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安徽两名六年级女生在教室服下敌敌畏,并留下遗言:“我好累,她们都不理解我,不想活了。”进入11月,戴“绿领巾”,穿“红校服”,“差生”在楼道里考试……校园“冷暴力”事件频频曝光。调查显示:72.4%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在上学期间受到过老师的“冷暴力”。很快,教育部有关发言人就“绿领巾”事件作出回应,坚决反对学校以任何方式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所谓“好”与“差”的区别。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当下教育“冷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分别是:“嘲讽挖苦型:对学生冷嘲热讽”(70.4%);“冷漠型:对学生漠不关心”(69.7%);“训斥型:对学生一味批评责骂”(66.1%)。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微博)将“冷暴力”频发的诱因归结到了“应试”上:“一味以升学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主要考查的是智力素质,甚至把智力考查等同于知识考查。在这种压力下,大部分学校只关注升学率、考试分数与名次,严重忽视对孩子道德品质与坚强意志的培育,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与情感、美感、人性等方面的真实需求,这对于教育来说是最致命的!”
“绝大部分老师不会有意识地 ‘摧残’、‘折磨’学生!”听到“冷暴力”一词,天津某小学的王老师有点愤愤不平。作为母亲的秦女士也有点迷惑:“孩子不能只表扬不批评吧?”孙云晓认为:“批评必须是科学的。家长要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分析,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错误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比如,让做错事的孩子交错误分析书,写清楚错在哪,伤害了谁。类似的做法能让孩子反思自己,认识自己,这样的做法是正激励;同样,如果一个孩子犯错,家长或者老师惩罚他抄写一百遍唐诗或者罚站一小时,这样的做法就是错误的惩戒,可能引发孩子负面的情绪。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