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慈善若作学生评估须防变为道德勒索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10日 10:26   京华时报微博

  本报特约评论员 王石川    如果强行将慈善纳入学生的素质评估,就会背离慈善初衷,不仅让孩子感受不到慈善的美好,反而困惑于行政力量的粗暴,从而心生抵触。

  11月8日,中华慈善总会发布消息称,将先期在四川、甘肃等省市近百所中小学捐赠111万余册《慈善读本》,后期还将向全国各地中小学推广。今后,中华慈善总会将与教育部门合作,制定慈善教育计划,慈善将有望纳入到学生素质评估中。

  “从娃娃抓起”,已成为一种时尚,继“廉洁从娃娃抓起”“孝顺从娃娃抓起”之后,慈善从娃娃抓起闪亮登场——在不久的将来,慈善将被纳入中小学生的素质评估之中,其意在于打小培养孩子的慈善意识,弘扬慈善行为。此举用心良苦,出发点良好。孩子可塑性强,从小就种下善念,有利于培养善心善行。

  初衷良好,并不意味着就能顺利驶入设计的预定轨道。“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业”,慈善的精髓在于自愿,慈善是一种发乎内心、形之于外的精神高度。如果将慈善纳入学生的素质评估,一旦执行走样,就会背离慈善初衷,不仅难以让孩子感受到慈善的美好,反而困惑于行政力量的粗暴,或心生抵触。

  培养孩子的慈善意识,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慈善机构提升公信力。如果每个慈善机构都有强大的感召力,能够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从事慈善能够带给人们心灵美好,那么即便不制定慈善教育计划,孩子也会在社会浓重美好的慈善氛围中,参与慈善事业。“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慈善部门丧失公信力,或者流失公信力,再强推也无济于事,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

  此外,学校应注重“身教重于言教”。当前,有一些学校热衷索捐,还要强行安上“自愿”的旗号,这种“被自愿”戕害孩子心灵。或许一千次慈善教育,都敌不过一次索捐的负面影响。要培养孩子的慈善意识,校方应该记住“身教重于言教”,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口头上让孩子信仰慈善、信任慈善机构,行动上却背离慈善本义。

  慈善素质评估,千万别成了道德勒索,一旦强制,不仅会对孩子成长不利,还会对整体慈善事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其实,我国慈善传统源远流长,我们也并不缺少慈善资源。欲让孩子多些善念和善行,需要全社会弘扬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还需要培植一种健康的慈善文化。多一些潜移默化,少一些生硬灌输;多一些慈善透明,少一些慈善丑闻,这是我们慈善事业发达、不断传承的前提。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慈善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