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校园暴力VS棍棒教育:孩子心中难以抹去的痛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31日 15:19   南方日报
父母应慎重选择“棍棒教育”。 欧雅琴 摄父母应慎重选择“棍棒教育”。 欧雅琴 摄

  如今,除了学习成绩以外,孩子的安全是最令家长们担心的问题之一。过去,家长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孩子单独在家的潜在危险和放学途中有可能遭受的伤害上面,但最近一段时间,清远四名女生宿舍内暴打另一女生的新闻,让即使远在中山的家长们也再一次担心起孩子在校内也会受到伤害。

  面对越来越多的校园暴力,很多家长不解:现在的孩子究竟怎么了?同一时间,一则小榄镇9岁儿子屡逃课被父亲失手打死的新闻又让无数家长陷入了思考当中,或许这并不是孩子方面出了问题,问题的根源在家长的教育。

  针对校园暴力以及家庭暴力的现象,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家长、老师和专家,希望通过他们的讲述,能让更多的家长了解孩子伤害事件的起因,教会孩子避免伤害的方法和如何让孩子理智处理同学、家长之间的小摩擦。

  1

  校园暴力

  调查学生安全感大大降低

  今年15岁的小黛(化名)是某中学的初二学生,上学一年多竟然多次玩“失踪”,她的母亲肖女士表示,女儿的叛逆与她在校园里遭到暴力有关。

  肖女士说,从小性格开朗的小黛,刚进初中一个月,就因为与高年级的女生言语不合、有些小矛盾,结果被三名女生拽进厕所殴打,导致眼睛出血送医治疗,“这件事情以后,我就发现女儿变了一个人,经常出去和一些辍学的孩子泡网吧,还叫人去报复那些女生”。

  记者走访了市区部分中小学,与孩子们聊天后发现,恶性伤害事件对孩子造成了一系列的心理影响,无论从家长的视角观察还是从孩子的自身感受来看,最明显的影响分别是“ 安全感大大降低”、“做事更加谨慎”以及“不敢轻易相信他人”。

  就记者提出的“近期发生了多起校园恶性伤害事件,你是否担心自己的安全”的问题,多数接受采访的学生感觉“非常担心”。而安全感的降低必然影响对外的信任度,使近半数被调查学生“不敢轻易相信他人”;但由此也形成了“做事更加谨慎”的积极心理导向。

  校园暴力令学生身心俱伤

  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到底是些什么人?许多有过被打经历的小学生说,欺负他们的大孩子多是初中生或者高中生,也有本校高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常常聚在学校周围的小摊附近,盯住那些“出手阔绰”的小个子学生,要么上前索要,要么搜身抢夺。有时这些学生没有任何理由,看见“不顺眼”的学生就拳脚相加,以解“心头之恨”。

  一些处理过校园暴力事件的教师告诉记者,参与打人的多是一些初中毕业年级不想学习的学生。这些学生成绩不好,加之不好管教,学校、家庭都嫌弃他们,这些被“遗弃”的孩子在结识社会上的不良少年后,很容易加入施暴者的行列。

  在记者的调查中,接受采访且受到过校园暴力侵害的学生中,只有1人选择对老师和家长说。学生们普遍认为,这些事跟老师和家长说了,能否解决问题不说,搞不好会招来更严厉的报复。所以他们多是自己“想办法解决”,如遭遇了欺负的孩子常向家长要钱,以免再次挨打。

  家长们在得知孩子受到校园暴力侵害后,也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就算是抓到那些学生,送进派出所还是要放出来的,到时他们要报复怎么办?”初三学生吴彤妈妈的想法很具代表性。而家长能做的就是抚平孩子心灵的创伤,同时期望有关部门关注此事,早日拿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专家说法学校、家长、公安三方联动

  中山市青少年成长服务中心的社会咨询师认为,目前很多学校过分关注学生成绩,从而忽视学生社交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当逐步转变教育观念,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针对校园暴力问题,学校还可以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保护告密的学生,同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公安部门的联动,及时发现暴力苗头,从各方面快速有效地解决暴力事件,尽快消除负面影响。

  律师说法:加强防治校园暴力专项立法

  保信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认为,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学生自身及社会环境影响外,学校的管理制度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校园暴力所产生的法律责任主体主要是直接侵权人和学校,对于直接实施暴力的行为人,可直接根据《刑法》和其他的民事法律法规要求直接侵权人承担刑事责任或民事责任。

  但关于校园暴力事件中学校的责任问题,我国虽然也有相应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比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但较少涉及校园暴力方面的内容,加之相关法规在具体操作中很难得到很好落实,这就造成了学校有可能不履行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职责,对重大安全隐患也不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因此,要加强防治校园暴力的专项立法,完善校园暴力的法律责任问题。

  ■邓泳秋

  2    家庭暴力

  调查不打骂会放纵孩子

  对于儿童来说,家应当是最安全的地方。但是当一些案件发生后,许多人会突然发现,原来家对于一些儿童来说,是身心摧残最严重的地方。本月,发生在小榄镇9岁儿子屡逃课长期遭遇家庭暴力而酿成的悲剧,让儿童遭遇家庭暴力这个社会问题再一次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记者分别在网络上、石岐中学、石岐第一小学附近对本地30名学生家长进行了采访,其中男生家长17名,女生家长13名。采访问题包括“是否会打孩子”、“何种原因打骂孩子”等。在参与调查的本地学生家长中,有12人表示从不打孩子,只有1人表示会经常打孩子,原因在于孩子太不听话,慢慢便养成了不听话便打的习惯。而绝大多数家长则表示,只是偶尔打孩子,主要原因还是“孩子不听话”。

  在调查中,记者并没有发现因为存在重男轻女观念而打骂孩子的现象,家长们均认为“无端打骂孩子,会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对孩子的成长也极为不利。”在调查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现象,有20%的受访者反映,周围存在着一些家长对孩子使用暴力的现象,了解后发现,有这种现象主要来自于外来务工者家庭。

  谁来举报

  家长打孩子?

  与此同时,记者还对2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采访,问题包括“你的爸爸妈妈打你吗?”“如果打,为什么打你?”“你听说过有同学被他/她爸爸妈妈打吗?”等问题。

  记者发现,家庭教育中打骂孩子的现象还是十分普遍,有30%的学生反映“听说过同学被父母打骂”;近60%的学生反映有被家长不同程度打骂的情况存在,主要原因是“学习不好,不听话”。但是记者在这份调查中发现,有一位家中既有哥哥又有弟弟妹妹的女生回答被打的原因是“父母喜欢弟弟”,另一名女生虽然家中并无兄弟,但父母打骂她的原因为“不喜欢她”,还有两名男生反映“父母会因为脾气不好,拿自己撒气”。

  现实中,不少父母都认为管教孩子本是天经地义之事,且这样的观念代代相传。即便父母选择了用打骂的方式来管教子女,未成年子女也很少举报父母。这从大多数发生在全国各地的儿童遭受家庭暴力事件就能看出,举报施暴父母的,大都是邻居、或是其他热心市民。

  记者咨询相关部门获悉,家庭暴力发生后,几乎没人报案,这也是儿童类家暴不容易被发现和制止的原因。而村委会、居委会虽有劝阻和制止家庭暴力的义务,但一般也认为管孩子是家庭内部事务,外人不便干涉。

  专家说法控制情绪杜绝棍棒

  “打骂孩子就一定能解决问题?”中山市青少年成长服务中学社工李国玲对“棍棒教育”持否定态度。在她看来,父母应慎重选择“棍棒教育”。这不仅影响到孩子未来的个人成长,同时也会将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又传递给下一代。

  在否定了“棍棒教育”的同时,李国玲也建议喜欢用打骂方式教育犯错孩子的家长,不妨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首先,孩子行为已既成事实了,要冷静地对待孩子犯下的错误;其次,选用恰当的方式适当宣泄自己愤怒的情绪,孩子犯的错迁怒了家长,但家长却不应以暴制暴;再次,学会换位思考,家长该思考自己的说教方式是否确实奏效的时候了。或许一种幽默风趣的批评方式,更能让孩子自然地接受父母的建议。

  律师说法管教不能超过限度

  记者查找《反家庭暴力法》(草案)得知:“婚姻法中所指的‘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现在,社会上对家庭暴力的概念包括对身体、精神、性和财产的蹂躏与掠夺。”

  有律师认为,家长对孩子一般采用的打骂方式,对击打的部位和力度应当适度控制,如果超越一定的限度甚至是持续长期的则应当构成家庭暴力。比如,父母或者其他家庭成员以残忍的打骂、冻饿、关禁闭、捆绑、有病不给医治、强迫超体力劳动、限制自由、污辱人格、歧视等暴力手段,从肉体及精神上对未成年人进行摧残迫害的行为。

  【链接】

  面对“暴力”孩子怎么办?

  有教育专家称,让孩子们学会勇敢,教会他们如何在暴力当前时大胆沉着地面对应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径。当然,我们所倡导的“勇敢”绝对不是“以暴制暴”,决不是别人打我一拳,我就还人一脚,而是强硬、冷静、沉着、果敢,大声地说“不”和义正辞严地警告。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方法:

  1、在威胁与暴力来临之际,首先告诉自己不要害怕。要相信邪不压正,终归大多数的同学与老师,以及社会上一切正义的力量都是自己的坚强后盾,会坚定地站在自己的一方,一旦内心笃定,就会散发出一种强大的威慑力,让坏人不敢贸然攻击。

  2、大声地提醒对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行为,会受到法律纪律严厉的制裁,会为此付出应有的代价。同时迅速找到电话准备报警,或者大声呼喊求救。

  3、如果受到伤害,一定要及时向老师、警察申诉报案。不要让不法分子留下“这个小孩好欺负”的印象。

  总之,让孩子懂得勇敢地保护自己更加重要,我们应该注意培养他们自身摆脱困境、战胜暴力与威胁的智慧和能力。一句话,学会勇敢,会让孩子们一生受益。

分享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