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恐怖童书”打擦边球挣大钱 小学生看书比胆色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11日 17:52   北京晚报微博
  <b>小学生通过看书比胆色 不敢看的男孩被人看不起 </b>   小学生通过看书比胆色 不敢看的男孩被人看不起

  恐怖童书 打擦边球挣大钱

  “妈妈,窗帘后边会不会藏着吸血鬼?”半夜,缩在被子里一直瑟瑟发抖的朋朋两次叫醒妈妈,说自己一个人不敢睡了,靠在妈妈身边他才能入眠。最近,这样的情况已经发生多次,老师也向家长反馈说孩子上课没精神,经常打瞌睡,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竟然是一套在孩子班上传看得很火的童书。

  这本藏在朋朋书包里的书已经被孩子们翻看得卷了角,封面上是一座阴森的墓碑,一个伸着黑色爪子的幽灵飘在上面,非常恐怖。据说这是一套让人“起鸡皮疙瘩”的书,班上的孩子们在比谁敢看这套书,谁的胆子就大,不敢看的男孩会被人看不起。记者了解到,目前这样的“恐怖童书”在小学生中间非常流行,一套几十册互相传阅,甚至在学校图书馆也能借到,不少孩子白天谈论的话题离不开“僵尸”、“吸血鬼”、“幽灵”,晚上却吓得睡不着觉。

  “恐怖童书”如此畅销,令家长大为忧虑,难道孩子的童年要伴随着这些“鬼怪”长大?为此,记者采访了一些儿童文学评论和出版方面的专家,他们表示,现在一些以恐怖、魔幻、鬼怪为噱头的童书确实抢占了很大份额的少儿图书市场,为了利益去炒作、推热这类童书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应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

  魔幻当道

  “爱看书是好事,可是看这些书对孩子究竟好不好呢?”

  下午三点半正是小学生放学的时间,记者在一所小学校门口看到,校门对面的一家小店里,放学的孩子们蜂拥而入,缠着家长买各种“僵尸卡片”,一元10张,卡片卖得很火,据说有的孩子已经积攒了上千张。几个男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一直在比拼手中“僵尸卡片”里的各种鬼怪的功力,满嘴都是“吸血鬼”、“尸体”这些名词,“僵尸文化”俨然已经成为一些小学生的课余话题,而这种“文化”显然来自于他们竞相传看的书籍和电脑游戏《植物大战僵尸》。

  一名四年级小学生家长向记者展示了她儿子的“藏书”,一个系列几十册,足有上百本,摆满了书架,封面一个比一个看着瘆人。“都是孩子告诉我书名,我去网上买的,本来还挺高兴孩子忽然这么喜欢看书了,结果送来后吓了一跳。”问题是,这种书买了一套之后就再也刹不住车了,“不停地推出新版本,普通版之后,出了升级版、超级版、男生版、女生版,只好一套一套买下去。孩子看得真是废寝忘食,甚至还因为在课上看被老师没收过。爱看书是好事,可是看这些书对孩子究竟好不好呢?”这名家长很纠结。

  记者在当当、卓越等网站看到,这类“恐怖童书”一直排在畅销榜上,在图书介绍中还有“全球销量3.5亿”、“全国发行2000万册”等字句,受欢迎程度令人吃惊。据一位童书编辑介绍,这股风近几年来愈演愈烈,图书市场自从有了《哈利·波特》,几乎所有的童书都走上了魔幻之路。甚至“这年头只要沾上‘魔幻’的边儿,没有什么出版物卖不掉的。”正如儿童文学作家徐鲁所说:“就像欧洲民间传说中的花衣吹笛人,国内童书出版者们不约而同,继续吹响各自的魔笛。笛音响处,仿佛全世界的精灵鬼怪都纷纷走出自己的城堡,浩浩荡荡登陆中国,在童书市场上兴风作浪。从精灵、妖怪、魔法师,到地板小人、巫婆、仙女、巨人,甚至吸血鬼、骷髅、幽灵等各种怪物,应有尽有。中国的小读者正被来自世界各地的精灵鬼怪包围着。”

  利益为大

  “出版社和图书公司以利润为唯一标准,孩子喜欢什么书,就出什么书!”

  目前,“恐怖童书”畅销的最大原因是“孩子爱看”,不少家长反映,孩子虽然晚上吓得不敢睡觉,可白天还是照看不误,家长不给买,就找同学去借,“看这种书特别上瘾,我给他买的一些中外经典名著都被扔在一边,说是‘没劲’,这些书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呢?”家长想不通。

  著名的儿童文学评论家、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泉根教授向记者分析了其中的缘由:“这种现象和孩子成长中的心理特点有直接关系,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尤其是男孩子,正是好奇心特别旺盛,想象力和幻想力非常丰富的阶段,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欲望特别强烈,所以那些含有探险内容,魔幻奇异和恐怖元素的书对他们的吸引力最强。”

  吸引孩子,对很多出版商来说,就是最大的商机。王教授告诉记者,他所了解到的情况,几家外地出版社因为出了这几个系列的畅销童书,都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孩子喜欢什么,他们就出什么,完全投合孩子的兴趣,基本上就是一种毫无选择的灌输。”而这种做法,对于出版商来说,风险最小。

  一名童书编辑告诉记者,“现在原创儿童文学出版的市场风险太大,出版社一般不愿意在原创儿童文学方面冒险,更多地转向对已有儿童文学经典的重组,最省事的就是直接引进当代国外儿童文学畅销书,原封不动搬过来不但省事,而且保证赚钱。”

  曾经成功引进《哈利·波特》的编辑叶显林也表示,自从《哈利·波特》旋风刮过之后,“鸡皮疙瘩”等几个系列推波助澜,少儿图书市场基本变成了引进版图书一统天下的局面,引进版图书的版权之争也一度进入白热化阶段。“现在一些出版社和图书公司,以利润作为成功的唯一标准,认为孩子喜欢什么书,就出什么书,好糊弄!”

  然而,受欢迎的书就一定是对孩子有益的吗?这个问题令家长纠结,也让儿童文学工作者们陷入了忧虑。

  

  卖“恶趣味”

  “不能因为孩子喜欢喝可乐就让他随便喝,同理,也不能因为孩子喜欢什么书就放任自流。”

  “恐怖童书”能带给孩子什么?记者看到,这些书不乏一些评论家的溢美之词:“挑战想象极限,挑战勇敢神经”,“勇敢者的游戏”等,妖魔鬼怪真的能锻炼孩子们的胆量吗?

  王教授表示,目前市场上这些“恐怖童书”基本都是从欧美引进的,在他们的文化中,僵尸、幽灵、吸血鬼是常见的文化符号,儿童们也很熟悉,所以进入童书习以为常,但是原封不动进入中国,中国孩子在好奇刺激的同时,难免会产生恐惧心理。“小学生由于年龄关系,缺乏分析辨别能力,心智不成熟,有人会信以为真,长期处于这种恐惧的状态中,经常做噩梦,会造成精神扭曲,对心理健康发展不利。”

  不少儿童文学工作者都表示,孩子喜欢的书,并不一定是对他们有益的。叶显林说:“不能因为孩子喜欢喝可乐就让他随便喝,同理,也不能因为孩子喜欢看什么书就放任自流。”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也一直坚持“孩子的高雅趣味是培养出来的,培养高雅趣味不容易,这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斗争”。

  而目前风行的这些“恐怖童书”明显带有一种“恶趣味”,却没有人来管。“这也正是事情最麻烦的地方,”王泉根教授对记者说,“去年曝出的成人版《格林童话》因为暴力和色情内容很快遭到下架,因为它违反了规定。可这些书不能算黄书,也不涉嫌暴力,一些出版社打的就是这种擦边球,监管部门对此也没什么办法。”

  重在引导

  一些含魔幻恐怖元素的书中学生看没问题,但确实不适合小学生

  王泉根教授表示,目前市场上这些“恐怖童书”风行一时,除了一些出版社唯利是图,某些文学评论家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是他们不负责任的推荐,才让这些书更容易跻身“畅销”之列。“曾有出版社请我为这种书写书评,都被我拒绝了,我认为,儿童文学作家和评论家都有责任引导孩子高雅的读书兴趣,自觉地将社会责任意识和文化担当意识放在首位。”

  王教授认为,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引导”是最有效的方式,他指出,引导应当先从书店和图书馆做起。“现在北京很多书店在图书分类方面非常不专业,例如西单图书大厦,二楼的少儿图书摆放就比较混乱,除了幼儿的图书单独分了出来,高中生、初中生和小学生的书基本没有分开,全都混在一起。一些含魔幻恐怖元素的书中学生看没问题,但确实不适合小学生,如果书架上对适合什么程度、什么年龄段的孩子有明确提示,相信小读者会更容易选到适合自己的书。”同时,面对儿童开放的图书馆,尤其是学校的图书馆也应该担负起为孩子把好关的工作,“我经常会去一些学校的图书馆,发现里面的书乱七八糟,内容良莠不齐,图书馆老师需要提高素质,谨慎选书,真正让孩子们身心受益。”

  王泉根教授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儿童文学作品,凡是成为经典之作的,都首先具备了健康、向上的导向性,干净透亮的题材内容、语言文字,能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某些作品打着儿童文学的幌子,去追逐商业利益、制造噱头,“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是不被我们所认可的儿童文学。” (记者 张鹏)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小学生 恐怖童书 读书 阅读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