁的袁小逸成为学校的小老师,为孩子们开设英语、数学、文言文等课程。

  家长看法

  迎合个性化教育需求

  拥有计算机博士学历的虞淑瑶是一位5岁孩子的母亲,孩子即将幼儿园毕业,她和丈夫早早地就开始对北京的各类小学进行考察,并确立了一个目标:不选择体制内的学校。 

  “只要进入体制内的学校,就会面临各种升学压力,孩子们的个性得不到完全的释放和施展,这是我最不喜欢的。”虞淑瑶坦言,尽管她自己也是在体制内教育成长起来,一路顺风顺水地读到了博士,但越是这样,对现行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认识得越深刻。 

  虞淑瑶在一家外企工作,身边有很多老外同事。她说,可能外国同事的数学基础不够深、语文不一定很好,但解决问题时总是能表现出超强的创造性。而这些恰恰是填鸭式、以应试为目的的中国教育最欠缺的。 

  在她看来,以日日新学堂为代表的这种新教育形式,迎合了部分家长对个性化教育的需求。只要学校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关注孩子身体和心理健康,孩子们就会自然发展,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兴趣方向。 

  至于脱离体制教育后,孩子升学出路如何?虞淑瑶也有进一步打算。她表示,自己已打算将来让孩子不在国内参加中、高考,只要家里经济条件允许就让孩子去国外读大学。

  专家观点

  重视家庭教育价值

  “在家上学”(homeschool)是指家长通过自助的方式为孩子提供基础教育的类型和方式。作为对国家举办的大一统的体制内教育的补充,上个世纪下半叶以来“在家上学”在国外得到长足的发展,近年来在我国也已出现。我国“在家上学”的实践主要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有的家庭学校已经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微型学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微博)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微博)介绍,目前,“在家上学”的实践都是家长从自己孩子的教育开始的。由于对现行的学校教育不满,无法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因而采用自助的方式探索符合自己理想的教育。“在家上学”的家庭或学堂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上丰富多元,但具有明显的共性特点,就是重视家庭教育的价值,重视家长的直接参与,强调对孩子的爱和尊重,实行以每一个学生为本的个性化教育。孩子的教育首先是家长的权利。“在家上学”顺应了社会利益分化、教育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家长在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国际学校、出国留学、打工子弟学校等教育形式之外,一种新的教育途径和选择。 

  杨东平认为,由公民直接参与和创造的各种民间的教育探索,对于增加教育的选择性、丰富性和提供高品质的质量,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具有重要价值,是对“学在民间”的教育文化传统的持续和发扬。在实践中,一方面,需要通过现状调查、比较研究和政策研究,介绍国内外“在家上学”的实践和发展历程,辨析和澄清对“在家上学”的不同认识,并通过社会传播,使公众和家长认识和了解“在家上学”,创设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举办者也需要不懈努力,办好自己的学堂和教育,体现出“在家上学”的独特价值和魅力。

  本报记者张灵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教育 私塾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