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课堂新教育:课改的动力机制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19日 17:36   新浪教育微博

  自2001年起,国家在中小学推行新课程改革已经十年。伴随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中国教育正处在一个新的改革活跃期,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为主,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借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微博)联合新教育研究院、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等多家机构举办“新课堂、新教育”高峰论坛,聚集教育一线的课改精英和海内外知名教育专家,共同探讨交流课改经验,以期以民间视角探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论坛已经圆满结束,以下为论坛实录。  
  主持人(杨东平):各位老师、各位来宾:晚上的“工作坊”现在开始。所谓的“工作坊”实际上就是一个自由交流的空间,主要是大家交流和互动,大家可以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提出问题,请关注的人来回答。我们现在就开始,七点半到九点半,我相信大家通过一天的讨论会有一些问题,也有一些想法想要发达,大会发言相对比较少,所以我们抓紧时间,我相信很多人,先从王丽(音)开始。

  王丽:大家好。我这次参与了整个研究院高峰论坛的工作,主要对教育调查问卷的设计。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尽管从教师还有教育部官员,包括教育部,包括学者大家对新课改有各种各样不同的争议和关注,在这个准备会议材料的过程当中,我对这方面的意见也做了一个比较总体的了解和扫描。但是给我印象最深得就是我们这次做的问卷调查报告。这个调查报告面向教师,主要是面向中小学教师,我们通过这个报告得到一个基本的对新课改的印象,就是不能用成功与失败这样一个传统的按原对立的思维评价这次新课改。因为这种我觉得的思维方式是我们常用的。但是,新课改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一个工程,它在很多层面上尤其是新课改面对的是我们这么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我们从城市到农村,各个地方的教育资源的分配,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差异都非常之大。所以新课改在这些地方,在这些不同的学校所呈现出来的整个状况也是非常不同的。因此,我觉得我们绝对不能用简单的成功或者失败来评价这次新课改。而是应该具体的来分析。比如说在这十年当中,我们在哪些方面有推进,有一些好的变化。但是,在哪些层面上还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怎么样产生的。

  所以,在这次问卷调查报告当中我们研究院提出这么一个基本的政策策略建议。就是新课改需要自下而上和上下结合的方式,尤其要关注广大农村地区的一个状况。因为,根据我们的调研和包括问卷,我们发现现在农村地区的课改可能推进难度远远大于城市。但是我们对这方面的关注可能还是比较少的。所以,这方面需要政府从比方说教师培训,还要从经费的配制等等各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来推动农村在新课改方面的一个进展,这是一个我的看法。谢谢大家。

  主持人:大家主动发言。

  嘉宾:今天晚上我特别想来学习和听大家的意见。关于课改的动力,实际上过去主要来自于过去,来自于国家,来自于政府。但是,这个政府能不能很好的推动课改,能不能让课改进入一个理性、持久的状态?我觉得很难。真正能推动课程改革的最持久的力量是学生。这是我的一个感觉。

  由于现在我们教育教学方式,学生没有办法去推动课改,只能听老师。一个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需要什么东西,这个才能真正推动课改。前一段时间有一个地方叫教师国家培训计划,给我培训语文教师。我原来是教过物理的,让我培训语文教师,有一点为难。我当时去讲了,就是杜甫的诗,四十多个语文老师没有一个能翻译得出来。我很吃惊,什么原因导致老师的状况是这样的。背后就是因为已经形成了定形的教学模式,拿课本教就行了。这个学生不会挑战老师,所以教学的改革就没有动力,课程的改革就没有动力。这两首诗其中我记得大家都解释不清楚,我问他,中间有两句是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个问题没有人讲得出来。这样一个状况也就是老师没有动力接触新的东西,学新的东西,他认为我所学的课本,师范所学的东西就行了。所以我到很多地方调查的时候看到老师书架上的书就是十几年前的书,就是教材。所以,我觉得真正推动中国课程改革就必须让学生改变教学的关系,让学生和老师有一个平等的探讨。但是要做到这样很难。三年前镇江要搞活力课堂?怎么搞。我说搞活力课堂很简单,让所有的老师不要带着教案走进课堂,你要带着进去不可能了解学生的需求,教师的水平也不可能提高。已经定好的教案,如果是实习教师还是要带的,但是一般正式的教师就不要带了,你们要先准备好,学生将会对我们怎么看。然后把这些教案丢掉以后,就是把自己的束缚给丢掉了,没有束缚。然后才会去应对,去挑战,学生随时有什么问题,你怎么去应对。但是,现在中国的老师形成一个观念不带教案上课不行,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带教案,不带教案要扣分,评优秀教师不能评,检查工作不负责。但是教案对学生和老师是严重的束缚,老师不能应对学生,学生也不能自由的探讨。按六十、七十、八十年代讲的三背有背学生和教材,现在只背教材,不背学生。现在我们就是应该了解学生,我的基本观点是学生真正推动课改的持久的力量,讲得不对的请大家批评,可以再辩论。

  河北大学教授:谢谢杨老师专门点我来跟大家交流一下。各位先生、各位专家:大家晚上好。

  我是河北大学教育学院的傅松涛,很高兴有这次机会参加这样一个会议,组织这样一个论坛会对我们国家教育改革,课程改革,课程发展是一个促进的举措,我今天把平时思考的问题和观点提给大家,供大家探讨一下。

  我的观点是这样的,我们的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改革的焦点到底在什么地方?我有一个这样的印象,没做什么详细的准备,所以只把自己的观点简单说一下。咱们的课程改革乃至于教育改革实际上最核心的应该是教育、教学、课程内部的改革。今天我们谈的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了,但是好像没有明确的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特殊问题提出来,这是我自己的看法。

  前一段大家都知道江苏的几位先生,具体资料我没拿着也说不太准确。曾经对我们国家的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做过一个系统的研究调查,大家都知道吧,也都看到了。我们的语文课程当中的教学内容存在着相当多的错误,相当多的蔑伦,甚至是绝对荒谬的东西,说起来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但是本身用一些假象、谎言、扭曲的观点编造着语文教材。这样的教材对培养学生的品质有什么样的作用?再进一步的说,把我们的教学方法更好一些,把现代化的手段用得更充分一些,带来的效果是什么?我想可能正好是适得其反,也就是教学手段越先进,越是讲得越到位,你与学生应该具有的真正的道德品质越远。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的课程改革,一些有关课程的形式,上课的方式,课堂的组织方式,包括今天谈到的“新课堂、新教育”的一些模式和方法,思想也好,原则也好,规则也好,最核心的还是真正的还原课程的最核心、本质的、真实的东西。

  小学课程是这样,乃至于我们今天的大学课程,甚至研究生课程存在好多的破绽,好多荒谬的东西,用这些荒谬的东西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这个问题确实是值得搞教育思考的东西。再重复一句说,如果教学内容不做真正的创新改革,我们的“新课堂、新教育”再有新的形势,恐怕也真“新”不了。谢谢大家。

  主持人:有请深圳高中的特级教师刘伟。

  刘伟:讨论会的主题是课改的动力。我讲讲自己的思考。我觉得课改的动力应该是内外两方面。一个是外部的环境。我从我自己的感受来讲,我现在自己非常有课改的冲动,我从哪儿来的?我自己分析了一下,原因是曾经下海两年,我在深圳的高科技公司工作过,在网络公司工作过,这两年给我巨大的改变,我发现高科技公司天天在变化,特别是网络公司,软硬件一块儿在变,甚至管理模式也在变。我现在回到公司一个人都不认识了,变化特别快,而且管理模式也很快。两年之后再回到学校,我突然发现从高速飞奔的列车上跳进了一潭死水,完全不改变,几十年不变,学校老师自我感觉还很好。实际上世上一千年学校才一日。我在高科技公司当过一段办公室主任负责招聘,招聘了52个博士,结果一个都没要,原因是不会发现问题,不会解决问题,只会考试。深圳有一次招聘两万人,去了十三万,结果还没招够,现在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完全不适应新经济的需要。现在学校老师封闭在校园里,高科技公司是怎么工作的?现在普遍是用项目小组的方式,而学校不是这样的,是老师讲,学生听。它不是研究,而是考试,事先有答案,但是市场是没有答案的。所以我写了一本书《新经济给教育带来的十大思考》,我认为中国的最大问题是不能把考试的文化变成研究,这也是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杰出人才的根本原因。我们都是学有标准答案的东西,没有探索,现在新课改提出合作、探究,这个理念非常对。

  现在新课改强调的研究性学习,定了15个学分,但是我发现研究的思路和考试背道而驰。研究是没有考的,它和考试根本是对立的。我进一步思考我发现几千年都没有改过,虽然1905年办了大量的学校,内容从四书五经改成了学习数理化,但是学习方式并没有改,还是老师讲,学生定时考试的模式。杨振宁曾经在西北五省的中小学会上讲过一个会,校长问他为什么得不了奖,他说两大原因,一个是经济上不去,二是没有科研传统。现在经济解决了,核心是中国没有科研传统。美国200年就没有,为什么中国五千年都没有科研传统,因为我们从小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怎么能形成科研传统。比如说现在的研究性学习,很多学校特别是高中根本就取消,我在深圳一个名校工作过,这个学校让我带了一段研究学学习,结果上级来检查的时候让我带,检查团一走就取消了。有一个女性问我为什么取消,学生最喜欢,说着眼泪就下来了。我说这是校长取消的,校长也有无奈,因为研究占用很多时间,影响高考,所以校长就取消了。也就是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的文化和考试文化根本对立的。所以现在研究型虽然定了15学分,超过了数理化,但是很少有中学认真实行,很多学校的校长和老师把研究性仅仅理解为战术性的学习方法,其实它非常重要,影响一个人的整个人格。

  我们讲说中国人有奴性人格,梁启超提出新民,鲁迅提出改造民性,但是都选错了方法,都想用文学来改变。鲁迅弃医学文,100年来中国的奴性文化并没有减少,而是增加了。我认为学习方法太落后,形成了奴性学习的方法,它在知识上有奴性,在权利面前就更有奴性。这是我第一个提出来的,现在到了知识信息时代逼着你必须课改,这是外部的动力。内部的动力就是老师自己要有自觉性,知道社会再不变要被淘汰了。

  再比如说老师怎么产生自觉性?刚才说过老师必须要读书,但是我认为读书要读什么书?中国人是酷爱历史的,特喜欢历史书,比如说《百家讲坛》基本上是讲史的,很少面向未来。我们中国人很多人是读历史,有好处,但是我觉得课改在未来学的指导下去搞,这样才能产生内部的动力,否则的话教改是坚持不下去了,关键是解决不了的。这是我的观点。谢谢大家。

  嘉宾:大家好,我是下午开会最后那个提问的人,因为那个会时间的关系,我是天津创造学会的秘书长,现在是退休的一位高级工程师,现在天津各大学里做大学生创业导师,我再30年前做过小学老师和中学老师,现在做大学工作,做大学生创业工作,我感觉到教育这个问题的紧迫性,所以我很荣幸的被大会邀请来参加。

  首先我说这个大会是开得非常好,真的好。从你们的身上看到了教改的希望,以前我有一点悲观。虽然我说的可能有一些局外话,但是有一句话是旁观者清,也可能值得大家借鉴。大家都说教改动力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都是需要的。还可以从外向内。从外就是社会,因为教育涉及到每个孩子,教育也涉及到每个家长,我们每个人都做过学生,每个人也都是学生的家长,所以教育是全国人民都在关心的事。这个问题确实非常重要,但是我觉得课改的核心应该是课本的内容,是我们学什么才有教什么,才有考什么的问题。不能倒过来变成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这是一个错误的思想。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这样的说法是否有根据?有根据。我的根据是从中央的文件开始的,四部委发布的197号文件,科技部、教育部、发改委、中国科协发的,温家宝总理做过批示并大力推广,谈到科学思维是创新的灵魂。我们现在国家开口闭口讲创新,灵魂是科学的思维。这和教育有什么关系?这个文件的主要任务的第一条就是加强科学思维培养,大力促进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培育。还用了很长的篇幅讲教育。不知道你们看过这个文件没有?文件的名称是《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以科技部、教育部、发改委和中国科协联合发出的文件,是2008 197号文件。这个文件可能大家还是不太熟悉。

  还有一个我为什么参加这次会?是因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一个材料,写着你们跟麦可思搞了一个大学生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能力的调查。我看到这个文件里面有这样一条,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是五个能力的要求,第一条是理解交流能力;第二条是科学思维;第三是管理能力;第四是分析应用能力;第五条是动手能力。而且这个调查的模式是引用美国的一个标准模式,也是美国国家政府用的模式。其中有一句话是科学思维是五个能力的基础能力。于是我跟21世纪和麦卡斯联系了一下,我为怎么定义科学思维,它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基础?但是很遗憾的是,因为是引用美国的,可能也说得不太清楚,并且邀请我来参加会议,这样我来的。

  这是不是个别的例子,不是。大家看这本书,现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强烈的反响《中国人的思维批判》,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思维模式,引起是社会的很大的反响,很多新闻界的高层领导都认可,得出来的结论是中国最缺少的是科学思维。作者是楚渔,发行了四个月就二版了,这本书提出问题来了,但是并没有解答,我跟出版社和相关的人都联系了,网上说有出第二本书的想法,后来我问说不出了。说已经提完问题就是专家的事了。

  我们做没做这个工作?大家看,这是教育部组织的《科学思维尝试》在高中的思想教育课的选修课里,教育部组织人来编写,结果这本书是失败的。原来有几个省选用,一年以后都退了,现在只有福建省几个中学在用这本课本。为什么?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这本书里面写的不是科学思维,是一个理性思维的大杂烩。因为科学必须要形成系统,不知道理解不理解?为什么文学不叫科学,因为没有系统,为什么数理化叫,因为有系统。

  咱们的调查报告里面讲科学思维有一个说法是科学思维是理性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对不对?没错,说是比较对的。但是三个思维怎么说的,它没说。所以我想,这个问题我认为课改的突破口最根本的突破口是内容,课本内容。我们现在的课本偏生、偏难,教的是死知识,没有用的知识和学生只要考完试就想忘掉的知识。大家想是不是这样?特别到了大学这个问题更严重。我们这样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我用计算机给大家做一个比例,大家都知道软件和硬盘的关系,现在教学生的头脑变成硬盘,霍尔定律是每18个月硬盘就要贬职一半。我们现在教育目前很大的力量是把人的头脑变成硬盘。我们有了计算机还要把人的头脑变成硬盘,所以我觉得问题比较严重。

  我的想法就是我们的动力也吸收社会上的动力,这个动力不少。我们的家长,每一个关心祖国未来的人都关心教育,这是很强大的力量。希望大家要注意。

  再有一个,我们课改的核心问题应该是我们要教他们什么。谢谢大家。

  嘉宾:刚才河北大学的老师都讲了教材,教材很大的改革是多样化,不管是什么教材,人教的以前是一干一本,后来变成一干多本。这个教材在改革过程中间确实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说思想政治这一课,我看是高中的,科学思维编的是理性问题。对于教材的问题,我们说那就是一种改革,改革动力的话,就吸收全社会的力量来进行改革,有这样一种推动,比如课改开始教材的多样化。比如说语文的人教的很有名的上海有沪教的,山东有鲁教的,广东有粤教,很多种教材百花齐放。

  教材内容出现很多问题,这是教材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但是现在出现的问题是我们下午提了一个问请刘坚主任回答教材是统一好还是多样化好?现在我们听说教育部是把语文、政治、历史准备统一编写,所以我们的资料里面有一个四川师范大学有一个教授讲统一教材将失去国家的竞争力。如果思想方面不能多样,只走向一元,我们的教材将走向“死路”。课改的动力是大家积极的参与,如果是一统天下,大家就不再管。我们在编写课程的时候,研究了中国和国外的教材,就当一个实质教育,今天上午我们也访谈何克抗教授,他有他的教材做指导。比如说一个识字,是先拼后识还是先识后拼。我们几千年下来是先背下来,在这种过程中识字。还有很多,有几十种识字的理论,为了编写教材,我们动员了很多的力量来想,这个到底怎么编,怎么好。继续调查。我想其他的出版社也是一样,动员了很多人,这样绝对能促进我国教材的建设和发展。如果真的教材走向一元化,特别是语文、政治、历史,这个灾难是很沉重的。我们说改革开放肯定出现很多问题,但是不能因此倒退,而教材改革也是一样,如果因为教材改革出现很多问题就倒退,那这个灾难是难以想象的。

  如果是改革的动力是鼓励社会编教材,科学思维就可以请这位老师来编写,如果是其他老师有一些他们的思想,市场也很认可,比如说深圳中学编了一套青少年的读本,很受欢迎,那就可以来编写。在这种情况下,教材才能够发展。

  我们想,教材这种动力机制,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现在是自上而下的是把教材有一点统一编写之后有一点倒退,民间有一种声音是自下而上,进行一下呼吁。如果真的统一之后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这是我作为教材编写者的一个忧虑。我主要说教材的事。谢谢。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您了解不了解这个政策?

  男:现在这个政策我们从刘坚老师的回答中就可以看到,说我代表自己的观点,不代表单位的观点。也就是现在教育部已经往下打招呼了,在各个出版集团,教育部是执行的。

  学生:我是师范大学的一个博士生,刚才傅老师和刘老师,还有创作学会的老先生都讲到了课程内容,学校的作用。刘老师的话我觉得有一点危言耸听。大家都知道,1965年美国的科尔曼提交了一个报告,观点是学校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小的。1972年美国的思想家樟科斯(音)又证明了这个观点,学生的学校对学生的成绩影响是非常小的。英国有一个专家对过去几十年的数十项研究,表明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只在零到百分之二十之间。谁的影响最大?是家庭。今天晚上的讨论是课堂改革的动力,我今天都没有听到老师和专家说到家庭,说到家长的愿望。

  我们知道2001年国家有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翻译了一本书是《退出、呼吁、忠诚》,他呼吁家长是非常重要的。我想求救各位专家,家长在课堂和课程改革中间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谢谢。

  主持人:我个人的观点,大多数家长是应试教育的帮凶。

  河南老师:杨老师说教师培训中,教改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如何提高教师培训的时效性,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培训,我们需要怎么做?请专家指点。

  华东师大熊老师:我建议学校改一个示范生的培养。学生在学校学的理论要学最新的理论,要看最新的和理论配套的课堂,实习就是这样。走向社会,当他们用我们的最新的理论去从事教育活动,不要这个大学里学的理论本身就陈旧,但是你要他们创新,要他们课堂改革,他们一走到实践中去看,比如说我们讲的要培养创新精神,一看课堂没有什么可看的。这样,学校学的和外面实践中做的就严重脱节了。你谈到这个培训,我们华东师大是有一个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我经常有时候提一些建议,请很多的教师来做报告,各讲各的一套是好的,把校长们送到哪个地方去看,去参观,今天送到海南,明天送到黑龙江,学校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根本没有搞什么改革的学校。这样的培训有什么用?我就建议,刚刚那个培训的老师,你就坚守一条,你请一些人来做报告,你说你老人家做的报告,第一能给我们这个地方看一看,第二或者是最好带着这些人今后这么去做。就是说学的理论与见习的活动统一,这才是真正的培训。现在分离的培训是浪费老师的寿命,浪费国家的钱财,几乎不起什么作用,很多地方培训真的不起什么作用。这是很可怕的。谢谢。

  我确实搞了一个这样的东西,大家见笑,去年我就跟我们学校讲,我在学校开课理解教育,学生有上百人选修这个课,按自然格局上的,学生开始很不接受,我做了很多工作之后他们接受了,他们到我的实验学校见习和课程讲的一样,最后实习的时候,温州、上海、江苏的就分布到我的学校,对他们很客气,给他们一定的待遇,很好,听到我讲的就这么教,因为那边的老师就是这么教的,他就可以去。现在很严重的一个问题是老师讲的很新,找不到那样的学校,所以你说大学学了,改革的东西创新、探究,分到第一线去,哪儿有那样的学校?没有,很少。刚才这位同志讲的创新很有道理,确实创新精神很重要,也讲了那个书,老实说,我1987年是研究科学思维的,我当时把全世界的搞创新的都看了。我们这个民族创新精神差不差?说实在话,并不差,包括教育有一些影响。如果教育改的更好,对整体的创新提升是有好处。现在我们国家创新精神不是很强的话,不是教育的问题,是社会问题。真的,我举几个例子。我说你看搞航天技术的,有一个26岁的青年是总工程师,是副总指挥,我想只有在航天两弹一星这样最高精尖的领域这个人才可以冒出来,在那里不比资力和年龄的。七老八十的解决不了问题,二十几岁的人解决了,就当总指挥吧。我们其他的人呢?

  天津老师:你说得很对,但是也不算对。我举一个很现实的例子,今天上午会场的空气大家感觉到很闷,下午就好了。我给他们提意见,我说你们不用开空调,把通风打开就行,于是我们下午就享受新鲜空气了。很简单的事,其实我们觉得也应该反省自己,张口之劳就能改变的,有谁去做了?所以我们也要从自己找原因。我们刚看过辛亥革命,现在看就是疯子和傻子就搞革命,但是革命就是这样搞成的。

  华东师大熊老师:我们国家很多场合,很多部门,你要创新,他就要你走人。领导本来很迂腐和保守。

  顾绍山:今天到会的大多数是专家,教育行政部门的很少,所以围绕课改的动力,刘坚老师说过十年课改,改革成在教师,败在领导。换一句话课改成在学校,败在社会。十年课改,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政府基本上是强化应试教育的一个帮凶,教育局在某种意义上门来说使教育渐行渐远。

  作为课改,从教育动力上来讲,应该不能忽略教育行政部门的力量。我想把我们武汉东湖开发区做一个简短的介绍,是国家中关村之后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是光电子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在我们这个区域有这么三高:高校多,有56所高校,另外是高新技术企业多,比如说华达基因,富士康、中兴国际这些实际500强的企业在这里有几十家落户。第三个是高知识分子,博士特别多。所以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正在做的事是为课程改革做三方面的事。一个是给学校松绑,我们不给学校下达高考和中考的升学率。第二是给授权,把办学自主权还给学校。第三是做好服务。现在跟华中师大第一附属中学开发光谷工程,我们正在做五个一工程,开发一批教育基地,主要是为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以及研究性学习,包括一些高新课堂开辟一些新课堂,让所有能学习的地方成为课堂。第二是聘请一支队伍,包括辖区内的院士博倒,包括总经理,车间主任。开发一套教材,建立一套评价体系。围绕这五个一的推进,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给力。我们也在围绕这五个方面做文章。一个是发一份文件,整合辖区内所有资源,第二是建立一套行政业务相配套的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第三是召开一系列的会议,第四是发一批聘书或者是挂基地牌子,第五是拿出一套推进策略。未来课改怎么该,教育行政部门也是一鼓不可忽略的力量。谢谢大家。

  河南省泸县老师女:我比较赞同这位老师的发言,教材就应该是百花齐放的,而不是一元的。而这位学生说书本对学生的影响微乎其微,你举的例子都是外国的,他们的教学,学习的自主学习探究早就实行了,学生知道我要得到什么,要怎么样去学,所以他的选择很明确。而在中国现行的教学方式,虽然改革已经经历了十年,但是我们现在还是“填鸭式”教学,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他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分辨能力,你说1+1=3,他就认为等于3。所以我认为书本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这是我的观点。

  另外我有一个问题,今天上午庐院长说课程是改革之本,现在都是高效课堂,到底什么是高效课堂?希望在座的专家能解答。谢谢。

  男:大家好,我是来自山西的一位校长,评价一堂课是不是高效的,今天一天的讨论,我有我的思考。今天是“新课堂、新教育”,新在什么地方?这次改革我认为新的地方就是我们的研究发生变化,原来关注教师,关注教,现在我们的研究关注到学了。如果我们走到课堂,如果传统课堂我们看老师在教,教得怎么样。现在我们进到课堂是看学生学得怎么样。今天晚上讨论的是课改的动力机制问题。

  课改的动力从什么地方产生?我们现在提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再一个是大家都提到提高教育质量。什么是教育质量?如果我们对教育不满意,教育的质量,就像一个产品,对产品不满意,说明这个产品的质量不好。我们许多老百姓,包括老师自己,对教育不满意,认为教育质量低。就要搞课改,我认为动力就是要提高教育质量,对教育不满意。

  这次改怎么改,要由关注教到关注学的问题,这是一个关键。有这么几个操作的措施,我们学校走了两年取得一定的成效,一个是弱教重学。由教的体系建立一个学的体系。

  第二是现在学生多,由大班容量实行小班化教学的问题,就是建立小组学习。还有是现在搞课改,把传统的课堂改成什么?传统课堂是以知识为起点的教育,现在的课堂是以什么为起点?我们通过两年的实践我们认为是以问题为起点。其实我们搞课改的最大的阻力说学校不讲了,其中一个课改就是不讲了,家长是应试教育的帮凶,很多学生转到其他的学校,其实这个问题是模棱两可的。知识的传授是要讲的,问题是要发现问题,要解决问题,当然问题不能讲。

  还有是现在的课堂和原来的课堂不一样,原来的课堂就是整个的一个系列环境,现在的课堂是整个教学课改的环节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不是全部的环节,这个课堂重在学生的展示。这次改革重要的是要解放学生。我们说中国改革30多年,首先从农村改革开始,如果解放思想,从农村解放农民,从农村解放,粮食满仓,在农村改革成功就到城市改革,学校的解放思想,成绩提高,成绩辉煌。解放思想要解放学生,要大胆放手接受思想,解放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他必须得有“权”,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人,和谐、平等、民主、尊重,主人有哪些权?一个是学习权,更重要的是话语权,如果话语权转到学生手里,这个课堂学生就是主人。在课堂中他是主人,他的身体是自由的。我们原来是规规矩矩的不允许乱坐,但是孩子就要动的,我们要解放他的身体能自由。更主要的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这次的课堂改革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从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谢谢大家。

  山西灵石二中校长:今天晚上探讨的是课改的动力机制。今天一天了,我听到了课改的力量应该由下而上,还有的观点是由上而下,还有的是从农村到城市,还有的是由城市到农村,这几个观点我都认可其中一部分,不完全认可。

  如果课改的推动力量应该由上而下的,我看到山西省有一些县就是由上而下搞得非常成功。如果是由下而上的的话那杜郎口中学就应该成功,第八次课改之前,好多大教育家来自于城市,像上海的余老师,他的改革没有停过。所以说应该由城市到农村,咱们现在在座的可能一大批已经成果成功的学校就是由农村来的。

  课改的真正动力在哪里?我想说来自于内心,来自于对教育的追求。如果我们是一个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市,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一线做校长和老师,都会改。因为中国的教育真的到了改的时候了。所以我的观点旗帜鲜明的讲,课改的真正的原动力应该来自于我们的责任感和内心。当内心真正有了这么一种动力以后,我觉得课本不只是在发声,而且还在成长,能长大。以我们学校为例,我顺便说一下河南老师说的培训问题。现在咱们的学校是对培训有极大的需求,而找不到合适对口的有效有用的培训资源。我们的老师每年要掏好多的继续教育的费用,我也是一个受训学员,我的课基本上是罢课,我并不看。因为那个里面真的没有多少有用的东西。那现在我学校已经作为一个培训基地在培训着好多学校的老师我今天来的时候,北京石景山区的一个校长后备班就正在我们学校培训,他们已经过去一周了。山西有好多家是把老师放在那里一个月托管式培训,民间已经找到了培训的办法,他们找一些先进的学校,已经改起来的学校,一些现成的产生经验的学校培训,去他们培训复制或者是在复制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有了内心的这种力量,课改发生之后会不断的成长,不断的长大,就像现在课改是从改课出发的,从2003年就做起学案教学,现在不只是老师提供,而且有一些学生能参与学案,而且学生的质疑能力是特别值得夸奖的。有一个鲁子文(音)教授去了我们学校看了孩子以后,说我们孩子的质疑能力不亚于欧洲的能力,这是课改产生的成果,这也是课改深化的表现。同时我们做成了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培养了孩子的自主意识,现在进行了移植,现在已经到了孩子的管理,我们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特别强。很多人看了说真的这所学校的改革是成功的,现在我们的改革还在进一步深化,我们进行着一个新的研究,就是把信息技术和学案教学整合,要为学案教学插上现代化的翅膀。

  最后,我再告诉大家一句话,当我们的内心真正有了教育的追求的时候,有了理想的时候,有了对国家和民族责任感的时候,我觉得课本不仅能发声,而且能成长,能成熟。谢谢大家。

  主持人:梁校长讲的是教育家的精神,改革的原动力,非常好。

  中国青年报记者:其实我对教育有兴趣,今年跟杨老师看了很多新教育的形式,包括去山西新绛,吕梁地区,到学校去看过,这些学校给我非常大的触动。我们的报道风格对很多东西是有挑剔的眼光,但是我去这几所学校看到了学校的活力,人们对教育不太满意的情况下,这些学校非常有成果。今天他们都展示了学校的特点,我坐在这儿想表达一个观点,这些学校的校长,咱们这个小组的主题是课改的动力所在,我想说的是我的观察范围内,我认为课改的动力是在学校,在学校的校长,一个好的校长能带动一个好学校,这是屡见不鲜的。有可能一个薄弱校改造,一个好校长过去真的能改变,所以我觉得如果校长真正想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像这位灵石二中的校长说的有责任感,这就是改革最大的动力。

  另外梁校长也说到今年的一些观点,今年杨东平老师带我们看了一些学校,我写了两篇文章,一个是走出教学的怪圈。2004年一个事情是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在高考当中失败了,江苏反反复复总是在改革,现在也没有一个清晰的。但是我在山西看到了相反的情况,他们课改,但是成绩没有下降,文章报道发出来之后网友说,中青报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而且另外能代表一定先进思想的报纸为什么还拿高考的成绩这种完全硬试标准来衡量。我说这是无奈,现实的标准下没办法拿别的衡量它,就像王丽(音)老说所说的,确实课改不能拿成功和失败来衡量,但是靠考成绩是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的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手段的成效的反映。另外一篇文章是教改是不是农村在包围城市。这是文章的标题,也是我的所见,我看到的鲜活的有成效,我说的农村学校不是真正的农村学校,现在这种真正的乡村学校尤其是中学很少了,我说得农村学校指的是县级以下的乡镇的,看到度量口(音)新绛也可以作为农村学校,大量的学生有家住在县里的,大量的孩子是家在农村,我把它归在这一类。后来也有人反驳我这篇文章,我想表达我这种观点我并不是说教改完全是从农村到城市这么一个过程,而是我觉得农村的学校和城市的过程在教改的起点是截然不同的两类,北京的学校什么样的,我可以举一个例子,可以说美国的课是同步的,这在广大地区是无法普及的。所以我觉得走农村包围城市,是赞扬这些农村学校的校长,包括在偏远地区为孩子提供一个优良的获取知识的,给他自身知识的环境的学校,我心中非常敬仰他们,农村学校是他们在因地制宜,有很多的好的办法。我是两个观点,一是向校长致敬,第二个是城市和农村的改革的基点是完全不同的。

  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的副院长:我想在这儿发出一个声音,在咱们重庆有大面积农村学校在搞课堂教学改革,九龙坡区是二元结构比较突出,也就是一个大重庆缩影的区域,一半农村,一半城市的区域,我们也在做课改。我想讲以下三点个人的想法,讲出来让大家知道重庆九龙坡区也在做一点事情。

  第一,我来收获最大的是一句话,课改坚持对了,课改还需要继续坚持,课改需要一直坚持。

  第二,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今天为什么来。基于九龙坡区从从2008年开始到现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其中走了三个阶段,第一2008年的时候是几所学校,三四所学校在教研室的合作交流当中我们几所学校进行了试点实验,基于向山东、广州、江苏学习的基础上,几所学校开始做了,我们教研室也跟进了。2009年,我们开始进行了区域的实验试点,提出了“以生为本,肩负体制,科学育人”这样一个主题,在这个主题下命名了30所实验学校进行实验。2010年,我们开始进行了申报课题进行研究,以区域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来开始进行区域整体推进,也就是全区70多所中小学一块儿推进此项工作,到目前,2001年,我们区域已经开始进行一个整体升华的阶段,在过去的实践过程当中,要开始提炼成果,要开始进行反思。所以,带着一些问题,带着一些思考,我今天受了九龙坡区教委的委托和我们一行十几位校长来到这个地方学习,这就是我为什么来,因为我们在搞这一块的实践研究,我们需要得到专家,各同行业的一些经验的指点和引领。

  接下来我想说第三点,关于课改动力的话题。

  我的深刻感受就是一句话,各行其道,各负其责。我们区域在推进这项工作,我很有信心,那是因为来自上和下的合力,也就是说我们在定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时候,把着力点放在课堂,但是设计的是从外围来推进,三位一体的整体外围推进。一个是教育行政部门推动,今天教委副主任也来了,但是临时有一点事没有到这个会场,教育行政部门推进。我们的力度非常大,这个推进四个策略,一个策略就是立项一批课题。因为我们认为,要做这块工作,必须要有科学严谨的研究,所以从课题来推进。第二就是表彰一批课改先进。第三是推出一批课改先进的名校长和名教师。最后是推出一批精品课例。通过这四个一批的抓手来推进,目前全区开展得非常好。第二是教研引领。我们教研室的五大功能是教研、培训、管理、服务、科研,我们在推进的时候也是通过抓三个方面,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科研。最后是学校行动的过程,通过三位一体行政推动教研的跟进,学校的行动,最后就形成了课改的活力。

  最后,也恳请各位专家和各位同行能够走到我们重庆,对我们九龙坡区的区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至于指点。谢谢。

  北京市朝阳区的吴文婷:今天听了老师的主题发言之后,我感觉到课改是为了爱学习,为了跨越式的学习,为了让师生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学生品德高尚。经过思考之后,我想请教各位老师,课改的动力机制能不能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也就是说学生来到学校之后,仅仅是为了学知识吗,他走出学校之后,离开了学校之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老师会问老师你长大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梦想是什么。我们毕业的时候每个人是不是能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能不能走进自己所想从事的职业。能不能以这个成为课改的动力。

  在这样一个出发点的基础上,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能不能明确学生的需求之后,明确了职业定位之后,他的梦想之后给他一个有针对的教学,包括他不想解答的题目。比如说数学或者是物理的,如果不想解答,能不能跟他自己的职业需求相引导和结合。一个小的实例,现在六年级的一位小学生,数学是五年级之前的时候从来没有上过,期末考试从来没有考过85分以上的,这学期有一个题目是有关计算存款利率的,大人看也很麻烦,他当时就说,吴老师,这太麻烦了,干吗要算这个了,我以后都不存款,把钱都放在家里。我说你以后想成为一个企业家,假如说手里有一亿,全放在家里,每年的损失就是几百万,他说有那么多,我说是的,你算好这个是为了将来更好的管好自己的财务,你讨厌数学没关系,但是做会计和财务数学是具备的知识,他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为了自己的梦想记题目的演算。到第二天的时候再让他做,他非常熟练。我觉得这个给我一个知识跟他职业需求,也就是他自己梦想之间进行一个融合衔接的时候,给我的一个启发。

  另外一点,刚才有老师提到过,家庭的父母在课改当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从学生的需求和梦想出发的话,做父母的可能会知道,我的孩子将来想成为一个企业家,想成为幼儿园的老师,生活当中会有意识的,比如说周末的时候可以带他去想去的地方。我知道的一个实例是新东方的三驾马车,有一次王强老师说自己的孩子,在小学和初中衔接的阶段,他说那时候的梦想是成为苹果的CEO,每天王强老师给他一个小时的上网时间,他用来自己写程序,最后学校的校长让他开发小的应用程序。当时王强老师说他你千万不要玩儿游戏,他说我只有一个小时,程序开发还不够,哪里有时间玩儿游戏。另外一点就是刚刚早上的时候有好多老师说现在有很多的资源,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参观企业,是不是跟他将来的职业诉求或者是梦想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都可以结合。

  另外一点是学生要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家知道学生自杀的比例也在上升,北京非常有名的高效里面,学新闻的博士,她的论文还是优秀的博士论文,已经是母亲了还跳楼自杀的。她的积极性不会比任何人差,关键是什么?是不是她自己的诉求,她自己的梦想没有得到满足。

  再一个是在课改的过程当中能不能加强学生抗风险的能力。包括熊老师提到的有一些社会上的现象和规则,我们在学校里面从来不会接触到,除非我们参加了工作,除非我们的导师读研究生和博士的时候,有这样的场合像熊老师讲一点,只有这样的场合才能提前让我们做一些准备活动,如果思想上没有准备,到了这样一个环境当中,接受不了这样的打击的话,可能很多学生会出现一些问题,请各位老师指教。谢谢。

  山西省教科院义务教育研究负责人李萍:我听了大家说的,省级教育部门的人很少,我想说三点。第一,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后在组织省里面教师培训的时候,可以借鉴这样一种形式。比如说专家讲座,比如说点评,比如晚上给每一个人话语的机会,大家能碰撞,这样一种培训方式对省级教研部门非常有借鉴意义。

  第二,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的力度或者是作用是非常大的。比如说山西省,今天早上也看到张厅长是课改的积极的推动者,我们现在在执行省教育厅的很多工作,近几年来发现课改的典型就推动一个典型。山西省以区域和县域为整体的课改有20个县,今年五月份在长治的长子县做了一个,我们要跟进和推动。在2008年的时候在灵石二中也搞过全省的课改的现场会,2009年山西的原平也做过课堂改革的观摩会,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对课改的推进是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的。山西省目前没有县域整体推动的学校是以省牵头,现在有46所中学叫校际联合体,教师和校长和教研人员组成一个联合体,大家在里面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碰撞,不断的交流一些经验,这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课改推动的抓手。

  第三,我们作为省级教研部门来说,大家今天都说到了考试,我们作为省级教研部门来说,山西现在中考是全省统一一份试卷,从曾经的三份试卷回归到一份试卷,我们现在希望通过考试改革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考改和课改是不矛盾的。怎么样在考试的过程中通过试题的命制,通过对探究性的研究,怎么样考察学生平时的过程中研究的思维方式。我们总结出来希望通过考改推动课改,再通过课改推动考改。

  山西省怀仁一中老师:下午我们提了一个问题,在课堂教学改革与培养未来科学家的素质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个问题虽然有一些大,但是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我们思考,现在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现在有500多名,犹太人有130多人,为什么犹太人获得诺贝尔奖,中国人就不能多得诺贝尔奖?犹太人父母亲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回家问孩子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在学校提出多少个问题,而我们的孩子问的是你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了吗?今天讨论的课改的机制是什么?我认为我当校长就要追求我们学校的学生能不能像犹太人一样,虽然我们是县级一中,我们能不能培养未来得科学家,不敢说,但是我们要向这方面努力,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学校也受到了多方面的限制(音),为了实现我的这个理想,我们分别培训领导,培训教师,培训学生,培训家长,实现我的思想。

  我们培训老师,让每一个老师都过关,把搞实验课的跟不搞课改班进行对照实验,让老师们看,课改跟不课改有什么样的区别。我们把不课改的班和课改的班对照,让全体老师听课,让家长听课,让班级课改小组听课,大家发现课改的学生发言表达能力强。不课改的班级的学生在课上提问题的时候腿发抖,嘴发抖,语言表达语无伦次,而课改的班讲的非常好,这样的学生我认为比老师还讲得好,老师举起大拇指羡慕学生。这样一对比,课改的班比不课改的语言表达能力强。第二个比较,课改的班,往往在集体备课的当中没有备到,可是课改的班问题多,有的老师发现,我30年的教学当中,我没有想到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还有的老师回去也说,有时候我学生在问的过程中,大家在探究的过程中,知识越来越多,有的老师经常就挂在黑板前答不上来,我告诉老师不要怕,你就告诉学生青出於蓝胜於蓝,没有问题,课堂上解决不了,下面再去研究,老师们不要怕挂着,所以提出了很多的创新性问题。而没有进行课改实验的班级,他们完全是一种把老师备课的内容是一种全部的灌输,这是第二个不一样。

  第三个不一样是自学能力不一样。课改的班时间是由45分钟变成40分钟,每一个课堂留一个自主学习的时间,自学能力越来越强,课改的班还要求配备多媒体信息技术,这些班级建立了班级的阅览室,每个小组还有笔记本电脑,学习的深度,自觉的能力,比不进课改的时候有不一样。

  第四个不一样是进行课改的班和不进行课改的班进行对照,课改的班的学生质疑能力强,不课改的班提出的问题一般是比较浅显的,而课改的班提出了很有质量的问题。

  最后我说一句话,课改比不课改是白是黑你得对照,不能凭感觉,你不对照,学生发现不的,不怕不错,老百姓说不怕不是货,就怕货比货,最后家长同意,老师同意,领导也同意,现在我们学校的课改的积极性非常高,由原来的强制课改变成了自觉的课改。

  湖北教育学院主编:谢谢杨老师的机会,我自我介绍一下,我就是这位局长辖区里面的一个学校,但是介绍了武大和华工,但是没介绍我们,因为我们学校没有名气。这是一个。

  第二,上午的发言给我一个感觉,只要真正有思想,和真话有差异的也可以说。先说说动力,一个是我们老师说学生是改革的动力。还有一个说是家长是改革的动力。真正的动力还是局长说的,一个是行政部门真的是动力。他们的动力来自于什么?局长的动力来自于市长,市长的动力来自于教育部,还有一个动力是花了多少经费,有多少工程,有大量的版面,就像各个报纸的版面。还有一个动力是来自于内心。这样是水平高的,经济条件都满足了,自己有一种自我成就感,要多做一点事。

  就我判断,要有一个周期,我从内心来说,第八次课改基本上是最成功的,基本上把西方的东西都学得最成功了。还有一个是我们的教师动起来了,校长动起来了,四分之一的动起来了,已经够厉害了。你能想到怎么样呢?已经四分之一动起来了。

  另外,我说一下,我自己认为是减负的专家,为什么这么说?专家是一个骂人话,现在专家就是把简单的东西说得复杂,第二个就是胡说,既然你是减负的专家,不光是没有成就,话都没有说清楚。我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要把减负的问题能说清楚。谢谢各位。

  女:我目前在中国乡村教育发展促进会,我在这边当志愿者,我简单说明一下我的观点。以在农村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说,回应课改的动力是否来自学生或者是校长。我本身认为主体还是在学生身上,但问题是在学生身上有重重的很多的“墙”压着,必须解决墙的东西。这个墙的东西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是社会,一整天听下来大家局限在课堂上的东西,还有是老师,课改离不开社会,如何回应社会的问题。

  还有一个是课改重在学生的学习,可是要学生学成什么样的人,这个社会有没有空间回应给学生,学生怎么进入社会。所以我觉得社会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早上讲到课改是怎么复制的也提到这些东西。

  我以一个农村的观点来说,课改怎么回应社会的问题,不管是由下而上或者是由上而下的,我很敬佩大家对课改的热情和动力,但是局限在课堂上,要去问的就是现阶段农村的问题可能很多是例如说我们在大城市里面碰到很多非常年轻,十几岁的青少年。

  主持人:简单一点,农村的问题很复杂,我们都知道。

  女:我的观点就是课堂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

  上海智老师:讨论教改的动力,我认为教改的动力来源于整个民族。从经济来讲,不能创造就赚不到钱,从民族来讲,我们现在的社会感觉不到生活幸福,今天早上很多人讲学生生活幸福,这都是民族的需要。具体一点来讲,动力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党中央,温家宝同志比你们都要着急,温家宝同志跟学生一起听课,明摆着党中央对这个问题就是有看法,有不满意的地方。我们在这里开这个会议是顺应了党的精神,不然打你一个反革命,你谁敢讲。作为政府官员来讲有惰性,全世界都是这样的。但是不管怎么样,政府官员在党中央的推动下也在做。这次会议给我的感受是山西简直不得了,厅长亲自带人来,你可以想见他们后面有什么样的事情,所以我们该做的事情自己去做,只要大家齐心合力做,肯定会有结果。中国的农村教育问题大到极点,中国农民工的子女就是一个缩影,年龄很大了,什么都不懂,我很关注。今年年初党中央召开农村教育问题,我说温家宝这件事情是做得好,但是好像也没有太大的动作,但是不管怎么样,充满希望,问题是大家都不满意,你解决问题的时间也不远了。所以我们能在这里开会,感谢王院长,太了不起了,下次有更多的人参与。

  刘磊:我在山西吕梁工作,看到这么多的课改的专家和老师来到,也是一种敬意,我平常跟外面交流的比较少,我2007年到山西,我感觉到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改革的诉求,包括最基层的老师、学生、校长们,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为什么要做课改?我们讲学生的需求非常强烈,比如说我们做助学金,但是依然辍学率非常严重,所以我想就是课堂上有问题,老师有问题,其他也有问题。

  第二是讲行政支持。刚才这位讲得非常好,我很赞同。我们和教育局合作做项目,我能感觉到教育行政部门在推动改革的努力,但是我感觉改革是一个新的事情,大的事情,有风险,很多人不自信,他们请专家形成模式,本土化的团队也没有很好的建立,导致学习别人模式的时候出现一种病急乱投医的现象。比如说前一段时间有一个县学了一个模式,是整体的一个屈从性的模式,回来之后我听了发现他们只是学到了怎么把课堂变得活泼,我们讲把课堂还给学生之后,老师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老师少讲还是不讲,老师就出现一个退堂鼓。

  第三是他们只是学到一种形式而没有实的东西,这是缺乏专家的一些支持。所以我建议更多的专家能够到农村去,到县级的教育主管部门去合作,能正确的促进改革。

  还有一个是因为现在主要谈课堂的问题。但是行政部门的事情也要关注,改革的进度被打断。比如说学生的流动,有一个校长非常形象的比喻说现在乡下的学校都成了城镇老师的贫困基地(音),因为一大批老师来了之后,当他一段时间之后立马到城里去,这个课堂改革就打断,我们需要新的老师来进行工作,非常难。所以进行总是会被打破。

  再有一个是行政领导职责的变更。最后一句话是课改的话,基层和行政部门都在坚持,只是有很多的教育体外的事情总是打破这个事情。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中心段老师:我简单说一下我的观点,我们的学校教育的模式,我们是学习西方,西方是个人本位的,我们的文化是集体本位。与我们相对应的学校应该是私塾,我们有千年的应试教育,改革没办法改革。我们研究,把学校学生集中在学知识,希望孩子们的活动很多,但是没有创新。未来的教育是希望建立一种新的教育体系,比如说北京提出来北京管教育的副市长刘黎敏(音)提出来教师小课堂,社会大课堂,今天的课改的动力提到校外的补习课,凡是校外的都是校内的延伸,而校外其实是活动,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出来,这样的话,教育改革的动力就更强烈了。

  再有一个是农村教育的升学,我们学校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城市孩子们在激烈的竞争,有钱的小孩都到国外去了,专家们怎么改革,那个成效是有限的,参加高考之外,未来你在社会上都是重新开始,现在中国的教育是培养马戏团的猫和狗,真正的猫是抓老鼠,狗是看门的,所以我们没有创新的人,所以我们的教育是有问题的存在,是我的观点。

  网易教育李红颖:我想说一下,下个星期18号是陶行知诞辰120周年的纪念日,我了解到大家也有一些活动,比如说战乱的时候创立了小庄的示范校,培养了一些老师,设置了一些课程,这可能是我们现在和未来可以做的事情。谢谢大家。

  主持人:我觉得她的发言正好可以作为今天晚上的一个总结,包括这位老师讲的,都提出一个问题,好的教育下一步的方向就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把学校和社会生活打成一片,这远远超越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依据生活而教育,为改善生活而教育,这是深刻的教育,我们现在离这个还很远。我的感受,今天和大家一块儿讨论学习了整整一天,大家的学习精神,学习热情是我在很多其他的场合看不到的,早就溜光了,所以我第一个非常感谢大家。明天上午还有半天,继续学习交流。谢谢大家。       

  —结束—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