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生们在课间津津乐道于热播电视剧里的“戏说”、“穿越”,历史课堂上老师的照本宣科还能激起多少涟漪?在近日举行的“校馆联合,整合资源”专题研讨会上,“今天我们用什么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成为教师和专家们的热议话题。来自上海几大历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的老师纷纷亮出“秘密武器”——带学生到博物馆、纪念馆“穿越”历史。
课堂和博物馆建立联系
“课本上关于江南制造局的介绍只是一张小小的图片,没想到这里竟是别有洞天!”上海市尚文中学初二(4)班的杨依依第一次走进江南造船博物馆,看到当年孙中山先生视察江西的座舰联鲸号、抗日战争中屡建功勋的逸仙号和平海号、中国最早的出口万吨轮官府号等船模,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形象生动的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画卷。在历史教师彭燕眼里,这个普普通通的行业博物馆却是一个蕴藏丰富的教育资源库。1800平方米的展馆内,459张老照片、77件实物和21件船模讲述着江南造船厂147年的发展历程。“它见证了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和改革开放等诸多历史事件,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几次实地走访之后,彭燕尝试将课程内容和博物馆资源建立联系,仅七年级历史课就有“自强新政”、“清末民初的文化教育”、“辛亥革命”等七个课目用到了江南造船博物馆里的九个相关资源。
“博物馆的馆藏有效补充了教材内容,学生视野得到扩展。在参观、记录、甄选历史资料的探究过程中,学生们也逐渐养成了鉴证识史、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这样的教学效果让彭燕惊喜不已,“历史学习变得更立体化,而不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
博物馆成另一形态课堂
尚文中学已在上海昆虫博物馆、上海公安博物馆、上海“一大”会址、江南造船博物馆等8个教育基地建立资源信息库,老师根据教学要求整合资源,进行课程化设计,并精心编制“学习单”,让学生带着任务走进博物馆。“以前我们也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但学生常常不知道看什么、怎么看,往往走马观花十几分钟就逛完一圈。有了学习单,学生不再是被动参观,而是主动探究。”校长朱晓薇说。近一年的“校馆合作”让师生们尝到了“甜头”,94.2%的学生认为“博物馆里的学习”对他们的学科学习有帮助。
延安初级中学也与上海博物馆联手,利用博物馆的实物图片资源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中国玉文化”、“走近唐三彩”、“中国古钱币”等专题介绍就借助了博物馆的丰富馆藏,使课本上冰冷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问卷调研显示,学生对历史课的这一“变脸”感到新奇,把历史课列为喜欢学科的比例高达96.88%,有92%的学生喜欢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历史课,有82%的学生想到博物馆去拓展视野。而此前教育部一项调查显示,学生对“最不愿学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位居前三。
对老师们在“校馆合作”方面所做的尝试和探索,上海博物馆党委副书记朱诚表示欢迎。“上海博物馆拥有丰富的藏品,数量多达110万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12万件,我们非常欢迎学生带着问题来参观、探究。”朱诚介绍说,上海目前有各类博物馆约110座,保存着大量珍贵的藏品。“教师如果能把静态的文物变成鲜活的教育资源,博物馆完全可以成为另一种形态的课堂。”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