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新东方(微博)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于2011年11月5日-6日在京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中国家庭教育的责任与未来”,新浪教育频道作为独家门户网络合作媒体,独家对话此次论坛嘉宾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心理访谈节目嘉宾主持李子勋,采访已经结束,以下为本次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新浪的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光临今天的新浪嘉宾聊天室,我是娄雷。您现在关注到的是第四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名人访谈现场,我们节目将会继续进行。在下面的时间当中我为大家邀请到的嘉宾是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也是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节目的嘉宾主持李子勋老师。李老师给我们网友打声招呼吧。
李子勋:朋友们好,我是李子勋。
主持人:李老师,很多家长觉得应该跟孩子做沟通,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很重要。于是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一方面家长应该起到高大的领导作用,另外有很多专家呼吁他们蹲下跟孩子讲话。两者都有道理,家长应该怎么做?
李子勋:我们应该在沟通上做一个澄清,沟通应该是互相的。当一个孩子和妈妈交流的时候,保证信息达成就可以了,并不意味着必须服从,沟通经常想,通是代表一致还是代表孩子知道麻木的想法就可以了吗?对中国人讲,妈妈的意见孩子要同意。也许我们过度强调以后就造成沟通中间的障碍,因为当孩子不认同就只能闭嘴或者不说。或者认为妈妈不同意的事情哪怕他真正感受到了,他也当做不存在。因为在家庭不允许沟通这个,只允许沟通妈妈认为正确的或者对的,这会对沟通本身带来障碍。
心理学真正的沟通不是言语,而是两个人关系层面的身体语言。一个妈妈有一个好的身体语言让孩子感觉到被关爱,被注意到。在一个感受层面的交流。比如说今天孩子考试不好考砸了,妈妈应该先关怀他,先不关心他考试的事,先让孩子从这个情绪里出来。告诉他,宝贝儿歇会儿,不管你考得怎么样,妈妈还是给你做好吃的。接下来就容易言语交流了,因为孩子防御减轻了。当身体的交流先于言语交流,孩子松下来,这时候跟妈妈说话比较坦诚,对自己的分析讲出来,而不会想别人的责任。比如说今天老师影响他,考试是自己紧张没有发挥或他会强调客观的,就是减轻妈妈对他的指责。
但是他觉得身体交流中,妈妈关爱他啊,不会指责他,他会更多看到学业中没有注意的环节或者知识不扎实。假设这个孩子总是要找借口,下次还是考不好。首先我认为交流是关系层面的交流,要提倡的。而且现在我们父母不要太重视言语交流,因为言语的交流,妈妈跟孩子的想法可能是不同的,是因为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他们对现实有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显然是不能够达成一致的。当一个妈妈通过所谓的交流强行让孩子内心充满阻抗或者不舒服的感受,这种不舒服的感受就会让妈妈所传达的信息完全适得其反。在一个平等的交流下,孩子需要认同妈妈,特定的时候妈妈的想法会从他的头脑里冒出来,他会接受。如果形成对抗,他就绝对不会这样做了,就失去了,可能会把妈妈的好主意当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反倒是得不偿失。
主持人:家长提出的观点孩子不管认同与不认同,如果真正理解还好。很多人说沟通就是编码、传播、解码的过程。会不会出现,父母因为比孩子大很多,他们用那个时代的编码方式,传播给孩子之后,孩子解码是现代的方式,所以反而会错误理解,出发点和真正接受到的信号不一样。
李子勋:当我们谈到不同观念的时候,说话方认为对方在拒绝,实际上对方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不想通过语言谈。靠什么办法呢?你的身体,当你的身体和他的身体产生连接的,对方没有拒绝感。所以爸爸妈妈真正要注意这方面,先要在身体方面关怀他,然后说什么观念。这个时候才是一个平等的沟通。
主持人:我们日常交流当中,我觉得会有很多家长想采用一种方式叫言外之意,不会直接指出,你究竟有什么什么样的问题。会有一个很堂皇的理由,为了维护他的尊严。但是往往会成为一个孩子与父母之间很大的问题,言外之意被解读错了。
李子勋:非常好的一个说法,实际上心理学经常使用隐喻,看似说的话没有别的意思,但是隐藏的意思会让对方无意识接受。但是对一个语言里面潜在的信息是感觉不到,所以一瞬间就进入内心是无法防御的。当你说这个层面是妈妈思想搭建这个信息,但是孩子可能不多,有些会形成一种虚假感。明明这个孩子不怎么优秀,但是妈妈想夸奖他,就说你真棒。这种看起来夸大的,或者叫为孩子自恋性的方式是有效的,但是这个孩子不要超过5岁,因为超过5岁以后孩子已经有判断了,他会产生巨大对家长的话不信任,他会受到一种束缚,这个束缚是什么意思?因为妈妈这样表扬他,他不得不努力,但是他做不到,他们内心就会长久处在深度自我分裂或者自我压抑中,有一天就突然暴躁了,跟家长对抗了,是可能的。所以心理学并不鼓励家长,尤其五岁以后的孩子,没有原则的夸奖。我们要求家长在实际能力范围给他认可和赞同。假设一件事情这个孩子我说什么都干,哪怕考最后一名也是最好的,但是家长只要微笑,绝不能说他是最好的。以后在他夸大自恋自我意识和实际能力所达到的状态上,家长要在这个状态上慢慢建立好。家长给他的赞同和回馈都是让他慢慢找到自己能力的位置,而不是不断表扬或者过度批评他。因为过度批评和跨的表扬都会失去真实感。所以我们一般不鼓励随便表扬或者随便的批评。我们想,家长一定要注意,在他以自我为中心成长过程中,家长要保护自恋的动力。同时要鉴定他能力的边界,对真实能力下给一个很好的回应。在他夸大的自我部分,我们微笑不给予鼓励,有一天他会慢慢形成更真实的自我感,这对他未来是重要的。他还是喜欢自己,但是他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这样的家庭教育相对来讲是无害的,害处少一点。
中国有很多教育的确起到对一些弱势孩子内在的鼓舞,因为弱势的孩子缺少自恋,也会看到效果。但是普及效果来讲,家长要小心,本身你的孩子是正常的,并没有处在弱势下面的时候,夸大他的自恋会让孩子找不到自己的边界,夸大以后他会干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这样的孩子不讨人喜欢。
主持人:家庭特别贫困和特别富裕的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有很多是相同的。
李子勋:太对了,因为他们比较特别。从一个保障性社会来讲,其实我们社会最好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处在贫困中长大,这是重要的。因为只要一个孩子处在贫困中长大,他长大以后就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和冲击。比如说一个孩子出生了,当孩子的妈妈不能够解决他饮食居住问题,国家马上要出来帮助保护这孩子长大。当这个孩子不上学就要出现问题。如果当地不能提供受教育的条件,当地领导人就要有责任。只有社会保障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基本保障的生活和受教育机会的时候,未来社会才是和谐和幸福的。贫困长大的孩子对社会的冲击跟富有长大的孩子是同等,他们完全不同的内心结构,对国家都不好,对未来社会不好。所以让每个孩子在相对相同的环境长大,作为一个国家主席来讲是要思考的。富裕人家的孩子还是进普通的学校,这样会构成特级和精英文化对孩子的减小。我们的孩子未来一律追求更多的和谐和幸福。从现在开始要保障每个孩子成长,不允许有贫孩子和富孩子。当然客观是有的。但是在孩子最初十年,不要让孩子看到贫富巨大。所以这一点我寄新浪网去谈谈看有没有一些学者想到这些事情。
主持人:刚才您谈到贫富分化是社会现实存在的问题。有很多报道说,在幼儿园里面都会产生强烈的攀比。
李子勋:这太对了,现在真正在想,为什么我们政府谈到社会转型,也是文化转型,要把竞争变成关怀。我们的政府,我们中央很早意识到,中国继续这样发展下去的话,未来社会动荡和不稳定是必然的,一定要在这时候做一些工作。其实现在我们制约不到小学和幼儿园的攀比,是因为国家对它暂时失控的,并没有在这方面投入什么。比如说家长来讲,假设我们国家任何家长和孩子,任何人生了孩子以后必须保障必须得要求,如果你不能保障,国家就来帮助你来保障,家庭就必须向政府开放,如果政府有这套福利给我,那我承担义务。如果家庭不管,我没有让孩子接受这种东西,我家长负责任。因为国家本身没有这种机制,只是让家庭负责就不可能实施,所以这一点其实也是我在想,国家是不是需要针对未来的和谐做预先干预。任何可能未来的麻烦都可以通过20年前细微的保障可以保证社会健康和美的发展,现在我们就应该摆在很重要的地位来思考。现在如果失控,包括幼儿园失控,就真正是失控。因为孩子已经度过关键期,他的心理模式已经成熟了,改变起来很难。所以抓住儿童期的。刚才我说,一定要小学老师和幼儿园老师是精英分子,有高学历,高素质人群做智力开发,要让这些有博士学位的人来到低年纪教学,让差一点的老师到高年级。因为高年级孩子有自我感了,已经构成对现实的感受机制,在这个时候当然不一样地别的老师不太影响。小学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哪一门功课就好,所以老师必须是孩子喜欢的人。他的性格必须带有母性,他一定带有关爱性,同时智慧非常高,很多知识,孩子认可并取之不完。这对国家来讲是很容易的,只要提高他们的工资,让他们一个月两万块钱,所有的精英就会倾向这个行业,并不是这个行业找不到人,这个行业低工资,又不受到家长的喜欢。所以你要让这些人在孩子重要期真正关爱孩子,首先要让他们在增长阶级,是社会的活跃者,他们才会自然表现出对社会的爱和人类的爱。这些问题在心理学看来是很简单,人性本身呈现的就是这个。不能靠几句口号和道德要求就可以改变的,一定要细小的实事上。这种细节改变非常大。
主持人:非常您来到我们的演播室和大家进行交流,也谢谢您的全程关注,谢谢李老师。
李子勋:谢谢。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