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沙玛阿果:大众媒体应该如何助力家庭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5日 14:37   新浪教育微博
中央电视台法律频道《心理访谈》节目主持人沙玛阿果做主题发言中央电视台法律频道《心理访谈》节目主持人沙玛阿果做主题发言

  第四届新东方(微博)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于2011年11月5日-6日在京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中国家庭教育的责任与未来”。知名教育专家、学者、社会名人、知名媒体、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家庭教育工作者和热心家长等千位嘉宾共聚一堂,新浪教育频道对本届论坛进行独家网络媒体报道,中央电视台法律频道《心理访谈》节目主持人原《半边天》节目主持人沙玛阿果(微博)在“第四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的演讲实录:

  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个论坛里跟大家分享家庭教育的体验。我不是教育者,今天有很多专家、学者,还有很多家长,我想我们所有人来到这里有一个共同角色都是,我们只要有了孩子,我们就会做父母。所以,其实这个命题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无法逃脱。而且一开始俞总说了,现在我们现有的教育体制最大的弊端就是所有的教育都是围绕着分数展开的,我们要给孩子打分数,孩子学习成绩要有一个分数,而且分数越高越好,这是我们的要求。

  咱们在座的也都有做父母的,我问两个问题:第一个,如果您觉得您是一位称职的父母,或者您是一位让孩子满意的父母,满分是100分,我们60分及格的话,您自己认为您是一位及格的父母,能打60分以上的,举手给我们看一下。称职,咱们别求高;第二个,在孩子心目当中您觉得您是一位称职的父母,他对你的满意度,你想想孩子会给你怎么样的评论,举手我看看,也是一半一半。我们可以自己问自己,在当父母的体验当中你有没有自我获得过成长?还是您始终在当父母的时候就在原点?在孕育孩子的时候你就是那样做父母,当孩子成长长大以后,您还是用那样的心态,那样的思想,那样的意思在做父母,你自己有没有成长?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也是我们要问我们每个人的。

  我们知道,好像当父母是一个本能的事情,是因为我们生了孩子我们要当父母,而且好像不经过学习,也没有一个很严谨的理论系统的修炼,然后我们就做了父母了。那么,在做父母的时候我们会遇到很多困惑、很多难题、很多问题,我们又不知道怎么办,那你们往往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去学习、去了解、去借鉴、去参照?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当中,传媒在你学习过程当中起了多少作用?你有多少借鉴的经验是从传媒获得的?所以,开始我就想问大家这四个问题。有的人可能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但是我们不妨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可能在问这个问题当中,有助于我们的家庭教育,有助于我们每个孩子的成长。

  我今天这个题目叫“大众传媒如何助力家庭教育”,有两个出发点:第一个,家庭教育我主要还是着重于在《心理访谈》;第二个,我还想从正面跟大家分享作为一个大众传媒,作为一个我们很多人都会看的媒体,我们怎么样有意识地给大家引导一种正确的、健康的、有效的家庭教育。同时作为每个父母、作为观众,我们怎么样在众多传媒当中有意识地、有嗅觉地去搜索、去了解、去吸取有益于自己的家庭教育。

  我首先从两个小事说起,也是源于我自己的经历。有一天我跟7岁的儿子在一块儿吃饭,他突然说:“妈妈,我挺幸福的。”我说,为什么呀?他说,你看,我们班同学考试不及格,都被他爸爸妈妈打了。言下之意就是,你看人家考试不及格被打了,但是他没有。其实这有个前提,也是在这之前,他去年才上了一年级,有一次英语第一次考试,考得非常不理想,很低,低到什么程度呢?之前本来我想跟大家说说这个分数,但后来想这也是人家个人隐私,咱也不能说得这么细,还得做一个保护,反正非常不理想。就很沮丧,抹眼泪。我问怎么了?他说考试没考好。我说考多少?他说没法说。我说,那我猜一猜,你考了90分?他摇头。80分?摇头。大家可以想一想他的考试成绩了。我说,你是不是觉得你考低了会很难过啊。这个时候我可以定格,很多家长也可以想一想你会怎么办?有很多父母可能这时候会有暴怒、生气、不满,对吧?埋怨、失望,可能各种负面的情绪和体验会涌现出来,甚至有些可能会采取一些非常极端的负面的行为,比如说体罚、惩罚、施暴等,让孩子本来就受伤的心灵再抹上点儿盐。当时我还是挺理性的,我说你为什么没考好啊?你认为你是发挥失常了还是确实不会答,他说可能很多没听懂。那你觉得是你已经学得很刻苦了,还是学得不够,花的时间不够?他说可能是时间不够。其实我这都是一种提醒,因为在我心中我已经有这样的感觉了。比如说老师布置作业,英语每天都不听,反正这个作业也不是一定要做,听没听只有自己知道,最后这个成绩怎么会好?成绩怎么样只有考试才知道,所以偶尔偷懒的这样一个恶习最后就在考试成绩上就体现出来。他说有时候我没听,我觉得还是时间不够。当时我说,那这样,我们来试一下,比如说我们拿一个星期,多花点儿时间我们来听一听英语,来学一学。我跟老师争取,我们再考一次,来试一下,我们就一个星期时间来试一试,看看最后你的成绩会有什么变化?我当时跟孩子这样说话的背后动因是什么呢?我特别怕这次成绩对孩子带来影响,不是说孩子成绩出现问题,而是对他自信心是一个打击,我担心孩子从此以后会害怕学习英语,甚至对英语没有兴趣。如果把一个孩子学习的兴趣给破坏掉了,把他的自信心毁灭了,我觉得这是致命的,这是最可怕的。后来我就跟老师联系,我说孩子考试没考好,很难过。老师说没事,我都跟他说了我们还可以再给他一次机会。学校老师现在也都挺人性化的。我说行,我们已经说了给一个星期时间,到时候再给他一次考试的机会,而且我相信他会考得不错。结果就在这一个星期里,孩子特别主动,每天主动问我这个英语怎么说,跟我主动交流。一个星期以后,考了100分。

  这几十分的这样一个差距,我觉得不是一个追求分数的一个过程,而是我想让孩子在这样一次考试的失败当中,去体会什么叫受挫、什么叫失败、什么叫在失败中站起来、什么叫意识到只要自己努力是可以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更多地感觉到一种学习的乐趣、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力量。其实,诸如此类的生活细小的事在我们生活当中,可能每个人都会发生,我们父母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去应对。所以不是一句话或者一个理论的体系能够总结的,但它每天都在发生、每天都在做。

  有一次我们做心理访谈,也是做母子互动关系,我们俩也做了一期节目。在节目中有一期就是希望孩子给母亲打满意度,也是满分100分,当时我孩子给我打了99分,也就说还有1分就是满分。我之所以跟大家分享这个,就是想说一个什么呢?我是一个媒体人,做媒体传播的;同时,我也是一名母亲;同时,我自己真的是因为这么多年来在传播当中一直关注家庭教育的获益者,我们没有家庭教育的大学,没有哪个学校说专门上一个家庭教育的课堂,专门为父母开设课堂,然后你毕业之后可以上岗当父母没有。我们都是当了父母之后在成长经历当中,在我们很忙碌的闲暇之余,我们可能就是点点滴滴的在书本上、在朋友的交流当中、在电视上,或者在这样的论坛上我们来学习怎么样当父母、怎么样进行很好的家庭教育。而我个人就是在点点积累当中获益的。

  《心理访谈》已经播了七年了,后来发现到我们《心理访谈》来做节目的大部分是家庭,比如说夫妻关系或者说亲子关系,所以可想现在的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是非常困惑的,然后来到我们节目当中求助。我们今天因为时间有限,我就不展开说了。但是我可以举三个例子,三个通过我们节目获益的父母的例子。这些例子同时也可以看出在我们现在家庭教育当中我们的误区是什么?致命的问题在哪里?

  第一个,我把她归类为一个控制型的母亲,可能对很多父母来说不是控制,是保护。这个母亲带着一个20多岁的女儿来到我们节目中,原因是什么是女儿出国留学了去了英国,半年以后她失恋了,因为失恋她无法再继续待在英国,无法继续一个人在他乡生活,于是回到了祖国。不仅回到了祖国,而且还回到了她的老家继续跟她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非常困惑,说我不明白,我以前以为我的这个教育是非常成功的,我的女儿在当地是非常优秀的,你看她不仅离开了我们的城市,而且到了异国,到了英国去接受国外的教育。这是一个很优秀的例子,为什么到后来自己觉得该享受自己教育的喜悦的时候,女儿却出现问题了?

  后来我们在做节目中,发现在家庭教育当中,可能你会有道德的、社会的、规范的、法律的,其实心理是家庭教育当中的一个核心点,一个根基。后来我们发现,孩子的这样一个行为其实是源于从小家庭教育过程当中母亲对他的保护或者说控制。因为这个孩子从小就是因为学习好,也就只有学习,没有别的。母亲是不轻易让她去做任何事情,甚至担心周围的孩子会影响到她,她都不让孩子跟别人的孩子玩,除了学校上课,回到家里就是母亲带着,在母亲的掩前看着。比如母亲把她接回家了,母亲还要上班,就让她在单位里做作业,而在家里做完饭吃完饭就睡觉,始终在母亲的眼皮底下成长,在家里任何事情都不做的。可能大家都不相信,在高考之前她连自己的鞋带都没有系过,就这样的孩子给她培养成了到了英国去念书。当然,想当然她是一个成年人,可能有感情的需要,在和异性的交往当中失恋了、受挫了,可能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那为什么她经历了这样一个打击以后,可能会有痛苦的一段时间,怎么样调整自己?怎么样适应这样一个变化?怎么样去了解男女之间的爱情究竟怎么回事?怎么开始下一段爱情?她是回到了原点,害怕、恐惧,甚至回到了妈妈的身边,可能在这十几年的教育当中,妈妈的控制或者保护也好,其实是让孩子的心智停在了原点。她可能是20多的女孩,但是她的情商可能只有几岁,最多也就是十几岁,你说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她能应付成年人的世界吗?她能经历并很好地去适应这种成年人的生活的变化吗?肯定不行。所以,带着这样一种困惑、迷茫,甚至痛苦,母女来到了我们的演播室。我后来发现做家庭节目,其实找到了一个共通性,我们首先总是觉得我们孩子出现问题了,问怎么回事啊?她怎么会这样呢?本来应该很好的呀。可是,一旦我们抛去表面的现象去挖深层原因的时候,我们发现其实问题就是出现在我们的教育上,就是在我们的父母身上。但是,当我们把这样一个深层的原因告诉他们以后,可能让母亲了解女儿为什么会这样。所以,这对母女现在要做的事情不是说一定要培养一个成绩多么优秀的到国外读书的,为家里养脸的这么一个孩子,而是要让她回到小时候一样,重新长大,心理获得成长,她必须要弥补这一课。要是这一课不补上,这个女儿以后的成长那就可想而知了。

  在通过我们节目的梳理和分析,母亲知道原来成长是要这样的,孩子教育是要这样的,不能过度保护。我们既要关心他,又要关爱他,但是要给他一些空间,给他自己自由的生活,甚至在小时候就要让她摔摔跤,她会知道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她才有能力应付成年人的生活。

  还有一个例子,我觉得也是很多父母都会有的,就是完美要求。往往我们父母会犯一个什么错误呢?我们从小就要高要求我们的孩子总是100分。这是一对父子来到我们演播室,儿子成绩非常好,而且是当地的状元考上某个重点大学。但一进入大学以后连续好几次挂科,后来沉迷网络,就不愿意学习了。父亲带着这个20多岁的儿子来到我们演播室,我们就觉得很奇怪,父亲本来是一个很成功的老师,所以他觉得他也是一个很成功的父亲,通过自己这么几十年的努力把儿子送到了重点大学,也应该是一个很满意的结果。可是,儿子却出现了这么一种让他怎么想也想不明白的现象,于是来到我们节目,我们也是透过表面再深层地挖掘。我们说你小时候不是学习很好吗?这个儿子后来说我从来没有体验过学习的乐趣,我从来没有在学习过程当中感受到成功或者自信,从小的学习总是在父亲高要求和指导下,学习成绩还真是不错,总是在班里考试考第一。他说当他在班里获得考试成绩第一的时候,他找到父亲说,爸爸,你看我这次考试考得很好,考的第一。没想到爸爸没有表扬,说考了第一了吧,但是你要想想,你要考全市的第一呢,你离全市的第一还差多远?还很有距离吧?本来他是想得到一种鼓励和欣赏和肯定,结果没想到得到的是父亲更高的要求。这孩子还挺争气,在高考的时候以全市第一考上了大学。可是,他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兴趣这个根基是没有建立的,所以后来进入大学之后,离开了父亲的要求和高压,一旦开始要自我学习或者自我获取知识的营养的时候,他的根基没有,所以后来成绩连续挂科。

  在现场我们更多的不是去埋怨那个儿子,而是更多地让父亲怎么意识到在你认为你非常有利的、非常完美的、非常正确的这样一个教育方式当中,最缺失的是什么?其实,他是老师,他在家里还继续在当老师,缺失的是一个父亲的角色,父亲对孩子的爱、认可和接纳。正是这样一种缺失,让孩子在这样一个家庭多种成长起来,他内心是没有一个爱的一种根基和这样一种营养的。所以,一旦他成年以后要他自己去应付很多事情时,他是无法应付的。在节目当中,最后我们做了一个很有趣的欣慰训练,我们问孩子,你最想让你父亲说什么?他说我最想让我父亲说一句话,儿子,你行,你终于能挂科了。当时让这个父亲说这个话是非常难的,他是一个人民教师,他总要求自己的儿子成绩一定是最好,他怎么能说儿子你终于能够挂科了。其实,这个话背后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让这个父亲去接纳孩子的不完整,甚至是接纳孩子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你不接受,或者是你是不认可的,但是你必须理解和接纳,这也是我们普通家庭教育当中比较典型的父母,就是把孩子送到大学以后才发现原来我在家庭教育当中最致命的是什么、最缺的是什么。以为自己是一个很称职的父亲,结果不是。

  第三个就是否定式的父母。一个母亲带着女儿来到我们的《心理访谈》,是因为女儿选择了一个很没脸的职业,叫“三陪”。她觉得很气愤,而且她就觉得女儿选择这种职业,她在大街上都有一种愤怒。我们在节目当中逐步发现为什么女儿会选择这样的职业,因为这个女儿她的自尊是很低的,我们叫低自尊。那这个低自尊的孩子是怎么养成的?他生到这个世界上来是一张白纸,是没有任何颜色的,这个污浊的黑点是谁给她画上去的?在我们做节目深度分析当中又找到了这个根源,即夫妻的关系是很不好的,母亲总是觉得丈夫在外面好像有别的女人,于是母亲就把对丈夫的愤怒牵扯到女儿身上,她因为讨厌自己的丈夫,而女儿像她的丈夫,她就开始迁怒自己的女儿。当时我很奇怪,我说她是他的女儿,她是应该像她的父亲呀。其实母亲在她的表述当中可以看出,她这么多年来把对丈夫不满迁怒到了女儿身上,于是对女儿就是一种否定式的互动关系,女儿从来没有得到过认可。爸爸妈妈关系不好,爸爸又在很远的地方,妈妈离她很近,可是妈妈对她没有觉得哪点是值得欣赏的。我们有句话,说女孩是需要什么的?是需要赞美的,男孩是需要表扬的。这么一个女孩在她十多二十年当中没有听到来自母亲的赞美,你觉得她会对自己有这种认可和欣赏吗?所以最后她选择这样一种职业,其实真的是不觉得很奇怪。

  当然,我们在这个节目当中要让这个母亲意识到她的问题在哪儿,因为她自己也是一个让人觉得挺可怜的一个母亲,也是很不幸的一个女人。最可悲的是她把这样一种不幸和痛苦,在几十年和女儿的关系当中,也影响到了自己的女儿,又害了另外一个女性。

  大家可能注意到刚才我举的这几个例子,这些孩子都是成人了,你看上大学的、工作的、去美国读书的,都是20多岁了,好像是在家庭教育很重要的那个阶段已经过去了,他应该是接受社会教育,后来自我教育、学校教育,来更多地获得成长。那为什么我们往往是在孩子成年以后,我们觉得我们的教育已经不再那么直接了或者说不再给我们那么大压力了?为什么我们的任务应该基本完成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孩子的问题?这点我觉得是很可怕的。还有我们发现这些问题它都是隐性的,它不是显性的,比如我们说现在教育孩子的问题,暴力、打孩子、体罚,冷暴力、羞辱、冷漠、溺爱,这些我们可能都会觉得是有问题的。最可怕的是我刚才举的前面两个例子,就是我们在所有的可能绝大部分的社会也好、家庭也好,我们的父母都认同的这样一种理念的前提之下,结果我们却是在伤害我们的孩子,我想用个词,可能不是太妥当,但是我觉得它可以表明对孩子的影响是到什么程度,甚至是在“迫害”我们的孩子。

  我把这三位母亲和我自己来做比较,因为我的孩子才7岁,他重要的成长阶段我们还要和他在一起,我觉得我跟他们不一样的是,我是在当初为人母的时候,在我孕育这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在做《半边天》、在做《心理访谈》,而这两个节目在现有的这样一个媒体大环境当中,我觉得他们对家庭教育、对孩子教育、对父母都起着一种积极作用,而我就身在其中,而我是从中获益的。就说这7年,我在做节目的时候,我在看到别人家庭的教训的时候,我是在成长的。所以,我就更加地感觉到今天我们论坛的重要性、价值和意义。《心理访谈》从开播到现在已经有近7年,我们有1/2的家庭获益。但这可能是一个职业的,比如说我们的节目特点是当事人带着爸爸妈妈、孩子来到现场,我们会有专家进行分析、引导、帮助,最后找到一个正向的方向,我们总要给他找到一点光亮和希望。比如在生活当中怎么去调整这样的关系?怎么给孩子更好的氛围?给他更好的成长前景?这是我们节目的一个固定模式。那么,我们就特别希望,因为我们是一个电视,我说的大众传媒可能更多,传统电视对大家的冲击力、影响力还是非常高的,而且现在看电视人群的年龄、职业是非常宽泛的,所以看电视的人也会获益。就像照镜子一样,如果有自省意识的父母就会想这个事情怎么会发生?他们家为什么会那样?如果我是那个父亲或者母亲,我会怎么做?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我的家里,我的孩子出现了问题,我应该怎么办?它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照射到我们每个人自己。然后,我们通过这面镜子,虽然我们没有一个来自于我们家庭直接教训的提醒,但是它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的经验。这个经验它就像印在了我们脑子里或者印在了我们内心里,可能在我们具体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应该怎么去做。

  《心理访谈》其实它作为一个大众传媒,从它的纯收视率或者说它的社会影响度的广度来说,它是有限的,因为它是一个专业节目。但是,我觉得有一点可以肯定地说,在帮助我们中国的家庭,在调整我们中国的家庭关系,在引导中国的亲子关系互动的这样一个层面,我觉得它还是起到非常正向、有益的引导作用。

  曾经有一个父母跟我说了一个事,我当时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他说你知道我们怎么看你的节目吗?我们每天把它录下来,孩子每天上学看不到,我们就把它录下来,周末的时候我们一家三口同时来看这个节目。这个时候,你可以看出现在的父母是多么如饥似渴想去学习我们怎么样当父母、怎么样做孩子。我们怎么样能够营造一个很好的家庭氛围?如果我们这个家庭以前是有问题的话,我们怎么样做到自省?从这个问题当中来修正,及时地让我们的家庭走入一个健康的轨道,有一个很健康的环境,让孩子有一个很健康的未来,他们都有这样的愿望和动力。但是,在现有的状态下,因为媒体毕竟有它的传播规律,可能觉得要好看,要吸引眼球,而人的审美又是多元的,一个是在我们无法去规定所有的传媒必须正向地要给我们一个正确的引导的这样一个前提之下,作为我们父母,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去搜索、去接近、去了解、去获取你觉得有益于你家庭教育的这样一些内容,而作为媒体,我觉得更是责无旁贷的。

  新东方(微博)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今年已经举行了第四届,还会不断地持续下去,我觉得下一步可能它不应该仅仅是一个专业的论坛,它应该更多地走进社区,走进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让我们更多的父母来从中获益。因为我们说一个孩子是无法选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或者我们来到哪个家庭,如果你是生活在一个有很好的家庭文化的传承中,你可能就是一个幸运的孩子。这些父母可能不懂得专业的家庭教育,这种所谓的本能其实不是说它真的就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是有一种潜意识的家族文化的传承的。所以我觉得有了这样一个意识的话,我觉得这方面要做也是很好。

  总之,我想最后还表达一点,我们作为传媒人,特别是我们每个人身为父母都应该有这样的责任、义务来做这个事情,更好地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尽微薄之力。

  谢谢大家!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