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测差生的智商令基础教育蒙羞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1日 12:50   新闻晨报微博

  晨报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

  近日,江苏无锡部分学校教师被曝要求差生去医院测试智商。如果测试结果显示孩子智商低,那么即使成绩差也不会影响到老师的业绩。因此,常有差生家长收到老师电话,拜托在智力报告上打低分。目前,无锡市教育局已发文制止此种行为。

  前有“绿领巾”和“红校服”的混搭,后有“差生测智商”的桥段,基础教育似乎正集结着呈现一种失心病般的可笑言行。这两天,媒体上指责不断,坊间也是口水一片,说来说去,基本是教师的师德水准如何令人失望,学校为了追逐政绩如何折腾孩子……反正大棒都打在当事方身上,每一棍子下去,好像都能听见“鞭辟入里”的声响。作为一名曾经的教育工作者,面对这些隔靴搔痒又有失公允的“抒情”,很想说几句心里话。

  教育是良心工作。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在其名著《爱的教育》中写道:“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这话被公意奉为圭皋,但问题是,这世界从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病态——我深信,即便是要求班级“差生”去测智商的老师,也未必就是不谙教育规律的冷血者。 “测智商”不是无锡的新例,从去年的北京,到今年的广州,“差生”被牵着去测智商的“创意”可谓此起彼伏。那么,这果真是施教者“生病”了吗?

  教育不单单是良心工作。不当教师,不知讲台苦;不上讲台,不知分数重。在对教师职业做习惯性道德批判的时候,我们需要心平气和地还原一个常识:教师,首先是一份谋取生存发展的职业,然后才有树人立人的使命。当教育部门将“教学质量”硬生生等同于分数的时候,当关系到教师的柴米油盐和分数挂钩起来的时候,高企的价值理念显然不如饭碗的约束力来得更为现实。关于这一点,不妨问问那些深谙劳动法的白领们 “为什么不要加班费”,就足以对教师偏执于分数的“病态”心领神会。即便不是身在基础教育界,只要留心,也不难看出一些显而易见的悖论:一面谈素质,一面只抓成绩;一面谈课改,一面搞形式主义。而一切的取向,最终都指向教育政绩的考评机制。

  任何施加抽象辱骂或人身攻击的人士,都不应该忘记哈耶克论述制度安排的那句名言:一种坏的制度会使好人做坏事,而一种好的制度会使坏人也做好事。毋庸讳言的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往往还停留在口头之上,我们善于折腾的“课改”也是令人失望的。根源既不在于我们缺少教育模型或理论、更不缺少先行者与实践家,缺的还是新教育背景下的制度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教师或学校做堂吉诃德、扮演无谓的“殉道者”角色以成全我们的教育理想——这是不是和逼着孩子测智商一样不近人情?

  一切的反思之前,有必要厘清一个问题是:逼“差生”测智商的究竟是谁?表面看,这“恶人”是学校和老师,但事实上,必有一种诡异的动力在推动或怂恿行为的发生。为什么老师的概念里有“差生”之说?社会对“好老师”与“差老师”的评判标准又是什么?基础教育对 “好坏学校”的定义又是什么?……想通这些问题,就知道所谓“可恶”的老师或学校不过也是一枚迫不得已的棋子——尽管他们没有如同提线木偶一般,被别人牵去“测智商”,但其实他们早已身处 “另类智商”的烤架上,尊严或羞辱,早不能自己做主。

  是的,如果成绩影响不了老师与学校的资源配置,如果应试窠臼不会成为教育均衡上的一道现实门槛,多已为人父母的教师,又怎会顶着骂名、昧着良心逼别人的孩子测智商去?这个问题的另一面就是:解决测智商的问题,处方究竟应该为谁而开?(作者为资深评论人士)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差生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